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教学目的:
学习围绕线索写记叙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合理地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导言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2、知识点学习之一---- 常见的记叙线索
一是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三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四是以特殊的时间为线索,如
长大的感觉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人成长的足迹。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题记
岁月的风铃摇呀摇,不知不觉已风风雨雨摇过了十六个春秋。奶奶说:“几天不见,这孩子真长大了,个头又高了一截。”母亲说:“终于长大了,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了。”老师说:“你可长大了,现在能主动学习了。”……我
“老师,我什么时候能长大呀?”在幼儿园成长的档案里,曾留下了我稚嫩的声音。多姿多彩的连环画曾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小时候,我总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那时只是希望自己长大后能独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压迫”。早饭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床铺由父母理……虽然父母给予了我许多温馨,但我感觉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长大,渴望快一点儿长大。
花开花落,秋风秋雨,又一个秋天翩然而至。终于,我上小学四年级了。母亲对我说:“你已经不小了,生活上也该自理了。”于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一间三平方米的小屋。这实在太令人兴奋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这小小的天地里,读书便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看《牛虻》,不禁为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感动;看科幻小说《神秘世界》,任凭我扇动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情节再添些神秘与美妙 。我陶醉在书的海洋里。书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伴随着墨韵书香,我一天天长大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当花季的雨露润湿我的心扉时,我也渐渐成熟了。我步入了初中生活的门槛。这才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记得刚刚住校的那个晚上,我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虽然心里觉得有点离家的凄凉。在学校里,我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奥秘,太空世界的美妙,我还学会了怎样做人。我和伙伴们纵情说笑,无拘无束。因为我找到了可以飞翔的翅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我锻炼得更加坚强。
回首走过的日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迹,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充实也有失落。虽然童年的乐园令我留恋,但我还是希望再长大一些。“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我要采撷智慧的浪花,不断丰富、充实、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与憧憬中,将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快快乐乐,富有意义。
“长大的感觉真好!”在我的成长档案里,我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
[简评]:文章以小作者成长的足迹来贯穿全文。截取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三个断面: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的成长经历。不仅反映了自己成长的表层,而且从怎样成长,为什么这样成长等方面作了深层的挖掘。文章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富有诗意。运用第一人称来写,在自己成长的档案里,记下了“长大的感觉真好”的体验,读后于淡淡的感觉中给人以浓浓的情意。
五是以标点为线索,如有一介绍自我的习作,用“,”来写豆芽菜的身体,用“!”来写怒目金刚的性格,用“?”来写遇事刨根问底的习惯,用“《》”来写“我”嗜书如命的爱好,用“……”来写“我”的爱好很多,五个标点多角度地勾画了“我”的形象,生动而幽默,令人过目难忘。
六是以字词为线索,如有篇介绍人物的中考作文以一字贯穿,作者用一个“马”字将同桌的姓名(马涛)、长相(马脸)、外号(小马秧子)、粗心大意的毛病(马大哈)、磨磨蹭蹭的习惯(破马车)连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线索分明、妙趣横生。
七是以歌词为线索,如一中考满分作文初中生活剪影中,作者用“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儿个真高兴”、“难忘今宵”、“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这四句歌词作为小标题串起四个片段,并于文中巧妙穿插相关的歌词,深情地追忆了“我们”“相互认识”“分享成功”“元旦联欢”“依依惜别”的画面,展现了初中生活的多种风情。
3、知识点学习之二
安排线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二、实战训练
1、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童年趣事》。
2、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3、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A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B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C“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4、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5、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学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品鉴优秀作文,学习从谋篇布局、材料选择和使用、文字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对作文展开鉴赏;
2.指导学生学习发现、诊断同学和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并尝试自己修改完善;
3.指导学生通过作文修改活动,体验修改作文的乐趣,提高对修改作文的认识,知道审视和修改是写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教学重点和突破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修改作文的热情。突破方法:开展自己作文的鉴赏活动,对比修改前后作文的不同点,共同感受修改后作文的美妙。对学生的修改行动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指导学生品鉴作文,发现文中的问题并修改。突破方法:将品鉴和修改活动分为几个层次的任务,以任务驱动、过关的形式开展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谈话
师:孩子们,大家好!
