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名著便足其中一环。而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我最敬佩的是诸葛亮。因为他精通三韬六略,胸中藏战将,腹内藏雄兵。只可惜神机妙算他没能统一中华,复兴汉蜀,这当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就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我同意,但老不看“三国”我确不赞同。《三国演义》并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使人“老谋深算”。有人说小说着重写蜀汉,到最后,蜀汉却打出白旗,这么没劲的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想说“虽满分作文网然我们想看到的没看到,不想看到的却全看到了,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他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结尾更耐人寻味不是吗?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而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片甲不留,七十五万蜀军为了争一口气而命丧黄泉,可惜,本来蜀国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武有藏虎,文有卧龙凤雏,但自从攻打东吴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两句话要时刻铭记在心,否则你将会悔不当初。
东汉末年,十常侍在朝中媚上欺下,朝廷日益腐败,人心大乱。巨鹿群的三兄弟:张角、张宝、张梁,他们见社会黑暗,便创立太平道,等到时机成熟,便头裹黄巾,起兵造反。
官府无奈,只得出榜招兵买马。一时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黄巾之乱平息后,董卓进京,改立刘协为汉帝,残暴无比。曹操欲行刺董卓,可失败了,他连夜逃回故乡,招兵买马,并集结十八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董卓在华雄被关羽斩杀,吕布与刘关张大战,战败后逃往长安,却被王允用连环计除掉。此时十八路诸侯联盟土崩瓦解。孙坚得到传国玉玺身亡后,孙策占领江东,公孙瓒被袁绍灭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占领徐州……
不久,袁术得到传国玉玺≮≯称帝。曹操借讨伐反贼的名义灭掉袁术,曹操又与袁绍在官渡大战,烧掉了袁军粮草,大破袁军,一统北方。
曹操想南下一统天下,而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与孙权联盟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又攻下西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魏、蜀、吴三国建立后,关羽中了吕蒙的计,张飞也被下属杀了,刘备讨伐吴国失败,病中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开始北伐,在五丈原活活累死后,曹魏大将邓艾将无人可用的蜀国灭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也杀了魏国皇帝,建立晋国。
在孙权死后孙浩继任吴国皇帝,司马昭进攻吴国,吴国顶不住,也被灭了。司马昭死后,司马懿扫荡中原一统天下。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致使宦官专权干政,天下人心思乱,民不聊生。从而,爆发了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乱世英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共同生死,起兵报国共谋大事。
董卓专横跋扈,镇压黄巾起义,独揽朝政,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各方枭雄袁绍、曹操、孙坚、刘表等联合讨伐董卓。大司徒王允利用貂蝉,实施“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董卓被吕布所杀。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等,对外征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进而统一北方,建立魏国,进爵魏王,准备南下一统江东。
桃园结义后,刘备不断扩充实力。先投靠曹操,又转投袁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二位夫人与刘备汇合。三顾茅庐,刘备邀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出山辅佐,拜为军师。诸葛亮凭借过人智慧,到达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刘备与江东孙权结盟,一起对抗曹操大军。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满分作文网与周瑜定下火攻计策,大破曹军。赤壁大战后,刘备、孙权转而互争荆州。孙权想用“美人计”困住刘备,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后,刘备夺取荆襄九郡,又夺取西川、汉中,自封汉中王。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
曹操并不甘心,再次南征,攻打荆州。关羽水淹七军,大胜曹军。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斩首。刘备闻讯大怒,带兵讨伐孙权,最终大败。撤至白帝城时病危,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上《出师表》,亲领大军七擒七纵,平定南蛮孟获之乱。六出祁山,决心完成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终因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遗留《诫子书》。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
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襄樊会战后,返回洛阳病逝。其子曹丕继位,改国号大魏,司马懿辅佐。曹氏后代皇帝,生于深宫之中,不谙世事,司马氏大权独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战争终于平息,三国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