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中,我们总是最好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只要我们认为的事,父母都会说对,因为在父母眼中,我们是一块宝,怕我们不见了。
在父母眼中,我是活泼的,聪明的,妈妈总是说,我是很聪明,但是聪明没有用在学习上,如果用在学习上,那我的学习一定会很好。我想,对哦,因为,在数学考试中,我明明会做这些题,但我总是马马虎虎把题做错,我应该把马虎这个朋友仍掉,因为马虎,我们的事总会做错,这就是妈妈眼中的我,即聪明,又马虎。
在爸爸眼中的我,是一个爱玩的,喜欢跟爸爸讨论数学的,我总爱玩,多一分钟也要玩,玩什么都行,因为玩没有固定的,所以玩的东西有不下百种。对于数学嘛,我还满感兴趣的,大概是因为爸爸妈妈以前的数学好的缘故把,一有难的数学题,我总会找爸爸一起讨论,如果爸爸说的,我认为不对,就会把我的方法跟爸爸说,爸爸就用他和我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这道数学题就解决了。
我一定要改变我在父母眼中的我,,因为,我觉得现在的我不是最好的,虽然在父母眼中我是最好的,但是我还是要把现实中的我变为最好。
平常一提到“心灵手巧”这个词,可能大家自然的就觉得应该是泛指的女性吧,我觉得不尽然。我眼中的岳父就有一双灵巧的手,织毛衣、踩缝纫机、拉二胡样样都会。小到家具的修修补补,大到家里照明电路及常用电器一般故障的排除。随手捡几块木板子就可以做一张可以折叠的适用的大饭桌;找两块石头,经过他拼凑、打磨、组合就可以做一个简易的石磨子。 这些在别人的眼里都应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他的巧妙构思,就会体现出东西的价值出来。
过年时我和小孩一起在外玩耍,突然小孩发现了一颗螺丝杆并拾了起来。我叫她仍了,她反倒说回家给外公,以后说不定有用。我猛然间觉得这不是平常我们常挂在嘴边教育她们的“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吗?大人的言行不经意间就会影响甚至教育下一代啊。我从岳父平凡的举止里理解了“勤俭才能持家”的道理,并在潜意识里他传承给了下一代。是啊,当今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很多,但精髓的东西还是不能丢啊。
在每个人眼中,我都是不一样的,或可爱,或调皮,或聪明,或笨拙。而在父母眼中,我也不只一面。
在母亲眼中,我是“乖孩子”,因为无论她怎样批评教育我,我都非常受教。记得有一次,乐队老师布置了曲子,要求大家回家练好,第二天依据个人演奏水平调位置,我非常激动。这可算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可是练了两个小时,还是不见一点进步。这时,妈妈对我演奏时的感情表达,演奏姿势给出了建议,虽然妈妈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我认为“跟着妈妈走,一定有饭吃”。于是按着妈妈的修改意见来练琴,真是“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第二天考试,果真有效,公布成绩时,被分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
在父亲眼中,我也是个“惊喜制造王”。从小时候那一个个钢琴比赛获得大奖再到学校里的一个个特殊荣誉。我每时每刻都在制造惊喜。原来的我是爸爸眼中的“主持困难户”。可有一次,我凭借“小科学家”的荣誉获得了登上学校礼堂演讲的机会,在老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最终我成功进行了一次“个人演说。”不仅老师大力表扬,也让爸爸再次被“惊”到了。
长大后,在父母眼中,我是独立的。先是一个人睡觉,再到独自去坐公交车,再到现在自己单独出行,一个手机,一个包,便可天南海北的跑。记得有一次,爸爸包落在了单位,正准备去拿时。我连忙拦住他。对他说:“爸爸,我去拿吧”过了一刻,我将包带回了家中。
父母眼中的我,是乖的,是独立的,是爱带来惊喜的。
虽然我在同学们眼里是一位“乖乖女”,但是我在我爸爸的眼中却是一个胆大、马虎的“小调皮”。
记得那是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的时候。那天我精神百倍的去考试,可两天后的下午,我却是无精打采的回到家。为什么呢?唉,还不是因为我马虎的习惯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数学考了97分,语文考了96.5分。眼睛,眼睛,对,一定是我的眼睛惹的祸。我因为眼神不好,把“10”看成了“1”,把“65”看成了“56”。语文将改成“被”字句看成了“把”字句。回到家,爸爸看了看分数,又看了看出错误的题,就说:“你这个小马虎呀,什么时候可以改掉你这个坏习惯呢?”
还有一次,哦,那是四年级上学期暑假时,我和妈妈去北京大医院看病,妈妈上去找大夫,让我在下面看着行李。(因为医生没说清楚怎么服药,再加上行李太重。拎着东西去看病,实在太麻烦了,而且中午我们已经退房了,所以才让我在楼下的长椅上等她)由于我等了半个多小时,(因为人太多了,我妈得排队,所以很慢)实在等不及了,就找了一位模样长的不像坏人的。叔叔,借了他的手机给我妈打手机,可能是由于医院人太多,所以听不到。于是,我又给姥爷打了电话,让姥爷打电话给我妈。最后,过了
大约有15分钟的时间,妈妈终于下来了,我们又见面了。等回到家里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听了我的举动,激动地说:“你真是既让我开心又让我担心哟!‘小调皮’长大了!”我听了后,咯咯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在自己的父亲眼中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也讲给我们大家听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