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最大的敌人就是太快的下结论,当大人用一个结论掩盖了孩子思考的过程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你最想要孩子拥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说7+1=9?这样做让你不生气
文/瓶子
陪孩子写作业的故事,每天都不带重样的。昨天,一道7+?=9的题目,家里6岁半的小伙子在盯着看了很久后说等于1,顿时一团急火在我心中烧起来,心想:上学期学的!当时不是考了100分来的吗!??
今天,b与d又弄混淆了,明明最开始分不清的只有b与p的啊!!!老师也发来投诉:“最近这孩子不在状态,总是动作很慢,近期的表现很堪忧,不能让他退步啊,本来是有打算让他当数学科代表的。”心理学学的再多,也抵不过孩子在气氛如此严肃的时候,依然可以在写作业时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一会儿找尺子,一会找本子,发一会小呆,还不许你离开,一小时的作业愣是麿蹭到两小时的折腾。
发脾气必然是有的,忍住没对他下手已经是老母亲最大的慈祥了。发脾气或是一巴掌下去,世界真的能清静吗?并没有,更多的体会常常是事情越来越糟糕。那么,在情绪风暴的中心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停下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愤怒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有很多的期待,而“好好学习”似乎是达到某种父母期待的开始。然而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孩子的那些不理想的表现一点一点挫折我们的期待,于是我们有了很多的幻想:不好好学习,以后会有什么出息。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坚信孩子的未来一定是我们幻想的糟糕的模样,于是变得焦虑,当焦虑占据了我们的内心,为了缓解焦虑,我们通常会做一点什么,比如责骂孩子,或是自责自己没有带好孩子等等。幻想等同于现实吗?在我们的无意识中确实是如此,在幻想中,在我们的内心,焦虑的事情已经真实发生且不可逆了。幻想当然不等于现实,就算你焦虑的情况在现实中可能真的会实现,但在还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应该牢记“那些对未来的担忧只是我们的想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未来到来前,我们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给孩子。孩子的身心是处在发展中的,可塑性与可逆性都很高,即使现在有再多的问题,只要从此刻开始都不算太晚。有人说“担忧即是诅咒”,有些绝对化,但用在父母对孩子的未来这些糟糕的预测上并不为过。
停下来,听听看孩子是如何思考面对孩子各种意想不到的幺蛾子,父母往往更偏向于要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快速的给出正确答案。这让我想到在有很多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目的就一个——希望咨询师能快速的给出一个答案。我们不会直接给一个答案,不仅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讨论内心动力的机会。当父母执着于那个正确答案时,会发生什么呢?你会马上变得不耐烦,开始愤怒,接下来我们必然会行动,好一点的也许你可以做到离开这个空间,但心中百爪挠心。另一种行动就是开始责骂孩子,而被责骂的孩子,要么变得退缩,对学习、学校变得抵触,变得没有自信,要么启动防御系统,表现出一幅爱谁谁的样子。是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恶性循环就此展开。
在我们的不耐烦中,我们不仅会失去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会逐渐丢失思考的能力。
美学大师蒋勋在讲思维孤独时提到,“在儒家的文化中,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把荒谬情境的思维过程省略了。他们觉得:“我负责思考,思考出最后的结论后,告诉你,你照做就好。孔子有七十二个弟子,这七十二个弟子应该就是最遵守他戒命的人。可是他们是最好的学生吗?不一定。”思维是什么?我们都有一个大脑,经由大脑去思考很多事物,去推论、推理,最后下判断,就是思维。在前面提到的数学题中,最后孩子跟我解释说:7加上一个1,就是把8这个数字加过去了,就等于9了呀,孩子把8等于1个数;类似的情况还有比如5-4=0,他说,5比4大,5冲过来把4全减掉了,不就是没了吗?大人觉得荒谬吗,但这就是孩子的思维。如果只是告诉孩子你就按我说的做,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不要思考了,我们也失去了听到这些思维过程的机会。思维最大的敌人就是太快的下结论,当大人用一个结论掩盖了孩子思考的过程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你最想要孩子拥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多听听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而不只是让他牢记这个冰冷的算式。如果做到总是很困难,不要着急,你只要记得,他/她是你的孩子,但同时也是天地中一个应该被尊重的生命。这样想的父母,孩子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