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绿色低碳生活作文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对公共机构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的认识。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营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建设“美丽兰州”做出积极贡献。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当今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我个人做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
第二,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中,倡导绿色工作、绿色生活。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随手关灯;将电脑设置成自动待机或自动休眠模式,工作结束后,关闭插座的电源;减少打印废纸,确定无误后方可打印,增加重复利用,尽量双面打印多发电子文档,减少不必要的纸张浪费;平时不剩菜、不剩饭,节约粮食。
第三,从我做起,争当节能领跑先锋。节约节能,从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珍惜每一度电、每一升油、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培养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共同为建设绿色地球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竭,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建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兰州,巩固“兰州蓝”的社会风尚!
2018年5月,备受关注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从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组建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美丽中国建设步步向前,逐步从概念变为现实。
所谓知易行难,短短一句话的目标凝聚的是无数环保人的心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工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体系重塑,责任层层压实,多措并举,只为告别灰霾满天,迎来澄净如洗的碧空。
那么,“美丽中国”怎么建?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实字当头,既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求真务实做好科学规划,又要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增进全民福祉,也需要全社会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践行者、推动者。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既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责任,又要运用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等手段,调动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落实相应责任,共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断加剧。低碳、环保必须要引起重视,绿色消费理念应成为社会共识,一己之力难成大事,我们应该全员总动员,切实地行动起来,将环保的理念植入我们的生活中,推动绿色生活理念。
一、环保无小事,引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1、绿色生活:
节约水电、绿色出行、节约纸张、少用洗洁精、选用无磷洗衣粉、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充分利用可回收物品等。
2、绿色消费:
选购绿色食品、拒绝过度包装、抵制珍惜动物制品、选购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等节能产品。
3、绿色办公:
全面推行绿色办公,提高办公设备和资产使用效率,尽量做到纸张双面打印,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分享共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完善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倡导绿色消费及出行意识,是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只要我们做好宣传,合理引导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让生态消费作为习惯,随手节电,减少塑料袋使用,合理开关大功率电器,短途出行以自行车等绿色方式,积少成多,积习成惯,一定可以形成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意识。
二、践行垃圾分类
任何事情都是说得容易,行动难。垃圾分类也不例外,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生活在社区中每个居民,都想过舒适的生活,而不愿意和脏臭的垃圾有任何联系。
但是生态容量是有限的,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在更多因环境带来的疾病或慢性病不断高发的现实中,我们必须要觉醒。而且仅仅停留在觉醒还不够,我们要采取切实的行动。
1、从政策制定者来说,应该奖惩同步。既要有乱扔垃圾或不分类行为的惩罚措施,同时还要提供正向的激励,来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比如上海的绿色账户积分、矿泉水瓶的押金制度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主导的垃圾清运过程透明化,来给公众参与提供信心和持久的行动激励。把垃圾分类和清运的过程讲述清楚,让公众明白,每个人分类的努力对环境改善有贡献、有回报。
2、从社区居民来说,应该把垃圾分类作为一个教育项目或者自我学习的过程,养成习惯。有孩子的家庭,不妨把垃圾分类做成对孩子的一个家庭教育小项目,在跟孩子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孩子的个人,垃圾分类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交(比如台湾的“垃圾不落地”运动),以及了解你的周边邻居和了解你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
生活垃圾分类首先是要养成好习惯,其次是为了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垃圾处理,而是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汇点,是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文明的新标志。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要提倡全民族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勤俭节约,避免铺张浪费,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自然资源。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是手段,不是目的,把各种垃圾投入其自然属性的垃圾桶(箱)仅仅是手段之一,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灵活务实、客观经济进行调整。
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绿色革命,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行,更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形成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的新风尚。促进绿色消费,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绿色生产、绿色制造,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凝聚共识,汇聚全社会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大合力。
总体规划,多管齐下,长期坚持,不懈引导,我相信通过这一系列全面科学的绿色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胜利旗帜一定会早日飘扬在蓝天碧水的美丽中华大地上。
最近,全球各地极端气候已成常态:
冰岛火山喷发;巴基斯坦持续暴雨;在青藏高原,雪线上升;在西南地区降水增加,但干旱频繁发生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无数灾难再次向世人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那么请从自己做起,从敬畏自然做起,从低碳生活、低碳家庭做起。
所以现在我们最流行的口头禅就是“低碳”。低碳是指在生活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听见厨房有“滴嗒,滴嗒”的声,我急忙跑过去看,原来是水龙头关不紧漏水了。我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该怎么办呢?”过了一会儿,我赶紧把老爸叫过来并让老爸把水壶拿了出来。我着急地说:“让水都流到这壶里,等满了再放在火炉上加热,这样就可以喝了。”老爸点了点头,说:“真聪明,我都没想到。”
