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名言吧,名言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综合浓缩,简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什么样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经典呢?本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5篇名人名言故事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贬谪忠州(位于四川)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
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加以保护。
白居易植树绿化大搞园林的功绩,千古流传,现在苏州政府和人民自筹资金,修建了白公碑和白公园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在莫泊桑的文学之路上,除了母亲这个领路人之外,还有两个对他影响至深的人。一个是着名作家福楼拜,另一个就是着名作家左拉。
和左拉的认识,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真正开始。左拉既是莫泊桑的老师,又是他的兄长、朋友兼战友,这种关系的形成始于1879年他们在梅塘别墅的文学聚会。当时,一群作家聚集在左拉周围,结成了自然主义的“梅塘集团”。这个集团共有6位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以及莫泊桑和左拉。他们商定每人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各写一篇中短篇小说,于1880年结集出版,取名《梅塘之夜》。这部小说集被看成是这个文学集团的自然主义运动宣言。在这部小说集中,最着名 这篇小说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左拉称赞这部短篇小说是一部“杰作”,是一部“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是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因为它使莫泊桑得以“跻身于大师的行列”。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
作为莫泊桑的“战友、兄长、朋友”,左拉对莫泊桑的创作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初左拉初识莫泊桑时,并“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梅塘别墅的文学沙龙中,起初也没有人注意到莫泊桑。当沙龙成员决定就普法战争每个人讲一个故事然后写成短篇小说时,莫泊桑的故事同样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左拉却并不因此就看轻莫泊桑,他仍然履行自己的诺言,等待莫泊桑写出作品后一起发表。
《羊脂球》使莫泊桑一夜成名,也从此开启了莫泊桑文学创作的新时代。
从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间,他创作了300多个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部游记和大量的评论文章。可以说,如果没有左拉伟大的友谊,也就不会有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左拉当时在法国文坛的显赫地位,他能提携莫泊桑这样名不见经传、才不过常人的年轻后进,足见其人格之高尚。他评价莫泊桑的创作时说:“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在莫泊桑逝世后,左拉深感痛心,他说:“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三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他坚信莫泊桑的作品可以传世,能够被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他认为“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篇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篇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