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句子吧,从句法角度说,句子是使最大的语法单位。那什么样的句子才具有启发意义呢?这次为您整理了简单生活心态的句子【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否定句 命题符号表征 知觉符号表征
引 言
否定句作为人类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语言形式,一直以来得到了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而且,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大规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渐完备起来,这都为从心理学角度揭示语言规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可能。于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学者们逐渐开始从心理加工层面对语言中的否定现象进行研究。对句子加工的研究中,一直以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命题符号理论将句子加工看作是线性的命题的连接;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知觉符号理论则将句子加工看作是对经验的知觉模拟。本文将在这两大阵营之下,对心理语言学领域中简单否定句的加工模型和假设作以梳理,从而为否定句的研究提供更多视角,也为研究否定句之外的其他更为复杂的句子的加工提供更多参考。
从语言知识到语境中的句子理解:早期的否定解释
1.转换生成理论
转换生成语法是较早揭示句子如何在人脑中进行加工和表征的理论[1]。乔姆斯基采用了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达规则,这些规则规定着一个结构体的抽象表述(深层结构)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而最终成为人们实际发送和接收的语音信息的浅层结构。该理论将说话人对句子的生成和听话人对句子的理解看作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
在该语法理论中,肯定句和陈述句被看成是核心句,而否定句则是在核心句基础上经过否定转换而生成的。因此,比起肯定句来,否定句由于多进行了一个否定步骤的转换,加工起来应该比肯定句复杂。根据乔氏提出的核心句、非核心句区别,如果句子“The secretary types the letter.(那个秘书把信打出来。)”是核心句,那么其否定结构“The secretary does not type the letter.(那个秘书不把信打出来。)”就是核心句+否定。乔治・米勒通过记录反应时的心理学实验方法,证实了正是多出的这一层转换占用了一定的处理时间,也为转换的心理真实性提供了实验依据[2]。而且,句子越是复杂,转换次数越多,相对应的处理时间也就越长。毕佛等人也使用具有相近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不同的句子证明人们在解码句子时的确要恢复深层结构[3]。
与此相反,也有研究驳斥了这种理论解释。福多和加勒特的实验显示,听话人在听到句子后马上对句子进行了解码的处理,并没有经过转换,而且被试也并不觉得句式复杂的句子比简单的句子要难处理[4]。他们认为否定句更难加工是因为否定句改变了肯定句原来的意思。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句子解码中的语言知识在句子理解过程中只是部分被利用,在实践中人们无需也无暇在两个层次之间进行转换来达成对句子的理解[5]。
虽然转换生成语法的心理现实性值得怀疑,该理论模型也不断受到挑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乔氏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第一个十年的研究。之后,句子研究则更多地考虑到语言所存在的语境和社会性。
2.语境中的句子理解:三步处理策略与语用假设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语言交际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信息的产生和理解过程,还涉及到许多非语言层面的知识。Searl将句子的理解概括为三个步骤:听话者首先抽取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根据语境和交际约定来决定字面意思是否为说话人的意图;若不符则进入第三步,推断出句子的间接意义[6]。Clark和Lucy将三步骤处理策略应用到否定句理解中[7],结果发现理解肯定请求所需要的时间少于否定的请求,说明被试在理解否定时的确先抽取字面意思。但Gibbs的实验却发现:只有在处理孤立的句子时,间接请求比字面请求需要更多时间[8];当句子处在故事的语境中呈现时,字面意义反而比间接意义需要更多时间。
同样将否定句的加工困难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考察的还有Wason的语用假设理论[9]。该理论认为,否定一定是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之下的。为了理解否定句,听话者就必须首先对语境进行恰当推理,正是这个过程造成了否定句的加工困难。但是,该理论并不能解释在有了恰当语境的情况下,为何否定句依旧比肯定句难以加工。
命题表征理论下的否定模型
不管是从语言本身入手还是加入了语境的考量,本质上都没有脱离对语言学模块的形式分析。为了进一步找出信息在语篇中的表征和存储方式,Kintsch和Van Di JK于1978年提出了命题表征理论(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10]。命题是组成语篇的基本单元,而句子的加工实际上是对一个或多个命题的表征。因此,句子处理速度并不取决于句子所包含的单词数,而是命题个数。
