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讳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优秀1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范仲淹赈灾兴利】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范公赈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3分)
【解析】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答案】(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3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请问是那两项措施?(4分)
【答案】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文中原句,较为简单。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3分)
【答案】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主旨可知,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是运用侧面描写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阅读题的技巧-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
阅读做题方法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此文记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间,浙江一带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遍地。范仲淹于此时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财大肆兴建官府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从这则笔记中,固然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的廉洁官吏那种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
《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 )
②赖以示予( )
2.翻译下列句子。
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__ , ”一句中。
②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曾 ②给······看
2.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3.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著名文人的文章,会被后人作为可信的史料,所以应该谨慎。
孝公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加粗的句子用“/”断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民怪之,莫敢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赈 灾(节选)
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 被:遭受,受到 B、然无升斗之资者 资:钱财
C、平粜于民,便矣 粜:买进粮食 D、但能惠次贫 次:次一等,比较
1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 B、作《师说》以贻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不能惠极贫”中的“贫”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4、下面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因地势较高受灾最严重。邑侯齐彦槐听说后就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
B、为了赈济灾民,官府评价出售粮食,殷富人家也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评价出售,惠及了那些较为贫穷的人家。
C、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灾民,官府为他们募捐,殷富人家则在城里、乡里设粥厂来赈济他们。
D、本文通过赈济灾民的事,表现了钱泳能关心百姓疾苦,全面、深刻地考虑民生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心的淳朴、民风的。淳厚。
15、翻译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景皇帝讳师文言文阅读附译文及答案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而使人觇之 觇:窥视
B.伊陟嗣事 嗣:继承
C.卒如所度 卒:队伍
D.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 距:通拒,抵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与年少时的景帝名望相同的何晏曾称他是一个几乎能够成就天下事的人。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命令百官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生擒诸葛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2) 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参考答案:
1.C(卒:最终,终于)
2.D (②表现其孝;⑤为众人的'意见)
3.D (生擒诸葛恪错)
4.(1)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阴死士三千人间各1分,句意2分)
(2)景帝就命令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为后继。(敕趋要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景皇帝名师,字子元,是宣帝的儿子。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很有远大的谋略。他年少时就流传有好声誉,和夏侯玄、何晏名望相同。何晏时常称说:差不多可以成就天下事的,是司马子元。魏景初年间,任散骑常侍,多次升官为中卫军。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拔人不超越他的功绩,任免官吏无私情。宣穆皇后去世,景帝服丧以极其孝顺闻名。宣帝将要诛杀曹爽时,精心秘密谋划,单独跟景帝悄悄策划,文帝不知道这件事。将要动手的前一天晚上才告诉他,之后派人窥视,景帝像平常一样入睡,而文帝不能安然就寝。清晨在司马门会集兵队,景帝镇静内外,布置非常严整。宣帝说:这个儿子终究真行啊。当初,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事件平息后,因为有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接着加封为卫将军。等到宣帝死时,议政的人们都说:伊尹已死,伊陟继承事业。天子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升为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令百官推举人才,明确年少与年长者的尊卑,体恤贫困与孤独的人,清理被废除不用的人。四海倾心向往,朝廷内外恭敬。间或有人请求要改变制度,景帝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顺从上代帝王的法度去做,这是诗人所赞美的。三代祖先的典章制度,是应当遵守的;如果不是有战争,不能随意更改。五年夏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新城,朝廷的议论担心他分兵侵犯准泗,打算守卫各水路口岸。景帝说:诸葛恪新近在吴国得到权势,想求得一时的好处,聚兵合肥,希望侥幸得手,没有精力再在青徐找麻烦。再说水路口岸不是一个,多守卫就用兵多,少守卫又不足以抵挡敌人。诸葛恪果然在合肥集中兵力,最终正像景帝所推测的那样。景帝便派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人抵御敌军。毋丘俭、文钦请求出战,景帝说:诸葛恪全力深入我方,把军队置于险境,他们的锋芒难以抵挡。再说新城既小又坚固,敌军进攻也难以攻克。于是命令众将领筑城防守。相持了好几个月,诸葛恪攻城的力量耗尽,死伤超过半数。景帝就命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后继。诸葛恪因害怕而逃跑,文钦迎上去攻击,大败敌军,杀敌一万多人。
文言文阅读:范公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戚:忧伤
B.五让不许 让:推辞
C.必以太平责之 责:责怪
D.言者遂以危事中之 中:诬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之南都 B. 乃决策谋取横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然事有先后 D. 以其遗表无所请
凌万顷之茫然 亦足以畅叙幽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
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
B.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
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
C.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过去的旧政策
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十分贫穷,一辈子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
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范仲淹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意思是他侍奉皇帝、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信条,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这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为人处世的原则,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这 (不少于200字)(10分)
古弼代人也文言文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弼览见之,入欲陈奏,遇世祖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世祖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世祖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其志 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世祖遣使者召之。及至,世祖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世祖大阅,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弼属官惶怖惧诛。弼告之曰: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世祖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后车驾畋于山北,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世祖寻谓从者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马运之速。遂还。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所耗,朝夕参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世祖谓左右曰: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诣公车,免冠徒跣 徒:白白地
B、尖头奴,敢裁量眹也! 裁:节制,抑制
C、今北狄孔炽, 炽:盛
D、乞赐矜缓 矜:怜悯,怜惜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古弼“刚正”的一组是( )(3分)
⑴ 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宜减大半 ⑵ 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
⑶ 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⑷ 然则卿有何罪
⑸ 明主可以里干,此自吾罪 ⑹ 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弼的头长的尖尖的,像笔头一样,于是世祖常常喊他“笔头”
B、世祖和给事中刘树在下棋,正在兴头上,看到古弼进来了,就像没有看到他一样不理他。
C、世祖要去河西打猎,让古弼留在京城,并让古弼把肥壮的马送去供打猎用。而古弼因为有属下的大力支持,尽送一些瘦弱的马去河西,连世祖也奈何他不得。
