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个充满喜悦的日子。这不,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先瞧一下我家过春节的情景吧!
大年三十,爸爸妈妈正忙着包饺子,弟弟和我争着玩电脑,我情急之下打了一下他,没想到他却哭了。爸爸气呼呼的走来喊道:“大过年的哭啥呢哭?”弟弟委屈的指着我:“打我。”老爸转过身就骂我。妈妈赶紧过来劝爸爸:“大过年的别骂孩子了。”又回头对我说:“你大,让这点弟弟啊!一会儿下饺子给你们吃。”我满脸不高兴地去看电视,让他玩电脑。
看了一会儿电视,觉得肚子饿了,就大喊:“我饿了!”妈妈赶紧说:“好好好!马上给你下饺子吃。”饺子熟了,妈妈告诉我们:“饺子里有硬币,谁吃到了就是谁的。”我急忙夹了一个饺子就往嘴里塞,咬下去,“哇!硬币。”我高兴地喊起来。弟弟也不示弱,夹起饺子就吃。吃完饭,我吃到了3元钱,而弟弟只吃到了1元钱。弟弟不高兴,妈妈就又给了弟弟1元钱。我不满地大喊:“这太不公平了吧!”妈妈笑着说:“大让小嘛!让着弟弟吧!”
到了晚上八点钟,终于能看春节联欢晚会了。我最爱看的是小品和相声,我和弟弟坐在沙发上边吃边看。忽然我们想外面肯定很美,就想出去看看,妈妈笑着说:“呦!又和好了。”我笑了。
到了十二点,外面“噼里啪啦”的响起了鞭炮声。我赶紧拿起炮就往外跑,弟弟也跟出来。每年家里都是我放炮,弟弟小我不让他去,可他偏要去。我只好说:“行,那你只能站在楼道里。”“不行,我要点!”弟弟摇着头跺着脚地大喊。没办法,我只好带着他。我捉着他的小手,小心翼翼的点燃了炮,又赶紧抱起他转身就跑。身后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响声,弟弟高兴地拍手叫着。放完炮,我和弟弟又放烟花,我问弟弟:“好看吗?”弟弟高兴的说:“嗯,好看,我天天都要放烟花。”
这就是我家过春节的情景,怎么样?有意思吧!
在中国,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正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我家也不例外。
按照习俗,腊月二十三就有年味了。这一天俗称“小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摆上柿饼、软枣等烘品欢送“灶王爷”,希望能在来年给全家带来好运;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早上,老妈洗衣服、拖地,我也顾不上天冷,爬到窗户上帮助爸爸擦玻璃,窗户较多,整整擦了一个上午呢!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现在很少有磨了,但是过年买豆腐的习俗仍然保留着;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二十六这天我们还去了姥姥家。姥姥说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现在生活好了平时也能吃上肉了。蒸慢头、蒸发团、炸麻花、杀鸡……姥姥家早就准备好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处处飘着酒肉的香味。吃完早饭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贴春联又叫贴对子。古时人们都在门前挂“桃符”辟邪,桃符颜色是红色的,象征吉祥。于是就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著名诗句。除夕夜到处灯火通明,鞭炮声不绝于耳,我们在家看春晚,包饺子,吃团圆饭。在外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除夕夜人们还有“守岁”的习惯,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都要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但我们家在春晚开始前就吃完年夜饭了。
大年初一,我和爸爸、老妈、哥哥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初二我们带着礼品去姥姥家拜年。这一天我最高兴了,姥姥会准备一大桌子菜招待我们,还会准备我平时最爱吃的点心,然后发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
过春节真好,可惜很快就过去了。新年到来的时候,我许了很多愿,我要努力去实现它!
