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育部刚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22版),史宁中教授作为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站在数学视角的最顶端来审视数学学习。他从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三个方面做出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作出了指导。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名师工作室在名师范老师的带领下一起通过线上教育论坛学习。学习后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也是所有学科共同的: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那么怎么来理解和表达核心素养?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核心素养这件事情应该是从一到终老,每一个学习过数学人都应该具有的。还有一个就是阶段性,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有身体身心发展有关知识储备有关,与经验积累有关,因此这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应该有整体性,既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点,更具体的说具有学科的思维特征,就是定义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就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另外,什么是数学的眼光?为什么要观察?因为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数学的这种观察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理解数学的知识及其背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引起数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那么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数学是如何思考现实世界,那么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法,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直到数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能够合乎情理的理解数学的一些结论,能够探究现实世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探究规律,能经历一个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理性精神。因此我们现在把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思想与数学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不不仅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承载的思想语言承载文化,也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数学也能够存在这个思想承载着文化,因此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要整体备课,包括全年级的整体备课,包括全学段的整体备课,包括全校老师的整体备课。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2022年版最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数学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在评价时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具体的刻画,本文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看看如何从新课标中挖掘出提高学业质量的策略。
1、在生活中感受量的概念
量感本身是抽象的,量感的建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学生理解和建立量感都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很多量概念,比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在认识量的概念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某个量的大小和意义,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量来自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总结面积的概念,从而完成了学生对实物的体验到空间图形的飞跃。
2、在体验中体验量的感受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很多常见的量,比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比如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可以让学生亲自比划比划,说一说1米有多少,1米到自己的哪里,讲台桌比1米要长还是要短……这些都是学生对于1米的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1米的概念。
基于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呢?
1、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一方面要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满分作文网,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意图;另一方面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用整体、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式科学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学习中,我们往往会引入三棱柱的体积计算,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一道题掌握一类题,从而理解直柱体体积计算的一致性。
(2)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具体内容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关注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图形的认识这一主线中,第一学段要求在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直观辨认和感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第二学段要求对立体图形认识过程中,感悟图形的抽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第三学段在对图形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量感和几何直观。
2、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丰富教学方式和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的提出,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以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拳头一周的长度、手腕一周的长度、手掌的长度、脚掌长度、一拃长、一步长、一庹长等等;经历用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开展实际的策略活动。比如用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走廊的长度,甚至可以测量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在策略中体会单位的选择及估测的策略方法,直观理解度量的意义。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层解读,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使学业质量有所提升。
前段时间教育部刚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22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一起通过线上学习。学习后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也是所有学科共同的: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那么怎么来理解和表达核心素养?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核心素养这件事情应该是从一到终老,每一个学习过数学人都应该具有的。还有一个就是阶段性,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有身体身心发展有关知识储备有关,与经验积累有关,因此这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应该有整体性,既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点,更具体的说具有学科的思维特征,就是定义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就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另外,什么是数学的眼光?为什么要观察?因为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数学的这种观察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理解数学的知识及其背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引起数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那么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数学是如何思考现实世界,那么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法,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直到数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能够合乎情理的理解数学的一些结论,能够探究现实世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探究规律,能经历一个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理性精神。
因此我们现在把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思想与数学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不不仅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承载的思想语言承载文化,也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数学也能够存在这个思想承载着文化,因此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要整体备课,包括全年级的整体备课,包括全学段的整体备课,包括全校老师的整体备课。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工作室主持人乔利荣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说道:“如何在小学阶段,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很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数与运算”主题,尤其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这种整体性和一致性体主要现在:计数单位的统一。
不禁让我回忆起:2021年杭州的“千课万人”论坛会中,曾听过特级教师张国良老师的《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在课堂上,张老师在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完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整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探索交流,孩子们发现:其实它们的运算本质都是“计数单位保持不变,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尽管形式不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灵魂”。顿时让听课的我豁然开朗!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更加清晰,这样的前联后沿,让运算教学更具结构。
以往教学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教学时,常常都是通过现实意义说明各个运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让学生认为它们的运算不同,反而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因此,2022年的新课标将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
二、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也同时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小学)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2022年新课标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不断认真研读的内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等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的理念总是需要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方向,也激励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和成长。
五一期间,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标重在落实中央“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也把落实好中央关于“双减”的要求全面融入其中了,并且把“双减”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认真落实贯彻。
1、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要求。“过去的课程标准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但是对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规定。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人为加大学习难度、深度的问题。这对于下一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2、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3、从改革考试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的全面考察,强化素养立意考试命题。
“过去考试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知识点的考查,导致了死记硬背。这次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教与学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考试也要基于核心素养来作为命题的出发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进一步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
二、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新课标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会使我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老师,任重而道远!
