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宣彭
对于傅雷的教子之道,我是比较佩服的。因为傅雷不像大部分家长一样,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而是提点或给出一些建议,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
比如傅聪去国外求学,因为当时国内条件较差,在傅聪走之前傅雷就告诉傅聪想要去国外留学都需要注意些什么。他告诉傅聪要快速学习当地语言,并给出了一些他自己的经验。等到傅聪去到国外之后,因为国内条件较差,可能当时成绩并不很理想。但傅雷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鼓励了傅聪。并为他举例一些反例来使傅聪少走一些弯路。在傅聪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些成效后,傅雷先是夸赞了他,然后又指出傅聪演奏的音乐中的不足之处。在傅聪的海外求学生涯快结束时,傅雷告诉儿子他和妻子对孩子的思念,以及对傅聪的肯定。
傅雷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虽然让孩子去国外学习音乐,但在信中却好几次提到让傅聪不要忘记中国的汉字,并且要定期复习。在傅聪谈恋爱之后,傅雷先是告诉他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然后又给傅聪讲了一些他自己的经验
在观看了《傅雷家书》后,我认为傅雷的教子之道是很不错的,他只是点拨或给出孩子一些建议,从来都没有为孩子做出什么决定,而是让儿子自己思考后再做出决定。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好的,从后面傅聪对于这些家书原件的珍惜中就可以看出。
孙昱杰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及其妻子朱梅馥在儿子傅聪出国期间为其写的100多封信。每封信都无不含着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关怀与爱。傅雷时时刻刻也都在关注着付聪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生活细节、情感处理、人际交往或读书求学,都在用自己的经验去引导着他。尽量让他避开路上的各种陷阱。
在读书求学这一方面,傅雷对傅聪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他把自己年轻时在外留学的很多经验都告诉了傅聪。同时,他也为傅聪所获得的成就所感到无比的高兴。傅聪在获得国际乐坛竞赛中的第三名时,傅雷的心中也是感到无比的自豪,但在高兴的同时,他也不忘对儿子进行教育——永远不要忘记赤子之心,不要骄傲。他对于儿女也一直保持绝对信任的态度。对于那些谣言,傅雷夫妇都是一笑置之,不论好坏。这也给了付聪在外拼搏的最大的动力。
傅聪留学期间,傅雷也尽所能的去帮助自己的儿子,他会查阅各种资料,拜访很多专家,无数遍地听付聪的唱片来为他细致的分析、解说。当得知傅聪在研究莫扎特和舒伯特时,他别细细地整理这两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作曲风格及特点,以帮助付聪的理解,我们似乎隔着书都能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用心。
傅雷用自己毕生的经验、知识、耐心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最后,他也成功了,培养了一个正在世界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李雅婷
傅雷虽不是一位完美的父亲,却也比大多父亲做的好,他对孩子有些无微不至的关心,细致入微地记录着孩子的举动,将傅聪的所有事情记得清清楚楚,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像傅雷一样了解傅聪了。
对于傅聪的选择,傅雷是尊重并且会认真的思考。在傅聪幼年时,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成熟的心智,傅雷安排了傅聪的十几年学习生活,随着傅聪的慢慢长大,傅雷也看到了傅聪在音乐上的天赋并给予支持,成为傅聪最坚强的后盾。虽然文中傅雷对傅聪幼年时的一些行为表示无奈,但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父亲对孩子的宠溺,更能从那一封封家书中读出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母亲表现思念的方式更为直接些,父亲却将心思藏在心底不显露出来,即使对孩子的思念成疾。也只是在家书中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话,教了很多事,不知道当傅聪在几十年后重温家书,会不会触动心弦落下眼泪。
此外,傅雷所认识的朋友也给予了傅聪一定的帮助,小小的傅聪和其他小孩子一样,爱偷听大人们的谈话,也许听懂了,也许一知半解,但也给小小的傅聪拓宽了些许眼界,接触到了平日里接触不到的新鲜事物,并且也为日后傅聪的交友树立了榜样。
作为读者,阅读傅雷写给孩子的那一封封家书,仿佛看到了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唠叨,但同时也瞧见了一位伟大的父亲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的。态度温和孜孜不倦又细致入微,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又怎么会差呢?能够拥有这种父亲与孩子,皆为彼此的幸运。
于一铭
