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人(优秀9篇)

家乡的名人作文 篇1

20xx年,美国参议院里灯火通明。一位五十来岁的中年人站在台上,发表他的就职演说。镁光灯从屋顶投射到他略微谢顶的头上。他身前的小桌子上立着一块牌子:能源部长—朱棣文。

朱棣文,194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任职于天津大学,担任校长;父亲身兼三所大学的教授,兄弟姐妹也都是海内外名校的优秀学生。他没有因为优越的家庭背景和先进的教育条件而沾沾自喜,而是以父母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才取得了今日令人望尘莫及的成就。

仔细端详《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收录的朱棣文像,去观察那扬起的鼻梁,庄严的柳眉,你会在岁月的沟壑中觉察到那是人生的智慧,会被那深邃的瞳仁所闪烁的、玳瑁框眼镜所折射的敏锐的知识光芒所折服。

朱棣文对待学习的孜孜不倦在他就读的大学里也是出了名的。他的校友谈到他,总要提起他的刻苦:“清晨五点就捧着一摞作业、书本钻进图书馆撰写论文;若遇到图书馆没有开门,他就躲进盥洗室里温习功课;课余时间,他就泡在实验室里,做那些后来斩获数项大奖的研究。”由此可见,他对学习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棣文的努力得到回报。1996年,他的“利用激光束捕捉原子”的实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朱棣文这个名字响彻全球,他的这种捕捉原子的方法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又有谁知晓,在这个巨大光环背后,是他多少个日日夜夜辛勤的工作,是他多少次坐在图书馆苦思冥想的成果?朱棣文的成功,是他勤学苦练的写照。让我们去学习朱棣文,学习他这种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精神。

家乡的名人 篇2

我家乡的名人可多呢,有李源潮、周恩来、郑兆财、蒋志平、吴强……不过最有名的还是数周恩来了。他是一位总理呢,他那花白的头发,浓黑的眉毛,慈祥的眼睛,亲切的笑容,令我很有亲切感。

他这个总理可不是“走后门”得来的,而且靠着勤奋努力得来的。

周总理小时侯可勤奋呢,有一天,周总理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遥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的风尘劳累,年幼的周总理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可他仍然要坚持练完100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心疼道:“明天再写吧。”周总理连忙说:“当天的事当天得做完!”便连忙把头埋在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当100个字写完时,陈妈妈一把夺过笔:“这下行了吧,快睡觉。”周总理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100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又把那两个字写了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周总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家乡的名人 篇3

徐州有个着名的华佗庙,提起华佗,大家一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大家知道华佗小时候的故事吗?下面就让我为你细细道来吧。

在华佗很小的时候,三国时代,人民都很贫穷,华佗的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卖钱,可在这战争纷发的年代,那还有人读书呢,华佗他们家就更拮据了。可就在这时,华佗的父亲又因肚子剧痛因病去世了。母亲愁着脸问华佗:“儿啊,你父亲死了,我养蚕没有本钱,我们可怎么过啊。”华佗懂事地说:“母亲,我爸爸有个朋友,蔡医生,我可以去他那里干活,为别人看病,还能挣些钱呢。”母亲一听,很是欣喜,给他换好衣服,让他去了。那年,华佗才只有七岁。

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打杂活,跟着师傅采药,打扫卫生,样样都很卖力,蔡医生看他刻苦好学,宽厚待人,便让他跟着几位师兄抓药。谁知,几位师兄仗着年龄大,欺负华佗,不让他用星称称药,“不用称怎么称药呢?”华佗焦急地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华佗虽不能用称,但看他牢记着师傅要药方的数量,再用手掂掂师兄抓的药,渐渐地,华佗不用称也能称个八九不离十了,师傅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惊叹,认为也只有华佗能接管他的药铺,便专心传教华佗知识,加上华佗的刻苦努力,最终他成为了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

我爱我的家乡——徐州,但更爱那些为徐州添彩的名人,我们也要向华佗学习,学习他的刻苦努力,就坚持不懈的精神。

家乡的名人 篇4

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战斗英雄、作家、画家、歌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我的家乡锦玲舞蹈艺术团那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它的创办者就是李锦玲老师。

李老师现在快接近60岁了,但她背不弯,腿不酸,走起路开精神抖擞的。阳光下只有几根银丝在飘动。我从幼儿园的小布丁一直到现在,都在李老师那儿学舞蹈,经常参加一些大型文艺舞蹈晚会,比如“春晚”、“少代会”……那可都是她一手操办的。李老师只要接下任务,都会尽心尽力的把它做得最好,最完美。

前不久,要举办少待会了,她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紧锣密鼓的,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忙出忙进。有一天自己的腰受伤了,却没说要休息,而是歇息一分钟,继续带着疼痛工作,工作,再工作。大事儿做完了,又该做小事了——为我们做道具,理服装满分作文网,扣动作。李老师每天忙到一、两点,早上六、七点就起床了,她像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为别人奉献。李老师可是一个严厉的人。

排练时,一会儿拿着话筒说:“你,把动作做漂亮点,要学会表现自己。”一会儿又说:“诶哟,你们全都给我拉长个苦瓜脸跳,谁愿意看呀,哼,丑死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辛苦地排练着。一眨眼,到了演出这一天,李老师又在我们耳边唠叨着:“孩子们,今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你们每个人都给我笑起来,听到了吗?”。我们上了台,每个人都像一个快乐的小天使,尽情的舞蹈着。完美的演出就这样呈现在观众们眼前。

