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骂虱赋(并序)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登徒子好色赋并序》原文及翻译
《登徒子好色赋并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娴丽,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辞,所学於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美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翻译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其人长得闲静英俊,说话很有口才而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宋玉说:“容貌俊美,这是上天所生;善于言词辨说,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爱女色,下臣则绝无此事。”楚王说:“你不贪爱女色确有道理可讲吗?有道理讲就留下来,没有理由可说便离去。”宋玉于是辩解道:“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居东家那位小姐。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而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疮。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却与之频繁行房,并且生有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 在那个时候,秦国的章华大夫在楚国,趁机对楚王进言说:“现在宋玉大肆宣扬他邻居的小姐,把她作为美(人),而美色能使人乱性,产生邪念;臣自认为我自己老实遵守道德,我觉得还不如宋玉。并且楚国偏远之地的女子,东临之子,怎么能对大王说呢?如果说我眼光鄙陋,大家的确有目共睹,我便不敢说了。”楚王说:“你尝试着再对我说点。”大夫说:"是。臣年少的时候曾经出门远游,足迹踏遍九州,足迹踏遍繁盛的。城市。离开咸阳,在邯郸游玩,在郑卫两国的溱水和洧水边逗留。当时是接近春末,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鸧鹒鸟喈喈鸣叫,众美女在桑间采桑叶。郑、卫郊野的美女美妙艳丽,光彩照人。体态曼妙,面容姣好。臣看她们里面美丽的人,称引《诗经》里的话:'沿着大路与心上人携手同行'.把她送给这芳华美女最妙了。那美人好像要来又没有来,撩得人心烦意乱,恍忽不安。 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那美人的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偷偷地看看她,心中不由欣喜微笑,她正含情脉脉,暗送秋波。于是我又称引《诗经》里的话:'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过来,一派新鲜茂密。那美人心地纯洁,庄重种持;正等待我惠赠佳音。似这样不能与她结合,还不如死去。她引身后退,婉言辞谢。大概最终还是没能找到打动她的诗句,只有凭借精神上支持相依靠着;真的很想亲眼看看她的容颜,心里想着道德规范,男女之大防。口诵《诗经》古语,遵守礼仪,始终没有超越规矩的差错,所以也终于没有什么越轨的举动。 于是楚王同意说好,宋玉就不离去了。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汨没:沦落。 ③欧:通“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努力奋发
C.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知:主持
D.而词竟未就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获其孙曰澥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3分)
(3)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4分)
答案:
9.C【解析】A.多:喜好,推崇 B.振发:显扬 D. 最终
10.A【解析】
A.于是;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标志,表“…的情况”或“…的人”;C 表顺承/表转折 D目的连词,来/连词,凭借(或“因为”也可)
11.D
12.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文中“里中无爱者”意为“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
13.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若:你们 奈何:为什么 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执笔写文章,语言秀美而主旨丰富,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操:拿 属:写 率:大多)
(3)(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性:生性 诱进:引导人进取 推拔:推举选拔 于寒素中: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就不和其他孩童亲近嬉戏,行动举止大多独自一人。十岁左右的时候,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可以观赏,心里独自以它们为乐,常常捧着一本书,沉醉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明,后者傍晚美景尚可停留,内心怅惘不能释怀,不知道由什么引起,大概是他的性情所喜好的吧。(开始时他)不是很精通写文章,碰到人就询问写文章、诗词的章法,忽然有一句话很契合心意,就高兴很长时间,吟咏诗篇高声啸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兴趣,常常对乡里的人说:“我这个孩子不知道最主要的兴趣志向是什么,恐怕也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也不知道(他)以后的吉凶?”有饱览世事并且见多识广的乡里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就每天诵读书本,顺从圣人的教诲,仰慕和乐平易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的节操、忠孝之道,在忠孝之间,唯恐自己做不到。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建中、贞元年间,先生的文章兴起,于是大放异彩,福建乡里之人就不知道有别的文士了(先生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恰逢原来的承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有写文章的大名,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到任那天,他把先生比作芝英。先生每有一篇新作,常公就多次欣赏推荐。游乐宴饮,一定招来先生同席。加之先生有谦逊的美德,行动举止从不逾越礼节,常公对先生的了解一天天加深。先生的美名渐渐传布到江淮一带,进而传到京城。当时的人都说常公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陆相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录取的士人之多,之前从来没有比得上的,所以先生也名列榜中。经常和先生同道(为文)而水平相当的,有侍郎韩愈,校书郎李观等,等先生和数百年间的杰出人才齐名,人们直到今天仍佩服他。先生的文章有新意而没有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精于说理,所以大多说的周到详尽;深于抒情,所以叙事反复申述:先生应当执掌当代文坛,来改变文风。(可惜)一命呜呼,难道上天要灭绝他吗!
