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唐太宗吞蝗
朝代:唐朝|作者:吴兢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翻译/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自相矛盾/矛与盾
韩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两小儿辩日
列子〔先秦〕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古代文明的最主要的载体,要了解古代历史,文言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中学,大学都要学习并考察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于其自身意思比较晦涩,语法现象的生僻,以及背靠的古代文化经济等较为繁杂,使人阅读理解起来障碍重重。不过就像庄子在养生主《庖丁解牛》里面写得一样,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个事物的道,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你在应用他时,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那么竟就什么是学习文言文的道呢,或者更精准一点的说,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道呢?
要学好顾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言文翻译的而关键在于:多背记古文,建立语感。
每种语言,就其学习者而言,都对该种语言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对语言规律的一种熟知,掌握。语感无法名状,不可告知,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感觉能帮助你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就其结果而言有惊人的正确性。
建立语感的关键在于,多读,多背记文言文。其实文言文背记的过程,也是理解它的意思,掌握其中各种语法现象的过程。
2、多总结各种词的用法以及语法现象。
总结归纳是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关节,如果少了这个环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均会受到影响。在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对一类语法现象,例如词性的变化(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通假;对句法,如省略,倒装,前置等知识点的归纳,对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做到深度理解,精准掌握,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模棱两可,是是而非。
3、精做练习。
练习不是目的,练习的目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不过不带着目的,或者研究性心理来做题,就是做再多的题也起不了大的作用,因为题的形式是变化的,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恒一的。
4、增加文言文课外知识。
在上文中提到了,文言文之所以难,是以为文言文不但有语法现象的阻挠,而且有文化知识的阻挠。
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仕官制度,如果不知道这些制度,对有些古文的理解上就有难度。因此建议可以读一些简明的文言文书籍,如《三国演义》《三言两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流派和主张。有些翻译,按照字面简单的翻译,出来的结果是与其主旨不相符合的。
例如史记鸿门宴里的一句:大王来何操?照字面的翻译,大概会是: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如果这样翻译,肯定得不了高分,因为这是不符合作者的意思的。对于此,如果分析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刘邦到项羽那里去请罪,在最后献上了白玉等。那就很容易推理出,这句话的意思,即:大王您来的时候带着什么礼物?这样翻译就对了。
5、翻译坚持信和达这两个根本,注意通读译文,纠正错误。
对于中学的文言文翻译而言,只要做到信和达就行了,暂不必要求雅,因为雅是更高的一个层次。
另外,在翻译完后,要注意要对译文进行一个回顾,如果发现句首和句尾有矛盾的,段头和段尾有问题的,就要及时纠正,以确保译文的信和达。
一、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文言文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在翻译文言文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文言文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文言文的强行翻译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文言文,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文言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文言文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翻译文言文: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翻译文言文: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翻译文言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文言文:先帝(刘备)
