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诗句最新7篇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祖国的母亲河,那么描写黄河的古诗句有哪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细致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7篇描写黄河的诗句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

描写黄河的诗句 篇1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2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 《黄河夜泊》2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24、雷霆横刻千重山,澎湃纵雕万里原。—朱炳仁《黄河》。

有关黄河的诗句 篇2

“春风不门关”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出自诗人王之涣的《词二首》。

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创作背景: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黄河的诗句 篇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阮籍《咏怀》)

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句子迷:

有关黄河的诗句 篇4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漠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他们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向他们报告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写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首诗即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

【内容主旨】

这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诗中意象】

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表现手法】

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侧重于写景。而在写景时,着笔简洁,将多种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震撼人心。同时,此诗还采用了两两对照的写法。用“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用“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大雁北归,而诗人却迎着漫漫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重要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堪称千古名句。其中“直”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感。这两个词极状沙漠地区的平旷,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诗歌风格】

笔调简练,意境雄浑。

【中考链接】

1. (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2. (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①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②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 “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 “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描写黄河的诗句 篇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其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李白《赠裴十四》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 章碣《焚书坑》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 白居易《望月有感》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 李颀《古从军行》

赞美黄河的诗句 篇6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1

黄河,在我心中她是神圣无比,不可替代的,因为她塑就了13亿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先民就是从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从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你是母亲!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神圣的母亲!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从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到距今7000~3500年的新石器文化到距今35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这都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古代人民超凡的智慧呀!故宫、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战国编钟……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啊!黄河!从古至今多少人在赞颂你: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黄河落天走东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现代著名作词家、作曲家光未然和洗星海共同谱写的《黄河大合唱》,这都是人们发自肺腑由衷地赞美黄河,歌颂黄河!

啊!黄河!我要怎样才能表达我对你的热爱呢?

如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黄河奔腾不息的流水;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颜色,来画出黄河别具一格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2

听那震耳欲聋的涛声,是谁在咆哮?看那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色,是谁在展示它优美的身姿?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波涛汹涌,一泻万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它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身为河南人,我们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永恒的主题:黄河在我心中。

看那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的黄河,好似一条怒吼的巨龙,卧在中华平原的大地之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足已见得黄河的雄伟气势。望黄河滚滚,听涛声阵阵,沿着历史的足迹,俯望黄河的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多少的事迹呀!大禹治水,官渡之战,牧野战争。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如同一洼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国的原野上。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屏障,有着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它用那英雄的气魄保卫着中华儿女。“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连接着南北两岸,是中华民族的纽带。黄河呀!让我们以嘹亮的歌喉歌唱你的雄伟壮观,让我们以一颗挚诚的心谱写一支优美的歌曲,让我们以优美的音韵编写一首诗歌来赞颂你。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呀,气势磅礴,万丈狂澜,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洗刷了百年污浊。黄河,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亲爱的黄河,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文化,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风景,我爱你博大精深的文明,我爱你巍峨雄伟的磅礴气势。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你的敬,对你的惊,对你的喜,对你的爱,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挚诚的心,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为你送上祝福,为你送上这发自内心的呐喊:黄河,你在我心中。

黄河在我心中作文600字3

从我们懂事开始,黄河就围绕在我们的耳畔,她奔流不息,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你从昆仑山脉,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最终注入渤海。你像“几”字一样贯穿了亚洲平原,你像中华民族的血液流经中华大地。黄河,你顽强拼搏,努力积极,永不屈服,这象征这我中华民族的精神。

妈妈告诉过我一个神话,说:“女娲创造了人类以后,但怪兽们经常侵害老百姓,但女娲却不能阻止,女娲觉的自己很无用,便把自己关在了千年屏障里,每当她想起自己的人类是便热泪而下,女娲的泪珠变成了黄河,冲破了高山,跃过了河流。

黄河以她的魄力;带来了诗情画意般长河落日的朦胧;带来的磅礴大气的茫茫九派;带来了秦砖汉瓦的质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诗仙李白写出了黄河的气概。又等是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赞美黄河的诗句 篇7

[关键词]《凉州词》;黄河;黄沙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62-02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在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和歌妓演唱时的随意性,使得原诗首句出现了“黄河”与“黄沙”的分化。因此,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最有争议的诗篇,历来学者、文人对此都各抒己见。20世纪60年代,吴骞、林庚、王汝弼、叶景葵、稗山等人对此也进行了一些争论,但结果仍是不一而终。以吴骞、林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以王汝弼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辉的《历代河西诗选》(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黄沙直上白云间”,其他有关唐诗的诸多版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吴骞曾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出异议: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计敏夫《唐诗记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别本偶异耳。而吴修龄(字乔)据以为证,谓作“黄河远上”者为误,云:“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黄河自昔与云与天通。如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魏迟匡“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则远上白云间,亦何不可,正以其去凉州甚远,征人欲渡不得,故曰“远上白云间”,感见其造语之妙,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真小儿语矣。

