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爱岗的小编老李帮家人们整理的春节习俗作文500字15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王建钧六年级
“唰、唰、唰……”
腊月三十的清晨,全家人便开始了忙碌的大扫除。桌子下、墙角边、衣柜里……无微不至的清扫,都是为家乡最隆重的风俗——迎财神。
“要打扫干净,财神才会住我们家啊”大人不止一遍提醒我们。“要把房子打扫干净,财神才会来啊!”大家心中默念,为此也干得愈加卖力。
午前,便在洗衣机的隆隆声、清洁剂刺鼻的味道中度过了。
站在椅子前,往墙上涂厚厚一层胶水,过年的习俗“贴年画”开始了。年画上,有的是“年年有余”,有的绣上了“花开富贵”,更有的是将几张年画拼在一起的“金玉满堂”。
随着日落西山,除夕夜也即将到来。
饭桌上,各种鸡、鸭、鱼、肉,令人垂诞三尺,一家老少围着坐,准备吃初一前一晚的团圆饭。大家有说有笑,互相夹菜,其乐融融。家庭和睦,财神才会光临驾到。
夜色渐深,摆在桌子上的干果盘满满当当,以供财神爷享用。小孩子们却早早上了床,睡着了。
“噼里啪啦……”我猛一惊,大步走到门前,猛一推门。“财神爷来喽!”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笑着高喊。“是啊,财神爷来了!”我也兴奋不已。
鞭炮声日夜不绝,响彻云宵。它踏响新一年的脚步,昂首挺胸走来。
照样平静如初。小孩子们接了压岁钱,便去买吃的了,可四处张望却仍不见财神的影子。
“他或许是潜入了我们的心中,给我带来了新一年的希望吧。”我暗想。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春节是团圆的节日,一到春节,在外挣钱的、读书的、远嫁外乡的人都会纷纷回到父母身边团聚。每逢这时候,都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礼物、压岁钱、久别的玩伴儿,都是我们最关心的。家乡的春节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更是让逐渐成年的我回味。
春节那天,节目很多。最早的节目,要数供“祖佬”了。农村人迷信,都想在最早供自家的“祖佬”,我们也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早早叫醒,给“祖佬”叩头,祈求保佑我们平安,考试得高分。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只不过是大人们让我们一起怀念死去的爷爷奶奶吧。
然后的节目便是“过年”了。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早餐,举杯互相祝福。而我们,更是该好好表现了,拿着杯子,“姑姑、叔叔、爷爷奶奶”甜甜地叫着,哄他们高兴了,下一个节目“发压岁钱”,“毛爷爷”则一个个飞来了!
贴春联、穿新衣服,更是我们喜欢的传统节目。选好春联后,大人们总是考我们,春联哪副在左、哪副在右,什么意思,谁家的春联最好?贴好春联,则是给我们换新衣服的时候了。洗完澡,穿上爸爸妈妈奖励我们学习进步的新衣服,嘴上不说,心里那个美啊,真是难以言表!然后小伙伴们一个个拿着鞭炮,比谁的鞭炮最响,当然更少不了比比谁的衣服漂亮!
春节的节目还有好多好多如:包饺子、看春晚、拜年等等,越过越怀念,正如爸爸妈妈们说的,春节,是为我们安排的。真的,比六一儿童节还热闹!
我爱家乡的春节!
每年春节,我爸爸都会从外地回来。而且我的老家都有很多习俗,比如:放烟花爆竹、聚在一起吃饭、看《春晚》等等很多有趣的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和爸爸一起吃饭,因为每年春节要过完的时候,爸爸都要出去工作,所以我很珍惜。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放烟花,每当放烟花的时候,我非要和爸爸一起放,不然我就拉着爸爸的衣服不放,等了半小时了,爸爸才同意我和爸爸一起放,和爸爸一起放的时候,我的心甜滋滋的,好像刚吃了糖一样甜。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和妈妈给我讲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我都还在记着,有一次晚上,我自己放烟花,不小心燃到了自己的衣服,爸爸及时发现;用水帮我灭掉了火。
记得春节的有几天,我们一家人会去乡下去祭祀我们的祖先,祭祀祖先要准备很多东西,比如钱纸、烟花、蜡烛等等,反正这个拜完就去拜另一个,反正就从早上弄到晚上,而且每次先插旗子,再用一点点的钱纸在周围撒一些,接着点些蜡烛和钱纸,最后许自己的心愿,走了之后,放烟花来庆祝他身体健康。
还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是每家每户都会看的,春晚开始的时候之前,人们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准备看了,而且我在看《春晚》的前十多天都盼望爸爸早点回来,还有半夜三更地起来看日期表,数爸爸还有好久才回来和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春晚,一起放烟花,来度过美好的春节,每次和爸爸一起看春晚我都有些小激动,有一次,差一点就要流眼泪了。
这就我的老家的春节。
我的家乡是孩子的乐土。家乡新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
过了腊月二十,家里会买许许多多的`鸡鸭鱼肉和蔬菜,更有小孩子们爱吃的糖果、花生、瓜子。
大年三十晚上,许多人都会选择留在家中看春晚,在电视不精彩的时候,就去做最有意思的事——放孔明灯,点着后默默许愿,那孔明灯缓缓升起承载着各种心愿飞向远方。或者跑道在大街上,看村里的。大鼓队把那大小鼓敲得震天动地。也有的放烟花,天空中绽放出条条彩练。
