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得驴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诸葛恪得驴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和翻译 篇1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和翻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

故事讲的是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

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黔之驴文言文概括翻译 篇2

黔之驴文言文概括翻译

黔之驴文言文概括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扩展阅读:

参考答案:

小题1:柳宗元(1分)《小石潭记》(1分)

小题2: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小题3:鸣(1分) 蹄(1分) 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 (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黔之驴》的作者为唐代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的额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然是然而的意思,往来是来来往往的意思,之指代的是驴子,异是特别的意思,翻译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驴子的本领根据第2段的内容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与驴不胜怒,蹄之这些内容来分析技的表现,从驴的技中分析出驴子外表强大但内在虚弱即外强中干。

还钞得钞文言文翻译 篇3

还钞得钞文言文翻译

原文:

《寄园寄所寄》①

聂以道曾宰江右②一邑,有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③钞十五锭④,归以奉母。母怒曰:“得非盗而欺我!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速送还!”子依命携往原拾处,果见寻钞者,付还。其人乃曰:“我原三十锭,汝何匿其半邪?”争不已,相持至聂前。聂推问村人,是实,乃判云:“失者三十锭,拾者十五锭,非汝钞也,可自别寻。此钞宜给贤母以养老!”

【注释】

①《寄园寄所寄》——清代赵吉士著。赵吉士,字天羽,安徽休宁人。顺治年间举人,康熙时任山西交城县令,后调任国子监丞。本篇转选自胡文炳所编《折狱龟鉴补》手抄本。本篇的内容,元代杨瑀著的《山居新语》中已有记述,聂以道也是元代人。

②江右——即江西。元代把全国划分若干路,江西路是今江西省北部沿长江一带地区,首府在德化(今九江市).

③至元——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在位时的年号。

④锭——古代银币铸成固定形状,叫锭,轻重不同,一般是一两为一锭。元明以后通行纸钞,但仍以锭为计算单位。

【译文】

聂以道曾在江西一个县任县令。有人早起卖菜,在路上拾得至元钞十五锭,拿回来交给母亲。母亲生气地说:“莫非是偷来的钱骗我!况且我家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一定要生大祸,赶快送还人家!”儿子依从母命,带了钱回到拾得的地方,果然看见有人来寻找,就还给了他。可是那个人却说:“原来是三十锭,你为什么藏下一半?”双方争执不下,一起来到聂以道那里。聂以道向村人调查,证明卖菜人所说属实,于是判决说:“丢的是三十锭,拾得是十五锭,说明拾得的不是你丢失的钱,你可以到别处寻找。这十五锭应该给贤母作养老金!”

《南夷服诸葛》文言文翻译 篇4

《南夷服诸葛》文言文翻译

《南夷服诸葛》是宋代文学家洪迈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南夷服诸葛》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翻译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时,南中地区各郡反叛,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反叛首领为当地人所佩服的孟获,和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七次,最后心悦诚服地说:“先生真是有天助之威,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朝廷了。”《三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蜀汉时期的事。我大宋朝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反叛朝廷,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士人怡显出使到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到了姚州(今云南大姚),当地节度使赵公美捧着国书出来迎接,他对辛怡说:“去南诏的路上有条河叫泸水,蜀汉时武侯诸葛亮先生告诫说:‘如果不是进贡或征讨,就不能渡过这条河;假如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派本部将士带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摆下酒肉,请求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唉,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英明啊!此事见于辛怡所作的《云南录》中。

《诸葛恪得驴》文言文翻译 篇5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全部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黔无驴文言文和翻译 篇6

黔无驴文言文和翻译

黔之驴(1)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释

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是指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是指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

7,是指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是指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是指非常害怕。

12,远遁:是指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16,习:同“悉”熟悉。益: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

19,益:是指更加。

20,狎(xiá ):是指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是指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于是,就

25,计之:是指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27,跳踉(liáng):跳跃。

28,阚(hǎn):同“吼”,怒吼。

29,乃:才。

30,去:离开。

通假字:

1.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 “习”同“悉”,熟悉。

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庞然大物 (。……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B.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C.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D.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4、益

A.益习其声(渐渐)

B.益狭(更加)

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黔之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7

黔之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习”同“悉”,熟悉。

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庞然大物(。……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B、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C、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D、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4、益

A、益习其声(渐渐)

B、益狭(更加)

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扩展阅读: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高兴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驴子角度:不要依赖他人或外力,必须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孙楚学驴鸣文言文翻译 篇8

孙楚学驴鸣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翻译

孙子荆(孙楚 西晋诗人)仗着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敬重王武子(王济)。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孙子荆后到,面对尸体痛哭,客人们也受感染跟着流泪。孙子荆哭罢,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他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这样的人死了!”

注译

孙子荆:孙楚,字子荆,晋太原中部(今属山西)人。为人孤傲不群,官至太守。西晋诗人。

王武子:王济,字武子,名士。

以:因为。

推服:推许佩服。

学:学习之类的。

驴:一种哺乳类动物。

鸣:叫声。

雅敬:非常敬重。

体似真声:模拟得体,声音逼真。

柳宗元《黔之驴》文言文翻译 篇9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运到后却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处所),(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是个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奇的东西,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非常】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遁逃】;以为是(驴子)将要咬【吞噬】自己,非常恐惧【很惊恐】。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看】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的】本领【能耐】(似的);渐渐地熟悉【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出没(在它的)前前后后【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终归【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靠近,(态度)更为【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尊重【随便】,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驴不能承受愤怒【禁不住发怒】【非常愤怒】,用蹄子踢它【老虎】。老虎就欣喜【喜悦、高兴】了,盘算这件事,(心想)道:“(驴子的)技艺【本领】只不过【只是】如此【这样】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驴的】喉咙,吃尽【光、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