还有一次,我和老爸去超市,爸爸对我说:“咱们开车去吧,要不那么多东西怎么拿回来?”我急忙说:“不许开车,骑自行车去!难道您不知道为什么气候变暖?为什么雪山融化得更快了?为什么动物灭绝的也多了!就是人们不把低碳放在眼里,不重视低碳生活,即使别人不低碳,我们也必须做到低碳,所以我们还是不开车去超市,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低碳生活吧!”老爸皱着眉头说:“那哪成,那么多东西拿回来呀?”“难道您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气候变暖?为什么雪山融化得更快了?为什么动物灭绝的也多了!”“好,好,好,为了低碳骑车去。”在去超市的路上,我对爸爸说:“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到低碳,还要宣传低碳!曾经有人算过,如果每家都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就可以省下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总量呢。”
其实,要想低碳还有许多小窍门,让我来告诉你吧:
把喝剩下的茶叶晒干,做成一个茶枕头,既舒服又可以改变睡眠质量;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的过高过低,这样不但耗能,而且让人不舒适,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或地铁;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中等亮度,则既能节能又保护视力,3亿台电视机,仅调暗亮度这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50亿度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是在为“低碳”做贡献。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让我们的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保卫我们的家园,共同来扬起低碳生活之帆吧!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在多年宣传普及下,在“绿色出行”“义务植树”“光盘行动”等活动持续开展后,生活中的“绿色低碳”于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空调开高一度电,短途出行少开车,生活中节水节电节约能源,哪怕是使用纸巾这样的小物件,够用就行。
绿色低碳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未来生活方式。过去虽然有不少人积极响应倡导,出门带环保餐具和环保袋,少使用不可降解制品,多用公共交通等,但是从观念上说,只是认为绿色低碳是一种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需牺牲生活中的某些方便为代价,并没有把低碳生活当作一种风尚。
细细想来,并非如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奢、去泰、去甚”“抱朴见素,少思寡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都是倡导以物质的节制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如今老一辈常说艰苦朴素,不但是传统美德,也是革命传统、良好家风。“绿色低碳”是从能源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从根本上说,就是节制人对资源的使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内在一致。
“绿建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绿色生活方式将是主流。中国人告别物质匮乏以后,对生活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健康成为重要主题,常运动、低碳水、更环保将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
通过网络,我们看到很多自律达人的生活,比如有人控制饮食,以卡路里来规划饮食,按钟点来规范进食,不要说铺张浪费,连暴饮暴食一齐戒了。有人瞅空运动,骑车、跑步,甚至游泳上下班。武汉就曾经有渡江奇人,每天横渡长江来通勤,说是运动健身,连清晨和黄昏时最美的城市风景一齐收了。如此种种,演绎了绿色低碳方式带来的生活精彩。这些生活态度与方式,与其说是牺牲了某些方便,不如说是奔向更健康、更愉悦的生活。
有人认为牺牲了生活中的那些方便,其实是一些习惯。有些习惯是过去习以为常,但其实未必绿色健康,有些则是尚未形成的未来生活习惯,比如分盘就食、环保出行等。试想,当我们在绿树成荫的马路上,骑着自行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更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而非仅仅履行一份责任。绿色低碳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应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那是未来生活吹过来的一种新风尚。
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日子裹在淡淡的烟火里,一生,仿佛也只够爱一个人……”唯美诗词里那些诗意浪漫的慢生活,其实也象征着一种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而低碳生活就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如今,低碳生活这股潮流逐渐在我国很多城市兴起,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
而低碳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节能、减排……反映在具体行动上,可以植树,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坚持爬楼梯,减少机动车出行……这些点滴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践行低碳生活,需从你我身边做起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持续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近年来,地球变暖、温室效应等全球气候变化让人们更多关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在国家层面,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行动上,韶关奋勇争先。今年先后举办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制造业高峰论坛等,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韶关制定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努力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实现“双碳”目标,除了要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也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提倡低碳生活,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也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绿色力量。
低碳生活其实并不难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网络无纸化办公、选择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对个体来说,践行低碳生活不是能力,而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事关你我。只要我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建立起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在举手投足间减少碳排放。
生态文明,须久久为功;绿色低碳,要合力共为。践行低碳生活,我们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你我身边小事做起,营造低碳生活的社会风尚,让低碳出行蔚然成风,让低碳生活成为市民们追求的时尚和城市的亮丽风景,从而提高城市文明健康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响应绿色低碳生活的倡议,从身边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做低碳生活先锋,营造节能低碳的社会氛围,为韶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生活环境日渐恶化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个变化中也有一些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比如:河水变得浑浊,自来水味道恶臭,天空变成了灰色,夜晚抬头仰望天空,却看不到一颗星星,咳嗽的人越来越多,得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与日俱增,垃圾随处可见,城市里除了人类和宠物几乎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动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想想6500多万年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不就是因为地球的生存环境突然变得极度恶劣么?再想想我们人类如果再这样“破坏性”的发展下去,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恶略。
二。加大力度治理环境,初见“蓝天”
