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老舍作文优秀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我眼中的老舍作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眼中的老舍 篇1

我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读过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分别是《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

我还知道老舍先生的幽默自传,现在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原名舒庆春,自舍予,笔名老舍。1930年老舍40岁时,写过一篇质朴自谦,旁敲侧击,妙趣横生,叫人拍案叫绝的自传。

学者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300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遵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基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未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奋读书,科学,哲理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在活40年也许有点出息。

这就是我眼中的老舍先生。

我眼中的老舍 篇2

最初接触到老舍先生的是一篇中学课文——《济南的冬天》,尤今记得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济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 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 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总喜欢以“写家”、“文牛”、“痴人” 自称,从不以“作家”自居。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杯散着热气的茶、一支叼在手里的烟,先生就可以用笔书写人生。身为北京人的他,有着传统老北京的喜好:养 花、看画、玩骨牌、逗猫、泡茶馆、听戏等。他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

老舍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 本质上很严肃,很认真;但笔下,笑话连篇,让人忍俊不禁。诙谐、幽默、嘻嘻哈哈的文风;却大多讲述悲剧,忧国忧民。温文尔雅的老舍先生,没有寻常作家的习 气;但是,却很有脾气,他不愿做的事,终究不会去做,他瞧不上眼的人,绝不多说一句话。在作品方面,十分谦虚,看到自己的文章永远说的是失败和不足;但是 他对文章永远不知满足,什么文体都写,别出心裁。在老舍的身上,嫉恶如仇和舍命从善的激情同样发达,这种相反相成的气质,不时流露出来,塑就了一个真实、 鲜活的老舍。我想,我欣赏的正是这样一个老舍先生吧,真诚、正直、有气节。

老舍是一个写家。他说“写家”,不说“作家”。写家—— 以写作为职业的人,和木匠、拉车的一样,只是一种营生,职业之一而已。每日坚持不懈的写作,是他给自己的规矩,练就了他用最少的字,最通俗最生动的话描写 复杂的心态、事务、风景的本领。老舍直到晚年创作力仍然很旺盛,写了二十四部戏剧之后,计划再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体的故事,一部天桥的故事,一部八 大胡同的故事。他带着小铺盖卷跑到密云的枳营和香山的门头村去体验生活,准备堂堂正正地描写满族人,已是六十六岁的花甲老人。然而,事与愿违,最后留下的 仅仅是一部八万多字的未完稿,一场声势浩大的““””使他无法再继续拿笔,甚至,无法再去品一杯香茗。“”完结的只是他的生命,一个写家的生命。老舍先生 是真诚的,因为他常常剖析自己。他不大喜爱写序,也不大爱写后记,最多写上几十个字,交代版本或者书名的缘起而已。先生说:改写的小说里都有了,不必再多 做解释;说多了,大有老王卖瓜的嫌疑。的确,很少看见他夸奖自己的作品,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批评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低能,对自己十分苛刻和严厉。

老 舍剖析自己,不论指出的是缺点还是优点,都能意想不到地对别人发生好 多奇妙的作用。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老舍是用他的人格在写作。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使他骂世,义气又使他富有善心。老舍说: “要做一个写家,须先做一个‘人’。盖自己不崇高宏大,何以能体会世上最善最美的事?何以心明如镜,鉴别善恶?有了真人,而后才有至文,文艺并非文字把戏 也。”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老舍先生。

我眼中的老舍作文 篇3

“卖大碗茶了,两分一碗”悠长的叫卖声回荡在青石板的大街小巷内,久久不散。

时至今日,老舍茶馆门前的匾额仍红得发亮,那两分一碗的茶钱依旧没有涨,只是街前的车水马龙换了又换,茶馆仍旧伫立在这里,凝望着一个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人们。

走进这古色古香的茶馆,就像找开了老北京记忆的闸门。三楼是喝茶看戏的地方,中间是摆着几排桌椅,红木漆的,每个椅子都摆上了柔软的坐垫;桌子正中放着青花瓷制的茶杯,茶杯映着老北京人喝茶的讲究:有盖有托,喝的时候先用盖在茶面上轻轻刮几天,方可托着茶托饮茶。不多时,几名服务员斟满了大家的茶杯,又端上几盘造型精致的北京小吃。

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被舞台上的灯火辉煌给打断了。如果说以前这舞台上专门演戏,那现在这里表演的节目就相当“中西合璧”了。节目的跨度很大,可以从含灯大鼓、相声一直演到手影和小丑表演,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长嘴壶茶艺。

表演者身着汉服,手握一个长嘴壶,摆出许多状如飞龙的动作倒茶,好不花哨,或许是因为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不少同学都认为其很无趣,但当一名同学斗胆要上去一试时,我们都吃惊了,明明挺简单的倒茶,这位同学却根本把握不好方向,将茶水洒了一地。我突然佩服起表演者来,他一定练习了很长时间,才将茶艺的动作做到极致。

走进老舍茶馆,走进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我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与文化融合的气息,感悟人生的乐趣。

我眼中的老舍作文 篇4

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化名家荟萃,但他们的穷愁潦倒,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老舍写的第一出话剧《面子问题》,由应云卫主持的中华剧艺社在重庆柴家巷国泰戏院上演。剧中主角“佟秘书”是为官多年不得志,却又很要面子的人。扮演“佟秘书”这一角色的名演员项为演出需穿的“长袍马褂”无处觅到而伤透了脑筋。应云卫夫人程梦莲跑了多处,也没有着落。一天,老舍照例去看排演,他着一身长袍马褂,成色虽旧,料子却是上等的。程梦莲一眼看中,欣喜若狂,但又不好开口。老舍得知后说:“这有何妨?‘佟秘书’就是要穿我这样的衣服才合适,我这件撑门面的长袍脱了虽没有衣服换,但好办,大家将就一下,演出时,我到后台来。”1942年2月15日,《面子问题》正式公演。这天正是大年初一。清晨,老舍先穿着旧长袍马褂挨家挨户去拜年,最后来到戏院后台,把长袍马褂脱给项穿上,自己则换上项的棉衣,坐等项把“佟秘书”的戏演完再换回来。

《面子问题》连续演出了五天,老舍每天准时来到后台“借”马褂给项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