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初中作文(精彩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初中作文(精彩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明朝那些事儿》畅销好几年了,再次品读,仍然被精彩的历史和细腻的描写深深吸引。此书与其他历史书籍相比较而言,最大的特点文风幽默诙谐,用前卫时尚的现代语言叙述明朝那段精彩的历史,但又绝非“戏说”,作者以尊重历史的原则多角度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读完七卷后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精彩纷呈的朝代中去了!

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描写了明朝十七帝,对每一位皇帝都从人格、品行、才能、功过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比如说: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缔造者,生于乱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的勇气,决心,坚强的意志,无畏的心灵,惊人的军事天赋建立了庞大帝国,真是一世豪杰”;永乐帝朱棣,“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他不是一个好人,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个好人,一个好皇帝,遭了无数的罪,受了无数恶毒的伤害,但他用一颗仁厚之心,承担了皇帝全部的责任,创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

而对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在看完此书全新的解读后,让我感到的不仅是气愤,还多了些同情:“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人”的正统帝朱祁镇;“终其一生,都在为追求自由自在而斗争”的正德帝朱厚照;“一个虔诚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骢;“适合做个木匠”的天启帝朱由校;“勤政俭朴,刚愎自用”的崇祯帝朱由检。.。.。.看来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来就注定要去争权夺利,无法过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个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干的好那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如果干不好那就要遭万人唾弃,尤其是不能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日理万机,才对得起皇族血统。

这本书最吸引我、最让我感动的是为国家、为百姓舍生取义的功臣名将。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特别是他在皇权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畏令人敬佩,一心只为民,只为国家的社稷鞠躬尽瘁,于谦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点,不求闻达于朝野,只求丰年安乐业,为了百姓宁可放弃自己显赫宇宙的机会,为了百姓宁可违背君王之命,“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戚继光,抗倭名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军事事业中,一直朝着“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迈进,前所未闻的选兵方法和严格变态的军事纪律,打造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打败了“联合国军”,打败了那些在我中华大地上的跳梁小丑,向他们诠释了一句话“犯我华威者,虽强必诛!”。

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这些名臣将相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长河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历史的丹青卷书中刻下了辉煌的一笔。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气节,以天下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不为强权,只为百姓,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的铁骨忠魂,显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气节在此不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气。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把气节比做第二生命不为过之,视其为精神脊梁不为过之。做人一定要坚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是气节的本质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虽然成不了万众景仰的伟人,但必须有一颗向往伟大的心灵;一个人虽然留不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必须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只有气节永驻,就能以事业为本,以创业为荣,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

谋事尽责。

气节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格。中国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屡临逆境而不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气魄。有了民族气节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灾难都能战胜,什么样的目标都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不怨天尤人,把握时机,发奋图强;不高谈阔论,服从大局,埋头苦干;不贪图享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勇于进取,从而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很久了,到现在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历史给我们的启迪远远不止这些,“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历史其实就是面镜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2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由当年明月写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 》一提到历史人们肯定会觉得历史十分枯燥乏味,语言都是死死板板的,但作者却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描述了明朝的点点滴滴,比如:“……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这以幽默的形式让我们知道朱元璋当时灭臣之多。

我十分敬佩朱元璋。他从贫困农民家出生从小就是农民但瘟疫让他的`父母去世在走 投无路下并没自暴自弃而去当了和尚又过几年他在朋友的耸勇下当了叛军紧接着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了元师拥有千军万马他不断努力终于打败了他最大的敌人-元。最终坐上了王的宝座。

当时我读到这里,不禁想:朱元璋一个地位卑微的农民最后当上了至高无上的王,他都是靠什么?是靠他努力!

只要我们努力向着梦想前进就能让梦想展翅高飞,在这一个寒假里让我认识了一个朝代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今冬,凛冽而漫长。窗外,凝滞的灰色从屋顶铺排到天际,烟锁重楼。许久不闻喜鹊啼叫,只有北风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穿过树丛,掠过马路,叩问窗棂;病毒和人们的恐惧像一对形与影,游荡在曾经喧嚣的空旷人间。雨声浸着清冷,淅淅沥沥地落在心头。万籁沉寂,宜于冥想。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开本,一头跌进了另一个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悲痛,将时间和空间上了锁;在彻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图抗争。

此刻,窗外一只孤鸟飞过,消失在漆黑的树丛中,留下一声哀鸣在空中盘桓。清澈的悲伤流水般冲刷着许多往事,记忆像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

西子湖畔,三台山麓,于谦祠。

袁枚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王庙的鼎沸人声早已收束在一片苍翠里。跨进祠堂大门,走进于谦的一生——

前殿,石灰岩一块,指向于谦旧作。十七岁少年求学时偶然所见谶语一般成为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写照。向正殿走去,镇河铁犀一座。在晋豫巡抚任上,黄河水患频发,于谦厚筑堤障,轻徭薄赋,积粮粜民。十八年间,父母妻子相继于离世于杭州和北京,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眼,来不及丁忧守孝,奔丧之后,于谦匆匆回任,在旱涝频发的。山西和河南,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帝在权宦王振的鼓动下五天之内集结五十万大军以及随驾文武重臣仓促出征瓦剌。在从头至尾的指挥错误之中,五十万大军并没有倒在与三两万瓦剌骑兵冲锋的路上,饥渴混乱之下不战而溃。英宗生生被掳,王朝北方同袍甲兵连同朝廷半数文臣武将们顷刻间尘归尘、土归土,折戟沉沙,哀鸿遍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猎猎秋风卷着残旌,沙石散落于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后,明王朝北方军事力量尽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铁骑之下,无兵、无粮、无政治统帅。危难中,于谦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议,冒极高的政治风险拥立郕王为帝,领导北京保卫战。军事防御上,大明精锐殆尽。于谦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经通州自行运粮入京同时。坚壁清野,令军队()全部列阵在城外迎敌。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战端即开悉闭诸门,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斩。他亲自带兵,镇守在正面迎敌的德胜门前。北京保卫战,就在于谦等向死而生的决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于谦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后英宗复辟,于谦以“虽无显迹,意有之”的谋立外藩之罪问斩抄家,然家无余资。

到了晚清,整个民族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之中。时任浙江盐运使的林则徐捐献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谦祠。修葺之后,林则徐留下一副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悬于现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台之上,于谦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往事历历,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