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精选7篇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是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的时候一个字就可以有很多的翻译,有的时候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同学们,下面是整理的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1

【原文】

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①,皆不兼他务。文馆职任,自校理②以上,皆有职钱③,唯内外制④不给。杨大年⑤久为学士,家贫请外,表辞千余言⑥。其间两联曰:虚忝甘泉之从臣⑦,终作若敖之馁鬼⑧。从者之病莫兴⑨,方朔之饥欲死⑩。

【注释】

①地势:地位。清切:清闲而亲近皇帝。切,亲近。

②校理:馆阁校勘书籍官。以京官任者称校勘,以朝官任者称校理。

③职钱:亦称贴职钱,于俸禄之外加给的钱。

④内外制:官职合称,亦称两制。宋代翰林学士皆加知制诰官衔,起草制、诰、诏、令、赦书、德音等文件,称内制;翰林学士之外,以他官加知制诰官衔履行同样职任者,则称外制。

⑤杨大年: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十一岁时,以天资颖异,皇帝特命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入馆阁读书。后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为宋初西昆体诗派的代表人物。

⑥请外:请求为外官(地方官)。表辞:所上辞职表的言辞。今存杨亿《武夷新集》卷14有《求解职领郡表》与《再乞解职表》,前者六百余字,后者近千字。

⑦忝(tiǎn):谦词,自称愧居某官位之意。甘泉:指汉武帝时的甘泉宫。此以喻皇宫、皇帝。从臣:侍从之臣。宋代诸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及翰林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皆称侍从官。

⑧若敖之馁鬼:各本若敖皆作莫敖,今从洪迈《容斋续笔》卷16《唐朝士傣微》条所引及杨亿《再乞解职表》原文改。若敖即若敖氏,指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之族;馁鬼,饿鬼。《左传》宣公四年载子文临终,知其从子越椒之狼子野心将导致其族大难,故嘱其族速行,并泣谓: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人因以若敖鬼馁比喻绝嗣。

⑨从者之病莫兴:此用传说的孔子典故。相传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困,多日不得食,随从他的弟子们也都饿病了,以致不能起身。兴,起。

⑩方朔之饥欲死:此用西汉东方朔典故。《汉书·东方朔传》载其初为公车待诏时,曾因俸禄微薄,自称臣朔饥欲死。附按:本条末所引两联文字,与杨亿《再乞解职表》不同,盖出于传闻的概括。杨氏表辞原文如下:汉臣之饿且欲死,难免侏儒之嗤;孔徒之病不能兴,敢怀子路之愠。行作若敖之馁鬼,徒辱甘泉之从官。其文大意是说:汉臣(东方朔)俸薄而饿得要死,却难免被侏儒嘲笑;孔子的弟子们病饿得不能起,又哪还敢有子路的恼怒。行将成为像若敖氏一样的饿鬼,白白辱没了侍从甘泉官的职位。下面的译文仍从沈括的原文略述其意。

【译文】

旧时翰林学士地位清贵亲近,都不兼任其他事务。文馆的职任,自校理以上,都有贴职钱,只有内外两制官不添给。杨大年久为学士,家境清贫,请求外任地方官,其章表达千余言。其中有两联文字说到:空占着甘泉宫侍从之臣的职位,最终却成为像若敖氏一样的饿鬼;孔子的随从弟子们病饿得不能起,东方朔也渐渐饥饿得要死。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2

季姬击鸡记

【原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翻译】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争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3

作品原文

子革对灵王

昭公十二年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作品译文

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作为他们的后援。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绐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

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祇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

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

作品注释

1

①楚子:楚灵王,即公子围,他是楚共王庶出的儿子。前540年至前529年在位。狩:冬季打猎。此处指楚王出游。州来:古小国名,春秋时属楚,后为吴所灭。②颍尾:颖水下游入淮河处。③荡侯:他与以下四人,都是楚大夫。徐:小国名,在吴、楚之间。④乾溪:今安徽亳(bó)县。

2

①雨雪:下雪。②皮冠:皮帽。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③仆析父:楚大夫。④右尹:官名。夕:晚上谒见。⑤舍:放下。⑥熊绎:楚国始祖。⑦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⑧四国:指齐、卫、晋、鲁。⑨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⑩辟:同“僻”。荆山:楚人的发祥地,今湖北南漳县西。○11筚路:柴车。蓝缕:破烂的衣服。○12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木(酸枣木)做的箭。○13共:同“供”。○14齐,王舅也: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15昆吾:楚的远祖,曾住在许地。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16陈、蔡: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后来为楚所灭。不羹:地名,有东西二邑。赋:指兵车。○17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