先生跟我有故交的情分,从外祖父家来说是一家(远亲)。所以他写的文章中称为“我的伯舅所写”,有《南阳孝子传》,有《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他的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小的时 候,就在外家门内拜见先生。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进献给我先生的旧文共十编,从头到尾共有诗若干首,哭泣跪拜请求我写序。我答应了他,可是最终也没写成。欧阳价也有一些文章留下来,可惜他又早早去世。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让人去寻访欧阳先生的后裔,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是用来实现他后人的愿望吧。
[欧阳行周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杨维桢
杨子自铁崖山中客钱塘,初宿市舍,胁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已而噍肉皆起瘾疹。十指爬搔不得停,搔讫即成疮痏。亟命童秉烛,枕褥间了无一物。复睡,则噍如故,遂挈胡床,露坐待旦。明日,问舍长,舍长曰:“此壁虱也。当兹旱气熇然,城中舍皆是物。”问何状,命童剔床笫空出之,虱非虱,蚤非蚤,以爪掐之,其臭令人呕恶。杨子叹曰:“异哉有是物也!昔玉溪生、荆舒老人①,先后为嫉虱之作,而未有指斥是物者。岂其潜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见漏于指斥也?“余既楚其毒,乃作文骂之曰:
“维尔虱之种类不一也,不知又有尔类!皤腹而轻身,纤足而劲嘴②;或青或绀,或黄或紫;白昼潜藏,昏黄坌起;脱走如珠,狙刺如矢,使人胁不得以帖席,肱不得以曲几,追踪捕痕,若亡若存。遁景朽空,灭迹密纹。汤沐所不能攻,掌指所不得扪。但见肉斑磷其成瘭③,肤窒栗其生龟,怒床几而欲剖,避衾褥而欲焚。呜呼尔虱兮!蜂则有虿兮蜂可祛,蝎则有螫兮蝎可诛,嗟尔么类孰能屠?咨大化之好生,恐一物之弗纾。胡尔恶之兼毓④,为吾人之毒荼!饱膏血之毒嘴,资肥腯之臭躯。吾将上告司造⑤,殄尔类,非无辜也。
辞毕,是夜,梦有被玄衮裹绛幅而至者若有辞曰吾即见骂尔文者辞义既严敢不退避然吾小毒小臭尔亦知世有大毒大臭者乎?奸法窃防,妨化圮政,剥人及肤,残人至命,此非大毒大臭者乎?为国之病,而司臬不屏⑥。其或分民曲直,任国是非,义无避位,仁不让师,则丹书是絓,皂椟见遗⑦。彼大毒大臭,又何惮不为乎?且吾起伏适节,消息⑧乘机,白露洒空,劲风吹衣,蝉脱而退,莫知予之所归。子试絜夫大毒者,毒无已时。大臭者,臭无穷期。孰为可詈不詈乎?子不穷南山之竹以为辞,而詈予琐琐不已,戏乎!”
