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浪淘沙》诗句赏析精选2篇

怀古与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寓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刘禹锡《浪淘沙》诗句赏析精选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 篇1

古代文学课是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当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通过对文学思潮、流派及作家作品的解读,把握文学发展之流变。次之,通过对经典古诗文作品的赏鉴以及对中国文学人物的品鉴,使学生思想和情感得以教化和熏习,审美意识确实得到提高,文化品格和人文素质皆得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但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仅仅通过知识传授和作业考查是不够的,所以,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目标达成的不同方面看,都有必要设置一定数量和合理形式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安排和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引发学生对文学研究的兴趣,也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专院校学情分析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专院校中文系学生大致有如下几类情况:第一类是高中时成绩一般,大多数学生严重偏科,在高中阶段成绩居于中下等,因此在高中阶段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较少;第二类是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较好,但由于心理素质等原因在高考中失利。这两类学生性格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比较内向、缺少自信等特点。因此,在高职专院校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较少和教师主动交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虽然大学教育已经不主要承担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性格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可能和社会以及家庭因素有关。大学阶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继续再教育渗透在许多学科中,它注重潜移默化的、春风化雨式的间接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更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就承担着这样一种艰巨而神圣的责任,即通过对经典古诗文作品的赏鉴以及对中国文学人物的品鉴,使学生思想和情感得以教化和熏习,审美意识得到提高,文化品格和人文素质皆得以提升。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文化品格和人文素养只是采取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策略去引导。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对少数知识底蕴较丰富并且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是有效的,而多数同学可能一笑置之,收获甚微。

3高职专院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及方法革新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表明专科层次上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都应该去尝试创新,以适应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高校学生情况。首先,在授课中,教师可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繁简的安排和适度的侧重,如教师可以侧重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提升人文素养的内容。特别是对孔子、屈原、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作品的教授,可以适当改变一下侧重点,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去分析他们的思想及人格品质,从而去感染和教育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即先介绍生平、思想,再总结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后选讲一些他的重要作品的基本讲授次序。而是进行一些教学设计,突出性格与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而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教师可以在授课方法上进行创新,比如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法对以上需要侧重的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下面以对刘禹锡这位作家及作品的讲解为例来说明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及方法革新。教师在介绍刘禹锡的人生及诗歌内蕴时应重点放在学习作家傲视忧患、坚毅高洁的人格魅力上。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刘禹锡的生平。但是在介绍生平时要把重点放在他参与“永贞革新”及失败被贬的遭遇以及他与柳宗元的友谊方面。

3.1通过介绍作家生平引出第一个讨论的话题:真正的友谊是什么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经济衰落萧条、民不聊生。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柳宗元以极高的热情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政局为之一新。因变法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是年八月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刘禹锡、柳宗元开始了二十几年的贬谪生活,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 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后又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为官十年。元和十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被重新召回京城。后因事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去做刺史。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没有人愿意去那里为官。刘禹锡此行还要带着八十多岁的母亲。柳宗元得知这个消息后冒着获罪的危险,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后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病故的消息,悲痛欲绝。刘禹锡花用全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且多方筹资刊印,使柳宗元文集得以问世。保存了柳宗元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此处一定要重点介绍,以此引出第一个讨论的话题:真正的友谊是什么?在同学们讨论后,明确真正的友谊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 篇2

关键词:文学 化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H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6-01

化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诗词是优美的、有生命力的,这两者之间存在太多的差异。然而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诗人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融入了优美诗词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优美的诗词。诗人发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有生命力的描述,创作了优美的诗词,实现了化学与文学的融合。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

1 明代的著名诗人于谦诗词作

《咏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诗词是于谦为了表达自己一生清白而作,但是这诗词又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诗词中的“千锤万凿出深山”表明了石灰石的来源,也能体现生石灰来之不易。“烈火焚烧菪等闲”说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硬度较高,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力量才能把石灰石敲碎,然后再把碎的石灰石进行高温加热,使得石灰石变成生石灰:CaCO3(s)=CaO(s)+CO2(g)。“粉身碎骨浑不怕”描述的是氧化}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碳酸钙:Ca(OH)2+CO2=

Ca(CO)2+H2O。

于谦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不仅仅是抒发自己不怕艰难和困苦,不怕奉献自己的生命的情感,而且也表达了自然坏境对人的影响,人应该保持自己崇高的情操,不被世俗所感染的情怀。这首诗词阐述了一系列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古代诗人实现了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文学。

2 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诗词作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诗词中的“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珠”描述的是客人是来自南方,送了一颗珍珠给他。“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讲的是珍珠上好像有不清楚的字迹,后来诗人把珍珠藏在了箱子中,也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的意思是时间过去了很久,把箱子打开想看珍珠,但是珍珠不见了,只剩下了一些红色的液体。“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阐述的是原来是珍珠贝的表面有一层膜,这层膜受到了刺激后产生了液体,然后液体凝集到一起成了碳酸钙,也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发生的现象的原因是碳酸钙是沉淀难溶于水,它可以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由于当时杜甫住的地方潮湿而且与二氧化碳接触,所以会发生化学反应。当时的杜甫他不知道珍珠发生了化学就变成了红色液体。

这首诗词不仅仅描述了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而且抒发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表达杜甫对现实,对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的不满,体谅普通百姓的艰辛和生活的不容易,怜悯百姓的情怀。这首诗词阐述了一系列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古代诗人实现了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文学。

3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诗词作

《浪淘沙九首・日照澄州江雾开》

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诗词主要讲的是古代淘金的方法。“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意思是在清晨,整个大江都被烟雾笼罩,太阳出来后,烟雾都散开了。太阳光照耀着江水,成群结队的妇女来到了这里淘金,占据了整个江边。“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描述的是漂亮的女人的头上的首饰和王侯贵族手中的印玺,都是用这些淘金的妇女淘出的金子来制造的,而且讲述了妇女淘金的艰辛和不易。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莫道谗言如浪深》中也有类似内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

刘禹锡的这两首诗都有写到利用物理方法淘取金沙的过程,而且讲述了淘取金沙的辛苦和困难,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鼓励。同时也描述了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波,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首诗词描述了金的化学性质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古代诗人实现了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文学。

综上所述,表面上化学与文学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只要你积极探索,善于发现就能发现古诗词中蕴藏着的化学知识。平时,只是我们较少关注和发现。古代诗词实现了化学与文学的融合,诗词通过描述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

[2]中学生古诗文诵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