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详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历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历,帮助他们进展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开展性评价,开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开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方案,促进更好的开展,这样,评价的鼓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开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安康的成长。
新的教育课程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历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开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从双基到四基
双基:52年提出,63年作为文件,92年进一步强调。
本世纪初开始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源于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理论到实践,引起了很大的变化。
形式: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理念:从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目标: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
一维目标:知识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技能:结果性目标
过程方法:过程性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必要性不言而喻,体现在教育方针之中。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过程性目标,问题也出现在过程性目标。
在描述过程性目标时,仅仅使用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基于这样的描述,过程性目标只能作为教学目标,不能作为课程目标。
需要思考:什么是过程?什么是结果?
知识是一种结果,可能是思维的结果,也可能是经验的结果。
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的教育。
过程是指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重视过程是为了培养智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融为一体,把数学课程的过程目标描述为: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从两能到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满分作文网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从四基到数学核心素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十八大(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眼光:数学抽象、直观抽象;
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
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运算;
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
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据分析;
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
三、数学核心素养与十个核心词
数学抽象:符号意识、数感
逻辑推理: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模型思想
直观想象: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学计算:运算能力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最简单的推理需要三个性质命题:前提命题、论据命题、结论命题。
有逻辑的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有逻辑的推理,命题之间具有传递性。
无逻辑的推理:苹果是酸的。酸是一种味道。所以苹果是一种味道。
今天打开《课程标准》发现发现这么一段话,在前言目录之后,在“培养目标”之前。这两段话也让我深深地震撼了。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义务教育是什么?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这是定义,也是孩子们的权利,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的一生。
这也就是义务教育的意义所在。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
所以看似义务教育并不是那么重要,但确实是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什么呢?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时代的大文化。每一个大的时代都有与之相配合的大文化。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与时俱进,与之相符,不可挑剔。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内容不用多说,但是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教育的方向指针。它就是我们的指南针。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一线教师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方针,这是我们的方向也是我们的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这是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定要秉持立德树人,循序渐进,让孩子们有时间发展,有能力发展,有兴趣发展。过程越复杂,结果越精彩。我们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美丽”。
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有中国的特点。每一个时代的教育一定要有时代的特点。我们不能用过去时代的教育方式,进行现阶段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孩子们的伤害。
孩子们的教育不能急,不能快。我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上什么事情都可以快一点,但是只有教育不能快,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快。只有教育慢下来,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精彩,这就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
义务教育的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是什么呢?全纳性包含着所有的学生,也包含着所有的内容,也是我们对学生的容纳。我们不能放弃一个,因为“一”是开始。任何内容都应该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更加包容的。所以全纳性是全面性的前提。义务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不是高等教育,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基础性的素养,而不是高深的理论。
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素质教育从上个世纪末被提起,我们现在更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实践。现在的不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以及我们的“双减”,还有我们的时代新人,这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延续。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需要时代的新人。我们不能再用老方法去培养新时代的人,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更加积极的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实践我们教育每一项活动。
只有有了时代新人,才会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我们教育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