卜冬、林庚基本赞成和支持吴骞的论点,林先生认为,《凉州词》中的凉州并非指凉州城(凉州在汉时指陇城,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三国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汉唐时的陇右、河西一带的凉州辖区。其中某些区域本为黄河所经流,故诗中自可出现黄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黄河边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堡。玉门关则具体指初入凉州境内,不禁想到了整个凉州,是一个历史的泛写。所以,诗题中有凉州、诗句中有黄河和玉门关并没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叶景葵等人赞同吴乔的看法。王先生认为,唐人对凉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谓河西走廊一带,而乐章上凉州则和西凉同一概念,在甘肃敦煌、酒泉一带,而不在武威,所以,吴乔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并不算错。”一片孤城,即指玉门关而言,它位于敦煌西边,仍在凉州(西凉)境内,并不是黄河边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诗中可以同时提到。至于黄河与玉门关,则相隔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里的景物来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诗篇起句之“黄河远上”必为“黄沙直上”无疑。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论点相反,方法却是一致的,都企图通过对地理的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具体问题说是相反的,就原则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诗中存在着地名距离过远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门关的前提下,坚决反对黄河出现在诗中。而林先生则是肯定黄河可以出现在诗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说成是黄河边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无从考证,并将凉州区域从历史上最泛的地域辖区来解释。此外,程千帆教授还认为,黄河的“河”字并非误文,孤城即指玉门关,至于凉州具体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辖区或仅西凉一带,如系州治县陇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难说了。

那么到底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符合原诗意境。

一、 孤城就是玉门关

孤城就是玉门关,这不仅符合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边塞诗都曾提到玉门关,并多于孤城相连。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出塞》)。还可以说此句原语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因平仄的需要而改变了语序。“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此句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玉门关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门关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

二、对吴骞论点的疑问

上文提到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曾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印证“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写《将进酒》时,曾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写下了此篇。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兴起。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学”语带夸张。而王之涣《凉州词》是作者于边塞所作,描写边塞之景,远离黄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欢快之感。

三、关于气候学的探讨

作为一名河西人,笔者也曾目睹过“黄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赵殿臣在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作注时所提到的:“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黄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当不过。另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实地考察河西玉门关一带的气候,发现当地春天几乎每天中午都有风卷黄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诗中不合物候之诗句》一文中明确指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符合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的气候情况。和王之涣同时代的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也是把玉门关跟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首诗亦如此。唐时描写凉州玉门关一带的边塞诗中也多与黄沙相连,如“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司赴河西》),“横笛杂繁笳,边风卷黄沙”(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军司马》),“青海戌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归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图《阳关戍咏》)。

在唐开元时期,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的情形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几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风,黄沙直冲云霄,后来不知何时被更改,使诗句与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现了两不对头。

四、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凉州词》中,诗人描述了玉门关一带春天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想到边城的凄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玉门关一带的空旷荒寒,又以春风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关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一种对边关的叹息之情。如果此诗前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叹息之情,而且诗境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写出了一种欢快明朗之调,而诗中后三句则写出了一种悲凉之情,这显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与“沙”字的误传

《凉州词》作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传唱和传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这些群体中并不都是文学大家,所以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错的现象。如《国秀集》三卷本上出现了“黄河直上白云间”的句子,很显然这是“沙”字错作了“河”字。九曲黄河怎能直上白云间呢?也正是因为九曲黄河不能直上白云间,也就有了后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因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以致一错再错,并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唱出来更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因此,“黄沙”误作“黄河”极有可能。

六、 有关《凉州词》的曲调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凉州歌》引《乐苑》曰:“《凉州歌》宫调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进,按知运所进者乐曲也。”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由此看来,《凉州词》曲调必多为写凉州及西凉一带。

七、 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门关,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黄河去玉门关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来写是不合适的。

据此,笔者认为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如此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回风卷着黄沙直冲云霄,眼前是高大雄伟的祁连山,玉门关在空旷茫茫戈壁显得更加孤单,这让诗人顿生一种荒凉之情。而此时与此等境界,这不仅符合全诗的意境和玉门关一带的春天的气候及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同时,忽然听到羌笛吹《折杨柳》曲调,这不能不让诗人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怨词,感叹朝廷的恩惠不及边关。全诗意境浑厚,感情真挚,浑然一体,令人折服。

[参考文献]

[1]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方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