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诗句【最新9篇】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本文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9篇惊蛰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惊蛰的诗句 篇1

1. ______,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______,号称"三苏".他是北宋文学家,诗词文赋皆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雨果,法国杰出的______(浪漫/现实)主义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代表作有《 》等。

3.蒲松龄,清代的短篇小说家,主要著述有短篇小说集《 》。

4.泰戈尔,______(国名)诗人。著有《新月集》、《园丁集》、《 集》等。

5.《 》,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此句中的"而"的意思是:( )

A、而且 B、你们 C、你们的 D、你

2."苍然暮色,自远而止,止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此句中的"犹"应解释为:( )

A、仍旧 B、如同 C、犹豫 D、如何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中的"耳"应解释为:

A、名词 B、连词 C、副词 D、语气词

4.我们应该责备治河的人,不事先预防,只晓得糊涂搪塞,虚糜国币,一旦有事,就互相推诿,但救目前。

(1)此句中的"搪塞"应解释为:( )

A、糊弄 B、堵塞 C、敷衍 D、蒙骗

(2)此句中的"虚糜"应解释为:( )

A、浪费 B、声张 C、浮华 D、虚度

5.《威廉。詹姆斯致学生书》的文体是:

A、书信B、记叙性文章C、美文 D、议论文

6.指出下列语句中"阴"的意思:

(1)、孤舟一系故园心 (2)、两朝开济老臣心

(3)、竹篱茅舍自甘心 (4)、乐事还同万众心

A、 老者之心

B、 心甘情愿之心

C、 思乡之心

D、 与民同乐之心

三、翻译题(24分)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俦。

——孙中山《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聊斋志异。席方平》一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意识。

五、鉴赏分析题(20分)

试分析《回声》一诗的思想内容:

你躲在峡谷,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

她喊你,

你骂她,

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六、作文(50分)

(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苏轼,苏辙

2.浪漫,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任答其一即可)

3.聊斋志异

4.印度,飞鸟

5.左传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 C

2. A

3. D

4. (1)C (2)A

5. A

6. (1)C (2)A (3)B (4)D

三、翻译题(24分)

四、简答题(10分)

参考答案:

《席方平》反映了作者(蒲松龄)对当时社会黑暗势力——政治腐败,贪官污吏的控诉,以及对忠于孝道,为父申冤雪恨,不畏强暴和利诱而与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人物的歌颂。(本答案仅供参考)

五、鉴赏分析题(20分)

具体视学生结合诗作的鉴赏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惊蛰的诗句 篇2

2、新春一声雷未闻,何得龙蛇已惊蛰。

3、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4、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

5、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6、春柳卧生根,早雷惊蛰户。

7、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

8、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9、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

10、冬月不启壁,深虑惊蛰虫。

11、冷泉二月雷惊蛰,烧尾金鳞化作龙。

12、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3、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

14、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15、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16、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17、州人岁入贡,雷霆未惊蛰。

18、是日乃书惊蛰节,鸣蛙已傍小池归。

19、为闻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惊蛰。

惊蛰的诗句 篇3

——曾经的夏夜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觉得诗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就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是首句不懂,但节奏琅琅上口。所以,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一下子就记住了。再也没忘过,如同没有忘掉那美好的童年夏夜乘凉图。

麦收结束了,曾经忙忙碌碌的场院闲了下来,偶尔还有几垛麦秸小山一般沉默地伫立着。夏至过后,场院又忙了起来。这次来的不是一捆一捆的麦子,而是老老少少的一家一家的人。热的在家里无法入睡,而相对位置高而空旷的场院就成了理想的乘凉场所。

一家一个草席子,铺在地上。毫无规则,星罗棋布。在睡觉之前照例是喧嚣一阵子的。大人说话、农妇骂孩子、儿童吵闹、婴儿啼哭形成了特别的混声交响,人声鼎沸的,非常热闹。老爷们在一堆谈收成,娘儿们尖声大嗓的啦日子孩子。最疯的当然是孩子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捉迷藏是主要游戏。我们没有庄稼歉收的忧虑,没有日子拮据的愁苦。捉迷藏最有趣!场院太大,光这么多铺盖这么多人,就够好玩的了。捉迷藏找个人那可是如同进了迷宫,还有大人的恶作剧,一个小孩被单子一盖,身子后一躲,根本找不着。孩子急的要哭,大人却哈哈大笑。