例如肯定句“苏三吃面包了”的命题表征就是: 吃[苏三,面包];其否定句形式“苏三没有吃面包”的命题表征形式则是:没有[吃[苏三,面包]]。可以看出,在命题表征的框架之下,否定被看作一个外显的操作器(operator),这个操作器像胶囊一样将整个命题包含在它的辖域中。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听话人在建构否定句的意义表征时比肯定句的意义表征更为复杂。命题表征理论从诞生之日起,至今仍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早在1989年,Macdonald和Just在一项实验中使用了同时包含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的句子,结果发现,由于否定词“no”的存在而降低了被否定项“饼干”的通达性[11]。证明了对于同样的命题,否定概念的加工的确较为困难。但是,外显的操作器是怎样作用于否定信息的通达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而且,后来有研究发现在更长的时间延迟条件下,是否包含否定词对读者理解句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少。
对此,Kaup后来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个变量,即情境变量的作用,提出了两水平表征理论[12][13],将否定信息的通达性同时归因于基于命题符号的外显的表征和基于情境模型的表征这两个水平的因素。后来又提出命题表征的效应早于情境模型的产生[14]。但无论哪种模型,对于没有情境的句子,如那些未做任何时空上限制的句子都显得无能为力。
知觉符号表征下的否定加工模型
具身认知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新领域近些年来蓬勃发展,在该认知体系的框架下,句子的理解被看作是对于知觉符号的表征和加工的过程。知觉符号表征(perceptual symbol representation)是20世纪末由Barsalou提出的用于解释语言理解的理论,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系列命题或者符号信息,还包含着对语言所指的内容进行经验模拟的过程[15]。
有不少研究都已经证实了在句子表征过程中存在知觉符号的模拟,这些研究也从一个层面抨击了命题符号。之后根据每句后所呈现图片是水平还是垂直位置的不同而探测到被试的反应时的差异,据此该研究指出传统的命题表征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而知觉符号理论却能很好说明这个问题[16]。研究者又通过被试对事物形状的再认或者命名,发现当句子后所呈现的图片中的物体形状与句子暗指的形状一致时,反应时明显少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再一次证实了语言理解中的确激活了相应的知觉符号。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研究通过类似的方法都证实了句子理解和表征需要激活相对应的知觉符号[17][18]。但是,命题符号在对句子进行表征时无法体现出被试对事件的形状、空间等信息不同而引起的反应的差异。
于是,在知觉模拟的框架之下,Kaup进一步提出了否定加工的两步模拟假设(Two-step Simulation Hypothesis)。首先,Kaup等人采用Zwaan2002年研究中所用句子的否定形式,通过图片再认,探测到读者对于与事件被否定状态相匹配的图片的反应显著快于不匹配的图片,从而提出被试在理解否定时首先模拟的是事件的被否定状态[19]:……即在理解句子“天空中没有老鹰”时,读者第一步首先模拟的是有老鹰的情况,也就是张开翅膀的老鹰(天空中的老鹰而不是巢穴中的老鹰)。这表明在理解的初期,不仅被否定的信息得到了表征,而且否定加工时先关注的是事件的被否定状态。其次,在另一项实验中,Kaup等通过相同的实验范式,先让被试阅读包含对立谓词的德语否定句,之后分别在时间间隔为750ms和1500ms的延迟条件下向被试呈现图片[20]。图片中所描述的物体的状态或者与事件实际状态匹配,或者不匹配。而对于具有对立谓词的否定句来说,与事件实际状态不匹配则意味着与事件被否定状态匹配,反之亦然。这样做有利于对实际事态达成一个确定的结论,因为此类句子包含着非此即彼的关系。该实验探测到了在延时条件下否定句的实际状态匹配效应显著,表明被试在理解的后期开始关注和模拟事件实际状态,这说明否定的理解最终达到对实际状态的表征。通过这两项实验,Kaup关于否定句的动态的两步模拟假设得到验证。
国内已有实验采用汉语否定句为实验材料试图为这一假设提供更多证据,但是结论并不一致。李莹、王瑞明等以汉语句子为实验材料,采用句子-核证范式[21],证实了否定句理解进程中期被否定情境的知觉仿真和理解后期真实情景的知觉仿真,认为汉语否定句的理解中知觉模拟和知觉符号激活是一个动态的“两步走”加工过程。与此相反,高志华采用图片再认范式,研究了汉语普通否定陈述句和否定祈使句的心理过程,结果并不完全符合两步模拟的过程[22]。从而提出汉语否定句理解并不完全遵循先被否定状态再到实际状态的过程,对实际状态的模拟可以在理解的初中期就完成了。还有的研究中进一步将汉语否定句分类成为“不是”和“没有”否定句,结果发现前一种否定句符合两步模拟,而后一种否定句实际上是一步模拟就完成了[23]。
融合命题符号表征与知觉模拟的加工模型
