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精彩4篇】

《明朝那些事儿》带领我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作者让我热爱了历史,了解了历史,领悟了历史。我的感受只汇成了一句话: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壮士悲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精彩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篇1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

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史实,也有自己的理解,既进行了研究,又不要读者也跟着板板正正,将历史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血有肉,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

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

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

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

但是,不简单。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2

一天晚上,妈妈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边看边傻笑,我好奇地瞥一眼书名。“当年明月”四个字映入我眼帘,妈妈说这是作者。还有人姓“当年”?带着强烈的好奇感,我走进了这本书。

明朝经历了16个皇帝,近300年历史。这里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争、有忠臣奸佞之斗、有首辅轮换、有文化更替,而使我无数次落泪的只有两个人:于谦、杨涟。

当也先带领大军打来时,城内只有区区九千禁军。满朝官员都建议南迁,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谦却极力反对。包括也先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明军必败时,于谦整顿军务,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鼓励全城人奋起抗敌。结果,也先大军败落,撤回蒙古。也先不明白,怎么10万大军会输给9千禁军?这一篇章我看了多次,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这就是信念和坚持,是忠臣对民族大义的信念和坚持。

同样感动我的人还有杨涟。明知道木头皇帝朱由校不会治罪魏忠贤,可是为了国家社稷,他依旧冒死弹劾。一次、两次、三次……直至被关进监狱,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压身,被钉子钉进自己的头颅,他拒不认罪,仍然在弹劾魏忠贤。于谦有一句话,最适用于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每次看到这一章节,我都会热泪盈眶。我知道这也是信念和坚持。是士大夫对正义的信念和坚持。

前几天,我看了电视剧《抗美援朝》,保持战斗姿势冻死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身体被大火烧着浑然不动的狙击手、几天没有饭吃依旧勇猛作战的战士,让我流泪的同时,又让我想起了于谦和杨涟,让我想起了信念和坚持。生活中,有的人有信念和坚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毫无成功的信念和坚持,结果一事无成。信念像一盏灯,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像一星火,点亮人生旅途。让我们都做有信念的人,让人生过的更丰富。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 篇3

众所周知,和尚都是在庙里清心寡欲的吃斋、念经,没有哪个和尚跑去造反。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文:……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

那年代,没饿死就算不错啦!这朱重八还真识时务,保命要紧呀!

文: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宣布即皇帝位……

在多年的浴血奋战中,朱元璋迟迟没有称王,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他是为了麻痹元朝。这么看来,朱元璋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不过最终这个小和尚——成功地当上了皇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我从小就爱听历史故事,最爱读《三国》《水浒》……它们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如今,在众多的史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它就像一个良师益友,当我因月考成功而高兴时,它用朱元璋的骄傲败兵为我敲响了警钟;当我因一些小事烦恼时,它用蕃阳湖之战激励我;当我屡屡失败,信心骤减时,它用朱棣的靖难之战鼓舞我。我喜欢这本书,不单单喜欢其中那曲折的故事,它的文采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作者把深奥的历史变成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札记,并以现代的观点写出很有意思而又恰当的例子,贴近生活,让人产生遐想,使读者迫切地想一遍一遍地品读。

从朱元璋打定远到击败陈友谅,从朱棣出生到靖难之役,作者当年明月以轻松幽默的笔法,把呆板的历史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让我们一目了然。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读史可明理,这句话真是千锤百炼的真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反映的是昨天,而能成为今天和明天的借鉴。所以我们需要用历史激励、警醒并升华自己,为美好的明天做准备,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