那时候星星真多啊!真亮啊!满天都是眨着眼的星星。大的小的、亮的暗的、发红光的发蓝光发紫光的,仔细看颜色是不一样的。认识了好多星座,农民们命名的。“勺子星”“锅星”“湾星”。当然银河、牛郎织女是绝对不会漏下的故事,但每人演绎出了一些新鲜的内容。还有“贼星”(流星)也特多,每晚都能看见它们划过夜空,炫目多姿。我们常常以数“贼星”为乐,看谁数的多。但有时,一颗接着一颗划过,数都数不过来。但是,那时我们不知道那就是流星雨。

困了躺下就睡,大人拿大芭蕉扇给扇着,轰着蚊子,一会儿迷迷糊糊地就进入了梦乡。快要明天了,暑热渐渐退去,也要起露水了,父母叫起大的,牵着老二老三,她们睡眼惺忪跟着大人,抱起小的。我是被抱着的那个。有时,半路醒来,一抬头,亮晶晶的满天星星晃啊晃的,就吓一跳。至今,回到老家,在星光闪烁的夜晚,我看星星只要看一会儿,那千千万万颗星星就开始晃动,脑海里仍然有了幼年时的恐惧感,尽管不是那么可怕,感觉还是那种感觉。所以,我喜欢星星,但从不长时间看星星。当然,现在,想长时间看星星也没了那个眼福,因为,即使在乡下,星星也没小时候那么密那么亮了。

有时,不愿去场院了,一家人就上了屋顶。屋顶是平的,很开阔也干净。晒了一天热乎乎的。大人们无非就是唠唠家常,日子的事,婚丧嫁娶什么的。邻居家的房子紧挨着,但从这家到那家并过不去。有时就在屋顶上互相聊起来。聊累了就睡了,都是大人睡在外边小孩在里边,小孩睡觉不老实不小心掉下去后果就严重了。

屋顶有屋顶的乐趣。它高,常常有风习习吹来,就会凉爽一些。有月亮的夜晚最好,月的银辉洒下来轻轻柔柔的。梧桐树下的月影恍恍惚惚,一阵风过去,沙沙作响,那月影便影影绰绰的,神秘莫测。我们小孩子就有些紧张,玩闹的声音就小了下来。月圆之夜,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找找哪个是嫦娥,哪个是吴刚,桂花树在哪里,玉兔最不好找。虽然不知道环形山陨石坑,却增强了我们的想象力。那时候,我们心中的月球,鲜花烂漫,流水淙淙,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绝对是个仙境啊!

惊蛰的诗句 篇4

减法诗

乐府》中载有一首《懊侬歌》,全诗20字,读起来居然是道减法题:“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即3300-1300=2000。一首诗,一道减法题,诗人期盼与心上人相会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

虚词诗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时有位落魄书生,写了一首虚词诗:“吾人有志于诗途,岂可苟焉而已乎?然而正未易言也,学者知其所勉夫!”全诗28个字,却含有17个文言虚词:吾、于、岂、可、焉、而、已、乎、然、而、正、未、也、者、其、所、夫。这位落魄书生可谓是遣词高手,匠心独运!

不打诗

宋代才女朱淑真的父亲骑驴外出时,不小心冲撞了州官,州官要拿他治罪。朱淑真闻讯后跑上大堂为父求情。州官以“不打”为题,让朱淑真当堂作诗。朱淑真随即吟出:“月移西楼更鼓罢,夫收渔网转回家。卖艺之人去投宿,铁匠熄炉正喝茶。樵夫担柴早下山,飞蛾团团绕灯花。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毛驴受惊碰尊驾,乞望老爷饶恕他。”全诗共10句,其中前8句都暗含了“不打”之意,分别是:不打鼓、不打鱼、不打锣、不打铁、不打柴、不打茧、不打秋千、不打油。州官读罢,惊喜异常,连连夸赞,当堂释放了朱父。

生肖诗

历朝历代均有生肖诗,但最有名的还属宋学家朱熹写的一首生肖诗:“夜闻空箪啮饥鼠,晓驾赢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鸡鸣角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此诗不但写出了12生肖的特点、功用,还形象地描绘了12生肖的生活习性和叫声,可谓形、色、声兼备。