命题符号表征与经验模拟表征作为解释否定句加工的两大阵营,一直以来在心理语言学界相互对立,各具实力,不相上下。但是却无法彼此取代。实际上,将这两种理论相互融合的观点也并不鲜见。早期Paivio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以及Barslow的LASS理论都体现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两种编码方式。Paivio认为意象系统和言语系统是两个功能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信息加工系统,前者用于加工和表征非语言信息,而后者则主要用于加工言语信息[24]。但在该理论中并没有涉及语义信息和意象信息如何共同协作来完成对同一种信息的完整加工。LASS理论则更加强调知觉模拟在认知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在融合的视角下,Mayo通过对比两种否定句的加工模式,发现在否定句的加工中的确存在两种模型:在处理包含对立谓词的否定句时,其加工机制符合融合模型,被否定信息和否定标记被整合在一个意义单元中得到表征[25]。如,“吉姆不是有罪的(Jim is not guilty)”。将被编码、整合成为完整的概念单元“无罪的(innocent)”;而在处理状态不确定的否定句时(uni-polar),由于最终的完整概念单元不可及,理解者则采取了否定加标记的加工模式进行表征。例如,“吉姆不浪漫(Jim is not romantic.)”无法被整合为一个意义单元,则最终被标记为“浪漫的(romantic)”加上否定标记。Mayo认为采取何种表征方式取决于句子是否包含一个确定的表现形式来表征语义单元。
在国内,何先友等人采用中文句子探讨了在理解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对状态不确定的独立否定句的动态加工过程,首次提出了锚激活与限制满足(anchor-based ac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constrained model)的否定句加工模型[26]。该模型认为,在对状态不确定的否定句进行加工时,如“裙子不是红色的”,事件的否定状态先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再向这一锚的周围的记忆节点进行激活扩散与搜索,当语言、语境信息能够提供确定的状态时,则接受为最终状态。反之,当确定状态无法获得,可在线索也耗尽的情况下,理解者会接纳“NOT X(不是红色)”以及相应的被选项为事件的最终状态,加工过程随之停止。该模型将两步模拟假设所应用的状态确定的否定句看作是否定加工的一种特例,同时,该模型也体现了图示加标记模型的特点,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加工的结果所保留的信息的多少。
结 语
本文从否定句入手,回顾了心理语言学领域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对否定加工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和模型,并以这些理论和模型为主线梳理了相关的实证材料,期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命题符号与知觉符号之间的较量还在继续,哪怕是融合型的理论也还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1)这种共存是同时发生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先后次序;(2)这种共存是选择性的,还是加工过程的一种策略选择的;(3)对于在状态不确定的否定句是否可以应用。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The Gague:Mouton.1957.
[2]Miller,G.,& Isard,S.“Some Perceptual consequences of linguistic rule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3,2:217-228.
[3]Bever,T.G.,Lackner,J.R.& Kirk,R.“The underlying structures of sentences are the primary units of immediate speech processing”。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1969,5:225-234.
[4]Fodor,J.,Bever,T.& Garrett,M.“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and Generative Grammars”。New York:McGraw-Hill,1974.
[5]李志雪:《试论句子理解中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6期,第16-20页。
[6]Searl,J.Indirect speech ,P.& Morgan,J.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Hillsdale, NJ:Erlbaum,1975:59-82.
[7]Clark,H.,& Lucy,p.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meant from what is said:A study in conversationally conveyed request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5,14:46-72.
[8]Gibbs,R.Contextual effects in understanding indirect requests.Discourse Processes.1979(2):1-10.
[9]Wason,P.C.“The Contexts of Plausible Denial”。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5,4:7-11.
[10]Kintsch,W.& Van Di JK,T.A.(1978).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85:363C394.
