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写作需要先好好思考题目已经给出的文字,特别应注意题目中的修饰、限定性的词语,理解这些文字,然后再补题。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什么的故事初三半命题作文精彩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稻草人的故事
我是一个驻守在麦田的稻草人,每天只能遥望着田野的天空,日复一日地悲春伤秋,感慨麦田那边的世界很精彩,这边,却很无奈。
我是一个寂寞的稻草人,静静地呆在麦田,独守寂寞。但是,我渴望热闹,特别是秋天,虽然会有凉爽的风,但能尽情地欣赏人们在麦田里丰收的忙碌,是那么的热闹。我很开心,有许多小朋友还会牵着手在我周围跳舞,只有这时,我才感觉我的存在。
阿明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他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他不时地就会跳到我身边,给我讲许多故事,有时还会来到我身边诉说烦恼。当他说着难过的事情时,我真的很想安慰他,但是我不能说话。我只是一个稻草人,只是默默地望着他,希望他能明白我的心。
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我更加寂寞了,凛冽的寒风包裹着我,我在漆黑的夜晚仰望着天边的稀疏的寒星。这时阿明来了,他陪我玩,跟我说话,帮我驱赶冬夜的寒冷与寂寞,有时还作文会给我惊喜,我好幸福,他的笑声在田野里久久回荡。
风刮得越来越大,雪下得越来越紧,阿明好几天都没有来了。终于有一天,阿明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件红色的毛衣,他给我穿上,跟我说,冬天风很大,叫我别冻坏了。我是稻草人,从来感觉不到冷暖,而这次我感觉到了,暖暖地在我心里。他坐下来了,倚在我身上,他说他得了一种病,很严重,需要到城里去治,他这次是来跟我道别的。我好伤心,他病了,我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我的眼泪流下来了。滴在了他的脸上,他抬起头默默的看着我,忧郁地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我好激动,他终于懂了我的心。
他走了,回头看了我一眼,是笑着的,像冬日的阳光,我留下了他的笑脸,在以后的日子里,只留下了他的笑脸我的寂寞。
一场暴雨把我击倒了,我躺在冰冷的田里,我知道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就是一片惨然……
我什么都不想,只想着阿明,带给我快乐的阿明。
妈妈的故事
当母亲将用一颗青蚕豆,两粒路边随处可见的野红果和一片火红的枫叶组装而成的一只“小金鱼”放在我手心时,我才发觉她是那样富有童趣。我第一次发现红与绿能够这样协调地搭配,第一次发现用纯天然的东西造就的美丽。母亲说她小时候会做很多这样的“玩具”。我的手吊着妈妈的脖子,轻轻地摇着:“妈,说说你小时候的事吧!”妈妈微笑着说:“傻丫头,那有什么好说的?”我又使劲地摇了摇:“我就要你说,就要你说嘛!”妈妈掰开我的手:“妈妈就说和你一样大时的故事。”
竹林里的乐趣
母亲的童年是在她的外公外婆家度过的。她说那儿是她的乐土,那儿淳朴的民风使她感到亲切。特别在她外婆家房后有一大片竹林,那是母亲的乐园。她喜欢在那儿与伙伴们游戏:跳房子、踢毽子、捉迷藏。她还喜欢搬一张小凳子坐在竹林里,倾听叶与叶的絮语。一阵清风吹得竹叶儿“沙沙”响,演奏一曲自然的音乐。竹叶在风中轻轻飘落,如蝴蝶轻舞。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竹叶,踩上去软软的,还有“吱吱”的响声,有趣极了。我闭着眼睛想像那种无拘无束的欢乐,可那是我一辈子都无法真正体会的。我也和母亲一块儿下过乡,到那儿去过。只是现在已无法寻觅到那片竹林的踪影,只有几株矮小的绿竹,稀稀疏疏地立在路旁,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那片贮藏在母亲回忆中的竹林,在我脑海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坐在肩上看电影
母亲小时候是一个娇小瘦弱的女孩,体弱多病,她外婆家里人都呵护着她。和母亲最亲的人是她的小舅舅。那时在露天放电影,每到放电影时,家家户户都端着凳子,坐在一片平坦宽阔的地方。大家簇拥在一起,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那个能放出画面的大屏幕。不时还有小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虽然不像现在在影剧院里看得那样清晰,但看露天电影却别有一番情趣。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只为感受那一份热闹。这时,母亲总是坐在她小舅舅肩膀上,让自己坐得高看得远。别人看到小舅舅吃力的样子,叫母亲下来,可她就是不愿意。好心的小舅舅没法,也只得一直扛着,直到散场。母亲说到这儿忍不住咯咯笑个不停,我也跟着一块儿傻笑,她仿佛又回到童年。
12岁以后
母亲说,12岁以前。在她的外公外婆家的那些日子是最开心的时光。12岁以后,就与自己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一同居住了。她是家中的长女,自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做早饭,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当时,家里生活困难,母亲说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像我这么大时,就要干很多活了。对于这一段往事,母亲没有多说,或许是为了把有些苦涩的记忆永远收起。
母亲的童年是一首写在泛黄诗页上的朦胧诗,沉积着她美好的回忆,慢慢地咀嚼别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土是“五行”之一,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眼中土是“这样”的: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土地上生存繁衍,人类在土地上不断发展。但是泥土还可以是“这样”的。
淡淡的乡愁
黄土高原,是作家贺敬之的家乡。他生在黄土,长于黄土,他对黄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黄土在他的眼中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他对生活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
在那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有一片片庄稼,有一群群牛羊,有他的童年,有他的亲人,更有他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一位作家将要漂洋过海前去异国他乡,临走前,他的一位朋友问他:“你这次出行要带点什么?”他平静的回复:“”一把土就够了……”
是啊,一把土确实够了,在这简单的一把土里,是他对祖国的热爱,是他远离家乡的情感寄托。一把土——淡淡乡愁!
精美的瓷器
闻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清代有人评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是这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瓷器都来自我们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东西——泥土。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一套制陶技术,可谓中国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星,照耀至今日的千家万户。
制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步。一,和泥塑型。工匠们挑选质地细腻的土按比例和成泥团,然后在转盘上利用高速旋转和细致雕刻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二,高温烧制。在烧窑内,瓷器渐渐显出雏形,这也是瓷器制作的灵魂。但是陶瓷对烧窑的温度要求极高,温度高了,陶瓷会热得炸开;温度低了,陶瓷却烧不透,一分一毫都会对最后的成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工匠的严格把握。第三,抛釉。工匠们将配置好的釉均匀涂抹到烧好的陶瓷上,使陶瓷穿上了一件靓丽的外衣。一块丑陋的泥团便化茧成蝶,成功蜕变成人人青睐的精美瓷器。
一把土,寄托淡淡乡愁,一块泥,变为精美瓷器。这样的泥土是远行游子对家乡深深的依恋,承载着厚重的煅造,感谢火的锤炼,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缤纷了人们诗意的生活,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