灯火诗

惊蛰的诗句 篇5

平地一声惊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突然发生的震惊事件。

出处: 五代前蜀韦庄《喜迁莺》"凤衔金榜出门来,平地一声雷。"北宋汪洙《神童诗》"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举例造句:虽然是运不齐,他可也志不灰。只等待桃花浪暖蛰龙飞,平地一声雷。

(来源:文章屋网 )

惊蛰的诗句 篇6

可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使我们得到一个认识:越是提倡的、期盼的,就越是现实中缺乏的。时髦的东西,是人们标榜的、炫耀的,细究起来,也是现实生活中缺乏的。如今,人们动不动就把“文化”挂在嘴边,动不动就给自己标榜的东西贴上“文化”的标签,正说明文化的缺失。文化的缺失闹出了许多笑话。以致我们清华大学的校长在接待台湾领导人来访时也在文化问题上丢了颜面。下面是我从网上下载的几段文字:

连战先生一访问大陆,大陆的重点大学校长们的“汉语”水平算彻底漏了底。2006年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授予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中,在连战先生发表了激情洋溢、博古通今、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厦门大学请连战先生题字,连战先生挥笔疾书,题下了“泱泱大学止至善 巍巍黉宫立东南”;结果我们厦门大学的朱崇实校长当场念成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皇)宫立东南”。将“黉宫”二字念成了“皇宫”,台下还一片赞叹声。(黉,音“宏”。“黉门”,古代称学校。如:黉门学子。)

又想起一年前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ku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顾校长念到“侉离分裂力谁任”后,就被“侉”字卡住了,后经人提醒才得以圆场,引得学生们笑声连连,相当尴尬。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中,有“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借天气抒感的话,纪校长显然犯了常识性错误。“七月流火”出自国学入门典籍《诗经》,确切意义是“天要凉了”,而不是形容“天真热”。

作者说,所有这些“丑事”在他看来“一点也不丑,太正常了。中国汉字六万多,谁能都认识?就是最小的字典上收录的那些字,谁又能都认识?”这话我就不赞成。这倒不是说上述几个字,我不会念错(但我保证不会全念错)。同时,我要郑重声明:我与朱崇实、顾秉林、纪宝成不同,我不是上述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我若出现上述错误,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会有他们那么大。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总是和他们作为国内名牌大学校长的身份、地位不符吧!他们读错字,和以往我们的老领导、老首长读错字也不同。我过去的那些老领导、老首长,也有读错字、闹笑话的,大家听了一笑了之。因为他们多是工农干部出身,当年没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要是解放以前的大学校长出现上述错误,一旦被报纸披露出来,“校长”的位子能不能坐下去,我不敢设想。我们这些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长,他们出来接待台湾来的政党领袖,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人,还代表学校和国家。这除了说明他们自身的学养不够、名不副实之外,还说明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是多么不堪。从这个层面上说,他们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我们新闻队伍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多是文科的底子。在社会总体教育水平让人唏嘘的大背景下,在社会风气相当浮躁的现实情况下,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是我们往往是“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许多事情上已经是数典忘祖了,还浑然不觉。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曾说过,新闻学是“事儿学”。新闻报道,似乎只要把事情说囫囵就可以了,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新闻报道的这个特点,使得一些不求进取的人却也能在新闻界长期混下去。我曾说过:对同一个事件的报道,就像“同题作文”。在作为新闻的要素都齐全的情况下,就要比表达,看谁的作品有文采,谁的作品信息含量大,谁的文章结构巧妙、逻辑严密,谁的语言准确、形象、有张力。这一比,就比出了高低。犹如同为女人,鼻子眼睛胳膊腿都不缺,但西施之妍与东施之媸却有天壤之别。美得不得了,增一分则太长,损一分则太短;丑得也让人受不了,看一眼都令人作呕,好像能折人的阳寿。这是什么原因?总体上说,我以为,还是文化水平不同所造成的。