[11]Macdonald,M.C.& Just.M.A.“Changes in activation levels with neg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633-642.
[12]Kaup,B.Processing of negative during discourse comprehension.Shafto,M. B.& Langley P.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Mahwah,NJ:Erlbaum,1997:370-375.
[13]Kaup,B.Neg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ext & Cognition,2001,29:960-967.
[14]Kaup,B.& Zwaan,R.A.“Effects of negation and situational presence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ext inform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2003,(29):439-446.
[15]Barsalou,L.W.(1999).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2:577C660.
[16]Stanfield,R.A.& Zwaan,R.A.“The effect of implied orientation derived from verbal context on picture recogni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2:153C156.
[17]Fincher-Kiefer,R.Perceptual components of situatin & Cognition.in press.
[18]Kaschak,M.P.& Glenberg,A.M.“Constructing Meaning: The Role of Affordances and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0,43:508-529.
[19]Zwaan R.A.,Stanfield R A,& Yaxley R H.“Language comprehenders mentally represent the shapes of objects”。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168-171.
[20]Kaup,B.& Zwaan,R,A.“Processing negated sentences with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Is a door that is not open mentally closed”?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1033-1050.
[21]李莹、王瑞明、莫雷:《否定句理解中知觉仿真的动态过程》,《心理科学》2007年第30期,第791-795页。
[22]高志华、鲁忠义、马红霞:《汉语简单否定陈述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心理学报》 2011年第43期,第1380-1387页。
[23]王冠:《否定句理解过程中的知觉表征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Paivio,A.Mental representations:A dual coding approach.Oxford:OUP.1986.
[25]Mayo,R.,Schul,Y.& Burnstein,E.“I am not guilty”versus “I am innocent”:“Successful negation may depend on the schema used for its encoding”。Journal of Em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3,40:433-449.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训练。
一、认真审题,切中题意
很多同学做到作文题的时候,粗略地看一下题目,然后就直接开始动笔写了。我认为这样有点操之过急,毕竟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很低,而且,如果只是粗略地一看,很有可能偏题。因此不要急于动笔,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出一个框架或画面,确定短文的中心思想,看懂题意,根据文中提供的资料和信息来审题。审题时候还要审格式和文章的体裁等,尤其是要审文章的时态。很多同学写作时语态、时态不一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分数不高。
二、围绕中心,拟定提纲
为了防止写作过程中遗漏要点,同学们可以先把题目中给出的各个要点逐条列出。根据短文的提示和中心思想考虑如何开头、展开和结尾,设想几个承上启下的连词,将主要句型、关键词语在草稿纸上记下,形成提纲。写的时候切忌结构分散,废话连篇,严重跑题。另外,注意短文的字数不要低于或超过规定的字数太多。
三、语言通顺,表达准确
1.要让别人知道你想说什么,不要用你认为能看懂的汉语式英文句子,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句型。几种句型可交替使用,以避免重复和呆板。
2.多用简单句型。注意,是简单句型,而不是简单句。为避免文章平淡、呆板,可以适当使用不同的句式,比如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等。尽量少用或不用非谓语或情态动词等较复杂的句型。
3.注意语法、句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1)语态、时态要准确无误,特别注意时态要前后一致。
(2)主谓语要一致,主语的人称、单复数和谓语要一致,尤其要注意第三人称单数中动词的变化。
(3)注意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以及物主代词的选用。
(4)注意冠词用法,例如:He buy an MP3 for his brother.an不能写成a。
(5)注意拼写、标点符号。例如:trousers,computer,fourteen,nineteen,ninth,restaurant等的拼写。标点符号的书写要注意汉英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句号是一个实心小点“.”。
4.注意大小写,特别是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地名和人名的书写,比如China,Jiangsu,Jim Green等。
5.上下文要连贯,过渡得要自然。同学们在平常的写作中应注意下面过渡的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过渡词:and,but,nor,or,so,yet,however,for,as well as等。
(2)表示从属关系的过渡词:after,if,until,since,because,so that等。
(3)其他的过渡词:that,how,who,whose,where,when,however等。
四、不会表达,另辟蹊径
中考作文给分是依要点和语言准确度而定,不以文采打分。造句越简单准确越好,造复合句容易出错,被扣分。如遇到个别要点表达不出来或难以表达怎么办?可以想一个与这个汉语词义相似的几种词义。扩展思路,然后从英语中找出一个与其词义相近的代替。总之,所造句子要正确、得体,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五、先写草稿,再作誊写
考试时时,由于时间紧、内容多等因素,出错在所难免。因此草稿完成后,不要忙于抄写,要多看两遍,多加修改。检查选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得体。同时也要检查拼写、标点、语法等错误。
六、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字迹要清晰,让阅卷人看得清楚,不可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要保持卷面的整洁。不能在试卷上作较大的改动,以免顾此失彼,影响全局。
另外,如果想把书面表达得更好,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大小写,特别是句首字母大写以及句中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
适当使用一些并列句或主从复合句,此时,一定要注意前后一致。
适当使用连接词连接的句子,使句子的使用不单一。
适当使用分词或分词短语,烘托谓语动词。
句型多样化,不要一味使用简单句,尤其不要使用全部是几个字组成的简单句。
适当调换一下状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使句子不雷同。
A very wonderful thing ending, the beginning is not the case.
