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礼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元宵”,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喷喷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婆家吃了元宵,有黑芝麻馅的、豆沙馅的、果仁馅的,令我眼花缭乱,我随便夹起了一个,一嚼,啊!满口的豆沙香飘了出来,发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夹起一个又一个,吃得我满嘴飘香。
晚饭后,我们和姑婆一家一起去南湖广场看焰火,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很多警察叔叔在维持秩序,公路上连汽车都没有,人们把公路当成了人行道,人群缓缓的流向南湖广场。当我们走近广场,哇!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看样子我们只能挤进去了。八点钟一到,开始放焰火了,一颗颗礼花腾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开,有的像有节奏飞舞的流星,有的如闪闪发光的金环,有的像绽放着菊花,有的还像满天的繁星……刹那间,又一声巨响,一个礼花在天空中爆开,发出耀眼的彩光,在场的人们随着礼花的绽放而轰动,夜空被装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广场上沸腾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传统的习俗,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春节。
快要到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开始了大扫除,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把家里打扫干净后,人们就开始贴春联,增加喜庆的气氛。
除夕那一天,我看见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为了祭祀祖先做准备,要杀鸡,还要把米饭拱得高高的……。到了除夕夜,每户人家的屋里灯火通明,张灯结彩,每个人都穿上了漂漂亮亮的新衣裳,大人们都给自家小孩压岁钱。每户人家吃完美味的团圆饭后,就在客厅里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候。终于子夜12点的钟声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在夜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烟花,真是喜庆呀!虽然已经12点多了,但是那时候的我完全没有睡意,完全沉浸在新春的喜悦中。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里都开始包饺子,我看见妈妈包的饺子那么好,看我忍不住也包了起来。包完后,我的饺子就像打了败仗的将军,使我哭笑不得。再看妈妈的,就像一个个常胜将军,真令我羡慕不已。不一会儿,饺子下锅了,我们边吃着津津有味的饺子,边享受着春节的快乐。
光阴似箭,春节已接近尾声,在烟花爆竹声中悄悄地流逝了。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但是春节令我们喜悦的画面,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在贵州,那是一个秀丽的地方,在四周都有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我家的四周都是青山,最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这里除了风景好之外,在我们当地,各种各样的习俗是十分有趣的。像和元宵两个。在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红的对联;威严的门神;各种各样的“福”字剪纸。在新年那一天,人们会把长长的一串鞭炮从山上铺到山脚(只铺四米长)然后点燃,听外婆说这是和山里的山神一起过年,求山神保佑,来年的田地五谷丰登。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做饼、打糍粑、吃长寿菜。整条街都十分喜庆,这一切无疑透露着人们对新年的重视,新年对人们的重要。过了新年,就是又一个高潮――那就是元宵。
元宵在我们那边,也是一个长辈们重视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元”同“圆”谐音,所以长辈们这一天,就想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天,长辈们,还会自己亲自包汤圆,她们会在汤圆里包上各种各样的馅,还会在汤圆里包一些别的东西,像钱、桂圆、花生等,花生预示吃苦耐劳,就会有好结果;桂圆圆圆满满,则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钱,希盼来年财源滚滚。元宵那天,还会养鱼,养一天后放生。为什么不在新年养呢?新年养鱼年年有“余”嘛。长辈告诉我:新年吃鱼,有了一个“余”,那个时候养鱼,两个“余”就抵消了,就没福气了。所以在元宵养,就一直有好福气,又给元宵一个新的意味。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真是应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
我的爸爸是河南郑州人,我的妈妈是江苏扬州人,所以我的户口本上标注着我是河南郑州人,可是我不喜欢做河南人,因为那里的雾霾比西安还要严重。我喜欢扬州,那里到处都有漂亮的小池塘、蜿蜒的小河、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如果夏天的清晨你起得够早,也许还能看到一只野兔慌慌张张的窜过带着露珠的田野。所以我想讲讲我的“家乡”扬州的冬至习俗。
在扬州,我们把“冬至”叫做“大冬”,当然它不是用普通话来念,可是我不会说扬州话,在百度查了之后找到了“大冬”这个名称。和在西安不同,扬州人过冬至不吃饺子,我们吃汤圆,就像我们在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吃饺子吃汤圆一样,似乎汤圆、团子这种圆形的糯米制品,在我的家乡代表着一种团团圆圆的特殊意义,因为这些不仅过年过节时吃,平时我们也会做很多糯米团子或者汤圆煮在稀饭里当早饭吃。所以冬至吃汤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啦!除了吃汤圆,在这一天我们还要烧纸拜祭死去的人,我家就会烧纸给我的太爷爷,我从来没见过他,他的照片挂在堂屋,所以我家人就在堂屋烧纸,可他们都嘻嘻啊哈的一点也不严肃,我不懂为什么,也许是太爷爷已经死去很久了吧!
