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腹轻触书页,翻开的一瞬间,无疑我又开始了一段灵魂之旅。阅读于我,无异于旅行于我,所获得的愉悦之感,也全来自于灵魂游历四方的过程。
这本书,是柴静所作的《看见》。
柴静坐在一群老人之间,眉眼都带着笑地注视着一个孩子。简单自然的一幅照片便构成了这本书的封面,正印证了柴静对这本书的小评“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她将重心由事件转向人,无疑是聪明的。人是构成社会,构成国家的主体,是感动漫流的源泉,通过人的视角,这涓涓溪流更易流入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更愿意亲近作品,亲近作者。
少时总会心怀理想,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到处是我想要探寻的地方。而当那个有野心的小孩渐渐长大,才发现现实不允许他一一实现多彩的梦,他不得不舍弃一些保留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而有些人一生都被迫做着自己不爱的工作。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遗憾缺失的一部分体验,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翻开封面,关于柴静职业生涯的简介,虽寥寥数字,也已令我神往。再往下读,我和她一起去非典救治一线报道,一起去调查双城连续服毒事件,一起去观察两会……我体验着她的成长历程,从一个青涩、紧张、文艺范儿的小女子,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不轻易谴责的宽厚记者。由此,我也算是跟着柴静走了一遭,实现了自己的记者梦。
阅读《看见》,对我人生的改变还远远不止这些。“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必有任何装饰。”“一个不关注真相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追求真相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堕落的社会。”书中每一章无不透露着作者对事件真相的重视。柴静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也一次次深入。药家鑫的故事曾传遍大街小巷。这个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在开车撞倒了一名骑电动车的女人后,拿随身携带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连刺六刀,致其死亡。网络上,各种关于药家鑫的评论,谩骂,指责,包括谣言甚嚣尘上,众说纷纭。围绕法院该不该判处药家鑫死刑亦是群情激昂,争骂声一片。淹没于唾沫横飞之中的药家鑫,其真实的身影变得模糊不清。人们所谓的个人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而柴静坚持真相来自探寻的原则,去关注事件本身,竟是失败的教育酿成的悲剧。药家鑫式的家庭教育象征着一个更大的社会悲剧:重智力轻人格培养,缺少吃苦耐劳教育,对孩子要求高压迫大……尤其是药家鑫父亲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得药家鑫内心对父亲产生恐惧,长久以来就会形成过度自卑,害怕出错,恐怖扭曲的心态。所以他才会在犯错后没有及时的补救,反而选择更极端的处理方式。从某种角度看,药家鑫也是受害者。
身处网络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我们应该学习柴静,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能多一份理智。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压过了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
林思颖
路边的霓虹灯一如既往地闪烁,为城市的繁华增添了一份点缀,我漫步在吵杂的马路边渐行渐远,直至被城市肮脏的黑暗所吞没。
初夏,南方甚是炎热,骄阳如火,炙烧大地,整个城市像是烧透了的砖窑。车子里的空调被拨到最大档,安置在车头的挂坠被吹得剧烈摇晃。路堵得厉害,车上的旅客吃完东西就把垃圾随手扔向窗外,无辜的公路成为纸屑与包装袋的天地。
我冷眼看着这一幕,心里哀叹着社会的丑恶,却又无可奈何。忽然,一位老人蹒跚着映入我的眼帘——头发湿哒哒的,像是经历了一场汗水的洗礼,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一瘸一拐地走向垃圾最多的小河边,攀上栏杆,动作略为笨拙,微微俯下身子,吃力地把垃圾捞上来,放进身旁的桶里。
动作连续重复了几遍,老人的脸通红中略带青色,他累了,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身体随着呼吸上下抖动。他不断地咬着自己有些干裂的嘴唇,吞着口水,刚想站起,又喘息着坐下。
我无意间往老人的旁边一瞥——是一对母子。儿子轻轻蹲下,左手抱着栏杆,右手试图伸长去捡那个沾满秽物的袋子。那母亲刹一转身,连忙蹲下,把儿子的手抽回来,用力打了几下。儿子一脸茫然地哭了,朦胧哭声中隐约有母亲的骂声:“那东西脏手!沾上衣服就洗不掉了!”是呀,老人衣服上沾着多少秽物呀!儿子回头同情地看了看老人,便哭着被母亲扯开了,或许那个孩子以后再也不会帮别人捡垃圾了吧。
与此同时,游客们无休止的往窗外扔垃圾。保卫工紧绷着脸,大口喘气,无数道皱纹沟壑般切割着他的面颊,晶莹的汗珠顺着老人密密麻麻的皱纹流下,绕过显见的老人斑渗进眼里。老人狠狠地眨了一下眼,又用手使劲揉了几下,手上的秽物随之沾到脸上,可他毫不在乎,仿佛已习以为常。
他左手紧扶栏杆,右手吃力地抓着抄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手中的抄网竟颤抖起来。老人顿了一下,似乎在找最佳时机。我瞅见,他猛地把抄网一插,却忽视其本身重量,抄网“扑通”一下落入水中。老人机敏地立马蹲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想方设法把它从水面捞起。这个与他朝夕共处的抄网与他的生命是划同等关系的吧,我不禁心疼老人。
经过不懈坚持与努力,他终于捞起一个小包装袋。
空中又飘下一片纸屑,在水中泛起阵阵涟漪,光斜射着它,反射出异样的光芒,我仿佛看见了人性的复杂,多少寒冬,他们为了你的随手一弃而颤抖捡起了,而多少炎暑,他们为了你的随手一扔而大汗淋漓……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辛苦?
