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喜欢的知名人士作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乡是长江之滨的一颗明珠——张家港。她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才。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天华出身于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体现出了对音乐的天赋。他自幼喜爱音乐,有着丰富的音乐细胞。但可惜的是,刘天华父母早亡,他不得不连中学都没上完,就辍学在家。刘天华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音乐,最后于1911年到上海开明剧社从事音乐工作。
不久后,刘天华因身患疾病,回归故乡。这段时间本应该让刘天华好好休息,但他没有。很快,刘天华创办起了国乐演奏社,为的是一方面悉心为家乡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唢呐等各种民间乐器。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著名二胡独奏曲《病中吟》。
为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他还特意在露天广场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民间乐器演奏会。他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他的反哺深情令人感动。刘天华很快成为了江南一带人尽皆知的名人。
《病中吟》的成功,让刘天华赢来了巨大的声誉,使他成为了乐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但刘天华并没有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十余首二胡独奏曲目和数首琵琶曲,使原先别人不屑一顾的民间乐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音乐领域中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席位。
刘天华的丰硕成果和卓着声名,引起了世界各界音乐人士的关注,美国一个音乐团体特意邀请他赴美演出。但不幸的是,刘天华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经时,染上猩红热,于1932年离开人世,年仅38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刘天华。
我喜欢的名人明星,与大家的有所不同,那就是以前美国的著名总统——林肯。
大家会问我为什么喜欢他,因为他在人生中多次经历挫折,但他总是不屈不挠,不懈努力。他的这种坚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林肯小的时候,他的同伴总是欺负他、侮辱他,在学校里,也没有哪一个老师喜爱他,没有哪一个同学与他玩儿。林肯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家庭的贫穷和人生的挫折,压在了他那弱小的身躯上。
在林肯长大后,挫折也经常伴随他。有一次,林肯搬家到另一个小的地区,开始了新的垦荒。到后来,林肯就与一个女孩结了婚,并生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于是,他们放弃了垦荒生活,自己独立经营了一个小的商店,他们更是负担不起这么大的经济。
商店刚开始的生意还红火,可后来随时代的变迁,生意越来越淡薄了。最终,在林肯22岁时,他们经商以失败告终。在林肯26岁时,他心爱的妻子死去了。又在47岁时,林肯竞选副总统也失败了。
竞选副总统失败后,林肯决定奋发图强,最后在64岁时才成功成为美国总统。
林肯人生中的次次失败曾多次让他差点崩溃,而他的次次努力让我深受感动。
林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多么勇敢的一个人!敢于去与现实的残酷搏斗,与命运的不公搏斗!
我喜欢林肯,更喜欢他那不屈不饶,不懈追求的精神!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家乡有很多名人,我最喜欢的还是詹天佑。
我想大家对詹天估应该不那么陌生,詹天佑是我国近代铁路工程师,出生于广东南海。詹天佑在美国留学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
1872年,清政府派出30个幼童到美国留学,12岁的詹天佑也是其中一个,当他们踏上美国的国土时,对那高耸入云的楼房,奔跑如飞的汽车都震惊不已。而那些美国人也睁大眼睛,看着他们后脑勺的小辫子,指手画脚,议论纷纷。
在清朝拖着长辫子就像吃饭穿衣一样重要和平常,但没想到,在陌生的国土上这条必不可少的辫子竟给詹天佑他们带来难堪。
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这样的惊叫“看,中国的女孩!”有些顽皮的小孩不跑过来摸摸他们的小辫子,然后哈哈大笑。因为在美国只有女孩梳辫子,男孩都留着利索的小分头。
当詹天佑穿着长衫马褂,光着额头,辫子一甩一甩地出现在教室里时,同学们马上爆出出一阵哄笑,连老师也开玩笑似的说他不男不女。詹天佑怯生生地看着这一切,脸都红到了脖子根。
回去以后,他想:“我拖个辫子,别人看我都像怪物似的,而且辫子油腻腻气味难闻,谁还敢接近我,帮助我学习?”这样,他果断地脱下了衣衫马褂,换上了西装,剪掉辫子留起了小分头,穿上了皮鞋。
朋友们赞叹詹天佑时,他却严肃地说:“我飘洋过海不是来学穿衣打扮的,而是要学好知识回去建设祖国。”果然,詹天佑孜孜不倦地学习,17岁就考进了耶鲁大学,毕业后,他回国建了许多铁路,为中国铁路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铁路之父”。
通过詹天佑在美国留学时发生的事,让我感觉到他对知识的渴望和一心想报国的心情,还让我知道,衣着,只是一个的外表,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就不能停留在打扮上,而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积累知识,提高技能。
于丹——站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也肩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等职。一个女人能突破曾经
“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从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缓缓走来,终于她到达了目的地——成功。
在《百家讲坛》上,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与阐释,真是将这古老的书籍以自己独到的视角、现代的眼光拉近了我们普通人与圣贤之间的距离。通过于丹惟妙惟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与一种融入当今社会的理性道德。
她奇妙的讲解将艰涩难懂的《论语》和这缤纷的世界联系了起来,通过新的的方式来解读的。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其中的真理,阐述其中深刻的内涵。
看了一整套《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于丹带给我的见解,对《论语》对世界的新的见解如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窗帘,照耀了我,又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沁人心脾!