正月初五,就是“五马日”,这样,传统的说法,就是过完春节了。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的繁忙,都是如此的一板一眼,不能有丝毫的改变,改变了就是不叫传统的了。
我家的春节,是没有任何人规定的,但是,每天的安排都是固定的。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公公婆婆很民主,有事大家商量,但是,只有春节这个节日不用商量,它像有一个潜规则似的,每天怎样做, 大家都清楚,所以,也就“有章可循”了。
腊月二十五以前要打扫除的,过了腊月二十五就要买吃的,做吃的了。
腊月二十八是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他二叔一家人回家的日子。
腊月二十九我们全家大团圆,一般的是在家里住的三妯娌操办年事,这一天,大家都回家了,男人们破例也干点儿家务活,布置一下房间和客厅;女人们有的忙罗着做酒肴,有的在收拾着孩子过年的 衣服;孩子们则玩耍着、有时也会帮助大人们干点事情、贴贴门联,过节的气氛甚浓啊,大家都很积极的忙活着。
腊月三十,大家吃过酒,就要到院子去放烟火和炮竹了。男人们领着孩子在院子里放,女人们和老人在阳台上看,等他们放完了回家,正好是春节文艺晚会开始(时间的准确,都是多年来的经验)。
初一的一大早,家人们就要起床,穿新衣,吃饺子,拜年了。因为老人德高望重,来拜年的人是络绎不绝。
初二,就是走娘家的日子,家里还清闲一点的。只有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的二叔一家在家里。
初三,就要到我老公的姥姥家去上坟了。下午,一般的是到我家打牌。
初四的晚上,我们大家又到一起了,再喝一次团圆酒,给在外地的工作的亲人送行。
初五,在外地的亲人走了,这时,孩子们才感到这个年是过完了。但是,仍然是意犹未尽啊。
这就是传统节日啊,改变一点儿都不叫“传统”。
从刚刚会爬的小孩子,到出门迎风奔跑的大孩子,到走路慢悠悠地打着鼓点的老孩子,提到过年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激动的笑容。
现在的过年,从腊月中旬才算开始,直到小年前,家家都在准备年货,因为过年的时候店铺都会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大人们要准备鸡肉、鱼肉、牛肉、青菜、饺子皮,还有一些自己想吃的,孩子们负责买零食和各种各样的糖果,在超市,一边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想象着年夜饭的场景,是大多数现代人过年时的样子。
除夕那天要赶做年夜饭,把几种食材洗净,韭菜切断,肉切块儿,包成饺子,糊糊涂涂,煮到一个盘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饭后大家坐在沙发上,看着春晚,从手机上发着“红包”,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有的拿着手机,有的三五成群的在外面玩游戏。
我现在依稀记得我妈妈给我讲述的那时的春节: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家家都泡腊八蒜,这腊八蒜为过年吃饺子用。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要买糖,用糖糊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报告只说好话,这天还要放鞭炮。过了二十三,还要扫房子,这时春节的脚步更近了,更近了。除夕是新旧年更替的日子,这天晚上家家赶做年夜饭,除了水饺,还有年糕、鸡、鱼、菜…… ……吃完年夜饭,小孩子们就到楼下放鞭炮、做游戏,大人们围坐在桌旁,大多谈论的是旧年的成果与新年的目标。初一大人们要带小孩子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元宵节的到来,把春节推上了又一个高潮,吃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狮,过完元宵节,春节差不多就结束了。
现在随着现代化工艺的魔爪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腊八粥里渐渐出现了一股工厂的味道,传统节日工业现代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春晚视频中的春节代替了造房子,放鞭炮等习俗。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放下手机,尝尝自己熬的腊八粥,走出房间与家人谈谈心,寻找各自记忆中的春节。
三十晚上,家里的人们都穿得光彩照人,喜气洋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外地的儿女都回来陪自己的父母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分享过去一年里的喜悦,老人们觉得这一刻是最幸福的,全家人欢聚一堂,也许这简简单单的节日,在老人心里这个时候心里比蜜还甜。聚在一起看春晚。
还有要收红包,爷爷给我拿来一个红包,我对爷爷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笑了笑说:“你这丫头,拿着吧,以后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为我们家争光。”我点点头,说:那爷爷和奶奶以后也要福寿安康,长命百岁。“爷爷对我说:”你们能回来陪我们这两个老人过年,已经是我们的满足了。“我心想:也许老人觉得最开心的事就是跟我们在一起吧。爷爷说:“长大后要赚钱给爸爸妈妈花,去了深圳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说:不,等我长大赚钱要给爷爷奶奶花。“之间爷爷的脸颊上仿佛有两颗泪水。
初一早上,大人们要杀鸡,杀鸡是必不可少的,吃鸡意味着健康。小孩子也不闲着,蹦蹦跳跳的,穿着新衣,手里拿着炮,有个小孩拿着一个炮,跟我说:”姐姐,能不能帮我放啊?“我说:”嗯嗯。“小孩说:”姐姐,我怎么觉得你很陌生啊?“我说:”我刚从深圳回来,你小时候我还和你玩过呢!“小孩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还大声说:”姐姐好厉害,胆子好大啊,一起放炮喽。“我心想:小孩就是这么天真无邪的吧,有人陪他玩他就高兴了。
接下来,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你也许不知道拜公是什么,这是一种在农村过年一定要的,把鸡和肉,鱼,和把米饭捏的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爷爷带我去拜公,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想着今年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希望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自己学习进步,认识我的人都笑口常开,不认识我的人幸福开心每一天。
还有着名的盅盘舞。这是乡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每人都期待的,还会有送灯。这些也许你们城市人永远都没看见过得。没看过的人真是很可惜。还有京剧,海南剧,有人打排球,拔河等许多的好节目。
欢迎大家来海南过新年,有很多的好节目等着你,来这可以一饱眼福。还有热情好客的主人们等着你们。希望你们的到来,海南的春节最难忘也玩。我可以带你去我美丽的家乡看看哦!