D、世祖给尚书下了一道命令,要他征发牛车五十辆去运麋鹿。送信的人去了不久,世祖就醒悟到了,这次肯定又要在古弼那里碰钉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与百姓。
(2)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
参考答案:
4A 5C 6C
7(1)古弼很详细地将事情报告给皇帝。皇帝认为古弼公心刚直,很不寻常,都同意了他的奏事,把土地送给了老百姓。
(2)我认为侍奉君主让他狩猎不能尽兴,这是小罪。不防备意料不到的事情,使戎寇肆意行事,这是大罪啊。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
田公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 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 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老将尽� (4分)
(2)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5分)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3分)
答案:
1.(3分)B(多:大多)
2.(3分)B(“迁到四川去受苦”,应为迁离四川)
3.(1)(4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每句1分)
(2)(5分)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启发)的。(“数”“询”“盖”“发”和语义通顺各1分,)
4.(3分)治理有方,勤政爱民,善于举荐(每点1分)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的方法有哪些
一、找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②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
公讳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丛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竞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竞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竞。德和竞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日: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件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 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日: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八不测之虏廷,诂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词甚倨 倨:傲慢
B.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 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 报:禀告
D.韩琉与公副之 副:辅佐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以茂材异等中第 ②赵元吴反,公上疏陈八事
⑧议者以为有宰相气 ④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④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B.元吴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C.富弼因得罪执政,被推荐出使契丹,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契丹朝廷折服对方,表现出大勇气概。
D.庆历三年,群贤主持政事,深得天下人敬仰。石介写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尧舜时贤能的大臣夔和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2)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竞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日:徒乱人意。
赈灾文言文翻译
原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
殍殣:饿死的人。殍殣,音piǎo jìn。
范文正:即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文正。
敖:通“廒”,粮仓。
无虑:大略、大概。
司农:即司农寺,宋代官署名,掌管国家仓库、祭祀用品、籍田等事务。
殍殣枕路)饿死的人躺在路上。
(领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带。(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存,慰问。饷,馈赠物品(术)指救灾的方法。(主首)住持,方丈。(鼎兴)大盛。(敖仓)粮仓。(役)使用。(监司)主管检查的官员。(恤)忧虑,顾惜。(荒政)救灾的政事。(条叙) 指奏章。(仰食)依赖……吃饭。(无虑)大约。(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晏,安定。(流徙)流离所失。(岁饥)年景饥荒。(司农)主管粮食等事项的官府。(著)制定。(因)顺着,就着。
富公为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完成6-9题。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熙宁元年,徙判汝州。诏入觐,许肩舆至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乃退。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之能屈 屈:使……屈服
B.从容访以治道 访:询问
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 致:调任
D.吾衰疾不能堪也 堪:承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至日昃乃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4分)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4分)
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C(致:辞去)
7.D(A项用/因。B项才/竟然。C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更何况。D项均表示承接,就)
8.(1)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虽”“抗礼”“引”“从容”各1分)
(2)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累”“盖”“是”“均一”各1分)
9.位高不骄,礼待下属;诚恳谏上,献计献策;礼待宾客,不论贵贱;深得民心,备受爱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欧阳公讳晔》阅读答案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注】:①转运使:官职的名称。
6、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策之不以其道 B、不敢以累他人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祭以尉首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素号难治 素:
(3)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食讫 讫: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分)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分)
6(2分) D 7(2分) B
8、(4分)①赈:救济 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9、:(2分) (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分) (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②素号难治__________
③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④食讫 _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的“之”与“去其桎梏而饮食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持就火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12.翻译句子。(2分)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2分)
答: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公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 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 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由此可以看出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既能心怀百姓,又能明辨是非。
参考答案:
10. (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③食:给……吃。④讫:终了,完结。
11. (2分)A
12. (2分)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13. (2分)B
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B、武康为公令于军
拔剑切而啖之 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答案: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至阵,士卒帖然 B、及归,公又请殿将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对应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答案: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995-997,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3年。至道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1032-1033, 宋仁宗年号)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 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 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他在位一共用了九个年号。译者黄运华注)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十·行状》之《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有删节。)
《李光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互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探石车 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分)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分)
参考答案:
4.C(彻;拆毁。彻如解释为修补,则彻民屋与为摞石车之间无任何关系,不合情理。)
5.B(①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⑥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6.D(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7.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1)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2)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11.C 12.B 13.C 14.A
15、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翻译:
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齐彦槐制定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 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