最后一抹夕阳被贪婪的天空吞噬,夕阳尽已之力点缀这黑暗的天空,却无济于事,是夕阳太渺小,还是丑恶太可怕?我似乎早已看透这一切,又似乎没有看透。
故事的开始在一个公交站。
我与妈妈、奶奶一道去商场,一起步行至公交站前准备乘车。车进站的一瞬间,人们蜂拥而上,凭借力量向上挤。远处有一位拄着拐杖、头发灰白的太太,在阳光照耀下,她的发堆像沉积了岁月的灰,掩埋着已去的苍劲的黑亮,尽归于干枯黯淡的灰白。她颤颤巍巍地最后一个挤上车来。
车厢里,大家自顾自玩手机或说话,都没注意到角落的老太太。大家都不看她,好像她消失在喧闹的人群中了。我们一家人也站着,旁边座位上的一个叔叔看了看奶奶,立刻站了起来:“你们坐吧!”我们便赶紧让奶奶坐过去。我不由多看了这个叔叔两眼,从他挺拔的身影中,我看到了让人温暖的善良。
广播持续在响,人们陆续下车。我跟前的座位上也有人下车,我赶紧直接一屁股坐下。
百无聊赖的我从车窗反光的玻璃上看到了自己,脸颊红润,头发乌黑。不知怎地我心虚地从人群中搜索了一下那位陌生老太太,光缕交织的暗角,老太太仍旧憔悴。她尽力握紧栏杆,靠一根拐杖来支撑自己身体,使之不会摔倒,她和镜中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衰老枯槁,一个饱满新鲜,但我觉得自己朝气蓬勃的脸,并不好看,干净的玻璃上,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自私与不安。我能不能像那位善良的叔叔一样,把座位也让给她呢?我犹豫了。
“吱——”公交车一个急刹车、我不禁向前一倾。再看那位太太,来不及反应,一个趔趄使身子歪向一边,差点因为失去平衡而倒在地上,本以为一定有好心人扶她,帮助她,慰问她。
可惜,没有。
老太太已擎着栏杆末端,一点一点的走回原来的地方。一股按捺不住的力量冲到我的腿上,我“霍”地站起来,轻轻拍了拍她:“奶奶,您坐。”终于看清她的面笼,蜡黄干枯的皮肤,朴素而干净的衣服。她干瘪的嘴发出沙哑的声音:“谢谢你,小朋友。”
我再次望了一眼反光玻璃窗,处于生命少年阶段的我,稳稳地站着,而处于生命暮年的老太太,在座位上稳稳地坐着,随着汽车的颠簸,一老一少的脸,都模模糊糊地投射在玻璃上,但我清晰地看见,我们的脸上,都发出了明朗愉悦的光芒。
利璟晖
深秋,一阵夹着丝丝凉意的秋风钻入我的被窝中,接着又跳进我的梦中,使我不得不竭尽全力挣脱这个梦境。忽然,我记起了些什么,我走到写字桌前,拉开抽屉,拿出了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我在照片中,隐约看见了两只风筝在空中飞扬。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用手将照片上的尘埃轻轻挥去,我又清晰地在照片上看见外公。我的嘴角边露出一丝甜甜的微笑,细细地回忆着照片上那一刻的幸福。
这是外婆照的一张照片,上面记录着我与表哥儿时,和外公一起在草地上放飞风筝的场景:那时还健在的外公两只手各拿一只风筝,我和表哥各拿一个线头,在草地上尽情狂奔。
我还依稀记得,那时放开了俩风筝的外公,一边追着我和表哥,一边大喊着:“加油啊!再跑快一点儿,别让风筝掉下来!”最终,俩风筝在空中轻盈而欢快地飞翔着,正如我和表哥在外公的关怀中快乐地成长。
是的,在这张充满温馨的照片中,我看见了,不是从头脑中扫荡过的麻木的一眼,而是深深触及到心灵,震憾到灵魂的看见,透过照片中那张和蔼的脸,我看见的,是外公在我和表哥儿时对我俩的关怀及呵护。他没有用他生命中余下的时光来享受自我,而是用来换得我和表哥的快乐成长,他是无私而伟大的。