这四句翻译文言文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翻译文言文: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翻译文言文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翻译文言文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文言文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翻译文言文: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翻译文言文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宣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土,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以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乌江自刎文言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⑧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⑩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文言文翻译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杨氏之子
刘义庆〔南北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智子疑邻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简介
智子疑邻,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它的意思是: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去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邻居家的老人也如此说。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 这则故事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故事背景:春秋时代。
翻译/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无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矣,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 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 ③受辞,审讯。 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 ⑤羝,公羊。
囊萤夜读
佚名〔唐代〕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②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③,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④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⑤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注】①箦(zé)席子。②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曾元、曾申曾参的儿子。③睆(huǎn)光滑。④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⑤革通“亟”,危急。
译文: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危急。乐正子春坐在床边,曾元、曾申坐在脚头,童仆手拿蜡烛坐在角落。童仆说“华美而光滑,(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 (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赐给的,我没有换它下。(曾)元,(扶我)起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经不起挪动,希望能等到天明,再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我还要求什么呢?只要能死得合乎正礼,就行了。”(大家)扶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他回到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女娲补天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x。苍天补,四极正;*x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翻译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翻译: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康熙间,内城伍公某者,三等侍卫也。从上打围木兰。以逐取猎犬故,坠深涧中,自分死矣。饿三日,有人熊过涧,乃抱以上。自分以为将啖己也,愈惊。熊抱入山洞,采果喂之,或负羊豕(shi)与食,伍见而攒眉。熊为采树叶,烧熟以食之。久之。渐无怖意。每小便,熊必视其阴而笑,方知熊故雌也。遂与成夫妇。生三子,勇力绝人。伍欲出山,熊不许。其子求还家,熊许之。长子名诺布,官蓝翎侍卫,乃以巨车迎父母还家,家人号曰熊太太。人求见者,熊不能言,能叉手答礼。就养其家十余年,先伍公卒。学士春台亲见之,为余言。
翻译:
自金剿灭明军统领中原建立大清王朝,满族入关。至康熙年间,民风多剽悍善战。这里说的便是北京内府的三等侍卫号称伍公之人的奇闻。
