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指尖上的艺术作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剪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流行、最传统的民间装饰工艺品。
关于剪纸,有很悠久的历史。在汉代,古人发明了造纸术,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了类似剪纸的工艺并流传了起来,那是人们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到了汉代,人们就用纸剪出简单的花纹,到了唐代,剪纸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剪纸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到了宋代,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开始有了以此为职业的人。
数千年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底蕴没有因为岁月的变迁而变淡,反而越发的浓郁。这不由得让我对这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剪纸产生了敬畏之心,让我对这个原本认为无聊透顶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一次作文课上,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起了剪纸。在看到教程后,我心想,这也太简单了!不就是画上再剪下来吗?对我来说,Soeasy!我抄起笔,折好彩纸就开始画起来。可没想到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难,那小狗老是画的不满意,不是脚长了就是纸不够长了,每一次都画成一个“四不像”。我气的扔下笔就不干了!心想:“哼!真无聊!不就是个破剪纸吗?有什么好玩儿的!”我无聊的向四周看看:同桌画的和我的差不多,可她还在不屈不挠地修改着;后桌抓耳挠腮,可他也没有一点放弃的意思;同学们更是忙的热火朝天的。再想想自己,唉!这点小困难就要放弃了,我不禁羞愧地低下了头。赶紧重新拾起了笔,不厌其烦地画了起来。
终于画好了,就开始剪起来。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沙沙沙”的刻纸声,只看见满地散落的纸屑。不知谁一嗓子划破了这份宁静:“我剪坏了!谁来帮帮我?”回答他的是一阵“哈哈哈”的大笑声……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剪纸做好了,我把它贴在白色托纸上,可就是感觉太普通了点,于是我又在两只小狗之间刻了一个“吉”字。取名曰“狗年大吉”,寓意是今年大吉大利,和和美美!
看看那博物馆里的剪纸,多么的精美、细致。线条那么流畅优美,这肯定是练了数十年的结果啊!
剪纸——指尖上的艺术!
新场古镇的街道上到处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有画糖人的,扎灯笼的,剪窗花的,说锣鼓书的,还有在门前包粽子的`和卖臭豆腐的等等……每一样都让我流连忘返,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马老师那出神入化的棕编艺术。
星期五放学后,我和妈妈一起去新场古镇玩。走着走着,我在一个写着“棕编”的牌子前停了下来,我被店里的橱窗给吸引了,橱窗里有琳琅满目的棕编制品,有各种形态各异的小蛇,青蛙,蝴蝶,公鸡,马,鹿,龙等……每一个都逼真像到像随时可以从橱窗里跳出来。
走进店里,那个在埋头工作的棕编师傅抬头和我打起了招呼,小姑娘,你今天不上学吗?啊!原来这个棕编师傅竞然是我们学校的棕编老师——马老师。这时,我发现马老师手里正在编着一条巨大的蟒蛇 。我好奇的凑过去问:“马老师,这是蛇吗?”
“不是蛇,是一条还没有编好的龙。”马老师和蔼的回答。
“那这条龙是不是要挂在中间的这条线上”我继续追问,“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马老师回问。
“因为那上面已经有一条龙了,再放一条,正好双龙戏珠。”我有点得意的说。
马老师微笑的走到我面前说,“小姑娘,你要不要编只蚂蚱?”我有些不好意思,怕自己会在老师面前丢脸,但最后在妈妈的鼓励和老师的热情邀请下点头同意了。