3

①路:人名。“工尹”:工官之长。②剥:破开。圭:玉制礼器。戚:斧头。柲:柄。③响:回声。责备子革随声附和。④厉,磨刀石。须:等待。○5刃:刀口。

4

①左史: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倚相:人名。②是:代指倚相。③《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上古书名,早已佚失。④穆王:周穆王,西周第六代,相传曾周游天下。古小说《穆天子传》记其西游故事。肆:放纵。⑤祭公谋父:周朝的卿士。《祈招》之诗:《诗经》无此篇。⑥祗宫:穆王的别墅。⑦愔:镇静和乐的样子。⑧式:语首助词。昭:明。⑨度:仪表、行为。⑩形:同“型”,有衡量的意思。

①馈:向尊长进食物。②及于难:前529年,即子革对灵王后的第二年,楚国内乱,灵王兵溃逃走,途中自缢而死。③仲尼:孔子。志:记载。④信:真正,的确。

作品背景

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乃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后,其幼子即位为君,当时担任执政官(令尹)的灵王趁国君生病,亲手勒死了国君,自立为王。楚国历史上一直有王子弑君自立的传统:成王杀兄自立,穆王杀父自立,灵王则杀侄自立,三者都获得了大臣的承认,坐稳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讥讽为乱臣贼子。

自从楚共王以来,楚国霸业日益衰落,晋国占据优势,吴国也强大起来。灵王即位后,与吴国多次交战,先后灭了陈、蔡两个华夏诸侯国,又修筑了东西不羹两座大城以威慑中原,终于在会盟中压倒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从这个角度看,灵王可谓中兴之主。但是他的霸业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压,而不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当年那样威德并用,中原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国国内也有大量不稳定因素。灵王不思采用怀柔手段稳固政权基础,反而再次出兵与吴国争夺徐国(今徐州一带),《子革对灵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灵王率军驻扎在离徐国不远的乾溪,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着的服装: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国赠送的羽衣(秦复陶),翠鸟羽毛做成的披风(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还拿着鞭子。以上服饰极尽奢华,有楚国本土的特产,还有别的诸侯进献的宝物,充分显示了楚王作为霸主的威严。灵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郑国名臣子产就曾指出此人虚荣心太强,未来难以善终。狩猎归来,大臣子革进见,灵王遂摘下帽子,脱下披风,放下鞭子,以示对大臣的尊敬。

这个子革是何许人也?不是楚国本土的大臣,而是从郑国来楚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原名郑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时代列国人才流动频繁,“楚材晋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国的也不少。子革作为一个落魄的公子,能够做到执政官的助手(右尹),显示了楚国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灵王接下来与子革的对话,则显示了对子革这一外国人的充分信任。

灵王对子革的问话很长,但精髓很简单: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贪心不足而已。灵王首先回顾了自己的祖先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其实楚国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国,远没有灵王吹的那么伟大),然后耿耿于怀地指出,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礼器,楚国却没有。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我们楚国的祖先,勤劳勇敢那是没话说,可当时我们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天子就不拿我们当回事。今天可不一样了,周天子害怕我们,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服侍我们,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

这段回答很对灵王的胃口,于是他得寸进尺地继续问:许这个地方(即今天的许昌),原本是楚国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过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亏灵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后来郑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不把它还给楚国。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啊?”

灵王听了这两个回答,简直是心花怒放,欲望继续膨胀,于是又问道:原先晋国称霸中原,是因为晋国离中原比较近,我们楚国离中原比较远。现在我们在中原建立了陈、蔡、东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动一千辆兵车,诸侯应该害怕我们了吧?

子革回答:“肯定会害怕啊!这四个城池的兵力足够威慑诸侯了,何况还有楚国本土的兵力呢?谁敢不害怕大王啊!”