大年初一,孩子们最高兴的是就是拜年。因为拜完年,长辈们便给红包。当然了,也有不少家长语句“我替你保管”便将红包收入囊中。也有一些客人到家,我姑姑就带着小表妹婷婷来了。婷婷和我妹妹很快就玩在一起形影不离。
其实最开心的还是被允许放一挂的小鞭炮。那八百个小红辣椒似的小炮编在一起有两米多长。我把它拉开平铺到当院,点上香。这是我第一次放这么长、这么大的鞭炮,看着他的引线只有两厘米长,感觉心脏开始收缩。我壮着胆子把手中的香向引线靠去,手感到抖了一下,点着了。我马上往屋里跑,谁知刚转过身,背后噼里啪啦响了起来。回头看地上一道火光,一米高的上空一道黑烟。竟然有几个炮皮差点崩到我的脸上,好险哪!
初二以后的几天里,人们走亲戚访朋友,一见面就互相问候、互相祝福。大街上超市、小卖铺变得冷清。路上大车小辆游龙穿梭。
轻松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过了初十。我也该补一下假期作业,收拾文具,准备开学了。
我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就是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那可是一件既开心又幸福的事。
饺子相传是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原名“娇耳”,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的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
他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许多百姓,发现他们耳朵都冻得雪白,他一到家就有许多登门求医者蜂拥而至,张仲景是心里老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乡亲们,于是他便搭起了医棚,盘上了一口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病,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包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娇耳”下锅煮熟,人们吃后顿时觉得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所以每到除夕的时候,妈妈总是要包饺子,她先把馅拌好,面和好。我们便开工了,妈妈先给我示范包了几个,妈妈包得可熟练了,不一会儿像扇贝一样的小饺子就一个个立了起来,我看妈妈包得那么熟练,觉得包饺子非常简单,于是我便跃跃欲试,但是我一包就难了,不是馅少就是破了皮儿,要不就是包了个立不起来的“懒饺子”,我又气又急,心想莫不是这饺子故意和我作对,不让我包好,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是不是觉得难了,要有耐心,我马上就领会了,馅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果然,这次包得比以前好看很多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虽然很平常,但是其乐融融,你说呢?
在中国,春节可以说是最隆重的节日了。在春节的时候,人们穿上新衣服,去别人家登门拜访。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宽广,有不同民族在此居住。所以每个地方的春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泸州泸县。因为春节历史悠久的原因,有很多的文化习俗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而是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所以我们家乡的春节并没有像我国首都那样有太多的习俗。
不过比较隆重的习俗我们也会过,像是穿新衣。春节的第一天大家都会穿上红色的新衣服,象征着红红火火。其实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经常可以穿新衣服了,所以到春节穿新作文吧衣服时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但在爷爷奶奶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平时都穿不了新衣服。所以每当过年时,他们去买衣服时总会特别地兴奋激动。
过年的时候还要祭祖祭神,给祖先烧纸,准备饭菜……
不过我最喜欢放烟花!每当看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就像看到一副美丽的画卷,每当看见家长燃放鞭炮时总会跑得远远的生怕被炸到。稍微大一点后我知道了这个习俗的由来:传说有一只凶兽叫年,每当春节这天它便会来人间吃人捣乱,一次偶然的发现年怕火,便在年吃了年糕后放鞭炮,把年吓得回了天上。从此为了年不再来人间捣乱,便每次过年都放烟花爆竹。
还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京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每当提到腊八粥,嘴里立刻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一到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妈妈在腊月初八早上四五点起床,她先准备各种米、各种豆、各种于果,然后水烧开,再把准备好的材料倒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熬。