于是杨子增愤加怖,涕泗不支,霍然而觉,不知虱之所之。
【注】①玉溪生:李商隐,曾写《虱赋》。荆舒老人:陆龟蒙,曾写《后虱赋》。②嘴:嘴。③瘭:(biāo):疱疹。④毓:同“有”。⑤司造:主管进化之神。⑥司臬:执法者。屏:摒弃,铲除。⑦丹书是絓,皂椟见遗:司臬对忠义之士横加罪名,追令自尽。⑧消息:事物的生灭。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露坐待旦 露坐:在露天里坐着
B.掌指所不得扪 扪:摸
C.殄尔类,非无辜也 无辜:无罪
D.且吾起伏适节 适:适合,符合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此壁虱也 ②吾其还也
B.①蜂则有虿兮蜂可祛 ②既来之,则安之
C.①子不穷南山之竹以为辞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霍然而觉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客居钱塘旅舍,晚上被壁虱叮咬,瘙痒难忍,连忙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终于找到壁虱,感慨壁虱长相怪异,写了这篇赋文。
B.第二段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将壁虱的形态、动作、习性及人被叮咬后的惨状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赋“铺采摛文”的特点。
C.第三段化入梦境,将壁虱拟人化,与作者展开激烈辩论,借壁虱之口揭露那些违法乱纪、败坏政治、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才是“大毒大臭者”。
D.采用讽喻手法,借物讽刺,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社会的弊端,语言尖锐泼辣,笔法痛快淋漓,又委曲幽默,给人淋漓酣畅而又隐微曲折之感。
17.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其潜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见漏于指斥也?(4分)
(2)子试絜夫大毒者,毒无已时。大臭者,臭无穷期。孰为可詈不詈乎?(4分)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莫知予之所归。子试絜夫大毒者,毒无已时。大臭者,臭无穷期。孰为可詈不詈乎
答案:
14.B(扪:捉)
15.C(A.也:①助词,表判断语气;②助词,表商量语气。B.则:①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C.以:介词,把,用。D.而: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
16.A(第二天才“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写此文不是因为“壁虱长相怪异”,而是因为深受壁虱叮咬之苦)
17.①难道它在过去隐藏而到现在才现身,抑或是它侥幸被遗漏了而没受到斥责?
②你试着比较大毒者,毒害没有停止的时候,大臭者遗臭无穷无尽,为什么可以骂的而不骂呢?
评分标准:①共4分。“岂”“潜”“抑”“幸”,答对1个给0.5分,“见……于”被动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②共4分。“絜”“已”“穷”“詈”,答对1个给0.5分,“孰为……乎”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18.梦有被玄衮//裹绛服而至者/若有辞曰/吾即见骂尔文者/辞义既严/敢不退避/然吾小毒小臭/尔亦知世有大毒大臭者乎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杨先生从铁崖山客居钱塘,一开始住在市中客舍,身体还没有将席子睡暖,就有东西咬身体,好像芒刺戳身一样。不久被咬过的肉上都起了红肿疙瘩,十个手指不停地抓挠,抓挠之后就形成疮疱。急忙叫童子持烛找寻,枕头和被褥间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再睡,却和原来一样叮咬。于是搬了一张交椅,在露天坐着等待天亮。第二天问客舍的主人。客舍的主人说:“这是壁虱啊。当今干旱之气炽盛,城中客舍都是这东西。”想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于是命童子拆掉床上的竹席,使壁虱现身。它长得既不像虱子,又不像跳蚤,用手指掐捏它,它的气味令人作呕恶心。杨先生感叹道:“世上有这东西真是奇怪啊!”过去玉溪生和荆舒老人先后写过憎恶虱子的文章,却没有斥责这东西,难道它在过去隐藏而到现在才现身,抑或是它侥幸被遗漏了而没受到斥责?我已遭受它毒害的痛苦,于是写文章骂它说:
“你们虱子种类有不同啊,但不知道又有你这一类!肚子大而身体轻盈,腿脚纤弱而嘴巴强劲有力;有的黑色有的黑红,有的黄色有的紫色;白天隐藏,黄昏聚集;逃脱时快如滚珠,暗中叮咬时尖如利箭。使人的身体不能贴着席子,手臂不能靠着案几。追踪捕捉它的痕迹,若有若无,在朽木的空隙处隐遁其影,在席子的密纹中隐匿其迹。开水浇烫不能消灭它,手指不能捉住它。只见肉上长出了红肿的疱,皮肤肿胀而龟裂。迁怒于床几而想把它拆了,避开被褥而想把它烧了。唉,你这壁虱啊!蜂有螫针但蜂可被驱除,蝎子有螫尾但蝎子能被杀死,嗟叹你这小虫谁能杀得了!可叹大自然爱惜生灵,唯恐有一种事物不能得到安适;为什么你兼有多种恶行,成为我们人的毒害!饱吸膏血的毒嘴,养的又肥又臭的身躯。我将向上天告发,消灭你们族类,你们不是没有罪行的啊!”
