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整理的晋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晋书
原文:
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曾祖彦,临海太守。父绥,荥阳太守。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及归,悉封置而去,由是远近推服焉。后为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太守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寻转州主簿。后桓温临州,又补征西参军。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含至,不问郡事,与尚累日酣饮而还。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也。”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转州别驾。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征为尚书郎。温雅重其才,又表转征西户曹参军,俄迁宜都太守。及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栖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
译文:
罗含,字君章,是桂阳耒阳人。曾祖罗彦是临海太守,父亲罗绥是荥阳太守。罗含幼年成了孤儿,是叔母朱氏养大。罗含少年时有大志向,曾经白天睡觉时,梦见一只鸟毛色异常艳丽错杂,飞进自己口中,于是惊醒起来说起这事。叔母朱氏说:“鸟毛色艳丽错杂,预示你以后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从此以后,罗含做文章的才思一天比一天进步。20岁时,州官多次征召他,没有去就任。罗含的父亲曾在新淦县做官,新淦人杨羡后来担任罗含家乡的州将,引荐罗含任主簿,罗含高傲地不予理睬,杨羡不停地聘请他,罗含多次推辞不获批准只好勉强就任。到杨羡离职,罗含送杨羡到他任职的新淦县。新淦人因为罗含是原任主官之子,都用财物来送他,罗含感到盛情难却就接受了。到离开新淦县时,他把礼品全部封装放好,离职而去,并未带走。于是,远近百姓都非常推崇佩服罗含的品德。罗含后来担任郡里的功曹,刺史庾亮让他做江夏郡从事。太守谢尚与罗含十分友好,就称赞罗含说:“罗君章可说是湘中之琳琅。”不久转任州主簿。后来桓温到州里,又补任征西参军。桓温曾派罗含到谢尚那里去,为的是搜集发现谢尚的问题以便弹劾他。罗含到了谢尚那里,不过问郡里的事,与谢尚一起痛饮了几天酒就回去了。桓温问罗含检举揭发谢尚的事,罗含说:“您觉得谢尚这人怎么样?”桓温说:“比我强。”罗含于是说:“岂有超过你却要做坏事的人呢?所以,我一句也没有问他。”桓温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但也没有责备他。罗含转任州别驾。因为官衙内太吵闹,就在城西郊的小洲上盖了一所茅屋,伐木做床,编苇为席居住在那里,穿平常的衣服,吃自己种的蔬菜,生活得安然自若。桓温曾与同僚下属一起宴饮,罗含迟到了。桓温问在座的众人说:“这是个怎样的人才?”有人说:“可说是荆楚之才呀。”桓温说:“这是国家优异突出的人才,岂止荆楚一地而已。”于是征召为尚书郎。桓温特别器重罗含的才干,又上表让罗含转任征西户曹参军,不久迁任宜都太守。到桓温封任南郡公,又引荐担任郎中令,不久征召为正员郎,多次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接着转任廷尉、长沙相。年老退休,加官中散大夫,允许在家门口前放上行马。当初,罗含在官衙,有一只白雀栖息殿堂上,到退休回家,台阶前的庭院突然兰菊丛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美好德行的感应。七十七岁时去世,所著文章流行于世。
晋书陆晔传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2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
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壸为领军将军。
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帝不豫,晔与王导、壸、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遗诏曰:“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峻平,加卫将军。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
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帝从之,晔因归。以疾卒,时年七十四。
晋书陆晔传文言文翻译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县人。伯父亲高兴,吴吏部尚书。父亲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范晔少有名望,堂兄机常常称赞他说:“我们家世代不乏公了。”居丧,以孝闻名。同郡人荣誉与同乡书说:“士光呼吸仅属,担心他的性命,说他伤心了。“后来察举孝廉,除永远、乌江两县县令,都不去。
