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春节北京作文600字【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家的屋顶上燕子又做了新房,谁家墙角又开放了一朵蔷薇,谁家又幸幸福福迎来了那个他(她)。生活本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时间总在流逝,生命总在循环。
但任何事情总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结尾。
春节,不外乎是一年的开端,也是一年的结尾。
老北京的春节,是中国春节过法中具有代表性的。
你肯定听说过腊八粥吧?这种粥在全世界都在畅销,但是你知道吗?老北京,腊八粥的发源地。在老北京,腊八节就开始进入春节了,在当天,人们都要上街买各种米,各种豆再加上自己家上半年存的各种干果,经过几个小时的熬,一碗香喷喷地老北京纯风味腊八粥就出锅了······
过了二十三,才是老北京春节的重头戏: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年货都给准备充足。在当时,店户可早就关门了,因为要忙着家里的事,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除夕可是最热闹的,每家每户都在做年夜饭,每个人都必须换上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休,一片红火的新气象。晚上,家家都是最圆满的,出去工作的儿女都必须在除夕赶回家吃团圆饭,深夜大家都不会睡······
到了春节,全城都休息了,门外都堆着除夕燃烧的烟花爆竹。男人们,要出去窜门。女人们,就在家中,接待宾客。可清静了。
这就是老舍先生眼中的老北京春节,腊八的甜蜜,除夕的热闹,初一的宁静·····组成了老北京的春节,现在已是新时代新气象,但是别忘了我们的传统习俗,老北京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泯灭的一段历史!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尾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显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寄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大年节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整理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聚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旧保存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硕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烈。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度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腊八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礼炮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年三十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礼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年三十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短小的篇幅,质朴的文风,却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怎能不让读者于新春佳节同喜同乐呢?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在濮阳,每年的元旦都是一道祥和的风景,当白圆圆的汤圆煮熟了,能扯的香水煮好了,月亮也伴随着黑夜悄悄而来,元宵也就随之而来了。
白胖胖的汤圆,千娇百媚的月亮,以及家人们祥乐融融的微笑,那温暖的场面实在令人回味。
细看熟透的汤圆,晶莹透明,捎带褐色。裹在里面的猪油、芝麻、白糖隐约可见。我想象着;用小勺舀起一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香喷喷、甜滋滋的馅就流出来了……
汤圆小巧玲珑,做工精致,个头圆圆的,像十五的满月,模样如小核桃那么大,白白嫩嫩的,里面装着香喷喷的猪油芝麻馅,它不仅外形吸引人,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让人回味无穷。吃起来滑爽细腻,伴着一股浓浓的猪油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口中。
元宵节又怎能少了关月亮这个传统节日呢?人们都说:"梅边人醉,南柯梦惊。风倾夜,云破月,疏影淡妆梅沁,曳曳暗生香。"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元宵之夜,而我们大家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如果要说哪个节日更高雅?哪个节日更有蕴含?我想我心中的答案,便是"它"了吧!
大家都有过过春节吧?春节是热热闹闹的节日,我是非常喜欢过春节。今年的春节,是在老家过的。
正月二十,我们的餐桌上摆满了食物,一共摆满了四桌。红的红绿的绿。我们几个小孩子看见那么多美食,都流出了口水,准备大吃一顿。这就是所谓的年饭。当然,年饭主要不是吃,而是一种热闹的形式。我们几个孩子刚吃完年饭,就迫不及待的跑去外面买小鞭炮玩。
到了正月二十一,就是拜年的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向大人问声好,然后像大人“索取”红包。如果你认识的亲戚非常之多,那你就发财了。
正月二十二,这天要忙起来了,第一个项目就是去山上拜祖宗,拜祖宗的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拿着几根“香”去,也可以直接拜,还可以烧钱作纪念。我拿着一大沓冥币,拿上打火机。一千亿一张。我拿了很多,然后烧掉了,这种感觉就是爽。
接着,我们还拿出长鞭炮出来燃放,一个大叔燃放以后,漫不经心的走出来,随后听见:“啪啪啪…”的声响,还有一些小孩捂着耳朵,但还是流露出了笑容。从山上爬下来,这一折腾,可累了。我睡的很香。
正月二十三上午,也就是除夕这年,要贴新对联。带着一锅糯米胶(烹饪出来的那种),走遍屋子,把旧对联撕下来,然后贴上新的,我负责撕下旧的。虽然这个工作简单,但也不能乱撕,要对整齐,然后撕下来,不然的话就会撕成不规则形状,贴不上新对联。
除夕晚上。我们每家每户都要放烟花,我们也开始放了。有一位大叔叼着烟摆好烟花,不紧不慢的燃放了。我连忙把耳套带上,这才开始了“节目”。在持续了3秒后,一束火花直速上升,在空中爆发出一条条彩带,接着又是一束火花冲上天,在许多烟花同时上升时,天空立刻映出焕然一新的景色……
直到看完春晚,我们才休息,这一天真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