于丹将易中天所说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给彻彻底底的抹平了,她讲述的过程中,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完全成了一个朴素平和、平易近人的.可爱老头,从而将《论语》的真谛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中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在整集《于丹讲论语心得》中,她运用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于丹的讲解已经深深把我吸引,勾着我的心、引着我的魄。
于丹就是我最喜欢的名人。
让我们懂得怎样去追寻生命中的爱,也让我们明白了世上最真实的松溪不过就一个字,却包含了世上千千万万的向往,那就是——爱!
最近几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不怎么陌生吧,正是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说的是在古代,有一个特别喜爱读书的孩子叫作匡衡。可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没有条件上学。他的妈妈就把匡衡送到了邻居家打工,他一有机会,就会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识字。
后来,匡衡每天勤学苦练,晚上看书需要蜡烛,匡衡家太穷,点不起油灯。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邻家的墙上射过来一丝光线。哦!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照过来了。于是,他拿着小板凳,把墙壁凿开了一个洞,匡衡可以晚上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了!他紧抓时机,认真读书,最终做上了宰相,成为一代经学家。
读了《凿壁偷光》我深有感触,匡衡的家境如此贫困,还能够创造一切机会,坚持读书,非常难得!再联想到我们,祖国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有些人却还不愿意努力读书,我真的想对那些不热爱读书、学习的人说:“匡衡这么的勤学苦读,难道我们大家不应该向他学习吗?”匡衡凿壁偷光,创造条件,在困境中勤奋向上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当然,在如今的社会上我们不需要凿壁借光,但它教育和提醒我们,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环境怎样恶劣,只有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美好的前途。我们应该努力读书,热爱学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将时间花在学习上。
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失去方可找,光阴丢失无处寻。”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每一秒,刻苦读书、积极进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海里探索更为奇妙的知识让书来充实自己的头脑,长大了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所知道的名人有许许多多,比如: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孔子等等┅┅其中,我最喜欢世界笑星卓别林。
卓别林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非常逗人笑,经过努力,终于成为闻名于世的大笑星。
卓别林的妈妈是个女演员,在一次表演时,他的妈妈突然失声,观众们一个劲的在抱怨,这时导演把卓别林领上舞台,让他代替妈妈表演。
卓别林没有辜负导演的希望,他的声音,时而是清脆的童声,时而是妈妈沙哑的声音。这时,钱象潮水一样不断向他涌来,卓别林用他那开朗的声音说道:“这些钱是我的吗?我要把钱拾完了才能表演。”这句话把人们逗得哄堂大笑。
卓别林一生大部分演的是穷苦人,他能把穷苦掺进笑料中,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
有一次,他和一个男孩上台演戏,男孩演狗,他演猫。他根据平时对猫的观察,做出很多可笑的模样,惟妙惟肖。
卓别林的一生给我了一个启发:只有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才能把它发挥到最好,而且这个过程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