在我们放假之后不久,就迎来了传统的节日春节。在一次语文无意考试中,看到一些青年人对国外稀奇古怪的节日认可度很高,而对我们国家传统节日认可度低,这是不对的。我们孩子对春节充满了渴望,这不,我家从腊月二十一就全副精力准备过春节的东西了!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二十一,妈妈忙个不停,每次去菜场,回来总会一大兜一大兜往家提,似乎要把菜场都全部搬回家来!妈妈一回来就没停过,一会腌制腊肉,一会洗洗蔬菜。研制完肉就开始曝晒在阳光下。就这样,一直到了小年还没停下来,有时我担心妈妈会不会累坏了,可是她每次都说没关系。腊月二十四,我们一边看着湖南卫视的小年春晚,一边帮妈妈干活,一家人乐乐呵呵的坐在一起,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不久就迎来了大年三十!我们对春节充满了快乐,于是,我们一改前面睡懒觉的风气,一大早就起来了。帮妈妈一起准备年夜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为了我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大年三十晚上,别说有多热闹了,外面烟火爆竹漫天,很漂亮。一边听着外面烟火爆竹的声音,一边吃着年夜饭。热热闹闹的氛围,大家坐在一起谈心,虽然过去一年里,有许多纠纷,但是在这一刻,看着他们慢慢的解开矛盾,成为好朋友,难道这不值得庆贺吗?我家的烟花爆竹也要上场了,跟外面比赛,看谁的漂亮!虽然晚上有丝丝凉意,但这一刻,我们早被春节的氛围暖了心,所以此刻也不觉得冷了!
我家的春节虽然很朴素,没有富人家的那些规矩,但是我们很快乐。有人认为,有钱过年,吃穿不愁,才叫幸福,但在我眼中看来,一家人永远在一起过年才叫真的幸福!!
我家的春节真是丰富多彩。你们会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乐趣,但是我却乐在其中,除夕我们全家一起劳动贴春联打扫卫生虽然幸苦但是很开心,我们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有说有笑的,这个年让全家都聚在一起很幸福!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不复杂,除去那较为简单的仪式外,剩下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无尽的欢声与笑语。而那早已约定俗成的仪式中,也包含着对先祖的纪念,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土家人重情谊,过年之前,定要按长幼或远近给先祖们上坟,说是给先祖备“钱”买年货,而且祭祖时要按已故长辈的辈分高低来确定先后顺序上坟。上坟时要用标准的三叩首。上坟还只是第一道礼节,待到春节那一天,要在团年饭前摆上一桌“亡席”,还在桌下烧纸钱,说是让先祖们先享用,烧纸钱是给他们的拜年钱。
土家人住山区,山上天寒地冻的,所以在守夜时便有了围坐火堆的习俗。但凡是农家人,家里都有一间专烧柴的房子,多用于熏肉和取暖。我们常在祖母家守夜。每逢年关,祖母总是要准备许多木柴,特别是要找出一根大柴来充当守夜时的“火主”。
每当守岁之夜来临,夜幕袭来,祖母便会将一堆上好的引火物点燃,那淡黄色的火苗如金子般美丽,偏又是那么的热,让整个屋子里充满了热气。欢声笑语也随之解冻,随着火苗的不断跳跃,一些较细的木柴已经开始燃烧起来,而较粗的也渐渐冒出了青烟。有的木柴未干,则一头冒出了青烟,另一头开始渗出水珠,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由于祖母在一旁不断地吹火,一会儿,“火主”便燃了起来,火焰染上了一丝红色,映在祖母脸上,喜气洋洋的,映在我们脸上,也平添了一丝欢乐。农家讲究不生二次火,尤其是点燃后的岁火,更是马虎不得,徜若这“火主”不能一回点燃,那整个春节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火主”还得燃一夜,徜若中途断了火,那便象征这一家会断了香火,一年都没什么喜庆味儿了。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一阵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同惊雷般振天撼地,数不尽的烟花在天空诞生,毁灭虽只有一瞬间,却如万千朵仙花,异草般美丽,在天空中争奇斗艳。
炮竹响起不过瞬间,结束也不过瞬间,但那新春的祝福,却送进了人们的心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的春节有着家乡的味道,正如那爆竹声后的春意,久久的回荡在我的心里。
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崭新的一年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他会神奇的魔法,使我们抛掉过去一年的烦恼、忧愁、不快,让我们面带笑容地来到他的面前。每当这时候,所有家庭的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放上一挂响亮的鞭炮,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真是其乐融融!