至此,灵王的自信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极点,幸亏工匠进来请求他去观看玉器的制作,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接下来他还会提出多么天真的问题。

灵王以上的问题,有许多失礼的地方。子革是郑国人,郑国是周朝的同姓,又是华夏诸侯。灵王不仅大大咧咧地问他割让郑国土地的问题,还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镇压华夏诸侯,丝毫不顾及子革作为郑国人的感情,只能说明他已经被欲望蒙住了眼睛。楚国当时的国力强盛,可以做到威慑周朝和其他诸侯,但灵王提问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实在不是一个霸主应有的作风。汉朝的汲黯曾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楚灵王则是赤裸裸的“外多欲”,连行仁义的幌子都懒得打一下。

灵王的欲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大臣析父趁灵王不在,对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们楚国很有名望的人,现在大王问你话,你只知道唯唯诺诺,我们国家该怎么办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刚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会大王出来,我的刀刃就要砍下来啦!”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孟子等均是讽谏的典型。可惜后世的谏官大多贪图名垂青史,以犯上为荣耀,以直谏为正道,已经远远偏离了孔子赞许的劝谏之道。

灵王从工匠那里出来了,这时,楚国的史官倚相正好经过。灵王就指着倚相说:“这是我们楚国的良史啊,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书,《八索》是关于八卦占卜的书,《九丘》则是关于九州地理人情的书。灵王得意洋洋地引用这些书名,大概不是为了称赞倚相的博学,而是为了炫耀楚国的人才众多,间接说明自己这个国王的伟大。可这正好给了子革一个“下刀子”的机会。

子革不屑地说:“我曾经问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诗以克制穆王的欲望,结果穆王果然没有遭到祸乱,得到了善终;倚相居然不能背诵《祈招》,这算什么博学啊?”(其实子革只是找一个由头罢了,倚相并不一定就不会背诵那首诗)灵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诵给他听。子革就背诵道:

“司马祈招多么和悦安详啊,向人民传播大王的德音。想我们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黄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没有纵酒饱食之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人民能够承担的限度来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君主才算是具备金玉一样的德行,他的德行才会被天下的人民传诵。“无醉饱之心”,与刚才灵王欲壑难填、贪求利益的心态相比,是多么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话说,这首诗就讲了四个字:“克己复礼”。

楚灵王虽然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却不失为一个聪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谢,回到休息的地方,当天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们知道,一个人克制欲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心神不宁的情形,一个普通人克制一下烟瘾、酒瘾尚且如此,何况一国之君克制权力欲?结果很悲惨,虽然子革的谏言打动了灵王,灵王却无法克制自己。第二年,楚国内部就爆发了政变,穷兵黩武的灵王被废黜,其弟登基为王,众叛亲离的灵王最后在荒野自杀,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场。

春秋时期的霸主,能够善终的不多,像灵王这样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却不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后因为宠信佞臣,饿死在床上,死后齐国有五世之乱;秦穆公是秦国最贤明的君主,却因为利令智昏而多次败于晋国,子孙三百年不能出函谷关一步;晋厉公在鄢陵击败楚军,独霸中原,几年之后就被卿大夫杀死,只有一辆牛车陪葬;吴王夫差先后打败齐、晋、楚,却死在自己的手下败将越王勾践手里,吴国随之灭亡。《诗经》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是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而是说成功的人心态会有变化,一旦欲望膨胀起来,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谈何建功立业?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纷纷扰扰都归于自己的仁心,不再会有欲壑难填的苦恼,也不会再有自取灭亡的冲动。可惜后世的理学家把“克己复礼”四个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欲”,最终变成了片面空谈性理,消灭人的正常欲望,与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远。

文集概况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4

古说济水伏流地中

古说济水①伏流②地中,今历下③凡发④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⑤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⑥,谓之阿胶⑦;用搅浊水则清⑧。人服之,下膈⑨、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⑩。今医方不载此意。

【注释】

①济水: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古代所说的济水包括两部分:一是黄河以北部分,源出河北济源河,流入黄河;一是黄河以南部分,为黄河的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的济水入口隔岸相对,古人便把它看做济水的下游。济水流经山东入海。

②伏流:潜流于地下。济南地质条件独特,地下水特别丰富,古人不了解这一点,误以为是济水伏流其下使然。

③历下:地名,指今山东济南。

④发:挖掘,开挖。

⑤东阿:地名,在今山东东平西北,东平湖边。

⑥取井水煮胶:用井水熬驴皮制胶。据《水经注》载,东阿境内的阿城北门西侧皋上有井,巨若车轮,深六尺,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⑦阿胶:中药名,也叫驴皮胶,以驴皮加水熬制而成,原产于山东省东阿县。

⑧搅浊水则清:将阿胶搅入水中,可以使混浊的水变清。东汉孔融的《同岁论》中就有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句子。