文化是什么?台湾的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她的举手投足,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整体气质。”文化这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可以随时随地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中流溢出来,形成一个人的气质和魅力。更何况,我们做记者的,要把自己的认识形诸文字,就更不可能不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了。所以,做一个一般的记者天天写个“豆腐块”、写个“本报讯”容易,但要写出令人感动、让人记住、耐人寻味的东西来就很不容易,那是要见功底的啊。古人说:作诗火急追亡逋(音“不”),清景一失后难摹(音“末”)。我们的新闻工作时间性很强,要赶写稿件,容不得拖拖拉拉;时机性也很强,错过了时机,想把原来的稿件修补得更好一些再发表,那也不可能,也只能等待下次了。因此,新闻报道往往被人称为“遗憾的艺术”;但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提出要增强文化涵养的原因。

在我们新闻界,讲新闻标题的人,往往对台湾《联合报》关于张学良和赵一荻结婚的那个报道津津乐道。因为那个报道的标题做得真是太经典了。大家知道,张学良是影响中国现代历史的最著名的传奇人物之一;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也被视为最为动人的“经典爱情故事”。1964年7月4日,经过30多年的相亲相爱并陪伴张学良度过27个被严加“管束”的春秋,赵一荻小姐终于和张学良将军正式结了婚。这是多么轰动的事情!30多年来,赵一荻虽然为张学良奉献了一切,但没有妻子的名分,对外只能以“生活秘书”出现。1912年出生的她,这时也已经52岁了。这真是令国人感叹万千、唏嘘不已的事情。但是新闻记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叹和唏嘘这一步,你要记录历史。这记录如果是苍白无力的流水账,你也对不住历史,你就辜负了你的历史机遇。台湾的《联合报》做了这样一个标题,高度概括了这件事:

卅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引题)

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红粉知己,白首缔盟(主题)

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副题)

这真是道尽了张学良、赵一荻爱情的坚贞、曲折和伟大,显示了编辑的文化功底、文字功底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涵养。他们没有辜负读者的期望,没有辜负大报记者的身份地位,也没有辜负历史给予的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机遇。俗话说:要在人前显贵,就得在人背后流泪。这样的功夫不能靠“灵机一动”,必须靠长期的锻炼和积累。

2010年我参加了河南电视台“金象奖”的评比,有一个节目引起了我的兴趣。它的题目是《文化援建新江油》。汶川大地震后,河南省对口支援的地方是四川省江油市。节目讲的是“文化援建”,其中一个细节是在援建的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内增建了一间“杜甫堂”。大家应当知道,李白的故乡在四川江油,杜甫的故乡在河南巩县(即今巩义市);李白和杜甫都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李杜”。而且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也被中国人民传为佳话。当此之时,真是千古难逢的“四美具,二难并”。该我们的记者展示一番了。但是很遗憾,虽然这个节目主观上是要反映河南人民和四川人民之间的情谊,但是由于节目制作者准备不足,功课做得不够,对反映李杜友谊的诗词典故一句也没有提到。这就减弱了它的文化含量、文化魅力,让人看了得不到文化上的享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十分有名的。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相遇于洛阳,一个44岁,一个33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杜甫对他们之间亲密交往的记录。之后,他们虽然再无机缘重聚,但两人的思念之情却十分真挚。李、杜分手时李白有诗给杜甫,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表现出他对杜甫的情意。而杜甫追念李白的诗一直写到晚年。李白因入永王李幕府而获罪,杜甫十分牵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都是杜甫发自肺腑的名句。他的《春日忆李白》更是把自己对李白的高度评价、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推向高峰,并且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一个叫做“云树之思”的新词,专表文人之间的思念。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里,杜甫首先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思想卓异,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在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第三联两句表面看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物,实则是写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相望相思。“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这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假如我们的记者在撰写和拍摄我省文化援建江油、重建李白纪念馆并且李白纪念馆内加建了“杜甫堂”这件事时,能稍微提及一下李、杜表现相互思念的诗篇,那就会给自己的新闻报道增加文化色彩,就有无形的文化力量把报道和读者的文化教育背景连接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2010年我也读到几篇很有文化品位的新闻报道,借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说,那种“感发人的力量”,真的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一个是《河南商报》关于案件牵连到刘芳菲的报道。是国家开发银行的原副行长,因受贿问题被立案。刘芳菲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美女主持人。用新闻价值构成的要素来衡量,这一事件中的“高官”、“美女”、“公众人物”、“受贿”、“暧昧关系”等关键词都足以吊起受众的胃口。在这个事件中,自然要去他该去的地方;那么刘芳菲呢?她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受到的牵连有多大,今后将何去何从,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在受贿落马这件事上,受众关心刘芳菲可能超过了关注。《河南商报》在当天的娱乐版上,除了登出了一张刘芳菲的巨幅彩照外,还做了这样一个导读:

因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受贿案牵连进来的央视主持人刘芳菲,近来成为公众关注的最热点。事发后的她将何去何从?记者前日在央视探访得知,虽然其主持的三档节目仍在照常播出,但知情人透露,央视领导对此事其实颇为光火,本就遭遇央视长时间“雪藏”的刘芳菲,以后在央视的镜几率可能会变得更少。

同时还做了这样一个新闻标题:

人间四月芳菲尽?(主题)

受案牵连上镜几率和规格均被压低 刘芳菲疑遭央视雪藏(副题)

这个新闻标题配上依然是风情万种的刘芳菲的照片,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使读者得到的是美感和愉悦的享受。我看到这个标题和这个版面的编排处理后,深为他们的文化功力而感动。它妙在借用了一句十分贴切的古诗做标题,而这句古诗中又含有刘芳菲的名字和编者对事情发展的推测。真是浑然天成,弦外有音。

我们知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在著名的风景区江西庐山之上。一般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55℃。因此,庐山上的节令要比山下晚一些。白居易偶作庐山之游,发现四月间山下(“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的桃花才刚刚进入盛开的季节。于是挥笔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名篇。意思是说:怪不得人间的春天找不到了,原来它们都转到这儿来了!

作者用“人间四月芳菲尽”作标题,并且加了一个“?”,它让人产生了审美的联想,联想到白居易美好的诗句,会感到轻松愉快。如今,明星的绯闻,是媒体娱乐板块的重要内容。你总不能老是把丑恶的、肮脏的、污秽的东西搬出来污染版面吧,你总不能老拿低级的、下流的东西让人恶心吧。你那样做,看上去是抖搂了别人的丑事、臭事,实际上也降低了媒体自己的品位!那么,你的报道是不是也对社会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了呢?同样一件事,看你从哪个角度说,同样一句话,也看你怎么说;是说得意味深长还是浅白直露,是文雅蕴藉还是粗俗不堪,是善意委婉还是幸灾乐祸,这就看你有没有文化了。

另一个是《郑州晚报》关于2010年年初春雪的报道。我们知道这几年天气老是不正常。就是按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有时候该冷不冷,该热不热。2009年3月初,按照农历,早已经过了正月十五,马上就“惊蛰’了。

“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6日或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了惊蛰节到来时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情景,说明大部分地区已开始春耕。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的到来,从节气上说,是春天真正来到了。

可是,那几天,郑州的气候却十分反常,先是“冰雹挟持着雨夹雪让市民与53年来最圆最大的元宵月失之交臂”;到了3月5日,又是一场春雪。《郑州晚报》的报道说:“昨天14时左右,在东北风的呼啸下,‘桃花雪’洒满天空。半个小时后,市区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郑州晚报》分6个方面、用整版来报道这场雪。分别是:今天惊蛰郑州还是阴冷天;大风带来“桃花”雪;今明两天天色还是不好看;昨天车祸猛增65起;机场跑道封闭80分钟铁路公路没受影响;铁路客流持续高位出行不妨再错后几天。比较全面地报道了“雪”及其相关的新闻。同时,配发了四张彩色图片,一张是“校园内打雪仗的孩子”几乎占半个版的位置,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其他三张分别是“公园雪后美景”、“交警在雪中指挥交通”和一对双胞胎小姐妹在雪中嬉戏。可以说做到了图文并茂。

但是光做到了“图文并茂”还不够。整个版的灵魂是什么?意蕴是什么?这就需要用“神来”之笔“破题”或“点睛”了。《郑州晚报》在版心位置、用大号黑体字做了这么一个标题以统率全版的报道: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可以说,此题一标,境界全出,而且把由于下雪给人们带来的不便而产生的昏暗心情也一扫而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诗句。前两句是:“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瞧,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似乎就是2010年春天气候和春雪的写照:“飞雪”虽然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它可不是来给我们添乱的;它是“性急”,嫌春色来得太晚,于是故意在我们的庭院里飞舞穿梭;白色的雪花就像春花似的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这种给自然景物以人格化的描写,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传播效果远远超出了仅仅报道下雪本身这件事。