已经很长时间没上棕编课,我都有些忘了。马老师走过来,给我做了一次示范,然后让我自己试试。我拿起一片叶子,把叶脉往下弯,把光面的那面往里,向里弯,弄出一个洞,套在圈子上一拉,编两个扣后,再对折一根棕条,用来做蚂蚱的触角,在编八扣后拉紧,把剩下的两边叶子分成三份做腿,把最前面的两个须穿进孔里去,再拉紧叶脉,触角就完成了。最后把六条腿对称各打一个结,前面的两条腿的结比中间的短一点,后面的两条腿的结比中间的两个长一点,这样一只栩栩如生的蚂蚱就做好了。马老师还教我做了玫瑰和戒指。
走的时候,马老师让我以后每个星期天都去他那儿跟他学棕编,还让我带上要好的朋友一起去学。他说:“如果我们都不学,那中国的民间文化就会在这一代失传了。”我答应了马老师,从下周开始,每个周五放学后去跟他学棕编,还要多帮他找几个徒弟。不能让我们的民间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
今天一大早,我高兴地来到南通博物院旁的福寿司,参加扬子小记者组织的“感受指尖上的面塑艺术”活动。
刚走进活动现场,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弥漫其中。几个小面人儿在柜台里摆放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有米老鼠、唐老鸭,甚至还有喜羊羊和kitty猫。接着,一位面塑师傅教我们做小鸭子、鲜花和Kitty猫。轮到我做Kitty猫时,我一阵紧张,拿了一大坨黑色的面团来做眼睛。我从里面分出两个圆圈直接涂在猫的脸上。可看了看,觉得这两只眼睛不对呀,怎么一个厚、一个薄呢?这时,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我的Kitty猫的眼睛一只是单眼皮,另一只是双眼皮。顿时,大家爆发出一阵笑声。最难的要算猫的蝴蝶结了,我挑了一块红面团,切成三块贴到了猫脸上。好不容易完工了,我把作品插在一根棒子上。面塑师傅皱皱眉头,说:“你这只猫的眼睛好大,鼻子很圆,猫的脑袋上怎么冒出三块肉?这是Kitty猪吗?”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次的活动让我见识了民间艺术的精致和复杂,也让我懂得了做事要认真仔细,才能水到渠成。
童年就像一场梦,载满了欢快的、痛苦的,难忘的、幸福的记忆。童年是多彩的:捉迷藏是红色;游泳是蓝色;跳像皮筋是黄色;说悄悄话是紫色……让童年五彩斑斓。每当一种游戏风靡校园时,它们就变成了彩色的,给童年的梦添上了最美、最艳的一笔。而五彩的像皮圈就给了我一个快乐的梦。
看呐,这一个个小小的、圆圆的像皮圈,细而又有韧性。它们直径约1.5CM,颜色有许多种:红色、黄色、绿色、蓝色、朱红色、粉色……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蓝白色的像皮圈,蓝色是天,白色是云,愿祖国永远有蓝天白云,让我们在蓝天下嬉戏,在白云下编织着精灵般的像皮圈。这是一场美丽而幸福的梦。
为了编出更好看的工艺品, 我和小伙伴们动用了“鱼杆的表弟”——针钩、U型固定器、“S型钩的堂哥”——S型双头钩、底盘、饰品等等,大伙儿一起努力,终于编好了一根根美丽的像皮筋!
有趣的编织开始了,我先挑选了一根蓝色的橡皮圈,把它“8”字型套在U型固定器上;紧接着,我把另外两根蓝色橡皮圈也套在了固定器上;然后,又用针钩把最下面的橡皮圈挑起来,放在最上面的橡皮圈上;最后,我轻轻一拉,反复多次后,这根彩带愈发长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牵着快乐的手走到我身前,让我全身都充满了喜悦……等编织到想要的长度后,就用S型双头钩来结尾。我还用了一个桃心型的梅红色饰品来装饰我的橡皮筋,让它既漂亮又美观!
在我手指的上下翻飞下,一件件漂亮的作品诞生了:手环、跳绳、像皮筋……它们花花绿绿、或长或短,它们就是童年梦里的闪光点!I love 橡皮圈!
一件件作品、一个个梦,这些梦,会成为我童年最美的回忆!这些梦将成为一个杯子,一辈子陪伴着我!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点燃一柱香,我与窗外清风一道,在缭绕中,欣赏你静立的模样。
看,你——右筝,静静地立在那儿从筝头到筝尾,是那么和谐流畅。檀木制成的面板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细小纹理,显露出一股自然融洽之味。21根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琴弦整齐有序地搭架在21个同样排列得井然有序的雁柱上。融合在一起,像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透出古色古香。
噢,于是,我带着三分横笛的悠扬,三分木琴的清亮,四分竹箫的婉转,凑足十分的曼妙,来轻轻地把你弹奏。
于是,你的佳音妙语随着那风儿一起飘出窗子,敲在瓦片上,瓦片奏出清脆的音符;飞到树叶间,树叶淌出欢快的旋律;落入池塘中,池塘跳跃出美妙的乐章,——古筝,你倾泻出的旋律原来是如此多情呢!