过了几个小时,腊八粥还在锅中不紧不慢地沸腾。好不容易腊八粥终于熬好了,那香味迷住了我的味蕾,怎么也得喝上一碗那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才回一次娘家。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烧香,点蜡烛,献灶糖,献灶饼,灶王爷去天上向玉皇大帝回报民间的事情,谁家好谁家坏。把灶王爷同侯好,他才能为你向玉皇多说好话。把灶王爷接来了就为他献饭,倒水,倒酒,磕头后就是放鞭炮了。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我国的风俗和习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扫房子一次。
一年尘土飞扬,一年的蜘蛛网,一年的破旧杂物,都将在大年到来之前打扫干净。
一年间整同屋子尘土飞扬,桌面上,地板上到处的灰尘。我们一起分配工作:爸爸扫屋顶,妈妈洗衣服,弟弟扫地,妹妹擦桌子,我负责拖地。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打扫,终于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焕然一新。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有着独特的风俗,在我们的家乡春节主要以看晚会,看花灯,放爆竹,吃年夜饭为主。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既快乐又传承文化。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也会有不同的风俗,现在就让我和你们讲讲广东的春节吧。我们广东在过年的时候有一个说法:无鸡不成宴。在过年前十几天,几乎每天都会吃鸡肉,而我的奶奶会用一只煮熟的鸡纪念她的爸爸妈妈,而这只鸡也是有讲究的,要把鸡头、鸡瓜砍下来,塞进鸡肚子。
春节有十几天,我最喜欢的一天莫过于大年初一。在这天早上,我被那咚咚的舞狮声音惊醒。过了一会儿,才想起今天有一个大任务——收红包。我立马起床向爸爸妈妈恭恭敬敬的拜年。可出反常必有魔鬼,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红包。上午我跟爸妈去了外婆家,我用同样的方式骗取红包,拿到了不少红包。到了晚上我的衣服口袋都快装不下了我收到的红包。正当我欢喜之际,妈妈无声无息地走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抢走了我的红包,并说道:“放你这里不安全。我帮你保管”。我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地喊道:“老妈,我记住你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元宵节,年才算过完。而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你可不要看这一颗颗汤圆,他们除了寓意团团圆圆,还包含着深深浓浓的亲人之情、父母之恩。过年从本意上就是辞旧迎新,贴对联,大扫除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还可以调整人的情绪,充满精神迎接新的一年。
过年啦!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起床了。今年我是在乡下老家过年的,在那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红的大灯笼,门上贴着对联,喜气洋洋,爷爷家的大门上张贴着一付年画,上面分别写着“虎年吉祥,虎虎生威”,吃过早饭,我们举行了乡下特有的“谢年”仪式,爷爷说:“谢年就是感谢过去的一年大家幸幸福福,期盼新的一年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业、学业蒸蒸日上”。谢年的时候,把鸡、猪肉、水果等摆在祭奠桌上,点上蜡烛,倒上酒水,我把一串长长的鞭炮摆成一个大大的'元宝形状,在祭拜时,我心里默默地想:‘过年啦,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要变得更加懂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会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
“砰啪”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鞭炮声震耳欲聋般在空中响了起来,一声声的炮竹代表一串串的祝福……
“吃年夜饭喽!”哇!只看见圆桌上摆了满满的菜,有鱼、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对虾、三鲜;有芹菜、青菜、笋、藕;还有八宝饭、西施豆腐羹……看到这么多的美味佳肴,我口水已经流下来了,迫不及待的赶快坐下来拿起筷子往盘子里夹菜,我们大家吃的津津有味,开心地聊着天,说着祝福的话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给我发了压岁包。
吃好年夜饭,我和小朋友一起玩着我们的游戏,新年晚会开始,晚会节目丰富多彩,一个个节目都是那样的精彩,我最喜欢的是小品《一句话的事》。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我才慢慢的进入梦乡!
过年真好,要是天天都是过年那该多好呀!我喜欢过年!