2、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I only see my all, dont look at me.
3、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The default powerless, is undoubtedly makes opportunities to failure!
4、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
Born in mentality, to wto attitude of doing things.
5、凡笑者,就表现着他尚有生活的胆和力。
【关键词】句子结构;英汉差异;分析误区;学习对策
不少大学生都将在大学期间,面临四、六级英语考试。而在四、六级英语考试改革的背景下,翻译要属变化最大的部分之一,由原来简单考查英译汉转变为考查汉译英,由原来的五个单句翻译变成了现在的整段翻译,比重也由原来的5%增长到了15%,这让不少学生叫苦连连。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的一些学习,了解到相关的一些理论,关于句子翻译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与读者分享关于句子结构方面的思考和体会,希望能帮助读者攻克四、六级中的翻译,也希望能为读者关于英文阅读、英文写作等等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一、句子及其组成
翻开汉语词典,可以看到“句子”的定义是:基于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其实比较笼统、模糊,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句子根据结构可以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两种。如果想要较为完整的表达句子的意义,一般是包含了主语,比如什么人或什么物,以及谓语动词,表达出“做了什么”或“怎么样”的含义。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都是以句子为最基本的单位,句子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因此,句子的作用不可小觑,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英语阅读或英汉翻译方面的难点。
二、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关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都有着各自形成和演变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性,以下主要对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别进行分析。
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汉语注重意思相合,简单明快;而英语注重的是形式相合,结够严密。我国著名的汉语学家王力曾形象地描述: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意合”(parataxis)主要是指依靠句子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相联系。具体表现为,在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表面上看看往往不存在连接的信号词,而实际上通过对词意及句意的理解,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形合”(hypotaxis)主要是指通过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表达意思。具体表现为,句子的主干结构比较突出,词或句之间的衔接一般有明显的信号词,如果信号词不显著,则通过语法来显示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If we can only encounter each other rather than stay with each other,then I wish we had never encountered.其中有主语“我们”,有连接词“then”;而中文却表达为:如果只是遇见,不能停留,不如不遇见。这句虽然很唯美,很明显这句话中省略了主语,仅仅是用逗号隔开,而没有使用明显的连词。总得来说,英文句子的主干很明显,就好像是一串糖葫芦;而中文的句子更好似一条珍珠项链,那条“线”被巧妙地藏在了珍珠之中。
其二,汉语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则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在汉语中,汉语中存在着“被”、“由”这样的词汇,用来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样的被动语态表达很少见,因为可能使原本简单的句子变得很复杂、不够简练;与此同时,在西方思维中,尊重自然、宇宙,使他们更习惯于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在英语中,出现了动作的对象是谈话的中心话题或是动作的实行者是谁不能够准确说出等情况时,而英语句子又要求结构完整,此时,句子多用被动语态。例如句子: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中文通常翻译为: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其中,it就作为了形式主语,句中出现的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在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都变成了“认为”、“相比”和“掌握”这样的主动表达,更符合中国人“事在人为,往往应该说出动作的发起者”的思维习惯。这也说明了英语中,主语的突出地位,除了祈使句和习惯用语外,大多数的句子即使没有实在的主语,也会用虚拟的主语来实现形式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