品味着你的声音,耳边萦绕着的是美妙的旋律,一丝,一缕,细细,淡淡,悠悠。
突然,手指加大了弹奏的力量,指尖加快了舞动的速度,于是又是一段不同于上的豪迈之歌。歌中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那份不羁,那份洒脱,那份豪气,那份凌云壮志,又是令人何等敬畏啊!
一股轻轻的微风袅袅而来,送来一股香味,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树木的淡香,花儿的馨香,——只有自然之味才能如此地迷人吧——那,这,又该是你的气息否耶?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原来,你的音色是那样清润秀美、壮阔多变呢!高音时你清越明亮,中音时你柔和雅致,低音时你浑厚低沉;你既有《寒鸦戏水》的典雅抒情,又有《霸王卸甲》的气势磅礴;既有清新流畅,充满江南气息的《高山流水》,又有铿锵有力,充满战斗力量的《战台风》——你集天地之精华,吸日月之灵气于一身,你包含了如此多的文化精髓呢!那一首首名曲,凝聚了多少文人的情思,那是我们探右的一条条脉络呀!
可如今,经济的巨轮碾翻了质朴的右筝。偶见一架古筝,静静地立在那儿,像是在无言地诉说——那在古筝身上发生过的多少风情演绎,多少踟蹰徘徊,都随风诉说,又随风逝去。
我在桅子花下悲泣,在菩提树旁祈祷:尽管时代时刻在发展、在前进,但请珍爱古筝,珍爱这指尖下的艺术。或许这样,会多一份感动,多一份回忆。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现在生活中仍然很常见的剪纸,就是我国最为流行的艺术之一。
根据考证,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过去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等。现在剪纸被当成艺术品欣赏,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也可作为礼品赠送他人。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剪纸的作品也更是随处可见。瞧!一抬头,不知哪家窗户上就会贴着“凤凰戏牡丹”、“蝴蝶翩翩飞”……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用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子剪和刀刻。北方剪纸淳朴浑厚,豪迈粗纺,线条也简练概括。南方剪纸注重写实,工艺精巧,玲珑剔透,镂金彩绘,工艺性较强。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几年前跟美术老师第一次学剪蝴蝶的情景,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叠好纸再画上细长的触角,宽大的翅膀,翅膀上有月牙形的花纹,末端再添一些锯齿状花纹……接着,用左手按紧纸,右手拿小刀使劲刻。一会儿,纸越来越毛,我想:是不是刀片秃了呢?一检查,没什么呀!又想:可能是纸太厚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无意间把纸亦一翻,发现反面已有不少刻痕,我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得在反面沿着刻痕一刀一刀地刻起来。不用说,一会儿,四只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的蝴蝶横空出世了,催然神伤的花纹粗糙些,但老师夸我有个性。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剪纸,直到今天,兴趣不减。同时,我更相信,剪纸带给人们的乐趣远不止此,不然,为什么它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常见呢?
前几个星期老师让我们组成一个小组搞关于剪纸的活动,后来我们组的七个同学安排到周科博家去剪纸三个同学负责查资料,我和另外几个同学负责剪纸。我们剪了鸽子,蝴蝶,窗花等等,把它们贴在展板上。
今天我又从网上查了一些关于剪纸的资料,知道了剪纸是中国的民间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于创作,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网上还有很多剪纸作品,有十二生肖的,有植物类的还有龙飞凤舞的,非常美丽,使我大开眼界。我们中国的艺术太丰富了,还有我们课文中的《清明上河图》直得我们学习。
指尖在面皮上跳跃、翻转,变出一个个精致、小巧的饺子。
第一次捏饺子时,看着这光滑的面皮,还以为是橡皮泥呢!一上手就学着阿姨的样子摆弄起来,做成的饺子各式各样。最丑的像是广东包租婆的头发,那是一团糟呀!但阿姨告诉我只要三个步骤:“一放,一包,一捏就好了!”
