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边,有座村庄盘踞在山坳里,阳光斜射入山中,村中的屋脊都发了光,镀了金边。这在鸡鸣之后,嘹亮的歌声便传唱了起来。
天刚蒙蒙亮,爷爷便呼唤我起床,说是要带我上山。眼睛仍旧惺忪,不知如何便被拉起,匆匆洗漱便出了门,反应过来时,人已经在山路上了。
走到一片松树林前,爷爷便对我说,这里在很久之前,是一个小戏台,下面便有前来戏耍的戏班子,一个村绑一个月,他们便在一个土砌的戏台上演。演的自然便是乡下土戏。那时我还小,便去那里看。小孩子嘛,三两下便学会了一些,我给你小唱一段。一语罢了,爷爷清清嗓子唱:“湍急河水向东去,楼上人哼着小夜曲儿——却不曾见楼下坐穷人——”最后一字拖得特别长。一收气,爷爷转过头来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还唱过戏,那可是风流了一段时间。”语毕,笑纹在爷爷脸上荡漾开来。
穿过这一片松树林,来到一片较为开阔的草地。爷爷看着这一片草地说:“之前家里有羊的时候,我也经常到这里放牧,让羊吃饱。后来,羊被拉去成为公有财产,从此便没了下落。我仍旧记得那时的牧歌。”爷爷气沉丹田,开口便唱道:“山边的云彩草编的绿,风吹过山沟带水路,人说天边过云彩,我说时机真正好。”爷爷说:“该回去了吧,日照竿头了。”我和爷爷便回家了。
我突然想到,这歌声可别只有我一个人听到。
家乡习俗
陈思衡
偶然在周末作业上看到关于“出花园”的文章,读来倍感亲切。潮汕地区有“15岁出花园”的习俗。
少男少女到了15岁生日,这一天会穿上红衣服和木履,各家会准备好一整只鸡,和各种动物器官,鸡肝,鸡心与猪肠,寓意这些人心中从此有了城府。
即使到了现代潮汕人也会为15岁孩子的成人仪式操办,可能仪式和流程删繁就简,可能只是父母带着你外出吃顿饭,甚至没有鸡,可能你本身也不怎么重视这种传统的成人礼,但他却是潮汕地区近百年来对传承对后代的一种美好祝福。传承不灭,记忆不灭。
出花园象征15岁之前,就和如同生活在花园无拘无束,离开花园,就代表周围的人认同你与他们能一起生活,离开花园,闯荡天下。从此就要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不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小屁孩。全国各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成人礼,可能习俗,礼节不同,菜肴不同,但心意相通。不是让出花园的人背井离乡,而是让他寻找,奋斗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承担成人的风雨,更有一番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意味。
今年生日,我也年满15,将带着所有人的期许,扬帆起航。
赶场
黄昊坤
赶场及家乡话的赶集,一般以小镇五天一次,大镇19天一次为主。
不同于赶集,赶场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人读起来更为亲切,每当到了赶场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村子里的人们会在鸡鸣时起床★WWW.BAIHUAWEN.★,来到最近的镇上。天未亮,村子便灯火通明,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人们一般在当天不在家中吃早饭,而是来到镇上找一家餐馆就餐。人们不分彼此坐在餐馆的各个角落,有同桌的人也会聊上几句家常话。不同于城市,这一天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消失了,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亲人。
饭后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在集市上购买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还能砍价,唠唠嗑。小贩们吆喝着,一声接一声地,似乎在争着抢着比谁的声音响亮,谁卖的东西多呢。集市上的货物种类繁多从小到一卷纸巾一瓶酱油,大到三轮车,电动车。应有尽有,你看了准会眼花缭乱,不知买什么好。
这样热闹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人们才纷纷四散而去。
旧时贫富差距大,赶场让大山沟里的人们能接触到外面的新事物,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理。而现如今,赶场已不完全是为了穷人的生活,更多时候作为老一辈人回忆过去,同时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努力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引路灯了。
佛山剪纸
李钜铭
逢年过节佛山的超市,总少不了过节的装饰。春节时,最受欢迎的便是灯笼了。灯笼,通常像一座亭台楼阁,里面有许多场景,霸王别姬,仙女座桥…这些故事,有美好寓意,就像灯笼里含着的佛山的剪纸艺术般。
佛山的剪纸艺术并不是用指甲刀来剪,而是用特制的刻刀来剪。佛山的剪纸艺术讲究剪得丰富却剪不断,所以做一件作品要经历许多困难,这是有些像十年磨一剑。
在我的记忆里,剪纸从来都是比较陌生的,春节时我才有机会窥见。外公对剪纸有着深深的爱意,似乎曾经离别家乡吧,每当春节,他总是第一个挂起灯笼的,大红灯笼里的剪纸是每年都有不同的花色,比如前年是年年有余,今年是烽火戏诸侯。他在最后几年总挂一些重复的灯笼,像是在怀念过去,怀着热爱家乡的心。我相信坐在桌子努力工作的人们也在怀念家乡吧。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一首歌——就是故乡甜。
民俗
廖珂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从疫情暴发以来,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在思念那片故土。好在今年总算回去。
进入村口,大块红色袭来,是红彤彤的灯笼,是蕴涵着人们对未来期望的对联,是处处张灯结彩的喜庆。沉重的敲击声传入耳畔,声音沉闷却不失力量,一声又一声,像在敲打着我的心,震撼着我的心。我循声寻找,原来是旁边一户人家捶打糍粑的声音。那动作,熟练稳重,有条不紊。糊状的米块在两人的配合下逐渐成形,变得有粘性,有劲道。不只是我,好多村民也凑了过来。两位打累了,旁边的看客也会帮下手,主人笑着称谢,并承诺蒸好糍粑后一定不会少他们的一份。
其实,像过年打糍粑的民俗还有许多。像年夜饭需有小辈装给晚辈,中秋节一起吃炒米…还有许多,但那更可贵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乡里乡亲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