李老师正因为要求严格,正因为严厉,正因为她做每一台演出都那么用心,才会的名人这个响叮当,难得的称号。

现在,在我们昭通只要有一些大型晚会,都会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李锦玲。

家乡的名人 篇5

我们家乡盛产名人,如乒乓球运动员李菊,数学家杨乐,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大画家笵曾,王个簃······其中,我对王个簃老先生最为了解,那是因为我和王个簃一样,都喜爱画画,我现在在王个簃艺术馆学习国画,我的老师可大有来头,他可是王个簃老先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得意门生呢。

王个簃,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祖籍江苏省海门市,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王个簃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作诗,习字,篆刻,刻印,作画,抚琴,尤其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来又托诸负长携带印谱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在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

1925年,29岁的王个簃带着书画,抱着古琴,离开南通达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吴长邺授业。吴昌硕常常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受益颇多。

得于老师“画当出己意,摹仿随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和“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的教诲,王个簃的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且吸取了青腾,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形成了自己隽逸洒脱的风格,他善于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王个簃又精于诗文,喜欢在画面上作题诗,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

王个簃虚怀若谷,诲人不倦,老而弥坚的美德,爱国爱党爱乡的奉献精神,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与画品的完美统一,他的人格道德和艺术风范,将在中国画发展的前进里程中永放光彩。

家乡的名人 篇6

我的家乡凤阳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城市。说起家乡的名人,真是数不胜数,每当想起他们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就一定会为自己是一个凤阳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众多的家乡名人中,最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沈浩,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名字,却令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那是一份对他发自心底的敬佩,他虽然拥有一个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却为了追求人生价值,从容的选择到艰苦环境中去历练,我为他这种高贵的品格所敬佩;那更是一份感动,感动他能够视村民百姓为自己的亲人一般,真正去感受群众的疾苦,面对困难和责任更是勇于担当,用行动去赢得了群众的喝彩。

初到村里,贫困的生活环境、群众对他的不信任、百姓之间矛盾冲突、村里干部的不团结,甚至是以恐吓、威胁和暴力相逼迫,把他完全推入了一个窘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着这重重的困难他竟没有丝毫的退却,反而迎难而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带领群众转变观念;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带领着全村人民真正富裕了起来。当他建起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高架桥,圆了村民三十多年的梦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再一次被打动了;当看到他在群众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却因心脏病而离去的时候,我的心彻底的碎了。

沈浩,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埋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他永远激励着我们朝更远更高的目标前进。

家乡的名人 篇7

我的家乡家乡的名人在洋县,说起家乡的名人,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位年过六旬的白发老人,他高挺的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老花眼镜。从我记事以来,爷爷每天都要在宣纸上画几幅画。右手架笔的关节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看就知道是常年联系的结果。

爷爷是一名出色的画家,他最擅长画花鸟画,荷花、梅花、兰草、菊花……他样样都会,其中爷爷画的最好的就要属牡丹了。勾勒、勾填、没骨、泼墨一气呵成。温柔的淡粉加上高洁的素白。花瓣上再加几颗晶莹的晨露,在阳光照射下聚成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点。雍容华贵的牡丹在爷爷笔下展现的栩栩如生。

爷爷的画在家乡可是出了名的,他最出名的一副《牡丹》还被收入在小村的画展馆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

家乡的名人 篇8

说到家乡的名人,有人喜欢才华横溢的作家。有人喜欢身强体壮的运动员,还有人喜欢劲歌热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欢的是我家乡的名人——奚仲。

说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后。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长造车,曾任夏王朝“车正”,被封于薛,为薛国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奚村,古称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潜心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进行创新和改革,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奚仲发明了车,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当今薛城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

奚仲发明的马车是什么形状,由于时代相当遥远,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象形文字“车”。观其字形结构,分别由轮、轴、舆、辕等部件组成。这是一种单辕车,由车舆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较直辕木,牵车的马匹分别套在辕木左右两侧,通常由两匹马驾驶,多者可用4匹,但绝不能用单数。这种以木为主体结构的马车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成为贵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当时,马车还是一种特殊的礼器,是特权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奴隶主和贵族死后的重要陪葬品。

马车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强了人们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于各地区的联系和信息交流,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奚仲为民族和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景仰、怀念他。

家乡的名人作文 篇9

同学们应该都十分熟悉曹文轩老师吧!他是我们盐城的著名作家。他写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几乎每个同学都读过。

曹文轩老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他1954年出生,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会员、北京大学教授。曹老师在盐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孕育出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我国文学之苑增添了亮丽光彩。

我不由得想起曹老师写的《青铜葵花》。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曾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让我感慨不已,现在的社会与曹老师所处的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有一次看电视,偶然看到主持人对曹文轩老师的专访。曹老师想起农村生活,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贫穷,而《青铜葵花》写的正是一场灾难,正如曹老师在书中说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没有哪个人没有经历过磨难,但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这本书告诉了我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做一个强者,扬起理想的风帆。

曹文轩老师用优美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但又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伴着温馨、浪漫成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