辞赋写完,这天夜里,梦中有穿黑色和红色衣服而来的东西,好像有言语说:“我就是被你的文章所骂的东西,文章义正辞严,不敢不退让躲避,然而我只是小毒小臭,你知道世上有大毒大臭的人吗?违法乱纪,妨碍教化,败坏政治,盘剥百姓到肌肤,残害百姓到危及性命,这不是大毒大臭的人吗?治理国家的弊端,执法者不去铲除。他们有辨别百姓的是非曲直,担负处理国家纷争的责任,坚持正义,当仁不让,但实际上是忠义之士被横加罪名,迫令自尽。那些大毒大臭的人,又有什么害怕而不敢做的呢?而且我按时节出没,生死不失时机,当白茫茫的水汽洒满天空,强劲的大风吹起衣裳,我像蝉脱去外壳一样隐退,没有人知道我的归宿。你试着比较大毒者,毒害没有停止的时候,大臭者遗臭无穷无尽,为什么可以骂的而不骂呢?你不去把他们写不完的罪行写成文章,却细碎繁琐的不停地骂我,唉!”
于是杨先生更加烦闷害怕,止不住流下眼泪,忽然醒过来,不知道壁虱到哪里去了。
[骂虱赋(并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及原文翻译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做老师。
B.王趣见,未至趣:兴趣。
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
D.欲言,扪鼻即止扪: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B.尚得奠枕而寝耶 /王笑而不言
C.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3分)
(2)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3分)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4分)
参考答案:
1:B 解释不正确,由“未至,使者三四往”可知,“趣”的意思是“催促”。
2:C C项前后句中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项中,前“之”是代词,指代尊卢沙;后“之”是助词。B项中,前“而”表修饰,后“而”表转折。D项中,前“则”是“那么”;后“则”是表并列的连词。所以选C。
3:B 可结合着文中与相关的语段,通过对选项句意疏通进行判断是否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②为晋约诸侯盟誓所说;⑤表现尊卢沙无计可施;⑥为尊卢沙的自省。所以选B。
4:A A项在文中的。对应内容是尊卢沙一到楚国即遭遇“关吏絷之”,而不是礼遇。所以选A。
5:(1)不要嘲笑我,我就要去用统治国家的方法游说楚王。
(2)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足够来招惹祸患。
(3)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
【参考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习惯于此而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就要用统治国家的方法游说楚王。”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要告别离去的样子。瑕唯恐楚王怪罪,急忙去向楚王报告情况。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并且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歃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还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够用虚而不实的话向您陈述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见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足以招惹祸患。”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偶尔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在我看来:战国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都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尊卢沙或许可以稍稍实现他的狂妄;只是他没有多久就遭遇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既然如此,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天台林君景思之庐字以“雪巢”,尤延之为作记,庐陵杨某复赋。其辞曰:
①赤城兮霞外,天台兮云表,有美兮先生,相宅兮木杪①。厌人寰兮喧卑,薄市门兮嚣湫②。壑谷奥渫③,蜗庐褊小。陟彼悬崖,天绅之涯,奇峰日拂,怪松霄排。飞上万仞之颠,旁无一寸之阶。我营我巢,维条伊枚,命黄鹄而衔枝,驱玄鹳而曳柴。斧辛夷以为柱,刈山桂以为栋;兰橑椒其芬芳,荷盖岌其不动。将旁招樵夫、朋盍④溪友以落之,且有士其善颂矣。
②夜半风作,顿撼林薄,天骇地愕,山跳海跃。已而寂然,四无人声,黯天黑而月落,忽入窗之夜明。恍身堕于冰谷,羌刮骨其寒生;穷猿啸嗥,饥鸟独鸣。先生夙兴而视之,但见千里一缟,群山失碧,翔玉妃以万舞,飘天花之六出⑤。皓皓的的,缤缤籍籍,盖朔雪十丈,乾没吾巢而无人迹矣!