但不幸的是,这般好的外公在我五岁时便得了重病离了人世。临终前,他看着是那样苍老,生命力如此微弱,仿佛他只是一具干枯的尸。他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将他手中攥紧的照片,递给了我和表哥并嘱咐道:“外公要走了,你俩要照顾好自己。如果想念外公了,就看看这张照片,怀念一下以前与外公一起的日子。”说罢,慈祥的他便与世长辞了。
现在,外公已去世多年了,如果没有这次看见,恐怕马虎的我早已将外公的面孔忘却。
又是一阵爽朗的秋风拂过,我钻进暖暖的被窝,做着美美的梦。在梦中,我又看见了那俩风筝,脑海中又浮现了外公那和蔼的面孔。
岁月将我温柔以待,时光于我温暖相拥。看,满眼天光水影,待到看见,一切又如雪而消。
无数次看着凡高的油彩一笔笔遮掩、缠绕,看《星空》中树丫背后的夜幕。只能说看却不敢说看见。因为每个人心里,却有一片不同的星空。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是我看刻刀在石面上划开时脑中浮现的第一句话。美术老师善于篆刻,镜片厚度非常,却挡不住他眼里的光。娴熟的刀法石上激起一阵扬尘,模糊了脸庞。喜欢去看他刻字,工作室里的每一处布局我都熟记于心。老师下刀前,先用手指沾墨抹匀在石面上,于是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尽是黯淡。然后是长久的注视,仿佛可以凌厉的眼神先定了草稿。
再是毫不犹豫地按住石块,推刀,就显现清晰的凿痕,粉白的石灰在石的黑底上很是肆意,有力却不僵硬。发现他的拇指会微微颤动。
太久了,却只是看。
直到一天发现教室的北窗正对着他的窗口,他凑在在窗前,迎着正落尽的阳光,眉头似乎是紧锁着,依旧是盯着石头。原以为他会和其他副科老师一样,空课是听听音乐喝喝茶;原以为他会和其他在微笑的人一样,总对着电满分作文网脑手机忍俊不禁。却是到这一刻才看见,看见他的灵魂,已在那木石深处。
看见他还在沉思,看见了关于篆刻的第二句话“运到作画,以梦为马”。
还有一个人,告诉我,希望我能既惊艳时光,又温柔岁月。早已天天习惯天天看着她的笑靥,天天看着她陪伴在我身边。
她去参加提前招考时,像往常一样抬头看她,开着玩笑说是最后一次见她。只是不料,这一次真的走得太急。只留给我一个匆促的背影。
从前放学时也总是一起走到路口,看黄昏夕阳粲然里,留下笑容。太久了去也只是看。看彼此的每一个表情,一颦一笑就能知晓心情。但我说这也只是看,以灵魂看见,看见他的竟只有背影,可也看见了她的心。看见她的背影说,陪伴不是每时每刻的交谈,不留隐私的袒露,而是在未来,等待更好的彼此。已经无法追随她的脚步,但至少仍能将那逆着阳光而肆意的微笑融在文字里。字里行间也能看见彼此的灵魂和心心念念的未来。
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我身体像什么;看,只用了双眼,看见,才用了灵魂。用心去看见吧,看见自己像星星一样笑,即使在夜空中。
世界上的表面和背后,不过是虚拟代词,作怪的是人类扭曲变态的心理。我不相信心理学因自我保护的解释。有些单纯才纯净舒适。
我看见的促成我弥足珍贵的回忆隽永,最好的朋友最熟的街道,放学路上每一条水泥路每一个淤井盖,总想到试弄路上茂盛的梧桐。我还是那个上小学的孩子,带着放学归来的同伴在深秋季节飞驰在盘旋坠落的枯黄的大叶中,带路两侧的树伸出如巨人手臂的枝干,在我头顶交错,盛大的密荫覆盖了街道。
我改变不了的我的幼稚,直到找到我深入灵魂的热爱。
第一次感受到是从新感念作文中,他是我一个偶像,才华横溢。我欣赏的是他略含伤感的小说散文,敢爱敢恨的构造人物。我开始关注他,后一段时间里我的作文中经常有自己都不太理解的词语出现,但奇迹般得都能插进文章里。渐渐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在奋斗历程中所散发出的朝气与魅力。
这种奇怪的气息在冥冥之中给予了自己某种力量,深入灵魂,洗礼过灵魂的。