再一个是《大河报》“绿城新闻”版关于一次落花的报道。俗话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自古以来,落花都是让我们多情的文人骚客仕女佳人伤感落泪的。“黛玉葬花”就是最有名最经典的一个范例。其实,见到美好的事物即将凋零而心生怜惜,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种感情,对于中国人来说,习惯于掩饰,不愿意暴露,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已。2010年4月7日《大河报》的“绿城新闻”左上角的头条位置、用超过四分之一的版面,刊出了一张海棠花瓣儿散落绿草丛中的照片。花瓣儿洁白中微现一点儿粉红,厚厚地压在一片绿草上,那真叫个美!《大河报》的报道连标点符号在内也不超过130个字。它说: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昨天上午9时30分,在碧沙岗公园南门东侧的草坪上,被前夜的狂风吹落的海棠花瓣儿散落一地,在草坪上、小路上翻卷,别有一番意境。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欣赏到这种美丽的景观,公园将留住这些花瓣,不做清扫,保持地面自然美景,直至它化作肥料。

更妙的是编辑还给这则消息配发了一个大大的标题:

落英缤纷 不忍扫 香如故

什么叫“诗情画意”?我看到这个报道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就叫“诗情画意”。我不知道这个标题转引自何人的诗词,但它对于图片和文字确实起到了点睛和升华的作用,有一种很古典的韵味。我也佩服编辑记者的有心和有意。他们敢把这样的东西放在头题位置并予以突出处理,说明报纸的审美情趣是高雅的;公园方面对于落花那样处理,说明公园方面也有很高的审美境界。

第四个是《洛阳晚报》关于洛阳牡丹的一组报道。大家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每年4月中旬,都有一个“牡丹花会”,洛阳人民对此非常重视。但是牡丹花开得咋样,和天气有很大关系;而花会又是个常设项目,如果天气过冷,花会时间到了可能花开不了;如果天气过于暖和,花会时间未到可能花期就过了。洛阳人民想了许多办法来控制和掌握这个问题。但是老天爷的脾气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2010年4月13日,洛阳的牡丹花还有其他一些花卉都已经盛开如火了,却突然遇到了一场“桃花雪”。洛阳降雪持续时间约5小时,而且还是自洛阳举办牡丹花会以来遇到的第一场雪;《洛阳晚报》还说这是“45年来”洛阳历史上“最迟的一场‘桃花雪’”。因此,《洛阳日报》和《洛阳晚报》以“雪和牡丹”为中心,从方方面面予以多次报道。在报道中每每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给报道增加了魅力。尤其是4月15日,第一次报道雪中牡丹的姿容,用了这样一个标题:

牡丹花会举办以来首次遇雪(引题)

浅紫深红,谁信漫天雪里逢?(主题)

这个标题字压在美丽的雪中牡丹照片的下方,不但使读者得到几分欣赏“雪中牡丹”的惊喜,而且通过阅读古典诗词,加深了对美景的理解。说明雪中牡丹,自古都是难得一见的,不信,有古诗为证!洛阳晚报的记者报道说: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在他的《减字木兰花(雪中赏牡丹)》中,就用“前村夜半。每为江梅肠欲断。浅紫深红。谁信漫天雪里逢?”的句子,表达了惊喜的心情。叶梦得写的是雪中的梅花,记者把它移过来,用之表达此时见到“雪中牡丹”的心情,也很贴切。(缺点是这个让人惊喜的图片和文字报道虽然放在一版头题的位置,但不够突出,影响了它的视觉冲击力。)在之后关于牡丹的报道中,《洛阳晚报》的巨幅照片每每把争奇斗艳的牡丹花置于视觉中心,而将看花的游人置于次要的位置,可见心中的主次是很明确的。同时,记者不断引用古典诗词来点题、破题或深化主题,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文化力量。

惊蛰的诗句 篇7

减法诗 《乐府》中载有一首《懊侬歌》的诗,全诗20字,读起来居然是道减法:“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3300―1300=2000。一首诗,一道减法题,诗作者期盼与心上人相会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