翁超琳六年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说明了各地的风俗都不一样。我家乡福建的农村春节和其他省份的也是有所不同。
年26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基本上都回到了家乡。开始准备年货,大家上街买各式各样的东西,人们会买许多鞭炮,还有大箱烟花。小孩们用自己的零花钱,或者让大人给自己买摔炮,手持烟花,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炮。孩子闷对烟花的兴趣比对食物的兴趣高得多。年后准备完毕,大家开始扫房子,贴对联,人们还会把鸭子、鱼等拿去拜拜神。拜神时,大家烧香、烧纸、放鞭炮,空中都是香散出气体和鞭炮,放出散出的气体的味道。
等到除夕夜晚,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完饭后大家。准备鞭作文吧炮,小孩们则在一起玩烟花。洗完澡后,人们穿上了新衣服,夜里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一直响着,声音太大,想睡也睡不着。大年初一,孩子闷相父,父母长辈拜年,大家互相拜年,父母给孩子闷发红包,孩子闷,收到红包后把钱收起来,想着拿去上街买东西,昨晚饭碗的鞭炮被扫成一一堆,家里干净,新对联,新衣服,新鞋,显出万象更新。大家去走亲访友,孩子闷也得到了很多压岁钱。初二人们回娘家吃饭,初三、初四大家还是去走亲访友,大家聚在一起玩,别提有多开心了。
到了初六,人们又陆陆续续去外地工作了,到初九,家乡又冷清了,到元宵节大家吃汤圆。过了元宵节后,春节也就结束了,一切又恢复到原样。
众所周知,正月初一过新年,全国各地上上下下男女老少无一不庆祝。自然,我的老家兴国县也不能落下。
在初一的前一天就是除夕,说实话,要论初一与除夕那一天更热闹,那当然要数除夕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家中的大人们还要准备午饭和晚餐,忙的火热,唯有小孩子们有空出去玩:放爆竹,放风筝,如果河面结了冰,那就更有意思了:在冰面上立好一个爆竹,只要“碰”的一声,那冰面就会炸出一个小洞,水花四溅,好不快活。
到了除夕晚上,就更热闹了。天上铺了一层“彩花儿”,鞭炮声也一直响个不停,趁着这热闹的气氛,家中男女老少也互相举杯。吃过了年夜饭,大多数人便是看春晚了,而且一看就看到大半夜,可是小孩哪能受得了,早早就上床睡了。
初一与除夕便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光景。初一很安静,不像除夕一样热闹,只有中午或者晚上才会去走亲访友。初一早上,小孩子早早的起了床去拜年,为什么要这么勤奋呢?当然是因为要收红包呀!不过,收了红包,就是拿给去父母了。顶多留给自己五十或者一百。
过了初一,就安静了大概十多天,到了正月十五,另一个高潮到了,那就是元宵节,一下子,整个县城里又热闹起来,大人们白天炸元宵,炸了金黄后取出,一直放到晚上。到了晚上,把炸好的元宵拿出来供大家品尝,一口下去,那叫一个好吃:外酥里嫩,富有嚼劲,吃了一个还想吃。
但是过了正月十八,春节就结束了,孩子们也该去上学了,大人们也开始正常劳作了。
说到春节,大家就会想到放炮这一活动,乡间的,男女老少都玩过。
随着公鸡的叫声,我迅速从床上爬起来,飞奔到爸妈的卧室:“今天大过年的,快起来!”我看着妈妈,“买炮”两个字一直说不出口,就这样熬到了中午,妈妈才想到买炮这一回事。到了集市处处都是鲜红鲜红的,炮的品种各式各样。我大喊道:“妈妈,你要是不把这些给我买一遍,我就不走了!”经过一个小时的挑选,总算买完了。
一回到家,我立马拿着擦炮和穿天猴跑到广场去炫耀,等小朋友们一靠近,我就点燃擦炮,扔在他们附近,嘣的一声,小朋友们被吓得到处乱窜和尖叫,我就喜欢看他们这样,感觉自己“无敌”的存在,玩儿了一会儿,发现这样下去根本就是浪费。于是我带着朋友们去堆稀泥,然后我一一把炮插在泥堆顶点,心里乐呵呵的,朋友更高兴到飞起来。我们石头剪刀布,输了的就去点引线。可为什么上天选择了我,我慢慢的移动双脚,脸尽可能的离泥堆远一点,我心绪杂乱,感觉兔子就在心里乱撞,我点燃后转头就跑,人群里就属我叫的最凶,最惨。几声炮响过后,我被大人们抓回去说教了一番。
过年放炮是为了赶走年兽而搞出来的活动,几乎每年都有鞭炮声,正是这样才有我们悠闲快乐的日子,希望这一活动可以传承下去。
红色,代表着喜庆。每当看到那鲜艳的中国红,就会想起那灯火通宵的春节。
在家乡,每逢过年,大人们都在墙上贴对联、年画,给房子换新貌。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描绘“千门万户 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一年,我便跟随父亲一起贴对联。父亲先将面糊抹到墙上,然后将一个福字倒着贴上去。我很是疑惑“爸爸,你贴反了。”父亲便笑着解释说:“没有贴错,这是寓意‘福到了’,希望幸福来临。”父亲又在门口两边贴上一副对联。瞧这对联多么美丽,边角上几条闪闪发亮的锦鲤环绕着文字,好像在玩捉迷藏,真是栩栩如生。
晚上,吃过团圆饭,全家一起放鞭炮。明月当空,父亲拿来一大段鞭炮,一节节鞭炮整齐地排列着,就像屋顶上的房瓦。父亲用打火机把导线点着,小火苗像一条小蛇似的向前爬,终点到了,随着一声响,其他鞭炮也像一个个孩子似的紧随其后。这声音震天动地,红纸满天飞。接着放花筒。一发“炮弹”如同发射的火箭一样升入天空中,然后就像水落地一般向四周散去,宛如一朵绽放的花。五色的光芒照耀在全家人的脸上,大家都深情地望着天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的,眼角上显现出渠道般深的皱纹;小的,又蹦又跳,还不住地尖叫着。喜庆的气氛弥漫着院内。
在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习俗,每一个习俗都充满着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