之后,每天我都努力练习:在美术课上用软泥、在家中用妈妈的面粉……就这样,在我的努力下,我练成了包饺子绝活。
“嚓嚓”,在厨房中的我正在为酒席中的一道菜——饺子备料。
备好后,我熟练地用手沾了沾水,拿过饼子皮,再把肉馅向上一放,再将它一合,一包,手指在外沿着边捏一圈。我的手指就似小精灵般在面皮上跳跃,灵活自如,手臂就似灵活的鱼儿,在空中穿梭;手腕就似一条针线,上下摆动;口水也似溪流般,止不住地向下流。
渐渐的,饺子越包越多,一锅饺子出水了,锅中的雾气连带着饺子的香气在房中弥漫开来,我犹如置身于仙境,静静地享受着包饺子的快乐。浑身轻飘飘的,手指在雾气中若影若现,即使看不见也了如指掌,做出的饺子各个小巧精致,美丽可爱。
饺子上桌了,大家纷纷夸赞饺子的精巧可爱。我兴奋得意,心中早已是满满的成就感。正当我准备向大家发布“这饺子是我包的”消息时,一位大叔说道:“这饺子怎么破了,谁包的啊?”
我立刻红了脸,有些无地自容,便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却又很不甘心:早知道不包那么快了,但只有一个破,“百密总有一疏”,怎么说完成率也有99%嘛!这样想着,心情竟又欢跃起来了。
包饺子,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是我厨艺的见证,更是我的拿手好戏!
面塑,顾名思义用面粉制作成各种风格的面塑艺术,俗称捏面人。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 ,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南通面塑以其细腻、优美、精巧见长,去年4月已被正式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扬子小记者们来到了巷子深处,跟着南通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徐江老师,走近他的面塑世界 ,一起探秘如何用一双巧手将面团几经捏、搓、揉,顷刻间,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一来到徐老师的工作室,我的目光就被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卡通面人像给吸引住了,黑猫警长、葫芦娃、喜洋洋……各种各种样的人面像,它们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仿佛是从荧幕和卡通书里蹦出来的。再回头一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条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像是在腾云驾雾,飞向天空的龙出现在我的眼前,太震撼太不可思议了,我几乎要惊讶地喊出声来…..真得是精妙绝伦,美轮美奂。
接下来就是我们体验的环节了。老师笑了笑,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蓝色的粘土,让我们搓成球,我心里得意地想:这么简单?真是小菜一碟,一点都没有妈妈说的那么难。接着老师娴熟地把小球一捏,变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条,又把小头轻轻一压,大头一按,一只活生生的小鸭子就完成了,让我们惊叹不已。还没反映过来,就轮到我们自己做了,这下我们可都有些蒙了,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老师不禁笑道:“这虽然是最最简单的造型,但对于你们来讲并不是那么简单,大家认真地再看我做一遍吧!”我那颗自以为是的心也终于冷却了下来,仔细看老师做的每一步手法后,也捏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鸭子来。
接下来,就开始加大难度制作玫瑰花。老师给大家分了粉色和红色的粘土,然后手把手地教我们捏,可我们一个个还是被难倒了,有的做成了松果,有的做成了多肉,还有的甚至花瓣与花瓣全粘在一起了……这才是一朵简单的玫瑰花,就把我们难住了,老师那摆放的一件件精美的面塑真得是叹为观止,体会到老师超凡的技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是老师付出多少努力,不断重复搓捏,才有今天力透纸背,如火纯青的技艺。
最后我们还学习制作狐狸头和kitty猫,这回我极其仔细认真地看了老师的示范,然后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开始自己的制作,先将粘土搓成一个圆,然后手指往下压捏出狐狸的耳朵,接着用手指轻轻搓出鼻子,嘴巴,最后装上黑色的眼睛,鼻尖…….一只打着哈欠,迎着太阳微笑的小狐狸诞生了,这也是我做的最出色的一个造型。狐狸成功后,就开始制作Kitty猫,圆圆的头,捏出耳朵,耳朵上戴上红色的蝴蝶结,眼睛嘴巴也粘好了,最考验也是最难的就是猫须了,老师的捏的胡须细如发丝,而我们捏的几乎是成十倍地放大……..
这真得是一次丰富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的面塑这项民间艺术,欣赏到那么多老师精赞的艺术作品,每一件都是经过老师精雕细琢,每一件都惟妙惟肖,别具一格。通过自己的实践,更让我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道理。让我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智慧灵巧”的双手塑造出更多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