这不,刚吃完团圆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春晚已经拉开了帷幕,全家人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你会想:看电视是一件多么放松的事啊!可是我们并不会闲着,因为我们要边看边包饺子,这可是我们家每年的传统活动。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因此中国人到了除夕之夜,都会围坐在桌旁,包包饺子。
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沓子饺子皮,又拿出了一盆香喷喷的肉馅,我们就开始工作了。虽然我对包饺子的方法并不陌生,但还从没亲手试过,今年是我第一次参与家庭包饺子活动,特别兴奋,总想能包得有些创意。于是我提议,在饺子里包一个“金币”(就是一个金灿灿的五角硬币)妈妈、爸爸都双手赞同,我还规定谁能吃到“金币”,谁新的一年一定会发大财。于是我拿出一个“金币”交给妈妈,请她先消毒。妈妈先洗干净“金币”再在开水中煮了煮,最后将“金币”放入饺馅中。首先,我拿了一个饺子皮,然后把“金币”裹在肉馅中放到饺皮正中间,把饺皮对折,在饺皮边缘打些褶皱并捏在一块,边捏边整理饺子形状。不一会,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兴奋地大叫起来,“幸运饺子,看谁幸运!”我越包越有劲,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盘盘饺子诞生了,这时已经分不清哪个是幸运饺子了。妈妈将饺子放进冰箱,留着大年初一早上吃,到底谁能吃到“金币”,我也不知道,呵呵,就看谁幸运了。
不知不觉,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一家共同进入了新的一年。在钟声敲响的时刻,我不禁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我们一家人能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春节就像一部放也放不完的纪录片,年年一样却又年年不同。
小年的前两天,我们一家开着车回到那坐落在桐柏山脚下的老家,这里地处湖北随州,是个美丽的地方。小年的晚上,我们恰好赶到家乡。乡里的亲戚正在吃饭,对我们这些“远到之客”感到诧异,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碗筷来接待我们。不过大家嘘寒问暖之后,那种陌生感烟消云散,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毕竟都是一家人。
过了小年,就要为除夕做准备了。大人们忙着买酒、瓜子、鞭炮等;而小孩子则忙着放炮玩,村里面常常有几声炮声,仿佛在着急地呼唤着新年的到来。
五天、四天、三天……我扳着指头数着日子,急不可耐地等着除夕的到来。年二十七晚上,妈妈和奶奶忙着包包子。在这里,每家的包子都有独特的记号。比如我家的:圆头的是豆沙包,多个疙瘩在头上的是肉包。妈妈在包的时候,我已经垂涎三尺了。刚出炉的包子,个个白白胖胖的,透着一股喜庆,让我舍不得下嘴。那些包子和我一起静静地等着除夕的黎明。
除夕的上午要到镇上赶集,这时候的镇上人山人海。可临近中午,这些卖东西的人像约好了一样都早早的收摊,准备回家吃年饭。老话说的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们也尽兴而归。
我们家乡的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大相同。我们的中午饭很隆重,并不是大家口中的年夜饭,因为之前吃年夜饭吃太多了,影响了肠胃工作,往往有小孩子在大年初一拉肚子,后来就改成在中午吃了。我们在饭前会放一串长长的鞭炮,十二点准时点。等那串长长的鞭炮爆发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平静下来,紧接着,碗筷相撞的声音、祝酒的声音和聊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年饭一直吃到了下午。
除夕少不了的一件事就是看春晚。大人小孩们嗑着瓜子,津津有味地看着春晚精彩绝伦的节目,在欢笑声中告别过去的一年。
正月初一,穿上新衣服后,我放了一个小鞭炮,然后就在村里乱转悠。按照老家的习俗,初一到十四都是走人家串亲戚的。其实就是很多亲朋好友一起去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里吃一顿饭。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走了人家,还收到了不少红包呢!
初三我们就要回家了,我们惜别了乡里的亲戚,踏上了归程,但家乡的春节久久令我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