生:xxxx
师:孩子们,半月不见,还记得我吗?
生:xxxx
师:孩子们,这几天,我时时在家里翻看你们写的作文。每一篇都令我十分感动。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xxxx
师:是你们的真情,你们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对即将过去的童年生活的不舍之情感动了我。你们的作文常常一次次把我带回我的童年,我仿佛又回到了背着书包,坐在小学的教室里听课的时代,仿佛又回到了和伙伴们欢闹嬉戏的校园,仿佛又看到了语重心长教育我们的老师,仿佛听到了我小学那棵老槐树上那群鸟儿的`叫声。
你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情感,伴着你们工整的字迹,在我的眼前流淌,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首深情的歌谣,在我的耳际回荡。
2.讲修改的意义
3.讲修改文章的故事
二、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文
1.朗诵。
2.投影。
3.谈优点。
三、修改作文
1.出示有典型问题的作文(文题相左、材料不典型、条理杂乱(混乱)、用语不清、语句不明等),师生总结作文问题;
2.讲名言,介绍修改方法;
3.交换阅读、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4.自己修改、再阅读、发现问题,修改;
四.展示修改成果
1.展示修改成果。
2.总结修改经验。
顺口溜对策整改措施了自荐信教学计划感言公司简介:造句读书稿件资料自荐书工作小升初事业单位个人表现周记挑战书,志愿书回复的谜语大全反思,自我介绍写作研修;营销策划师恩自我评价代表发言:答案班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2、3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4、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自己预习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
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8、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明确:(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9、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三、再读课文,咀嚼精华
10、“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的“挤”、“眨眼功夫”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11、“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夸张。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1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写的是学生的各种种表现,对刻画王老师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
13、“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1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15、“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6、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笑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17、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略。
课后学习
【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学会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
2、针对习作要求,评讲优秀习作及片段,感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学会抓住肖像、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
【过程】:
一、导入:
上次作文要求大家选择一、二个典型的事例,用人物的肖像、动作来表现你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写得不错。同学们请看今天的第一个板块:
二、榜上有名:
(用电脑打出这些同学的名字)这些同学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且描写得具体,真切。其中有两个同学的作文尤为出色,那么入选我们今天第二个板块的是谁呢?
三、佳作亮相:
请佳作的主人来朗读习作,其他同学边看边听,并且作好笔记,看看文章好在那里?(用好作文的标准来衡量)
当然佳作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段。
四、片段欣赏及修改:
请10位同学朗读自己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已在作业本上勾画出来)并选择一些打在电脑上(重点是有关肖像和动作的)
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用肖像、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必须注意描写要准确,只有写准确了,人物才真实;要抓住人物外貌或动作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进行描写,这样人物才鲜明;更重要的是还要选择那些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的外貌和动作予以重点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另外还得注意顺序和角度。
当然用肖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要学会抓住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观察,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深刻。但要注意也不必面面俱到,开篇就写,它可以在叙述人物的事迹中,也可以伴随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可结合佳作)
下面就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怎样用外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修改这篇文章。《心灵手巧的姐姐》
五、大显身手:
在班上指定一个同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出他的外貌或动作。
六、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中考作文复习之审题和立意
审题和立意
一:训练目的
凡文皆有题,命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因此,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第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要看到“标题”对文章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这两个方面考虑的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这是审题的关键。
审题要点:
1: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2: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3:在把握标题重心的基础上,作细致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标题的含义。
此外,如果碰上“给文字材料作文”(含自拟文题的“话题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不要想到一点就匆忙下笔。