⑨下膈:可以治疗所谓膈食之病。

⑩淤浊及逆上之疾:积食、气胀、呕吐之类的病症。

【译文】

过去有说济水消失后是在地下潜流的。现在历下一带,只要掘地就都是流水,世人相传是因为济水经过其地下。东阿也是济水经过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取井水熬胶,称之为阿胶;将阿胶放入浊水中搅动,浊水就会变清。人服用阿胶,能够疏通食气、化痰、止呕吐。这些都是利用了济水更趋下的天然性质,其水清而不滞,重而不浊,因此被用于治疗食气淤滞混浊、不能通下的病症。现在医家的药方书没有记载这层意思。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5

《羿裔熠邑彝》

【原文】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翻译】

后裔中有个叫熠的人,居住在少数民族彝族地区。熠是个义医,经常为百姓免费看病,医术精湛。熠的姨妈死后留有一个女儿名叫伊,伊长得很漂亮,神态可人,穿上漂亮的衣服,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人间的凡夫俗子根本没法比。熠喜欢上了表妹伊,他给伊买漂亮的衣服,可是伊并不领情,抛掉了表哥给他的衣服,穿上怪异的衣服以表示示不喜欢熠,熠感觉很郁闷。为躲避表哥的纠缠,伊离开家乡,躲到一偏僻的地方,找一叫毅的人下棋,毅长得很帅,像貌堂堂,精通下棋,很有造诣。毅穿着不同寻常,看上去意气风发。毅开导伊,使伊受益匪浅,伊很高兴,偷偷喜欢上了毅,毅也喜欢上了伊。第二天,伊继续和毅下棋,毅送给伊一只蜥蜴作为礼物,伊则把自己的衣服回赠给毅。伊病了,梦中喊着毅的名字。伊精神不正常了,靠着椅子咿咿细语,毅陪着她,也跟着她咿咿细语。毅早就听说过熠的大名,于是找到他,说明来意,求熠救救伊。熠要挟毅,提出条件,要求毅在治好伊的病后离开。毅思量着只有熠可以治好伊,答应了熠的要求。伊想起了毅,又在梦中叫者毅的名字,熠暗示伊毅已经离开了,自己很喜欢她。伊想到再也见不到毅了,生活得没意思。于是就上吊自杀了。熠精神也恍惚了,也自杀了。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6

作品原文

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1,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2。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刦3,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4,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臣不佞5,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6,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8,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9,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10。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11,而骤胜之遗事也12。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13,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14,故鼎返乎历室15,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16,植于汶篁17。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18,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19,施及萌隶20,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21,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22,故吴王远迹至于郢23,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24。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25,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26,故入于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27,堕先王之名者28,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词句注释

1、燕昭王:燕国国君,曾求贤复国,振兴燕国。

2、骑刦(jié):亦作骑劫。

3、田单:齐国大将,曾用诈降之计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刦。

4、左右:国君亲近之人。

5、不佞(nìng):不才。

6、不肖:不贤。自谦之词。为辞说:用言词辩解。

7、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畜幸:畜养宠信。

8、假节:节,使者的符节。假节,奉命出使。

9、擢(zhuó):提拔。之:我。乎:同“于”,从。

10、亚卿:仅次于上卿的官位。

11、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余教:留下的功绩。

12、骤胜:多次战胜。遗事:往事。

13、齐王:齐闵王。

14、大吕:钟名。元英,燕宫殿名。

15、故鼎:燕国过去的鼎,为齐取去,如今复归。

16、蓟(jì)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

17、汶篁(huáng):齐国汶水边的竹田。

18、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19、庶孽(shùniè):妾生的儿子。

20、萌隶:指百姓。

21、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善成:善于守业。

22、伍子胥:即伍员,春秋时楚国人,仕于吴,吴王阖闾伐楚,伍子胥为之谋划,大获全胜,后遭谗害,被吴王阖闾之子吴王夫差赐死。阖闾:即吴公子光。

23、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24、鸱(chī)夷:皮革制的口袋。

25、先论:预见。

26、量:气量。

27、离:通“罹”,遭受。

28、堕:败坏。

白话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伐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变成了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齐城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当了燕军的统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齐将田单用巧计欺骗了骑劫,终于击败了燕军,并收复了七十座城池来重建齐国。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着燕国战败的时候而进攻燕国。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同时也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为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国无不为之震动,我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逝世,寡人刚刚继位,左右大臣就蒙骗寡人做错了事。但我所以派骑劫去接替将军,是因为将军在外辛苦作战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召将军回国暂且休息,并共商国家大事。可是将军听信了流言,误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阂,于是抛开了燕国跑到赵国。如果将军是为了自己打算,当然是未尝不可的,但您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情意呢?”