元帝开始镇守左边,征召他任祭酒,不久补为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参与讨伐华轶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升任太子詹事。当时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应该同时用南方人,范晔以清廉著称,于是拜授侍中,调任尚书,领本州大中正。明帝即位,改任光禄勋,升任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壶为领军将军。
以平钱凤功,进爵位为江陵伯。帝身体不适,鞋和王导、壶、庾亮、温峤、郗鉴都受顾命,辅佐皇太子,改入殿领兵直宿。遣诏说:“晔操守清廉忠贞,历职显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亲,忧国如家,岁寒不雕,体自家风。已经委托给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授散骑常侍。”成帝即位,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一百人,常侍照旧。苏峻的困难,刘晔随皇帝左边石头,行动正直,不以凶威改变。苏峻让刘晔吴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卫禁城。匡术以苑城归顺,当时共同推举陆晔督察宫城军事。峻平,加授卫将军。给兵一千一百名骑兵,因功劳升爵为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咸和年间,请求回乡拜祖先的坟墓。有司上奏,旧制度给予60天。
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反驳说:“晔内心道德,清一的心,受托付的重任,在台司的位置,既然蒙诏答应回家探望填坟,大臣的义原在忘记自己,怎么会有时间就回来,没有约定一定远。我认为应该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而皇帝听从了”,刘晔于是回家。因病去世,时年七十四。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原文
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二、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三、注释
(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
(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
(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著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15)琅然:声音清脆。
(16)闻:(能)听见
(17)亦:也。
(18)笃学:十分好学。
(19)因:于是。
(20)盖:大概
(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
(22)尔:罢了
晋书
原文:
阎鼎,字台臣,天水人也。初为太傅东海王越参军,转卷令,行豫州刺史事,屯许昌。遭母丧,乃于密县间鸠聚西州流人数千,欲还乡里。值京师失守,秦王司马邺出奔密中,司空荀藩、藩弟司隶校尉组,及中领军华恒、河南尹华荟,在密县建立行台,以密近贼,南趣许颍。司徒左长史刘畴在密为坞主,中书令李暅、太傅参军驺捷刘蔚、镇军长史周顗、司马李述皆来赴畴。佥以鼎有才用,且手握强兵,劝藩假鼎冠军将军、豫州刺史,蔚等为参佐。鼎少有大志,因西土人思归,欲立功乡里,乃与抚军长史王毗、司马傅逊怀翼戴秦王之计,谓畴、捷等曰:≮≯“山东非霸王处,不如关中。”河阳令傅畅遗鼎书,劝奉秦王过洛阳,谒拜山陵,径据长安,绥合夷晋,兴起义众,克复宗庙,雪社稷之耻。鼎得书,便欲诣洛,流人谓北道近河,惧有抄截,欲南自武关向长安。畴等皆山东人,咸不愿西入,荀藩及畴、捷等并逃散。鼎追藩不及,暅等见杀,唯顗、述走得免。遂奉秦王行,止上洛,为山贼所袭,杀百余人,率余众西至蓝田。时刘聪向长安,为雍州刺史贾疋所逐,走还平阳。疋遣人奉迎秦王,遂至长安,而与大司马南阳王保、卫将军梁芬、京兆尹梁综等并同心推戴,立王为皇太子,登坛告天,立社稷宗庙,以鼎为太子詹事,总摄百揆。梁综与鼎争权,鼎杀综,以王毗为京兆尹。鼎首建大谋,立功天下。始平太守麴允、抚夷护军索綝并害其功,且欲专权。冯翊太守梁纬北地太守梁肃并综母弟綝之姻也谋欲除鼎乃证其有无君之心专戮大臣请讨之遂攻鼎。鼎出奔雍,为氐窦首所杀,传首长安。
译文:
阎鼎字台臣,天水人。起初担任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改任卷令,暂代豫州刺史,屯兵许昌。母亲去世,就在密县一带纠集起西部州郡的数千名流亡百姓,想要归还故里。京城失守时,秦王出逃密县中,司空荀藩、荀藩之弟司隶校尉荀组,以及中领军华恒、河南尹华荟,在密县建立行台,因为密县距离叛贼太近,又南奔许颖。司徒左长史刘畴在密县是一地之主,中书令李暅、太傅参军驺捷、刘蔚、镇军长史周顗、司马李述都来投奔刘畴。众人认为阎鼎有才干,而且掌握强兵,劝荀藩暂封阎鼎为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刘蔚等人为参佐。阎鼎少年时便有大志,趁着西部百姓想归返故里之机,想要在本乡本土建立功勋,就与抚军长史王毗、司马傅逊想拥戴秦王,对刘畴、驺捷等人说:“山东并非称霸的地方,不如到关中。”河阳令傅畅给阎鼎写信,劝他送秦王路经洛阳,拜谒山陵,直取长安,振兴大晋,带领义兵恢复晋朝宗庙,为国家雪耻。阎鼎收到这封信,便想到洛阳去,流民们说北路靠近黄河,恐怕会遭遇截击,阎鼎就打算南从武关到长安去。刘畴等都是山东人,都不愿意西入长安,荀藩和刘畴、驺捷等全部逃散。阎鼎追赶荀藩没有追上,李暅等人被杀,只有周顗、李述得以逃脱。阎鼎便护送秦王前行,停留在上洛,遭到山贼的袭击,杀了一百多人,阎鼎带领其余人马西行到蓝田。当时刘聪正向长安进军,被雍州刺史贾疋赶跑,跑回平阳。贾疋派人奉迎秦王,到了长安。阎鼎与大司马南阳王司马保、卫将军梁芬、京兆尹梁综等同心协力拥戴秦王,立他为皇太子,登上祭坛奏告上天,建立社稷宗庙,任阎鼎为太子詹事,总领百事。梁综与阎鼎争权,阎鼎杀了他,任王毗为京兆尹。阎鼎首倡复国,立功于天下。始平太守麴允、抚夷护军索綝都嫉恨他的功劳,而且都想夺权。冯翊太守梁纬、北地太守梁肃,都是梁综的同母兄弟,是索綝的姻亲,谋划杀掉阎鼎的计策,便陈词证实阎鼎有无视君主之心,枉杀大臣,请求征讨他,便进攻阎鼎。阎鼎出逃到雍,被氐人窦首所杀,首级传至长安。
原文: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①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稻去就。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译文:
郭崇韬是代州雁门的人。为人聪慧敏捷,因有才干而在当时有名。庄宗还是晋王的时候,郭崇韬在他手下担任中门使,很得庄宗的亲近和信任。
庄宗派兵把张文礼围困在镇州,久攻不下。这时,定州的王都勾结契丹来犯。郭崇韬说:“契丹来犯,不是援救张文礼的,而是王都用利引诱的原因,再说,我们刚刚打败了梁军,应该乘着高涨的士气,不能自己后退胆怯。”庄宗认为很对,果然打败了契丹的军队。庄宗当了皇帝,就让郭崇韬担任兵部尚书、枢密使。
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后,就开始接受各方官员的贿赂和赠送,老朋友和手下有人为此都劝诫他,他说:“我位及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哪里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都是与皇上有旧怨的人。现在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把他所接受的钱财都献出来,作为皇上奖赏的钱财。
同光三年的夏天,雨一直下个不停。庄宗因为宫中炎热、潮湿、不能居住而苦恼,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王允平办理此事。郭崇韬进谏说:“陛下过去心中考虑的是天下社稷,现在想的是个人的享受,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但还是希望陛下不要忘了创业的艰难。”庄宗不言语。最终还是让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又极力阻谏。宦官说:“郭崇韬的住宅跟皇上的差不多,哪里知道陛下的热呢!”于是,各种谗言纷纷传到皇上的耳朵中。
第二年讨伐蜀地,商议选择大将军。于是让继岌担任西南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都由他来决断。郭崇韬向来都很厌烦宦官,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看见郭崇韬一个人独揽军权,心里很是不满,想用什么办法算计他。庄宗听说攻占了蜀地,就派宦官向延嗣前去慰劳大军,郭崇韬没有到郊外去迎接他。向延嗣非常愤怒,于是,就与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陷害郭崇韬。向延嗣回到朝廷后,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据为己有了,并且诬陷郭崇韬有谋反的意图,将会对魏王不利。庄宗非常愤怒,派宦官马彦圭前往蜀地,监视郭崇韬的动向。马彦圭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刘皇后,刘皇后让马彦圭假诏给魏王,让他杀了郭崇韬。
郭崇韬掌权的时候,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极力巴结他。郭崇韬的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弘”字,豆卢革等人以其他的借口奏请皇上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因为他姓郭,于是就说他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是真的。他讨伐蜀地,路过郭子仪的墓地时,下马大哭后才离开,人们听说后,以此嘲笑郭崇韬。但是郭崇韬为国家竭尽忠诚,有远大的谋略。他占领蜀地以后,于是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他们,使他们归顺,可以说是有远大的志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