③先生举酒酬曰:“巢成雪至,雪与巢会;式瑶我室,式珠我廨;空无一埃,点我胜概⑥。继自今匪仙客其勿近,匪诗友其勿对。”乃捣冰浆与雪汁,饮兔须于墨浍,大书其楣曰:“雪巢摽客子⑦,出诸大门之外。”
【注】①相(xiàng):占卦观视;相宅,指筑室。木杪,形容森林高处。②嚣湫:喧嚣而聚集的样子。 ③奥渫:幽暗。④盍:犹“合”;朋盍,合群,邀一群人的意思。⑤六出,六瓣。⑥ “式瑶”二句:犹言以白玉宝珠装饰我的室宇。廨,官舍;此借指房舍。点:污。胜概:美丽的景色,佳境。⑦摽客子:世俗之人。
22.第②段指代雪花的词语是 。(1分)
23.第①段与雪巢有关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外”与“表”写出雪巢所处位置非同一般。
B.“先生”筑巢是为了远离尘世的喧闹与低俗。
C.“衔”与“曳”强调建造雪巢时的艰难不易。
D.“辛夷、桂、兰”等材料突出了雪巢的名贵。
24.概括各段主要内容。(4分)
第一段:筑巢;
第二段:□□;
第三段:□□。
25.以第②段为例,赏析本文的铺陈手法。(3分)
26.宋朝诗人楼钥在《林景思雪巢》中有“四时不皆雪,陆居本非巢,高人兴寄远,表此一把茅(雪巢)”的诗句,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高人兴寄远”的理解。(3分)
答案:
22.(1分)玉妃(或天花或六出)
23.(2分)D
24.观雪(2分)、述志(或言志、明志)(2分)
25.(3分)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展现雪巢四周的雪景,隐喻了雪巢主人高洁的品格。
26.(4分)林景思筑巢在险远的森林高处,远离世俗,保持精神上的独立;选择“辛夷”“桂”“兰”等材料,暗示自己精神上的追求;用雪命名居所来明志。
[雪巢赋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名世①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②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余年已垂五十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
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不耽世荣 耽:沉溺,爱好。
B.卑弱不振 振:奋起,振作。
C.因师事之 师:以……为师。
D.多能辅余所不逮 逮:及,达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疾且偷惰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其在韩公伯仲间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而深惜余之不遇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 (5分)
(2)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5分)
答案:
9.C(师:名词作状语,以对待老师的礼节。)
10.C(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①介词,因;②介词,按照。B①副词,表揣测语气;②副词,表反问语气。D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
11.B
12.D(对本文的写作目的理解有误。)
四、(24分)
13.(10分)
⑴(5分)先父教学收入不够供给(全家)餐食,我也想通过教授学生来供养父母,可学生们来求学只为学习时文,我才学习写作时文。(重点注意“束脩”“给”“亲”“惟……是……”“师”的翻译。)
⑵(5分)而世上雕版印刷流传、人人口中所熟习的(时文),学生们因为我的教导告诫所以(或者“的缘故”)不学,而我不得已,曾间或写作时文,给学生看,用它来当范文。(重点注意“雕刻”“故”“间尝”“示”“式”的翻译。)
[自订时文全集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自订时文全集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名世①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②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余年已垂五十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
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不耽世荣 耽:沉溺,爱好。
B.卑弱不振 振:奋起,振作。
C.因师事之 师:以……为师。
D.多能辅余所不逮 逮:及,达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疾且偷惰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其在韩公伯仲间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而深惜余之不遇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君子束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 (5分)
(2)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5分)
答案:
9.C(师:名词作状语,以对待老师的。礼节。)
10.C(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①介词,因;②介词,按照。B①副词,表揣测语气;②副词,表反问语气。D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
11.B
12.D(对本文的写作目的理解有误。)
四、(24分)
13.(10分)
⑴(5分)先父教学收入不够供给(全家)餐食,我也想通过教授学生来供养父母,可学生们来求学只为学习时文,我才学习写作时文。(重点注意“束”“给”“亲”“惟……是……”“师”的翻译。)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原文和翻译
《闲情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指 斥 世俗的邪恶,抨击现实的黑暗,是陶渊明辞赋创作的主要内容。然而,《闲情赋》是陶渊明创作的辞赋中唯一的一篇无论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很独特的作品。此文不仅在表现上一反陶渊明一向的风格,而且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同于陶集中的其他作品。它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表现了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显赫的地位。《闲情赋》在艺术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序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正文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本作忄旁,从辞海,通)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译文 序
当初,张衡写作《定情赋》,蔡邕写作《静情赋》,他们摒弃华丽的词藻、崇尚恬淡澹泊的心境,文章之初将(功名场里的)思虑发散开来,末了则归总到自制中正的心绪。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或坠于低鄙的不正当的心念,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劝谏君主。缀字成文的雅士们,代代承继(他们的传统)写作这种文赋并将之发扬,又(往往)从某些相似点推而之广言及其他,把原来的辞义推广到更开阔的境地。平日闲居里巷深园,多有闲暇,于是也重提笔墨,作此情赋;虽然文采可能不比前人精妙,大约也并不致歪曲作文章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