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说:“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杀身之罪,以致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损害了您的仁义,所以才逃到了赵国。我背着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

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担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来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作答。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随意把俸禄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授给功高的人;不把官职随意赠给他所喜欢的人,而是让给称职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人的品行来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我以我所学的道理来观察,我认为先王的举止措施是意向高远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着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国的机会,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赏识。承蒙先王破格举用,把我从一般宾客中提拔上来,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与宗族贵戚商计,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指示我说:‘我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不顾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继承了称霸天下的传统教化,又有屡次战胜诸侯的余威,武备熟练、惯于作战。大王要想进攻它,就一定要联合众多的国家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各国,莫过于和赵国结盟更便当了。再说,齐国的淮北地区及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占领的地方。如果赵国同意与我国结盟,楚、魏一起尽力,四国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就会大败了。’先王说:‘很好。’臣就亲自接受先王的命令,准备好符节,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赵国。待我完成使命归来时,就起兵攻打齐国了。凭着昭昭天理,托赖着先王的威望,齐国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的兴师伐齐就全部归燕国所有了。我们驻扎在济水边的部队,奉先王命令追击齐军,也大获全胜。轻装的精锐部队,使用锐利的武器,又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逃亡到莒地,仅仅身免于死。齐国的珠玉财宝,武器装备和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里,燕国原有的被齐国夺去的大鼎又返回历室殿中,齐国的宝器陈列在宁台之上,蓟丘的植物也种到了齐国汶水旁的城下池边去了。自从春秋五霸以来,功绩没有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块土地赏赐给了我,使我可能和一个小国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认为能遵守命令,听从教导,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在建立功业之后,就不让它半途而废,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人士,在得到名誉之后,就不使它遭到败坏,因而能够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报仇雪耻的大业,削平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缴获了齐国八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宝,直到他将离开我们的时候,还最后发布诏令——告诫后代继承者的遗嘱。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孙,恩德施于百姓,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代。

我听说善于创始的人,未必善于最后完成;善于开端的人,未必善于了结。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能够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却不以伍子胥的意见为是,终于赐死伍子胥,并将伍子胥装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于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两代国君胸怀、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时,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所以免遭杀身之祸,保全自己的功业,用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所选择的上策。自己遭到诋毁和侮辱性的非难,从而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为担心的啊。冒着不测的重罪,以侥幸而为自己捞好处,这种不合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断绝了,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离开了原先的国君,也不去设法为自己洗清名誉。我虽不才,却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所作所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浏览一下我这封信并好好考虑一下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名将乐毅,为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所用,拔齐七十余城,立下大功,燕昭王死后,齐人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听信谗言,撤销乐毅兵权,乐毅畏祸,弃燕归赵。后齐国反攻,燕将大败,燕惠王惧乐毅帮赵国乘机攻打燕国,自己不深切悔悟,承认过失,反而文过饰非,使人责让乐毅。乐毅则写了这篇书信回报燕惠王。

作品鉴赏

文章前部分是史官的叙述,交代了乐毅为燕昭王破齐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误信齐国的反间计,夺乐毅兵权,乐毅不得已投奔赵国。齐乘机败燕军,收复失地,复兴齐国。燕惠王悔,派人去责怪乐毅不该离燕,并望他回国。为此,引出后部分乐毅的“报燕王书”,陈情述志,表明心迹。

乐毅针对燕惠王对他的责怪进行驳诉:

首先,言明自己奔赵的目的在于:“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并强调自己不能“顺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构害。

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献策联合五国之力攻齐,成就燕国的大业,遂了先王报仇雪耻之愿。尽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谨慎,以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

再次,以“贤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颂扬先王的英明。他不仅成就大业,还能在遗训中教导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时以伍子胥的悲剧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样不明白两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样的命运。

最后,再次袒露心迹:“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自己常受教于君子,决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全文委婉曲致,动人心扉,表现了乐毅对燕昭王的一片赤忱,对燕惠王误信谗言的遗憾。深沉忧愤,忠心难抑,可谓是“自古忠臣多磨难”的剖心之语。

分段赏析

第一段叙述乐毅为燕昭王所用,成就大功,后为燕惠王所疑,弃燕奔赵,而齐人反功,原伐齐之功,毁于一旦的历史。这段叙述历史,线索清楚,不像其他文章,叙述事件原委一般较简单,这大概是出于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信内容的考虑。这段表明乐毅对燕国功劳之大,燕昭王用人得当,以及燕惠王的过失和乐毅的不幸。这里以事实突出了乐毅之才。有乐毅,则战而能胜,无乐毅,则得而复失。

