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成就梦想;劳动者伟大,创造历史。在“五一”这个崇尚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日子里,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祝福,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奋斗的价值。70年来,在.....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进取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实干中,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70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更加坚定、更加昂扬地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广阔道路上。
7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创造的奇迹,都是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挥洒汗水拼出来的。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无数奋斗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完美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要广大劳动群众不断砥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始终拼搏实干,就必须能创造新时代新的更大辉煌,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实践中锤炼构成的宝贵品格,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到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从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到做着“禾下乘凉梦”充实天下粮仓的袁隆平……他们共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面向未来,仅有始终弘扬劳动精神,才能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活力,为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始终尊崇劳动价值。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到努力改善劳动者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条件,维护权益的改革举措、政策托底的民生保障,捍卫了劳动者尊严,为广大劳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始终营造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的社会风尚。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本事就越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广大劳动群众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必须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完美的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辛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苦干实干、不懈奋斗,用诚实劳动唱响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
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既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事关社会根基的大命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即提出主张,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更进一步提炼了劳动的意义;因为历来重视勤劳致富、信奉劳动创造价值,中国的变革甚至被外媒称为“勤劳革命”。回溯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手不停歇、抓铁有痕地实干,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中国。不可否认,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但时至今日,当蓝领工种薪酬普遍提升,一些企业的大工匠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劳动价值在回归。这些都构成了十九大报告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坚实基础。
今日,劳动者的内涵被前所未有地拓展。网络主播、职业电竞选手、健身私教、梦想规划师……这些之前很少见的工种被创造出来,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时代新的“人生赢家”。重庆朝天门的“棒棒军”谢幕了,纯粹作体力要求的工作越来越少,呼唤创造力的行业在急剧扩张。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激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细化的分工,既在拓宽劳动者内涵,也在敦促劳动精度的提升。同样加工一个零件,精度99%是工匠,精度99.99%就成了令人仰视的大国工匠。劳动不仅仅没有过时,其市场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因为知识与劳动已如卯榫般紧扣,我们重申勤勉的意义,更要强调知识的分量。在知识经济风口起飞的创业者,“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是知识供给了杠杆。这是一种风向,更是一种取向:强调埋头苦干不等于一味蛮干,新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创新。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是中国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个体放大人生价值的关键砝码。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不看学历看本事,新时代这杆秤,比任何时候都掂得出一个人的真正分量。
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者最需要的是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30多年前,正是城乡间闸门的打开,让束缚在土地上的手脚一下子伸展开,让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今日,当户籍改革继续推进,市场机会持续增加,更多人有机会跻身成才成功的大门。但这条大路仍需要进一步拓宽。从金融浇灌“三农”到孵化创业项目,从强化职业培训到供给职业规划辅导,从增进劳动权益保障到消除就业歧视,当每一个最初的梦想被善待,勤勉劳动自然会成为一种信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从制度运行的视角看,确保采花的蜂吃到最甜的蜜,甚至比鼓励“蚕吐丝、蜂酿蜜”更为重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被劳动者共享。当所有勤劳守法者都能致富,做大中等收入群体水到渠成,劳动的价值不言自明。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但劳动能够让梦想成真。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奋斗中创造完美生活。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对家庭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没有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人来说,劳动不仅仅筑牢了成功的坚实底座,也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欢乐。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创新中赢得完美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一词。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祛除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何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本事?信息化革命大潮涌起,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此之时,更需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鼓励劳动者学习前沿技术、掌握高超技能,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国智造”、中国创新注入信心和活力。
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是激发劳动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涵养劳动情怀和劳动品格,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才能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凝聚起亿万人民劳动创造的磅礴力量。
自古以来我国就不缺少辛勤耕耘之人,回望历史,有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看今朝,有青年为祖国科研事业热血奋斗,书写青春赞歌。劳动是社会的主旋律,是引领我们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科技发达的今日,我们依然离不开劳动精神。芬兰学校设置物理课学习项目,大学将劳动设为必修课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劳动精神之于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大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劳动精神,是因为其强有力的内核支撑,是因为它对我们的生存发展乃至国家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精神教会我们“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珍惜粮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从“天下荒”到“天下仓”的转变,是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劳动精神为新时代注入的不竭动力。劳动精神教会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站在生产的流水线上,对每一件产品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要确保不让任何一件次品蒙混过关,对于工件的计算要做到准确无误,是工匠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造就了一件件的大国重器,是劳动精神赋予新时代的精彩内涵。劳动精神教会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无私奉献,站在三尺讲台,传递知识的力量,书写着一页页的人生华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广大教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最美写照,也正是对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
新时代离不开劳动精神,新征程离不开劳动精神,社会离不开劳动精神,我们离不开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于个人而言是精神上的补钙,于社会而言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剂,于国家而言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中流砥柱。人们仅有付出了劳动,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获得感,仅有大家都体会到了劳动的社会价值,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安定有序,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拥有长治久安的保障。
作为高三学子,学习生活固然紧张,可是我认为这并不能够成为我们逃避劳动的理由。诚然,有些父母会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了,至于家务劳动等生活琐事自我能够替孩子承包。可是,我认为这恰恰是造成孩子懒惰的源头,要明白生活上的懒惰也是造成孩子学习不用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或许正是由于家长不恰当的干预才抹杀了孩子们爱劳动的天性。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劳动本就不是自我的事,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劳动精神的缺失,个人精神的缺钙了。所以说,纵使再忙也不能忘记根本,纵使再忙也莫失了天性,我们要时刻谨记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时刻弘扬劳动精神。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能光有远大的梦想抱负而忽视了基础,仅有打好了基石,建筑才会稳固。同样的,仅有劳动精神永流芳,社会才会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社会才会更加地和谐完美。既然如此,何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财富,共同让劳动精神的源泉充分涌流!
