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风徐徐、飘渺,拂过人的脸庞,让人感到有些许的凉意。我背着一只书包在一条漫漫小径上走着,走着,浑然无心去欣赏这林中美景——我被巨大的委屈和悲伤击倒了。
“有谁能知我为这竞选花费的时间、精力?!有谁知道我每天为了竞选练习、背诵了多少次?!你们谁也不知道!你们就知道说我哪里哪里没有表现好……”内心的委屈又一次涌了上来,凝聚成一块石头堵住了我的心,横亘在那里,酸楚而沉重。我自视心态向来比较好,但是面对那些无休无止的指责的话语,心里那艘平稳的小船儿终于还是被一句句如狂浪般掀起的话语打翻了……
我用力吸了一下鼻子,泪水却顺着脸颊上未干的泪痕,再度淌下。抬手狠狠地抹了一下眼睛,但根本止不住眼眶里那源源断用处的眼泪,只能任由着它们流经脸颊,流到下巴,汇聚成一大滴一大滴,再悲催地而唐突地落下。
我就这样拖着因不断哽咽而颤动着的身子,在这条小径上孤独前行……
眼前已是一片朦胧……
不知何时满分作文网,泪眼朦胧中,一点亮丽——鲜艳的绿色闯进了我模糊不清的视线,它在一片灰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如漫漫天际中的一颗北极星,散发着生机的光。我抹了一下双眼,再定睛一看——哦,那是一片绿得可爱的——苔。
那个潮湿的角落里,它们连成了一大片,匍匐在灰色的岩石上,几乎把岩石的灰色全部吞没了。我好奇地俯下身子,仔细地看着它的毛茸茸,那翠绿如生命的色彩,在我的眸中沉淀下来,又不断扩大。我的心里突然之间有一种静谧的力量。
一切是多么的宁静、安祥。我的眼睛在那湿漉漉的灰色岩石上寻寻觅觅。不经意一瞥,一个更阴暗的角落里,有指甲盖这么大的一撮苔,我不禁伸手去触摸它——它湿湿地,淡淡的,仿佛正吮吸着清晨的露水。“它也一定想像岩石上的苔一样,赶紧长大吧?”我低语道。
那一定是一个漫长的征途——努力攀登,生长,越过重重难关,最终变成一片成熟的苔。
我站了起来,深吸一口气,放下心里那块重重的石头。转身,朝来时的路大踏步走去。
生活、学习,日复一日重复着,可是学习也罢,却从来没有得到过辉煌的成就,心酸,我多么想成为一朵争春耀眼的牡丹,在风中努力绽放!
小区的车库旁,有一块不易被太阳晒到的墙角,渐渐地,时间长了,竟冒出了一小块绿油油的苔藓,使灰暗的墙上冒出一丝生机。
起初我对它是多么不在意,甚至对它渐渐忘却,却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它仍在努力,面对狂风、烈日,它毫不在意,只在墙脚下,默默蓄着力。
直到有一天放学,我看见它的颜色变得有些枯黄,原先嫩绿的叶子全变得黯然无色。我不禁想起它曾经努力绽放的日子;可如今,我喃喃道:“这是一侏多么令人惋惜的苔藓啊!”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我那布满“红伤”的卷子似乎仍在眼前。顿时,小学时候的荣耀感便灰飞烟灭,伤心,哭泣一股脑地涌上眼睛,化成无数晶莹的泪珠滴落在地。
不知不觉,我便走到车库前,不禁想到我仿佛就像那枯萎的苔藓一样,被命运给压在了地上。
当我那泪水矇眬的眼睛看到苔藓时,却震惊了。才几日不见的苔藓像是脱胎换骨了似的,在风中长着烂漫,那绿油油的叶子里鼓着浆汁,向人们展现着自己的生机勃勃。
最神奇的是,那苔藓上竟绽放出几朵洁白的苔花来,我细细端详起那花来,那花瓣成透明色,像米一样渺小,但它们却独自临风绽放。
这时,我想起清代袁枚写的一首诗。“苔花如米小,才学牡丹开”不正是写的这朵花吗?
不禁,我对这朵如米小的花产生了敬佩之情,面对曾经的失败,它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是啊,我们学习上不就应该有这样的品质吗?面对困难,不退缩努力做好自己,才能绽放成功的花朵。
不禁,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大步向家走去,我将失败的痛楚抛弃,却将苔花的精神藏在心中。
墙角下,绿油油的苔藓默默生长着,那洁白如玉的苔花,也如牡丹一样的在风中绽放……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
好多年前,我随父母务工来到这里。
这是一个极大的院子,在正阳处种了一些花儿,星星点点,在阳光的护佑下甚是好看,风拂过,花儿便也微微晃动。
但那不属于我。
我们的房子在院子的背后,很小的一间矮房,阴冷且潮湿,没有阳光转弯到这里来,角落里生长着暗青色湿润的苔。
我从这里出发,到新的学校去。学校不大,人却多。家长们牵着孩子的手从人群中穿过,把孩子护在自己身后,而孩子们仰着脸新奇地往四周看,阳光在他们脸上跃动,就像那些花儿。我在队伍的最后头,一点一点往前挪动,忽然想到了屋前暗青色的,仿佛是屋子本身繁复花纹的苔。
我坐在教室中段靠窗的位置,无论老师站在讲台的哪个边角,我都只见得黑板略带羞涩的一角。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踱步,于是黑板便如多云天的太阳一样若隐若现。我干脆弃了这太阳,支起耳朵细细聆听,用最快的速度记下老师口中吐出来的词句。累是累点,但那是有成效的,久而久之便练就了挑重满分作文网点记笔记的好手段。我时而看见身边的同学翻看厚厚的辅导书,有些羡慕。翻着手边自己的笔记也有些许无可奈何——我不是那些花儿,阳光也照不到角落。
快毕业时,结构松散的小学教育也稍微收紧,周围的同学纷纷报名参加各式补习班,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我仍闲人一个在家留守。没有额外的课程我只好自己发狠,比别人早到学校,再最后一个离开。有时在黄昏时走回家,看见阴暗角落里苍青色一片,想象它们在白天黑夜一点点向上蔓延,努力让自己再高一点。
毕业那一天它开花了。我如往常一样回家,拿着成绩单与奖状,看见芝麻大一点的花隐在苍青色的苔之间微笑,花小却真是花。没有光的馈赠,没有热的扶持,在阴冷的雨水与腐朽的土木之间,它可以比那些花儿更灿烂的开。
我静静的看着,脊背挺直。阳光不来如何?风雪摧我如何?无人相扶又待如何?花终是开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生长去开属于自己的花儿。
袁枚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失去日光馈赠的地方,春色也因我而来,哪怕花只米粒般大小,也要像牡丹一样骄傲的开。
今年春节,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瞬间流传,它就是《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南方大才子袁枚。这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以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在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舞台上,支教的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演唱了根据小诗歌《苔》改编的歌曲,质朴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评委,也让很多人感动。
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即使我们很平凡,即使我们很普通,即使我们拥有的不是很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生命的光彩,我们不要小看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会在他们的生命中开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的意义。我从诗里看到老师对孩子的爱,也看到山里孩子们努力好学,在找寻生命绽放的价值,等待绽放的时刻。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经典的中国古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