再说立意。
立意,指的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过程,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也由它特殊讲究。
1:立意要深刻。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一点分析。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的意愿办事。“立意”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必须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深刻,才能发人深思;发人深省,才能给人教育。
2:立意要新颖。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新。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品味的文章,没有品位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3:立意要真实。
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的主题来写才最有表现力。照抄别人的思想、因循守旧都不能写出好文章。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情”和“意”密不可分。写作时自觉地把“情”和“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文章就会变得更加真实。
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定时间的考场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更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就应当及时加以修正。
三:作文提示
1:作文题目:我家附近
提示:本题只有空间限制、内容不限,可以自找话题,如本社区的居民生活概况、特有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等。要有创意,如果将文章写成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就要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时代的新鲜事。新风貌,使读者觉得立意新,有余味可寻。
2:作文题目:观剧有感
提示:此题只限制写作内容,必须写观剧的感受。但剧种不限,话剧、电视剧、地方戏剧等都可以写。戏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面面俱到,只能就剧中某个人物的个性或某一段情节的内容抒写感想,表达看法。如果自由把握,也可以谈谈剧的意义或演员的表演艺术。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切忌叙事过多。
【例文】秘密
我有许多秘密,每个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其中,我一直精心珍藏着我和妈妈的一个秘密。
去年暑假,六年级升学考试后,我参加了到北京去的夏今营。我没考好,三科考完后我粗略估算一下,我最多只能得280分。我在拿通知书之前就知道了分数,我只考了278分,我没对妈妈说,怕她伤心。我是班上的尖子生,一直是妈妈的骄傲,而如今……我想让妈妈多高兴几天,哪怕一分钟也好。
准备就绪,我该启程去北京了,走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叫我和她一起睡,她对我说:“你走后的第二天才拿通知书,你去放心玩,我帮你去拿通知书,我会打电话给你的,啊!”
我转过身去,悄悄地流泪,我不敢想象妈妈拿通知书时的样子,因为我曾对她说我考得很好。
要启程了,公共汽车外面围着一群爸爸妈妈,他们远远地看着我们。妈妈挤在人堆里,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可我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我有多少的不舍、多少的怜惜、多少的不放心。想起妈妈平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想到自己不理想的成绩……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第二天,也就是拿通知书这天晚上,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妈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我试探地问,我考得好吗?过了一些时候,妈妈才回答:“嗯,挺好的。”此时我已泪流满面:“妈,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也别担心。”“你放心玩儿,别去想分数,知道了吗?”妈妈的声音分明有些哽咽。我快哭出声了!我放下了电话,妈妈呀妈妈,您为什么要对我隐瞒?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实情?妈妈呀!
在以后的六天内,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妈妈的良苦用心,母女俩共同苦心经营着这个迟早要被揭穿的秘密。
六天后,成都双流机场,我回来了。一眼看到前来接我的妈妈,我的泪再次流了下来,我跑过去,妈妈抱住了我,谁也没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回家吧。”我靠在妈妈的肩上,回忆着过去,畅想着将来。将来,我也许不能做第二个刘亦婷,可我能够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女儿。我会用行动去向他们证明: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评语】从审题来看,“秘密”只规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不限定内容。本文选择了母女之间的秘密。妈妈为了让女儿在夏令营玩得开心,珍藏了女儿考得不好的秘密;女儿为了让妈妈能多高兴几天,也珍藏了这个秘密。习作表现母女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情,立意上有创意,颇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齐�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空前敬意憎恶
不耐烦新的敬意
不大佩服买《山海经》怀念
善良、纯朴、热心、关心孩子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评点】此设计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整体教学过程线条单纯,以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鉴赏性阅读;形式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容易掀起课堂_。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研读课文,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促使学生回读课文,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进一步领会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能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落实“写真话、抒真情”的原则,学会以负责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真情实感。端正文风,质朴为文;
3、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生活的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作文中要说真话诉真情。
教学方法讨论训练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武林竞技,想要取胜,或“一把枪舞得风雨不透”,或有独门绝技,三招之内,挑敌于马下。你写记叙文有取胜的绝招吗?写真实的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打动别人。
(一)作文不可无“我”!