劳动和创造,离不开知识的浸润。我们身处的时代,知识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劳动形态和劳动观念,张扬人才价值、重视知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程上,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技工技师、海归人才等各类人才也比以往拥有更加宽阔的舞台。广纳英才,汇聚众志,实干为先,加快构成有利于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就能早日成为现实。广大知识分子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创新攻关,必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人生的华彩。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南泥湾的开荒、黑土地的耕耘、超级稻的攻关,把浩瀚原野变成万顷良田,让十几亿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我手里。华为中兴的探索、南车北车的突破、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推动“中国制造”不断迈向“中国创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开拓进取,绽放了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点点滴滴的奉献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缔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新时代劳动者当有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从袁隆平蹲田培育“东方魔稻”的场景,到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的瞬间,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急先锋”,到新时代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弄潮儿”,无数任劳任怨、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激励着成千上万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奉献光和热。
踏上新征程,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以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做保障。今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困难多、挑战大,迫切呼唤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练就高超本领,撸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奋进冲锋号,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劳动者正当其时。
展现新作为,以冲天干劲激发埋头苦干的奋进精神。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可是时,是事业成功的“捷径”。翻开劳动模范的故事,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比如从零基础开始干铆工、一路铆成了传奇高铁工匠的李学忠,再如迄今攀爬总高度超过200多座珠峰的老电工周红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行当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来自长期摸索的笨功夫。“樱桃好吃树难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不是轻简便松、敲锣打鼓就能走好的,我们需要的是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干劲儿。
不负新期待,以执着钻劲焕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果说其他劳动要素还可能引进,唯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法引进。尽管当下我们能开展火箭、卫星等超级工程,但特种钢铁还依靠进口,消费者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抢购。拥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心血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一同行动起来,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大国工匠”必须会越来越多。
建立新功勋,以争先闯劲迸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创新追逐的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近来,“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激发广大劳动者立志经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绝不会用别人的昨日来装扮自我的明天。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可是,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声音:认为劳动挤占学习时间者有之,认为人工智能最终能够替代劳动者有之,更有同学认为能够花钱雇人代替劳动。而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更应当在劳动的摔打中历练,我在那里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第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是重“智育”轻“劳育”的典型代表,劳动教育本来就应当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劳动实践中,我们既能够互相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又能够锻炼本领,培养职责意识;我们能够在自我事情自我做的过程中战胜拖延懒惰的恶习,又能在亲力亲为的劳动实践中学会珍惜自我乃至他人的劳动果实。同学们,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身边都是好逸恶劳的贪图享受者,我们不应当呼吁打捞起“沉没”的劳动教育吗?所以,作为一名受教育者,我们有职责证明我们的态度: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有人认为随着科技提高的快速发展,劳动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你错了!我们暂且不提机器不能理解人性不能感情交流的局限性,先厘清概念,劳动不仅仅指狭隘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的便捷背后便是无数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汗水,而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的也绝不是消灭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与成就,就是有赖于所有劳动者的辛勤努力,用劳动精神解读国家的发展,能够看到一代代中华儿女挥洒汗水的壮阔图景;而展望未来,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为了自我和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拿出我们的誓言: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在我看来,花钱雇人代替劳动的资本逻辑是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遗毒,一些家长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对孩子过度保护、包办一切,这种用钱解决问题的思想恐怕就是滋生不劳而获思想的温床,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栋梁材,试问,你是靠什么挣得雇人劳动的第一桶金的呢?
劳动精神能够折射出社会前进的脚步,时代发展的跫音,复兴中学的同学们,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是一代代劳动者奋斗出来的,我们的完美生活来自于各行业劳动者们的进取创造。我们有任正非那样的企业家,进取发扬创新精神带领企业实现中华有为的壮志;我们有黄大发那样的基层工作者,36年带领带领百姓开出幸福渠。新的时代,带来新的劳动精神的内涵,而我们,愿意传承这样的精神,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去成就属于我们的更好的未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正是无数劳动者,让新中国一路走来,充满活力。活力燃烧的岁月,“铁人”王进喜以双臂搅拌灰浆压住井喷;改革开放的时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着“禾下乘凉梦”充实天下粮仓。新世纪新阶段,不管是有48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9亿多元的吴吉林,还是让嫦娥三号的“冷暖衣”重量不足美国制造五十分之一的苗建印,这些劳模们身上涌动着创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在劳动中成就了自我的价值,更托举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
模范,原本指的是制造器物的模型、模子,引申开来,就成了值得仿效的人或事。效仿什么?效仿的正是那么一股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有三种长处,起了三个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正在于它能激发出人的潜力,让劳动真正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劳模的表彰,就是对劳动的表彰、对劳动精神的弘扬。不管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价值的沉淀,离开了劳动,都只是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是重要资料。离开了劳动,谈何敬业?其实,对于一个公民,“爱国”首先体此刻做好自我的工作、找到自我的舞台;对于一个国家,“富强”需要由无数人的劳动来创造;而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一个礼貌、和谐的国家,必然要保证所有人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尊严。从这个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正是我们能够做、也应当做的。
对于当代中国,劳动精神更不应当褪色。审视中国的历史方位,我们站上了历史的高岗,转首回眸有足够多的欣慰,举目四望也有着以往任何时代都未曾遇到过的烦恼。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消除出国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尴尬?如何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更多人同步进入小康?如何让那些“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青年人补足精神钙质,挥动自立自强的臂膀?这些时代之问,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又一脉相通。任时代如何变化,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切梦想的坚实底座。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礼貌提高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精神,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原色。经过劳动,我们收获满足感、欢乐感、尊严感,正是这些让我们挣脱物质的枷锁,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或许,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应对“你将如何存在”的问题,劳动都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