第二段写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惧乐毅助攻燕,遣使责乐毅,进一步交代乐毅作书的因由。这段开始写燕王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因而燕王才遣人责让乐毅。在责备乐毅的过程中,燕王也作了自责的表示,称“左右误寡人”,也褒扬了乐毅为燕国立下的大功,但这种表示都是因为惧乐毅助赵,因此,燕王仍然文过饰非,推托责任,以致指责乐毅“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这一部分从历史背景的追述和燕惠王责乐毅两方面交代了乐毅复书燕惠王的原因。

第三段以下是第二部分,即乐毅报燕王书的本文。第三段叙述乐毅遣人献书回复燕惠王。第四段,乐毅以委婉的言辞概括地申诉自身的委屈,反驳燕王的责难,说明自己必须写作此书信的原因。乐毅在文中开头先说明逃离燕国来到赵国的原因,难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而后申明本不想再提往事,宁肯背着不肖的罪名,不加辨白。但由于燕王的责备,使他不能不写信表白先王之所以用乐毅的道理和他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这既点明了书信写作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文章的中心,下文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

第五段乐毅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指出燕昭王就是这样的君主,同时也是论行结交,立名之士。这段围绕上段所提出的中心,先从道理上说明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而是察能授功;作为贤士,就要“论行而结交”,把自己的才能献给知人善任的君主。然后,把自身与燕昭王君臣际遇的事实,概括地加以证明。这里既表现了燕昭王善于知人,“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于群臣之上”,又表现自身善于识主。这两点正是针对文章中心的两点而论证的。

第六段,进一步用事实来论证君臣际遇的最佳关系。这段写燕昭王将报仇雪恨的心事托付给乐毅,而乐毅为其出谋划策,联合诸侯,终于打败了齐国。这里文章称赞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以来,功未有及者,他的成功是知人任贤之功。同时文章也说明了自身受燕昭王封赏亦当之无愧。

第七段,阐述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的道理。这段先从道理上讲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则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贤士名成不毁则能称于后世,这里前后两句,前句是主,后句是宾。接着以燕昭王功成于生前,并有遗令,望后代继承来论证此理。这里隐含着批评燕惠王不能继承先王的传统,使先王之功废于身后。

第八段以伍子胥的典故同自身遭遇比附,表现他对燕惠王不能继承父业,又不能理解和重用功臣的惋惜和哀伤。这里用伍子胥的典故与作者自身的遭遇十分贴切。最后两句表示乐毅对夫差沉子胥而弗悔的气愤,和对子胥人于江的不胜惋惜,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乐毅为自己去燕归赵之举辨白。

第九段,写自己自知难免于祸,只好以走为上计,而此举正是为维护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所作,从而为自己辩护。

第十段,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回扣开篇,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惧疑之心,给燕王一颗定心丸。

这篇文章本是针对燕惠王的责备进行反驳的,但乐毅却没有正面地直接地批驳燕惠王,也没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入手,反复申诉自身与燕昭王如鱼得水的融洽关系,心平气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襟怀。这篇优秀的书信体散文,比口语更讲究炼句和选词,深沉感慨,文字雅洁,被《周文归》评为:“行文委婉恳笃,洗心爽透凄其,乃奏疏之最优者。”

主题归纳

信中以辨冤明志为中心,倾诉了对昭王的一片忠诚,对惠王的满腔愤怒,抒发了人才受压的抑郁之情。

乐毅

人物简介

乐毅(yuè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史上最难翻译的文言文 篇7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余语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翻译:

于瑜想打渔,在我住处见到我,对我说:“我想到那个叫‘渝’的大水塘里打鱼,您愿和我一起去么?”我对他说:“我想卖掉一块玉,有个叫俞禹的想要,我想到他的寓所去找他。”说着我就和于瑜一起到俞禹的住所去拜访他,刚走过俞禹住处的墙角,想卖玉给俞禹,正巧天下雨了,这雨水很快漫过了俞禹的住所。我就对于瑜说:“我也想到渝淤去打鱼,不巧在俞禹这里遇到雨,而雨水又漫过了俞禹的家,你看我是去打鱼呢,还是去卖玉?”于瑜同意先在这儿避雨。接着我把玉卖给了俞禹,这时雨停了,我和于瑜慢慢地走过俞禹的住处,到渝淤去打鱼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