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的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郑文公端坐在大殿之上,愁眉苦脸,失去了往日的春光得意。一个小小的郑国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晋国和秦国两个大国前来围攻。郑文公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两国联盟攻打晋国的原因:晋文公落难时郑国没有优待他,并且郑国没有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诶,多么奇怪的理由啊!为什么郑国如此弱小?为什么弱小的郑国要夹在那么多大国之间?难道天要亡郑吗?现在晋国、秦国就像两只凶猛的野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郑国。我该怎么办?
早朝的时辰到了,大臣们站在大殿之下,战战兢兢,汗出如浆。郑文公扫视了这群大臣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国危矣,众爱卿孰有退兵之法?”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低头不语。“诶!也罢,也罢,天要亡我郑啊!”郑文公仰天长叹,瘫坐在了椅子上,眼神空洞。
这时,佚之狐走了出来,作了个揖。这个小小的举动顿时抓住了郑文公的眼球,他一下子坐了起来。佚之狐振振有辞:“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文公眼里突然放出久违的光芒“爱卿何出此言?”佚之狐笑而不答。“快,快召烛之武!”
烛之武走进大殿,了解了来龙去脉。大家都以为烛之武会爽快地答应,解决这次危机,这样大家都安全了。可没想到烛之武却推辞了。大殿里一片哗然,议论声、责备声不断。烛之武解释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恐力不从心,反误国之大事。”为解决燃眉之急,郑文公极力说服。不管烛之武是否能完成任务,郑文公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烛爱卿,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今急而求子,一心为国。望子能以大局为重,退秦师。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真不愧为郑文公,一番话说得如此精彩,诚恳。烛之武终于被说服,郑国的希望之火终于被点亮,小小的烛光虽然微弱,但在无边的黑暗中却给予郑国人无穷的温暖与希望。
夜深了,大地陷入一片沉静之中,时不时传来的几声蛙叫,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这时,郑国城楼上隐隐有人影窜动,在黑暗中一条绳子从城上放了下来,绳上仿佛还系着一个人,他会是谁呢?敌军就在周围,他不怕危险吗?绳子到了地面,一人解开绳子,昂首阔步地朝秦军阵营走去。他就是力挽狂澜的烛之武,一场精彩的游说即将上演。
在秦军大营里,秦穆公正准备吹灭烛光,上床就寝。一士兵来报:“郑国大夫烛之武求见!”哦?他前来干什么?现在大军压境,郑国被灭指日可待。难不成是来投降的?秦穆公放下手中的烛台,整了整衣冠,端坐着等待着烛之武。
烛之武走进军营,作了个揖。“没想到秦穆公仍满面春光、精神抖擞,不愧乃一代豪杰!”秦穆公嘴角微微翘起,请烛之武坐下,说:“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烛之武站起又作揖,说:“秦晋两国,实力雄厚,两国围攻,郑既知亡矣。可灭了郑国,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秦郑两国之间隔了个晋国,就算您灭了郑国,日后也难以管理。若被晋国占有了,您岂不是为别的国家卖力呀?晋国强大了,您不就相对弱小了吗?我想您和我们郑国一样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对吗?如果你放弃攻打郑国,我们郑国将对您感激不尽,只要您路过郑国,我们一定会好好招待的。您路上累了,我们提供舒服的休息场所;您渴了、饿了,我们提供和您口味的美味佳肴,对您来说这可是百利而无一弊啊!”
秦穆公微微一笑,原来你到我这里来使离间计啦,你可别忘了晋文公是我女婿,相当于我的半个儿子啊!到我们之间来使离间计未必也太可笑了吧!