“我”的见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见解、“我”的构思、“我”的语言、“我”的情感。文中有“我”,个性自出,何愁与别人文章“撞车”。
(二)记叙文的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经历
1、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的所作所为,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写好自我审视。自己做的的事,自己想的问题,自己的心路历程,素材必须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比如写好成长中的烦恼:生动地描写个人的烦恼,进而向社会发出正义的呼吁;或者,再现自己对烦恼的超越,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写熟悉的人和事。
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认真审视熟悉的人、事中的价值,用独特的眼光搜寻有新意的素材。比如写亲情故事、友情故事。
3、写他人,写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
根据生活,把储藏在自己脑海中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行提炼,进行整合,使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文章写得像小说一样。
只要你写心里话,国事、家事、天下事俯拾皆是,件件可论;只要你吐露真情,亲朋、邻居、同志,随处可见,桩桩可叙。请客送礼,走后门,你没有看法吗?母爱友谊、生活苦乐,你没有体味吗?匆匆行人,田间耕耘、花园草坪,能不勾起你的联想吗?这些不都是材料吗?可见认为作文没有材料的人常常是“坐守粮山愁无米”了。
(三)记叙文的选材角度要小、新、深、奇。
1、细节显情法
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收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例如《回家》写少年海子在距家20多里的一所中学读书,为了节省每趟8分的车票钱,每周都跑着回家。甚至为了不磨破鞋子,光着脚跑着回家:
地冻天寒,娘老远地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回来。娘愣住了。海子看着爹娘,怯怯生生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娘猛地搂住了海子,紧紧地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外,外面很冷,爹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
这段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在冰天雪地里,跑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赤子之心。严寒,贫苦都不能阻隔海子对老家,慈母的思念和向往,裹一身严寒的海子,血管里奔流着亲情的热血。搂着海子流泪的母亲,兀立寒风的父亲,心中同样翻腾着亲情的波涛,其中却有着缕缕的辛酸掠过。
海子长大了,成了一名警察,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他很少回家。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又安排了一个细节: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到最前边的海子受到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住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月没回家……”说完就真的不行了。
“我想回家,看我娘”,海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老家,慈母的殷殷呼唤,是英雄内心情感世界与理智的统一。这个细节,写出了为人民利益而舍生忘死的英雄埋藏心底的对慈母的深情的眷恋,正是这种美好的情操,使海子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氛围渲染法
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考生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也可以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隐隐的翡切气氛: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丝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荡。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作者走进了神圣的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让我无法忘记的过错。
当我一次次地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我根本没有勇气向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无法原谅我自己、
如此反复的心灵扣问,仿佛为前面铺就的愧疚气氛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负疚感的孩子的忏悔镜头,更加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这种浓烈的情感气氛,令人黯然伤神,有哪一位老师能不为这位考生的纯真善良而喟然叹息。
(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你的文章能感染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你的文章就成功了。
1、写好感情认识的转变
⑴以感情认识的转变为线索⑵转变要有层次⑶转变要有动力
2、写好瞬间的顿悟
可着力写好下列瞬间的顿悟:需要自我牺牲的瞬间,与人竞争的瞬间,身处逆境的瞬间,错过某一机遇的瞬间,感到被欺骗的瞬间,遭到意外不幸的瞬间,追求虚荣的瞬间,指责别人的瞬间,取得成功的瞬间,产生自卑的瞬间,产生报复念头的瞬间,遭到别人拒绝的瞬间,产生依赖心理的瞬间,感到孤立无援的瞬间,挫折面前动摇的瞬间,无端苦恼的瞬间,遭到诬陷的瞬间,遭到误解的瞬间,无端猜疑别人的瞬间,失信于人的瞬间……
注意:
⑴要有铺陈蓄势,做到水到渠成;
⑵顿悟要有触发点;