这一日,伍公跟随康熙爷前往木兰围场打猎,有猎犬在前方探路,伍公等人便紧随其后追捕猎物。内府驯养的猎犬凶猛矫健,发现猎物后更是如离弦之箭凶悍异常,伍公虽为三等侍卫也必须全力以赴才能不被甩开。谁知脚下一空竟坠落深涧之中,身体撞上嶙峋的山壁砰砰几声闷响如破布般摔落地面。饶是伍公这般身强体壮也不禁痛吟出声,只觉自己像被抽了经剔了骨,丝毫动弹不得。休息了好一阵,直至涧中光线昏暗,残破的身体依旧没能好转,崖上也无人经过。心中悲戚,如今这般怕是就要把命断送在此了,想他年纪轻轻尚未娶妻生子,家中也有老人还未孝敬,就这样死了如何能够甘心。
就这样靠着山涧中的溪水、野菜苦苦熬了三日,伍公已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几乎看不出人样。忽然听见山涧深处传来声响,心中狂喜,正欲开口呼救,却见一只灰熊摇摆着笨重的庞大躯体爬了出来。伍公满心惊恐地看着这只人立而起近九尺的灰熊目光灼灼地向他逼近,无处可逃的境地让他浑身僵硬,束手无策任由灰熊将他抱入怀中向山涧外离去。一路颠簸,伍公被勒得浑身酸痛难言,更挣扎不得,欲哭无泪,没想到他竟会是这样的下场。不知是过于饥饿还是疼痛,伍公竟晕阙过去。
等他昏昏沉沉地醒来,已是身在洞穴之中。那灰熊见他醒转便将一把野果递了过来,饥饿难耐的伍公一眼看见还挂着露珠的新鲜野果不顾上面沾着的星星点点的泥土一手抓过就往嘴里塞。这一顿总算吃饱,他才想起山洞里还有只大灰熊在,一时间心中有些不安,不知这灰熊的打算。这之后的数日,虽说心惊胆战,却不再挨饿受冻,灰熊每日不是采摘新鲜水果就是弄来羊肉猪肉喂食伍公,伍公不免心疑:难道这灰熊是嫌自己太瘦这才想将他养肥一些再下口?真是如此,他也只能听天由命,只是这野果倒还好,可生食血肉实在让他有些难以接受,又不能直言拒绝,每每食用都紧着眉头半咬半吞下去。要说这灰熊却是颇通人性,这一幕看入它眼中,便寻来些干枯的树叶枝干用来生火烤肉,着实让伍公惊了一把,心下感动,对这灰熊也不再一味怨恨、恐惧。
日子一天天过去,灰熊依旧如当初那般呵护友善,伍公的身体慢慢恢复,心中也不再灰暗绝望,甚至觉得就这样过下去也不错。生活虽然平静,但有件事却让伍公有些摸不清头脑,就是每次他出洞穴小解,灰熊总会不声不响地跟在身后偷看他,硕大的熊脸上还带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神情,这还不算什么,尤其是伍公心火上头自我排遣的时候,那双绿油油的小眼睛更是发亮。多次之后,伍公暗自估量,怎么看这都是头成年灰熊,它若是只母熊,不会是看上自己了吧?伍公被自己的大胆猜测吓了一跳,心底却依稀有些蠢蠢欲动。怎么说伍公也是个血气方刚的八尺男儿,困在山中有些日子了,想起这档子事自然心痒难耐,抖着胆子前去试探。果不其然,那灰熊对他竟是觊觎已久,两情相悦之下自是一拍即合。早有传闻说有人熊下山掳掠人间女子做妻,如今换了母熊服侍人间男子也是合理。
眨眼间伍公便在山中呆了数年,膝下也育有三子。现如今,最小的孩子也能举着半人高的山石同哥哥们追逐打闹了,看得伍公心头滋味陈杂。三个大儿子长得壮实且魁梧有力,他自是欣慰,但空有武力不知诗书,虽有他勉为教导不致目不识丁,终究不过粗俗野夫之流。何况他在这边有妻有儿,只怕家中的老父母还以为他命丧黄泉了吧。即便他已与灰熊结为夫妇,但那灰熊终究只是野兽,哪里懂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的礼义呢。心里是这么想,但思乡情切,他还是同打猎回家的灰熊尽力表达了一番。虽说一人一熊言语不通,但多年亲密无间的'相处下来多少有些默契,灰熊仔细看着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却坚定拒绝了他的要求。
伍公很是沮丧,成日里闷闷不乐。心思灵敏的大儿子布诺觉察到了父亲的低落情绪,询问了事情的始末,便主动向灰熊请求。灰熊虽是野兽但也有自己的思量,它最终还是同意让自己的孩子出山归还祖父家。
即日,三个孩子便带着父母的嘱托关怀离开了深山,按照父亲的指示找到了伍家府邸,并出示信物表明身份。伍家老父捧着信物泪流满面,知道多年杳无音讯的儿子尚在人间还娶妻生子了,心中甚是安慰,连连命人安置了三位小少爷,摆酒布菜好好招待了一番,饭后更是拉着孩子的手彻夜长谈。伍公的三个孩子虽是母熊所生,但面容颇似其父,众人不疑有他。孩子们初入社会有些拘谨无措,好在大儿子灵敏聪慧,举一反三,倒也应付自如。
又是几年光景,白驹过隙。三个孩子已在伍家长大成人,但心里始终挂念深山里的父母,三兄弟一合计,便由已官拜六品蓝翎侍卫的大哥布诺打造巨车恭迎父母还家。当日盛况不言而喻,邻里乡亲皆为巨车动容,隆隆撵来,好似地面都在震颤。等跟着巨车驶到伍府门口,见伍公扶着一身躯庞大的灰熊下车,更是把眼珠子瞪落了,顿时议论纷纷,嘈杂之声四起。而反观伍府众人倒是淡定许多,布诺三兄弟早已告知实情,伍老父念母熊对伍公有救命之恩,且是三兄弟的生母便坦然接受了。
自此灰熊便入了伍家,伍府上下都称其为熊太太。有好奇的人听闻传言都纷纷跑来求见,希望能一睹真容。伍府的人都不胜其烦,偏偏熊太太好气相待,虽然不能口吐人言,但也学得了礼仪,叉手作揖不在话下。在伍家供养了十余年终归命数已尽,先于伍公撒手人寰,伍府上下无不哀切。
这都是学士春台亲眼所见讲与我听的,听过之后我也是唏嘘不已,不想这野兽也这般有情有义甚至一些世人都不如呢。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译文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示例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垆,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故事
蔡邕,是东汉末的一位著名文人,官任左中郎将。他十分好客,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真乃“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但他在众人之中最佩服诗人王粲的才能。
一次,蔡邕因工作劳累,十分困乏,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丁报告王粲来访,他便立即起身出迎。因为他太高兴,竟顾不上穿好鞋子,而倒拖着鞋子,跑了出去迎接(倒屣迎之)。蔡邕又发帖设宴,请王粲为上宾。其他客人也惊异地看到蔡邕对王粲十分敬重热情。宴罢,蔡邕又亲自送王粲至府门外,回过头来对其他客人说:“王粲此人,才能非凡,我不及之啊!”
“倒屣相迎”一成语便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