烛之武仿佛看透了秦穆公的心思,他说道:“我想有件事,您一定还记得吧。您曾经给予晋惠公帮助,而他也答应了给您两座城池,可后来呢,他不但食言,还修筑了防御工事。晋国永远不会满足,他会不停地扩张领土,如果他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他从何得到土地呢?请您三思。”烛之武真是个厉害的辩论家,他抓住两国的利益问题,为秦国利益着想,层层递进,其高明之处,让人瞠目结舌。
烛之武的一番话,让秦穆公再也笑不出来了,这些话捅到了秦穆公的痛处。他突然意识到了其利害关系,站起身来,在营内踱来踱去,陷入了深思。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秦穆公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退师。他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又派了三个大臣守卫郑国。
郑文公见状,欣喜若狂,一场浩劫被烛之武的几番话给化解了。郑国上下欢呼雀跃,迎接大英雄的到来。
可晋军大营里却笑不出来,秦穆公的擅自离去使两国同盟破裂。子犯怒气冲冲地来到晋文公面前,请求带兵袭击秦军。晋文公摇了摇头:“没有他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坐在这里的。我可不能恩将仇报啊!算了吧,我们回国吧”就这样,晋军也撤离了。
烛之武一人敌万,以严密的思维和三寸不烂之舌,使得秦晋两国大军离开了郑国。
美,总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们向往美,没有人愿意与“丑”相伴。美,并非外表的光鲜,外貌的“美”是有保质期的,时间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们追求一种行为与思想上的美,心灵与品质的美,它由内而外散发,于举手投足间,使人领略到隐藏其中的美感,不觉心生艳羡。
并非故作姿态的高雅举止,并非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我所欣赏的美,是在严密逻辑控制下的智慧的闪光。在《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谋略者与野心家的争锋,让人窥见卓越的谋略之美。
春秋时期,天下不过是野心家与野心家的对弈。夹在秦、晋两国间的郑国,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郑国有烛之武这样的谋略者在,在两国的针锋相对中,得以保全自身。
烛之武见秦穆公,开门见山地道出“郑既知亡”和秦国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动荡的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个人良心。弱肉强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甘心损害本国利益为他国谋利。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许挑拨离间在现在看来,乃是小人所为,而为君子所不齿,但这样做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恐怕没有人会说“不”。这其实是一种谋略,一种智慧。
烛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游说,层层深入,每一句,每一点,都堪称精练。分析利弊时,不忘适时地开出郑国答应秦国的好处,破坏秦晋结好的同时,为本国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强者面前,犹能进退自如,烛之武的外交谋略便是如此。干脆利落,用谋略者占优势的口和脑,凭一己之力,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叫绝。
文中还有一位让我注意的人,就是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让人怎么感觉都是美丽的套话。既然已无法在这场斗争中取利,那么,不如韬光养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字字都让人感到晋文公身为王者的智慧。在实力雄厚时,奋起,将天下掌控;在明知不胜时,潇洒地转身,给自己,亦给国家,留一条后路。
说到底,“进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种外交谋略之美。使用得当,这种美便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
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非但没有欢迎,反而闭关城门,不让重耳进,这使重耳很愤怒,于是耿耿于怀。不久之后,重耳经秦国的帮助,返回了晋国并重登王位,号称晋文公,正想复仇,可惜找不到借口。
可是,就在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楚国功攻打晋国,使晋文公大怒,并因此找到了借口,以婚姻关系使秦国帮助自已攻打郑国。夹击形势成形了。
郑文公十分着急,敌军已经临城,可依旧想不出良策。于是跟佚之狐一起探讨。佚之狐建议让烛之武去游说。于是郑文公亲自去跟烛之武道歉,终于烛之武考虑到利害关系答应游说秦国。
烛之武乘着夜色潜入秦营,以秦国不是主要收益方而只是迫于婚姻关系而已这个要素,展开了游说,并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利益。最后以高超的技能终于游说成功,使秦穆公退兵。
晋文公知晓后,由于处在劣势,只好悻悻而归。
这次事件表明,在政治家眼中亲情小于政治利益。所以说政治是极为残酷的。
秦晋围郑之事,在春秋战史上并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但这件事却成全了一个小人物——烛之武。
作为谋略,烛之武退秦师之事早已让无数人津津乐道,为历代谋略家所推崇。想当时,晋国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已渐成中原霸主之势,因此,意欲兼并郑国绝非只是示威胁迫以解“无礼”之恨,实是成就国家大业之所需。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烛之武不劳一兵一卒,以一己之力退秦晋大军,其大勇大谋可见一斑。
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呆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该也消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使秦时,“夜缒而出”,孤身一人,也许还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地潇洒的!
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当郑国被围之际,佚之狐显然缺乏自信,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在关键时刻能被人记起,这说明烛之武虽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华应该是声名远播,得到大家的承认的。被郑伯召见时,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绝不是他的自谦,当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绝,他如果无意为之,是大可以不应召的,况且年岁也大了,正可以谎称病了什么的,何必要不辞辛劳呢?他应召而来了,说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当然知道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说不定还能赢得郑伯的愧疚和自责。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出使到秦军,见到秦穆公,烛之武面无惧色,娓娓道来,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对秦国忘恩负义;展望未来,若灭了郑,则肥了晋国,而无益于秦,而且晋壮大之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烛之武可谓是个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人,他的一番话可真是: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