⑶顿悟点要有高度和深度
二、设置动情点的方法。
1、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的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如果我们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
2、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
3、用词造句要准确、实在
文章以情动人,这“情”指真情实感。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就要较准确、实在,做到恰如其分。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就十分丰富,既有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抒情性语句,又有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细节的烘托点染,还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以及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托物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不尽。学习和揣摩这样的名篇佳构,会使我们在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获益良多。
三、佳作赏析
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也可以教材中《丑娘》为例)
执子之手,今生珍重ァ—题记
我不承认自己是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之人,也不会觉得是悲秋伤春的婉约词人,更不会相信自己看着“情深深,雨朦朦”便会泪眼婆娑。
但我绝不是一个情感苍白的人。然而,好长时间已没有过流泪的感觉。或许是我自己将眼泪埋藏得很深,也或许是现实太残忍,压抑着眼泪不让流出罢。久违了,流泪的感觉!デ靶┤眨朋友来信说,他已通过了有关方面的考试,准备去新加坡,并且将在十二月回家一趟。拿着这封薄薄的信笺,却仿佛重有千钧。他是我高中三年结识的最贴心的朋友。高中毕业,他顺利进了重点大学,而我却被命运之神挥鞭逼进了复读班的角落,不免有些自悲自悯,黯然神伤。
那是一个暮色将垂的黄昏。时至深秋,气温也很有些低。朋友带着仆仆的风尘到学校来找我了!“兄弟!”我一眼认出是他,兴奋地喊了出来。还是像从前一样,朋友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新加坡方面的情况。毕竟,对于未来的路,他也很难说清。他说再过几天就要启程,可能两年三载回不来,我不禁心一沉,我知道,朋友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道路,我也有需要挥刀斩去的荆棘,有需要拼杀出来的血路,我们不可能永远面对面地交谈。但这一消息的确来得太突然,我几乎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今天,就要和朋友天各一方,真有点失落的空荡。
走在往昔的校园,朋友已不再属于它,而我却还要在此度过另一个冬天。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柔和的白光,然而在今天的我看来,全然是黯淡的。和以前一样,校园内有来来往往的人群,只是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少了一些熟悉的模样。与朋友就这样无声地走着,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我明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朋友几次终于忍不住,让我回去。我不说话,执拗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因为,我知道,两年三载,对于一段纯洁珍贵的友谊意味着什么。
快到校门时,我是不能出校的,朋友突然转过身,手紧紧相握在一起,我知道分别的时候到了,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良久,朋友哽咽着说:“回去吧!”我已不能说话,我仰头看了看青灰色的天,我静静地收回的我的脚步,夜风渐起,吹起我零乱的头发,我把手缩回衣袖,而地上的影子,就像一滴滴长长的泪痕,在这静静的校园黄昏,为我悄然地演绎着让人心碎的苍凉!心里说:执子之手,今生珍重。
[评析]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乎情”,文章正是用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打动人心的。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这次相会描写得声情并茂,渲染得令人动容。这是一次怎样的相会啊,昔日的好友,如今命运悬殊,朋友即将去新加坡留学,而“我”却“被命运之神挥鞭逼进了复读班的角落”;这是一种何等珍贵的友谊啊,朋友“带着仆仆的风尘到学校来找我”,虽然“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紧紧的握手,在心里默默地道一声“今生珍重”,就已经将那纯洁珍贵的友谊演绎得感人肺腑;这又是一次多么令人振奋的相会啊,“我知道,朋友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道路,我也有需要挥刀斩去的荆棘,有需要拼杀出来的血路”。文章开篇的心灵表白与后文的深情述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为后文的叙事抒情营造了浓烈的氛围。而题记“执子之手,今生珍重”与结尾的内心独白“执子之手,今生珍重”更是有着回环绝响之功效,不但使结构严谨,而且有力地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娘,让我也抱您一回
我用滴滴眼泪落成个个汉字,献给我亲爱的妈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
——题记
娘,永别了。
娘,不知您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否有知,在人间,我是最后一个和您告别的人。在一片撕心裂肺的悲痛声中,我把淌满泪水的脸颊最后一次挨在您那慈爱的脸上。在那一刹那,您就化作缕缕青烟飘然而去,在那渺茫的天空中,我依稀看见了您远去的背影。
娘,慈悲的娘,此时竟不顾惜儿女的痛,径自飘向睽隔生死的另一世界里了啊!我现在正把您紧紧地抱在怀里,步履沉重地走向灵车。
娘,我抱着您,这个方正的小盒子里,您疼爱的眼神,温和的声音,操劳的身影,千慈万悲,千喜万苦,都在这里了吗?