方程诗 《笑笑录》中载,清代诗人徐子云曾写过一首诗,全诗居然是道方程式:“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算出,寺内共有和尚624名。

荒年诗 《瓜棚夜话》中辑录了两首“荒年诗”。明嘉靖年间,全国水旱成灾,野有饿殍,民不聊生。诗人金珊在除夕之夜做了两首“荒年诗”,嘲讽时弊,发泄愤怒:“年去年来来去忙,不饮千觞与百觞。今年若还要酒吃,除去酒边酉字旁。”“年去年来来去忙,不杀鹅时也杀羊。今年若要杀鹅吃,除却鹅边鸟字旁。”第一首诗,“酒”字除“酉”,是个“水”字;第二首诗,“鹅”字去“鸟”,是个“我”字。诗人忙了一大年,到了年底,却只剩下了“水”和“我”,不禁让人立刻想到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句俗语。称之为“荒年”,确是恰如其分了。

虚词诗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时有位落魄书生 ,写了一首“虚词诗”:“吾人有志于诗途,岂可苟焉而已乎?然而正未易言也,学者知其所勉夫!”全诗28个字,却含有17个文言虚词:吾、于、岂、可、焉、而、已、乎、然、而、正、未、也、者、其、所、夫。可谓是遣词高手,匠心独运!

惊蛰的诗句 篇8

立春偶成

南宋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①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日“律回”。

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③参差:不齐的样子。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这首诗中最生动的诗句是“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新春来临时,人们还没有感觉到,草木却已用自己的语言――“发芽”来告诉了大家,所以说它们是最先知道春到人间的消息的。

从诗中我们感受到,冰雪在消融,草木逢春,新绿渐露,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眼前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春水碧波荡漾,也充满着活力。

惊蛰的诗句 篇9

还记得那个耄耋之年的烛之武吗?“夜缒而出”的情景不禁让吾辈心寒,即为老者,何不安享晚年,却要挺身而出,毅然卫国。穆公面前的白发老人,口虽无牙,却也凭得三寸之舌,说退秦国三军雄师;仅凭一口之言,晓以利害,深中秦穆之心,从而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于危难之前,这是何等的光辉啊!谁又知道,壮年时期的烛之武,满腹韬略,却不受待见,未得赏识。退居寒舍,也不愿过安静闲适的生活,终日苦读史书,关乎国之安危,“不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也时常空对书斋,指点江山,分析天下形势,冥想安邦定国之策。度日如年,却也日日心欢,“磨剑数年,只待一朝试锋芒”。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纸诏书,王命在上,承载了国家之信任、君王之信任、百姓之信任。此时,牢骚和委屈又算得什么,数十年的等待只为今朝受命而去。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他慷慨前去,不负而归,终成了为后世传颂良久的“老年英雄”。

还记得那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庄王继位三年,终日喝酒玩乐,打猎游赏。楚国朝政荒诞,百官闲散,国之命运,实在令人堪忧。有贤臣进谏庄王,庄王大醒,开始整顿朝纲,励精图治,终为春秋霸主。谁又知道:庄王其实并非是酒色之徒,他少年即位,面临的一片混乱的朝政,为了稳固事态,他不得以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是暗地里等待时机“一飞冲天”。一个王,有如此谋略和耐心,实属不易,也不枉他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三年中,庄王要过着两面生活,一边昏昏碌碌,令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另一边观察朝野动态,暗调兵马,等待是时一展宏图霸业。庄王是一个很成功的贤君,正是由于他三年的潜伏,才让他成就了辉煌,为后世历代君主所推崇。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四千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绚丽。然而,谁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一百年。一百年中,它只是静静伫立在高原,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着,等待这一百年后生命绽放时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时的眼前一亮。

冰心老人有一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佛曰:历经前世三千年的痛苦,方才修得今生今世的幸福。

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光彩的那一刻。生命的辉煌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而来的,愈是暴风骤雨,愈能铸就辉煌。人生如沙粒,困难似扇贝,数以千日的磨砺才有珍珠般的闪烁。挫折中锻造出来的才是钢筋铁骨,面对泄洪般的困难,忍耐、潜伏是最尖锐的破敌利器。彼时,日夜呼吸的是执着、是坚定,血液中流淌的是勇气,那么,我说:辉煌还会远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