我只是知道他的笔名叫时兮,只知道他的写作性格,也渐渐靠近了他的性格,我虽看不见他,但我可以看见一个灵魂学习着一个灵魂并飞快地进步。
我知道我是应该有热爱,一个人所热爱的,往往出自于心灵所需要的一个寄宿。我需要看见与他人不同的文字,否则我心里的软处就会不停地发痒,是,我承认我就是需要这样优美不朽的文化捕食浇灌。
这只是单纯的热爱,这样的砖瓦堆积,和感受或清新或淡雅或唯美的纯净。
我见到过无数的人恨骂过文艺范,他们不热爱,用他们自己的话心灵狭窄只看见片面。是的,世界要求不单纯,要求背后的碎语,那么我接受。
我希望和渴求看清复杂,我承认要认真对待看见的一切可行或不情愿的虚拟代词。也希望明理的世界保留最原始的纯净舒适。
田睿瞳
春天的烟波画船,夏天的朝云暮卷,秋天的淡泊高丽,冬天的冰肌玉骨。看似完美无瑕,实则总会存有缺憾。
在一个有着香槟色阳光的下午,我继续酝酿着已创作两月之久的《兰亭序》,看着落笔的墨迹如湖心泛起的层层涟漪,在纸上缓缓溢开,为我精心创作的大作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意境。手在水墨上方掠过,指缝间缠绕墨香,内心的欣喜与激动随着最后一笔的挥毫油然而生。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渗入窗棂,淡淡的光圈跃然纸面,墨香与阳光的交融,使我不禁想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
被这束柔美的阳光吸引,顺着阳光渗入的方向一看,一颗&ld)○(quo;庞大”的墨色污点赫然眼前,大概是最后收笔时稍不留神留下的。深色的污点不大不小,但却十分耀眼。它分明地横行霸道地渗满了宣纸的每一个角落,嘲笑我得意过后此时的无助与失落。怒火随之从眼里蹦出,炽盛地几乎可以把世界毁灭,连那束娇嫩的阳光也被吓得一溜烟儿不见了踪影。空气里充斥着大战已经打响的气氛。我用目光狠狠地瞪住那黑点,恨不得把它从宣纸上挖下来,或是用我那凶狠的目光把它瞪跑。内心流的泪似乎溢满了原来温馨的小屋。污点再黑,也黑不过当时暴怒的心情。
漫无目的地翻阅资料,手恍地一抖,王羲之的原作立于眼前,仿佛在嘲讽我那失败丑陋之作。蓦然,看见王羲之的随性洒脱之气散落其间,增减删改之处未曾妨碍书法功底的流露。所谓字如其人,王羲之不也是如此随性洒脱之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为了一颗微不足道的污点而吹毛求疵呢?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一颗污点,不曾影响作品整体的美观。学字,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学作字之人的胸襟吧!
再侧目看了看宣纸上那污点,似乎美艳了几许,如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直冲云霄,叫我欣赏蓝天中云卷云舒的广博。时间是伟大的治愈师,它让皮肤上的伤消失,成为心室壁上美好的花纹,如一首没有结尾的老歌、缘尽情未了的情分。完美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世上无绝对完美之作,若无此污点,也不会有我悟到的博大胸怀。有时,惟有残月谢花此等残缺才有文人墨客笔下的灵动,才能触碰心灵。
已是日薄西山,放眼望去,落叶给予了秋阵阵萧寂之气,虽有衰败之感,却也凄婉动人。再低头看污点,黑色点墨,氤氲而去,似有缺憾,却又如此灵动并且记录了内心成长的时光,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