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扩写

天色阴沉,北地终年明净的长空,此时罕见地乌云密布。层云隐天蔽月,如墨色帷幕一般笼罩在易州城上空,仿佛要将饱经风沙侵蚀的城墙压毁,摧为一片废墟。

风雨欲来。

昏暗的天空之下,一名将领立于城头,全身披挂整齐,面色凝重,用严峻的目光紧紧盯着下面如潮水一般涌上来的叛军将城墙团团围住。他身后的军士们一个个身披铠甲,手持兵刃,严阵以待。

唐元和四年,时任成德节度使去世,其子王承宗未等朝廷下诏,便自为节度留后,同时囚禁了德州刺史,俨然一副公然与朝廷叫板的样子。当时在位的唐宪宗几次劝谕无果,便于次年召六镇节度使兵马讨伐王承宗,在前几年刚立下军功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李光颜也名列其中。那一天,李光颜辞别宪宗,率领军士离开长安,日夜兼程地赶往燕地的易州。彼时易州刚刚被朝廷的军队攻下,可是后援的人马缺乏,连年的战争也使粮草补给倍加困难。而另一边,割据一方的王承宗兵强马壮,物资充足,还在向易州增加兵力。长久以往,朝廷军队必将陷入不利的境地。

李光颜率领部队到达易州不到两天,来势汹汹的叛军就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敌人兵临城下,朝廷军队在长途跋涉之后,甚至连稍作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迫投入了战斗。为了鼓舞军心,在城上列阵时,李光颜亲自来到兵阵最前方,带领军队作战。果然,这种身先士卒的行为感染了不少人,回望自己身后的阵营,只见不久前还人困马饥的军士们,此时个个抖擞精神,士气高涨,只待战鼓擂响,就要和主将冲锋陷阵。这幅情景,让李光颜心中不禁一动,他按住腰间的宝剑,准备下令发起进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束阳光忽然冲破层层乌云,照耀在将士们的战甲上,如金色的鳞片一般闪闪发光。

是夜。

不远处传来几声号角,吹散在了萧瑟的秋风之中。已是军营的歇息时间,李光颜仍在城头或徘徊,或驻足凝望。不经意间抬头,月亮苍白的剪影便映入眼帘。微凉的月光洒在城下,能隐隐看见大块的血迹,在夜雾之中凝成一片紫色,令人心生寒意又黯然沉重。李光颜忽地想到,启程时已至仲秋之月,那么过不了几天,大概就是八月十五了吧。不知长安的月色,是否也像这里一样凄冷呢?

他久久望着远方。本应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只是,有些人还没来得及和亲人告别,就已是阴阳两隔。这场惨烈的战争,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呢?

李光颜的思绪被一阵马蹄声打断。远处飞来一骑,待到近前,骑者翻身下马,向李光颜施了一礼,原是刺探情报的侦察兵:“将军,大事不妙,王承宗又增派了五千兵马,已经逼近易州境内了!”

李光颜一愣。白天叛军来犯,虽然已被暂时击退到了易水南岸,但自己这边也伤亡了不少军士,加上连日赶路,此时应该养精蓄锐才是,如贸然前行,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不采取措施,任凭两路敌军汇合,恐怕之后对付起来就更困难了。易州一旦失守,以南的定州、晋州、栾城兵力又弱,叛军长驱直入,一路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军营中,李光颜当即下令:集结人马,趁叛军援军未到,一举歼灭易水南岸的部队。

易水之上,雾气还没有散去,白色的水汽在黎明昏暗的光线中沆砀着,将红色的旗帜湮没其中。北地的秋季,虽不至于像西北边陲那样“胡天八月即飞雪”,但也已是寒风料峭。冰霜渐渐布满了战鼓,也蔓上了军士们的铠甲。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兮不复返”。前日就已是一场混战,而今又要奇袭敌军,来回奔波,不知要损伤多少人马。不少军士苦着脸,对此颇有微词,小声嘀咕起来。

李光颜皱了皱眉,转过身,猛地拔出剑,大喝道:“诸位,我等已行至此,退回则断无生路。唯有奋勇向前,出敌不意,才有生机。诸位勿忘,我等大唐军士,只有勇士,没有逃兵!”他的声音浑厚有力,穿透浓雾,令所有人为之一振,那些本来神情沮丧的士兵们眼中,顿时也闪现出一丝丝光亮。

前方的侦察兵已准备好了船只,大军顺利渡过河岸。李光颜看向手中的宝剑,只见结满冰霜的利刃隐隐映出他神色刚毅的脸。

这把宝剑是他早年在河东初立战功时御赐的礼物。这些年来,他从一个小将一步步成为三军统帅,朝廷一直对他分外厚待,宪宗甚至在他一次又立军功后赐予他国姓。

如此隆恩,必以性命相报,不计代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