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
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
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邢春梅是我班的学习委员,这个学习委员可不是白当的。她勤奋,在我们班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邢春梅学习非常用功,老师经常夸奖她,说她是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铃铃铃……”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传来一声:“老师再见!”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去操场玩各自喜爱的游戏。
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突然,我眼睛一扫,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邢春梅,她好像在写着什么。同桌坐在她的旁边,大声地唱着歌。后面的几个女生在一起,嘀嘀咕咕。前边,有些人坐在地起玩“旮旯哈”,吵声连连。可是邢春梅写作业专心致志,连头也不抬一下,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好像都与她无关,把一切注意力都灌注到功课中去了。
我闲得无聊,坐到她身边,我低头俯视:“呀!”我看见邢春梅正在写语文大卷。我眼睛几乎不敢想信:“6谭!咱们才学到5课呀!再说,中间还隔着单元练习。你现在就自学到6课了?”我瞪大眼睛。
“是啊,我闲着没事儿,与其白白浪费下课的时间,还不如写点儿什么。”她停下来,放下笔,“我的生字、蓝皮大本……都写完了。再往下
写点,不是更好吗?”
我点点头。
是啊,邢春梅说得没错,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听说邢春梅把32课生字全部写完了,32课!那可不是小数目啊。又过了两三天,我就听到几个同学在议论:“咱们写蓝皮大本吧,邢春梅全部都写完了!”
我的眼睛湿润了,邢春梅的勤奋,感染着我们全班,她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大家,她珍惜时间的品质,鼓舞着我们大家。
我吃过饭,向学校走去,今天的天气非常热,路上的行人都把外套披在头上,用它来遮太阳,手里还拿着冰淇淋。
“哎呀!哎呀!“我气喘吁吁攀着楼梯,来到四楼——我的班级。
咦?教室里怎么静悄悄的,会不会是老师来了。
我走进屋,呀,班级里没剩下几人,其他同学都因太热,去树荫下玩去了。1、2、3、4……只有五个人。其中三个人在玩闹,另一个,那当然是我,至于第五个人吗,她就是邢春梅。
邢春梅的座位,正是第一组,你们肯定会想,第一组,有什么了不起的!第一组是最热的,是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邢春梅皱着眉头,一手拄在桌子上,在挡住耀眼的阳光,另一只手,则是握住笔,飞速地在纸上跑着,豆大般的汗珠从她急情的面孔上滴落下来,洒在纸上。
我后来才得知,邢春梅顶着烈日,在教室里正验算着一道非常难的数学思考题。
邢春梅非常珍惜时间,不放过一分一秒,邢春梅非常勤奋,真是我们班的好榜样!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 m.shubaoc.com 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