我小的时候,咱家住在一个小山村中。每到晚上,点着一盏小煤油灯,我趴在炕沿边上,您坐在炕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捧着字典,您拿着鞋底,我一字一字地写,您一针一针地纳,我看到多晚,您纳到多晚。当时浑然不觉,现在才知,那是一个不识字的母亲的一颗期盼的心。每到深夜,看到您那亲切的脸庞,常常浮起一种幼稚的想法,上帝造人,就应让人永活世上,如果有一天,您离儿远去,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呀!最可怕的一天,终于无情地降临了!娘的那盏灯啊,就在儿子的睡梦中一夜一夜地亮着,让儿梦里回到童年,醒来泪落如雨。
灵车呀,请慢点儿走,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我娘说。
在您临走的头一天中午,您的子孙们围在您身旁,与您回忆往事。您把六个儿女的生日属相,一字不错地说了一遍,您显得格外兴奋,说到高兴处,咯咯地笑了起来。我满以为您从此会好起来,殊不知,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回光返照”。早知是这样,我会多和您说会儿话。娘,我现在只能抱着您的骨灰,再也听不到您那亲切的声音了。
灵车呀,请再慢点儿走。娘,我已把双腿伸平了,您舒舒服服地躺在我的怀里吧,儿子终于抱了您一回,过了此刻,我何时才能再与您厮守?
娘,您临去时,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您知道吗?在您昏睡之中,我连声喊您:“娘,您吃点儿饭吧!”这回您听到了,艰难地说:“你吃饭,我给你做去!”您给儿女做了一辈子的饭。弥留之际,最后一句话竟然还是给儿女们做饭。看着昏迷不醒的您,我的心碎了又碎!您的心全在别人身上,从不想一想自己,娘呀,您听到没有,您该歇一歇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您放心地去吧!
在那遥远的天际,您是否看到了儿女们的哀痛。我平时不信有阴间,现在多么希望其有。那么,我以后又会重新回到您的身边,我爹又能和您相伴在一起。
那一天,82岁的老爹看着您的遗容,抓住您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你怎么就这样走了?没给我留下一句话呢?”娘,这是我爹一生中唯一责怪您的一句话,您临走时,为什么不好好地嘱咐一下他呢?你们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了61年,没红过一次脸,白头偕老,您先去了,把我那白发苍苍的颤颤巍巍的老父亲扔得好可怜。一双干枯的老手紧紧地攥住一双天堂的冰凉的手,怎么也不愿松开,但愿随您而去。我倚着门框看着这生离死别的一幕,我的心剧烈地颤抖着,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娘啊,娘……
飞扬的纸灰,请你飘过对面那白雪皑皑的青山,捎去我的心愿,说给我娘听,她就会天天回到我的梦中。纸灰飞扬着,迷蒙了我的视线,朔风旷野中,飞又复止,止又复飞,冥冥之中是在传递着阴阳相望的母子之间的呼唤?
娘啊,娘……
四、布置作文:
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英国学者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尘世回尘世。”
倾听历史,前人悲天悯人的呼号犹在;环视人间,到处都有着人们的苦痛的呻吟。面对着这些痛苦与不不幸,你想过些什么,或者做过些什么?你听说过什么,你又期望着什么?请以“同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散步》教案
教师寄语:
1、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2、机会是均等的,但常常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感悟本文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3、领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写字:fēnqí()xìnfú()chāisàn()霎()时
水波粼粼()熬()过嫩()芽
2、解释词语:各得其所熬委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写了哪些人?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温情提示: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这样说?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学法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五、拓展延伸从下列内容中选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1、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吧!
2、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达标检测
孝心无价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2、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
课下作业、亲情再现——感受“美”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写一写你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亲情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 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 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初一语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