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文言文阅读答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碎:聚集
2.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墨子认为,害就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对君不惠,臣对臣不忠,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不孝顺,兄弟之间不协和,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源起。
C.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才是除害兴利的最好办法,只要普遍地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互相施爱,互相使对方得到好处,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就不会发生。
D.墨子认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4.将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2)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B(贼:残害)
2.C(③⑥不能直接表现)
3.D(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主要用来证明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4.(1)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2)这又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一、《陈太丘与友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二、《〈论语〉十二章》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三、《虽有嘉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四、《河中石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竟不可得
(4)众服为确论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塞翁失马》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
(2)居数月
(3)人皆吊之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答: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答:
六、《咏雪》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一、
1、约定才离开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二、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越过,超过
(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三、
1、(1)甘美
(2)达到极点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四、
1、(1)倒塌
(2)经过,过了
(3)终于,到底
(4)精当确切的言论
2、(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五、
1、(1)擅长
(2)经过
(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带领
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
(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
1、(1)家庭内
(2)大而急
(3)比拟
(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玄纁:浅绛色和黑色,因分别象征天地,故玄纁二色最为神圣,此指礼节很隆重。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复固辞疾笃(推辞) B.能贵君,能贱君(以……为贵)
C.君何以慢朕命 (轻慢) D.陛下焉能生臣(怎么)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帝不 能 屈 而 敬 其 名 使 出就 太 医 养 疾 月 致 羊 酒。
17.用现
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3分)
②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3分)
18.樊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5.(3分)B
16.(3分)帝 不 能 屈/ 而 敬 其 名/ 使 出 就 太 医 养 疾 /月 致 羊 酒。
17.(6分)①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②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请教朝廷得失。(各3分,意对即可)
18.樊英是一个不惧权贵、淡泊名利的有骨气的士人,皇帝一再征召都称病推辞,被送到京城后仍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拒不应命。直到皇帝以师礼相待,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4分,归纳2分,分析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善( )亡( ) 将( ) 以(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 逃跑。带领。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意对即可)
4.(1)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③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该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张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奔波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附【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只好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坏东西像滔滔大水一般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后退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3分)
①吞二周而亡诸侯 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⑵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
4.(3分)B(却:击退,使之退)
5.(3分)D(①是统一天下,③是士的心态、行为,⑥是良将防守,三者均不属于暴政)
6.(3分)C(“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错)
7.(4分)(1)接着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用来使百姓愚昧。
(2)天下百姓像浮云一样聚拢,像回声一样应和;人们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