过去,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地理地貌特殊、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兰州深受大气污染困扰,一度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市虽然持续实施了“蓝天计划”等治理大气污染工程,但治理效果一直不明显。
庆幸的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讲话。随后的十几年来,我们国家在大力的改善环境,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也是在这样的国家政策之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全面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平台建设,全力支持做大做强,做美兰州,提出打一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在省市联动的强力推动下,兰州市闯出一条科学化、目标化、工程化、法治化、创新化的治污之路,摘掉了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打造了人人共享的“兰州蓝”,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也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下降最快的城市,同时取得环境大幅改善、群众直接受益、发展明显提速、作风不断转变等方面的综合效应。也正是因此在2015年兰州市荣获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中国低碳联盟、美国环保协会和中国低碳减排专项委会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本次大会,兰州市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做法、建设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以及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的“兰州声音”,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三。垃圾分类,造福人类
记得有一次看电视节目说杭州市唯一的垃圾掩埋场设计的是可以使用24年,但短短12年就已经满分作文网被填满了。而且是各种垃圾混合在一起,根本无法再利用,只能埋在地下,并且这些垃圾中有很多都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自然降解,甚至还有些是永远无法降解的,更可怕的是这些垃圾中还有许多有毒有害的垃圾,这样的混合垃圾埋在地下,会对当地的水土,环境等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另外,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而仅北京市日产垃圾就有12000吨,目前面积在36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环路以内有700多处,占地500多万平方米,每年在3-5%的速度增加。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1。16亿吨,是1979年的4倍。这么大量的垃圾需要把多少土地变成填埋场?占地60公顷,日处理量为2000吨的阿苏卫填埋场仅能处理北京六分之一的垃圾,且在第11个年头就会被填满。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对待垃圾目前最好的办法的就是垃圾分类,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我们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最近这段时间上海的垃圾分类成了“头条”,人们在调侃的同时,也真正感觉到了我们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兰州也在其中,虽然一开始有点儿不适应,但这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不但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同时还能让我们子孙后代生活的更加美好,为整个地球的环境做出贡献。
四。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为了保护地球,为了使地球母亲不再哭泣,为了让黑色的天空变回蓝色,为了晚上能够看到满天星辰,为了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为了使地球不再受污染,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美好的家园,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从我做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全球暖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灾害频发……人类正面临着能源耗竭和气候变暖的生存危机。积极行动,保护地球已刻不容缓,而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治本”之举。为此,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正值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不协调问题的窗口期。此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公众提升绿色消费概念、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是顺势而为、恰逢其时。
然而,一些人仍然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是政府事务,与个体无关。实际上,“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碳达峰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二氧化碳,衣食住行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开大排量汽车、住豪华空调别墅的人还有可能产生比别人多得多的二氧化碳。这在学术上有一个名词叫‘碳足迹’,计算的就是人的一生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在地球上会留下多深的碳脚印。
低碳首先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环保态度。我们要做“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向家人、邻里、同事、朋友和社会宣讲低碳知识,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居民践行低碳生活,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低碳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践于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杜绝木筷、纸杯、纸巾等一次性制品,重复使用纸张,多发电子贺卡,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减少白色污染,爱护森林资源;学会旧物巧用,尽量一物多用,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尽量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循环利用水资源,自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以公共交通代替私人车辆,以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减少交通拥挤、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等。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种支持。
当然,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政府、企业、公众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政府通过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是碳中和的行动主体,应积极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通过科技研发等实现低碳生产,并且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零碳或低碳的产品服务,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和转型。而公众则是碳中和行动的实践者和影响者,响应政府的“碳中和”号召,减少碳排放,过低碳生活,就是在直接或间接地节约高碳能源。而个人消费习惯和行为会发生改变,形成以低碳为导向的新的价值衡量标准,反过来将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促使企业更多地参与碳中和行动。此外,公众参与是低碳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发挥公众监督作用,为构建高效的碳中和政策体系建言献策。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放眼未来的智慧,更是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不仅是一种幸福指数的盘算,更是一份泽被后人的诠释。为了我们的天空更清朗,为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丽,为了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让低碳生活成为温州城市文明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