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诗人的笔下时为愁;月,在诗人的笔下时为思;月,在夜晚时为光;月,在夜晚时为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诗人苏轼心中,赏月常常是小酌一杯,沉下心境来望月。那月儿在空中高高挂起,似近似远,忽明忽暗,月光如酒,似诗人心中解不完的结,又若诗人盈盈溢出的愁绪。诗人望着那深情的月,不禁道出真情实感,写下饱含思念的诗篇。这诗篇穿越千年,当后人字斟句酌的吟诵时,仿若在看诗人心中的另一个境界:月的明光映照诗人的信仰,人的思想又点晴了明月纯洁的光芒。夜渐渐深了,月光洒在水面上,诗人捧着像羊角似的金酒杯,晃了晃,清冽的酒味溢出,水月也染上了微醺的味道,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水月与天月之中,水天一线的美更使诗人文思泉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站在山崖上,望着一轮圆月从海面冉冉升起,心也跟着变得澄澈光明。
今,赏月便为赏昔之文化,便为应时应景之举,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日之月为最圆最美之时。圆圆的月是那么遥不可及,隔着厚厚的玻璃,月是那么朦胧,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拿起手机拍了一张月景,望着屏幕中的月,我只觉得很圆很美,却再也无其它遐思。捧起月饼,无奈地尝了几口,没有月之乡愁,又有何味呢?时代发展快固然好,人类的情感古今也相通,可再也没有那份诗意了。
唉,明月几时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