傅雷作为一个父亲,更像是一个导师,不仅有着高尚的情操,还有着教诲后人、严格管教的精神。在信的内容中,他除了谈论一些生活琐事外,更多的谈论的是艺术与人生、思想与方法,为此,常常要以谦让的口吻与儿子沟通,并且要时不时的去安慰自己的儿子,完全将自己当成了儿子的“朋友",互相谈心。
当儿子因为音乐比赛而烦恼时,傅雷却告诉儿子不要紧张,时时刻刻调整自己;当儿子因为音乐比赛的佳绩而要骄傲时,他却不以为然,告诚儿子要保持谦崖;而当儿子心情浮燥,写信的次数少于以往时,他又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希望儿子能够多寄信回家。傅雷有时是个严格的父亲,有时是个软弱的小儿,他随着儿子的变化而变化,紧贴现状。
信中,傅雷与儿子常谈的必然是艺术,也有人生。音乐是傅雷的儿子傅聪所擅长的,傅聪会多种音乐乐器,比如说钢琴、小提琴等等,而傅雷为了迎合儿子的学习环境,在写信时也常用一些英语单词来代替专有名词,搞得读者很头疼。虽然有些地方不明白,但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出傅雷父子之间关于艺术这方面谈的有多深入
世上没有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够好,傅雷就是如此。他对儿子严格而又体贴。始终以儿子为核心、为目标,以信的方式去了解儿子、关心儿子。他在儿子的生活中既担当着“朋友、亲人”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
赵凡迪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傅聪傅敏的书信,数百封书信,记录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再到结婚生子的经历。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这种呕心沥血的教子名篇,他教导儿子做一个“德气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傅聪小有成就时,傅雷如良师益友般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傅聪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这为他日后更大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指引。
傅雷对傅聪有着严厉的家教,“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把手放在桌子上面。不能放在桌下。放在自己的腿或膝盖上,尤其不要掉在地上……”严厉的督促使得傅聪在成长的道路上,遇事不慌不忙,冷静处理问题,他得知儿子大赛在即时,祝福儿子应有得失置之度外的心态,傅聪在比赛中取得名次时,他先是为傅聪感到骄傲,在那之后,他又告诫傅聪要谦虚。
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时时刻刻教导着傅聪,信中的内容,除了一些生活琐事,更多的是艺术。他为傅聪灌输着艺术家的高尚品质。让傅聪不仅学习了艺,也学习了做人,他不仅把傅聪看成自己的孩子,也把它看成自己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在他的敦敦教诲下,傅聪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大师。
傅雷曾说:“宁天下人负我,勿我负天下人,”他用完全利他的圣人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导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教子之道,在我,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十分成功的。
杨凯然
傅雷的家教恐怕是最严的,每个父亲都希望望子成龙,傅雷做到了,而且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教导傅聪。
傅雷对于傅聪,并没有高低之分,傅雷不会摆出所谓的家长架子,从整本书可以看出,父亲和儿子是以朋友的方式来相处,与儿子进行艺术方面的探讨与交流。跟儿子阐述观点时,并不是“你必须听我的来做这件事”,而是问孩子“你觉得我说的如何”,这不仅让傅聪能听进去自己的观点,还能加入自己的思考转变为下一个观点。这便是傅雷的教子之道:与孩子做朋友,能与孩子共同交流。
还有一个教子之道,那便是先做人,后做事。傅雷教育傅聪:做一个艺术家,不是为了得到粉丝的追捧,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涵,提高他人的境界。傅雷在信里建议:减少音乐会,让傅聪多去大自然里陶冶自身的境界;傅雷告诉傅聪,在待人处事的时候要注意礼节,在注意礼节的同时注意细节之分。循循善诱,自然人际交往就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在感情方面,曾多次告诫傅聪,不要被感情冲昏头脑,要用自身实力来做事,不能靠感情行事。不仅劝说了傅聪,还让傅聪对自身改变,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最终傅聪在感情方面变为了一个理性的人。
任何人都无法评判每个家庭的教育,傅聪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背后是傅雷在不断的给他进行教导和鼓励,一个父亲的角色被他演绎成多种角色。傅雷的教育方式,传递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深刻的影响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