听我爷爷说,他们以前还会画一种画,叫“九九消寒图”,我没见过这种话,可我百度了一张,上面五颜六色地画着三个胖娃娃,爷爷说这种画上有一句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句诗一共81画,每天用毛笔写一划,等这句诗全部写完,冬天也就过去了。我猜大概因为有81画,而且乘法口诀有九九八十一这句,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
这些就是我的老家扬州的冬至习俗。
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一些风俗,有一些风俗我们都听说过;有一些风俗我们却很陌生。
我是一个上海人,虽然我的家乡没有很多风俗,但是在新年里,我的家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除夕傍晚,我和父母在家里准备晚饭的各种食物。,最让我期待的是妈妈做蛋饺。
“儿子,要不要到厨房和我一起做蛋饺呀?”妈妈问。我愉快地答应了。妈妈先让我打鸡蛋,我快速打好了鸡蛋,接着,妈妈把煤气灶打开,将一个很大的圆汤勺放在火上烤,我问妈妈:“您为什么要用火的顶端烤汤勺呢?”“因为火的顶端的温度最高呀。”妈妈回答,“火的外焰比内焰的温度高,这是你将来会在学校里的科学课上学到的。”等到圆汤勺里的水汽烤干后,妈妈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猪油用筷子夹住,在圆汤勺上擦。因为圆汤勺很热,所以发出了“嗞——”的一声响,猪油慢慢地化了,并且散发出了诱人的香气。然后,妈妈把鸡蛋液一勺一勺地倒入超大的圆汤勺里,鸡蛋液迅速凝固了,慢慢地一个圆圆的鸡蛋皮成形了,像一片饺子皮似的。这时候妈妈会放入事先调好味的肉糜,用筷子先把肉糜聚拢,再把半张鸡蛋皮刮下来,因为之前在汤勺里擦过猪油,所以很轻易地就能把鸡蛋皮和汤勺分离。然后顺势把鸡蛋皮对折,轻轻地用筷子压一下,防止肉糜漏出来,这时候一个蛋饺就做成了。如此反复,我和妈妈做了一大盘金灿灿的蛋饺,活像一大盘金元宝,这正好讨个口彩,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财源滚滚。这盘蛋饺香气腾腾,我和我的父母吃得津津有味,一盘蛋饺很快就吃完了。
舞龙灯大概也算得上故乡过年时的一个风俗了。这是个力气活,舞灯的要熬个通宵,直到清晨才结束,所以,通常得由几位有经验且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轮流当纲。一般来说,龙灯一晚要舞十几户人家,并且,要持续三到四个晚上。记得小时候每到那时我就十分高兴,原本因过年而热闹非凡的气氛因此显得更加热闹。而且,在轮到在我家舞龙灯的那个晚上,我还能吃上许多美味的食物。因为早早地,奶奶就会在桌子上摆上各种各样的祭品,有鸡、肉、年糕,还有一些水果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用年糕做的“鱼”和“仙桃”了。那相似的大小和足以乱真的颜色,远远望去,就真的一样,让我不得不佩服制作人的手艺。除了要摆上这些祭品,还要点上蜡烛,——分别点在桌子的两侧。而放置蜡烛的是两个陶瓷的狮子状的烛台。听奶奶说,这两个烛台还是爸爸年轻时在物资交流节上买的,足见其“历史”悠久呀。等摆上了这一桌子的祭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龙灯的到来了。
在龙灯将至时,爸妈便会点上早就准备在门口的一大堆稻草,伴随着高高的火焰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龙灯在院子里缓缓地动了起来,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到后来真的像一条龙了,看上去挺壮观。随着龙灯的舞动,一些人到了屋里,站在那一桌子祭品边,念念有辞。不过,我是听不大懂的,好像是在祈福,又好像在瞎蒙,我这想法有点不近人情,但这念头绝对真实。每当他念完一段,旁边就会响起一阵鼓声。对此我不是很关注,我关注的是桌上的那一桌东西,只要他们一结束,我就可以拥有它们了。但事情不会这样简单,待龙灯舞过后,奶奶和妈妈会立马关上门,熄了蜡烛,关了灯,屋内一片黑寂,根本不给给我下手的机会,刚才的热闹也消失地无影无踪,。这似乎也是一个独特的风俗。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会开灯,开门。而我这时会抓了一大把的东西,吃也不吃,跑到屋外,去感受屋外那仍在持续着的热闹,直到龙灯越去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