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风俗习惯作文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江南,那里山青水秀,民风纯朴,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过年的风俗历史悠久,让我既兴奋又热爱,既盼望又怀念,从不厌倦,从不遗忘。
我听大人们常说,在家乡,完整的过年是从腊月小年开始,到正月元宵为止的。每年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打扫卫生、采购年货、装饰屋子、订新衣裳等等,直到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团圆。据说,过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历腊月三十,它可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关键呢。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家全体出动,一大清早就出门买买买。女人们都得下厨,准备年饭,准备美味佳肴;男人们则在大门口“应战”写春联。因为我外公是个“老秀才”,德高望重,毛笔字写得倍儿棒,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邻里乡亲排长龙请他写春联,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子孙金榜题名。大人小孩争先恐后,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浓稠的墨汁和红纸的香味,家乡的年味多么激动人心啊!
中午时分,丰盛的饭菜就准备齐了,全家几十口人围坐在特大的圆桌旁,外公在大门口放了一大卷鞭炮,“轰轰隆隆……”惊天动地,趁着硝烟弥漫,外婆端着饭菜供奉天地,然后团圆饭就在喜气洋洋中拉开了序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吃香喝辣,互相敬酒干杯,互相祝福勉励,喜笑颜开,气氛热烈,多么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啊!
这顿饭是一年来吃得最久的,要吃几个小时。吃完年饭,各家各户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火火的,在大门上还要绑上大蒜(大船)和大菜(大财),喻意“大船装大财”,新年发财多多,幸福安康。干完活后,大家就去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劳,穿上新衣裳,展望新年。小辈们满心欢喜,走街穿巷,去给亲戚长辈们磕头拜年,拿红包,拿压岁钱。天黑了就回家,一家人围火炉,吃夜宵,吃零食,看“春晚”,一直热闹到午夜,妇女儿童们才去“享福”(睡觉),男人们则留在厅里“守岁”(守夜),一直到天亮。
古老不变的过年风俗,表现了多么甜蜜的亲情和力量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能够战胜困难?为什么人类能够生生不息?这就是答案!
中秋是家家团圆的日子。一般在过节两三天前就开始准备月饼、吃食之类的了。
人们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是少不了的。最美的还是那一轮圆月,月光如流水,静静漫进门槛,映在窗间的影子,在中秋节那天,缠绕着数不尽的思念与忧愁。
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已高高地挂在空中, 它不断地穿梭在像薄纱一样的云中。这天晚上每一个人看月亮的眼睛都是无比的温柔,无比的亲切。
再来就是月饼。她也分了好几种呢。其中常吃的就是普通月饼,再来就是一些特殊民族自制的月饼。他们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每每到中秋节那一天。就会来拜月或者是祭月,祭月主要是干什么呢?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一些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围绕着月亮来展开呢?那一天关于月亮的习俗可不少:吃“月”饼、赏“月”,拜“月”等。因为它寄托着世代国人盼望团 圆的愿望 , 承载着厚重的思乡、思亲的真情 。
中秋节是家家团圆的日子。月亮、月饼他们都寄托了人们的思家思乡之情。伴随着圆月渐渐落下,中秋节也渐渐落幕。
提到年糕,在山间奔跑的大孩子,干农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过。
小的时候,买年糕的小贩都会骑着车 车上有一车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卖年糕了”听到的人就会跑到街上,买上一小块儿年糕,而现在却很少了,甚至是没有。大多数人都会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来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年”,到了严冬季节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而这种美食就是年糕。
关于年糕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
因为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们河北人喜欢在蒸煮时加入大枣,红豆,绿豆。那样我们吃起来有种甜甜腻腻的感觉。
记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时,买了一块儿带有大枣的年糕,我从小不爱吃大枣,可是吃年糕里的大枣给我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大枣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软。里面还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枣在口中嚼两下,一个字“甜”红枣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们小孩子就是喜欢吃这种甜食。
年糕的谐音便是年高,抑郁着明年能升官发财。
年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们的美食文化,习俗。
在我们顺平老家,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两件事——熏肉、灌肠,此后,在过年间的好几天都不再买肉、肠了。
要熏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连一向晚起的我都会忍不住早早的爬起来,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时候要预备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实很简单,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这几味最平常的东西就能煮出最鲜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时间——上锅煮肉至少也要五六个小时,靠时间让汤汁充分渗入肉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滋味难忘,比平时的红烧肉、炖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准备“熏”。这熏是炭火盆里的火熄灭以后,再在盆口罩上铁丝网,把肉块一个个搁上去就可以了。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熏肉出炉即可。
说起另一味美食——灌肠,口水总是忍不住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盐,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在一起,再添些别的配料,做灌肠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肠的时候要用一个漏斗,让漏斗的漏口对准肠衣的开口,把馅料缓慢而均匀的灌进去。下锅煮,最少半个小时。
煮熟的灌肠鲜美可口,热乎乎的,又软又糯。留着灌肠在嘴里跳舞,咽到肚子里后还是有余香回味。
这一天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备下过年的荤食,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日子。你想啊,在这一天里,老人们一边煮肉孩子们一边吃,为等肉出锅可以在锅旁一连坐上几个小时,足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美味的食物了。
要说熏肉,孩子们当是身先士卒。在火盆里的炭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匀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贪婪地舔着肉,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烤着烤着,也许肉烤焦了,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也许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头的筷子哈哈笑着。
这一天,谁都很快乐。不仅是因为食物的美味,也是因为,这是过年的前奏。当老人们开始煮肉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临近了。要赶紧准备不是吗?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了解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比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必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一定会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准备一些,防止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来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相当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啦,占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