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名句(优秀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名句(优秀5篇),仅供借鉴。

陶渊明的名言 篇1

1、不为五斗米折腰。

2、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5、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6、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8、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9、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0、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2、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1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6、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17、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18、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19、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0、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2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2、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2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5、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6、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2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8、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9、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0、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3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34、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3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6、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37、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3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9、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40、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陶渊明的名言 篇2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陶渊明名句范文 篇3

关键词:朱自清;陶渊明;生平;多义性;思想来源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陶渊明自唐以后就逐渐受到了文学理论研究家们的重视,陶渊明的诗风独树一帜,他的诗歌与个人人生遭际紧密联系,经历了由笔调丰华到自然平淡的转变。陶诗的自然是历经洗练后的自然,回到了混沌、最初的自然状态。朱自清也如此,他的散文创作往往展现出的是一种平淡冲和,少有激烈的感情表达,往往蕴含了阅尽世事的苍凉意味。他的这种中庸态度也是在对情感的反复体验之后,感到人生的种种复杂性后的退守。朱自清对陶渊明的接受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态度上,本文试从朱自清对陶渊明的学术研究以及陶渊明对朱自清人生态度和创作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朱自清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朱自清对陶渊明生平的考证

1934年朱自清发表了论文《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1],他从陶渊明年谱的七种版本讲起,归纳出六个见解分歧而聚讼未决的问题,即陶渊明名字之异、诗文书写的年号或甲子、居住地址的变异、出仕情况、家族世系和享寿年岁[2]。并对各个版本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对其名字和生年的不同说法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个人质疑,并最终得出陶谱可得定论的四端:

“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一也。所著文章入宋不书年号,二也。始居柴桑,继迁上京,复迁南村。栗里在柴桑,为渊明尝游之地。上京有渊明故居。南村在浔阳附郭。三也。渊明尝为州祭酒,尝侍桓玄,丁忧归。嗣州召主簿不就。又为镇军参军,仕刘裕,建威参军,仕刘敬轩或刘怀肃,官终彭泽令。四也。至世系年岁,则只可姑存然疑而已。”[3]

可见朱自清的陶渊明研究十分讲求例证,对没有找到证据的说法不轻易下定论,同时对各家说法采取辩证的认识态度,只选择可靠的材料,他的结论也是十分周密谨慎的。即便对于我们以前所认定为陶渊明曾祖的陶侃也受到了朱自清的质疑,他提出了几个文献里不同的对陶渊明身份的质疑,或说为陶侃六世孙、或说为陶侃七世孙,而陶侃为陶潜曾祖之说始见于《宋传》。最终经过辨别,也只能得出此事存疑的结论。朱自清考证性的研究是他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一种惯有并始终保持着的思路与方法,是从诗人生活背景入手而进行的最基础性的工作[4],为后人对陶渊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朱自清对于学术这种认真、不人云亦云的态度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的古典文学论文集学术性非常强,这也为我们展示了散文创作家之外的朱自清的别样风貌。

二、陶渊明诗歌的多义性的论证

1935年朱自清作论文《诗多义举例》[1],该文中以陶渊明《饮酒》诗为例,具体论述了应广求多义、同时需贯通上下文以求“切合”诗意的解诗方法。朱自清说明有些诗并非每篇每句只有一个正解,要考虑到这些诗歌可能拥有的多义性。然而“多义并非有意必收: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需严;不然,就容易犯我们历来解诗诸家‘断章取义’的毛病”[5]。朱自清先生从每一句出发,寻找其诗歌中可能存在的引用典故,以“采菊东篱下”一句为例:朱自清先生首先从吴淇《选定诗论》中的说法谈起,采菊可能是诗人偶尔之兴味,而不一定是下文所讲的“供佐饮之需”。然后再讲朱自清喜欢菊的原因从《和郭主簿》之二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6],而其所本则是钟会的《菊赋》:“故夫菊有五美焉……冒霜吐颖,象劲直也”,再由此推出古人喜爱吃菊的风俗,那么九日之采菊,较为可能的还是“供佐饮之需”。这显然与我们以前形象中飘然与尘世之外的陶渊明形象不同,朱自清自己也说“有些杀风景”,但从朱自清的考证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人间性的一面。他好饮酒,喝酒在朱自清看来很有可能在古代是件雅事,因而他前面所举的关于“”的诗例,也可以说是古时候文人雅士用来表明自己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因而凝聚了一种固定的象征意义。“采菊”意象的多义性也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窥看陶渊明的品性,而这种多义性还是要求我们从多侧面、多层次中找到最符合诗意的解释。因而朱自清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旨在说明,“多义”的诗歌阐释方法有利于解释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暗示性,但同时要“切合”实际语义,避免走入过度阐释的困境。

而在1936年所作的书评《陶靖节诗笺定本》[1]中他也谈到了对陶诗的阐释不要用过多经典来束缚其原有的自然本性,对陶渊明的多义性阐释应在符合文意的基础上寻找其诗文来源。书中这样说:

“注以详密为贵;密就是密切,切合的意思。从前为诗文集作注,多只重在举出处,所谓‘事’;但用‘事’为目的,所谓‘义’,也当同样看重。只重‘事’,便只知找最初的出处,不管与当句当篇切合与否;兼重‘义’才知道要找那些切合的。有些人看诗文,反对找出处;特别像陶诗,似乎那样平易,给找了出处倒损了它的天然。钟嵘也曾从作者方面说过这样的话;但在作者方面也许可以这么说,从读者的了解或欣赏方面说,找出作品字句篇章的来历,却一面教人觉得作品意味丰富些,一面也教人可以看出那些才是作者的独创。固然所能找到的来历,即使切合,也还未必是作者有意引用;但一个人读书受用,有时候却便在无意的浸淫里。作者引用前人,自己尽可不觉得;可是读者得给搜寻出来,才能有充分的领会。古先生《陶靖节诗笺定本》用昔人注经的方法注陶,用力极勤;读了他的书才觉得陶诗并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么平易,平易里有的是‘多义’。”[3]

朱自清创造性地把详密之“密”引申到了“密切”,进一步又导向“切合”。这就能够有效地克服和排除诗的诠释掩盖乃至歪曲诗的本意的情况再发生,突出和强调了诗文作品蕴含的“义”,而不是使用的“事”[2]。朱自清的考察从事出发,但却要求归于义,说明他虽然重视对诗歌本源的探寻,但同时也要求诗歌的阐释是符合作者实际的。

朱自清对历来研究家们所说的陶渊明诗歌有左思风力的影响进行了驳斥,说明陶诗在字句上虽可能有左思的影子,比如左思的《招隐诗》与陶渊明的《和刘柴桑》,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的《饮酒》诗等,但陶诗意境却与左思并不相同。就全诗而论,陶诗承袭前人的并不多。朱自清说陶渊明“用散文化的笔调,却能不像‘道德论’而合乎自然”[3],这是陶渊明的特别之处,也是将其与前人区分的重要标志。陶渊明受古典文化熏陶颇多,自己在诗歌的写作上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了前人的语句,但总体说来,陶渊明的诗歌自成风格。也是这样,朱自清才会在文章中说“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 [3]。

三、陶渊明思想来源的考察

1936年《陶诗的深度》中还谈到了陶渊明诗作中反映出的对老庄等各家文化的继承。朱自清从《古笺定本》中引书切合的各条来看,“陶诗用事,《庄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论语》第二,共三十七次,《列子》第三,共二十一次”[3]。由此来看,陶渊明作品中的思想非常复杂,而其二元人格也是在后人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中被决定的。陶渊明的思想受道家还是儒家影响多,站在朱自清的立场上是很难断定的。朱自清从陶诗中常用的几个概念出发,“‘真’‘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3]朱自清认识到陶渊明思想中的“真”和“淳”是道家独有的,虽然他也有“游好在《六经》”[6]这样的诗句,但其诗句中“真”的自然才是核心。朱自清对“真”的阐释在1935年《诗多义举例》中已有论述,其“真”为本心,而其源来自于《庄子・渔夫》。朱自清在对陶渊明的思想来源研究当中,通过对陶诗的解读,确立了陶渊明的思想中心,即“孔子学说的道家化”,也就是道家为核心,但也受到儒家的影响。

四、陶渊明对朱自清的影响

朱自清一生从事陶渊明诗歌研究和课程讲授,因而无可避免地在多方面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朱自清的作品风格的平淡自然与陶渊明洒脱尚真生活下的田园诗风有一脉相承之处。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朱自清与陶渊明人生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曲折一面。朱自清在阅读陶渊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根据陶渊明的行为方式来行事,在性格上都有诗意化的一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二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承继关系。

朱自清与陶渊明的成长经历有非同寻常的相仿之处,陶渊明是名将陶侃的后人,但是家族在陶侃去世后迅速地衰落。陶渊明九岁就丧父,陶侃之后家境又一次一落千丈。朱自清也是如此,祖父在时为海州府承审官,家境较为优越。辛亥革命的动乱,朱自清祖父不堪勒索,捐出大半家财,心力交瘁而辞世,朱家家道由此中落。[1]读大学期间,朱自清家境每况愈下,为他读书负了不少债。他的夫人陈竹隐也记录过这一段往事:“他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是相当贫苦的。‘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那几年,冬天晚上睡觉,只有一床破棉被,要用绳子把被子下面束起来。”清贫的生活给了朱陶两人一样的无奈,要养活家庭却又不愿被世事所累,所以永远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徘徊。陶渊明辗转于桓玄、刘怀肃等人的幕僚之间,最终选择自己本性回归自然。朱自清则退守校园,这与他喜爱雅静的本性一致。此时的环境已经不可能给他一个自由自在的田园,于是他遁入书斋默默耕耘,与动荡的时局划清界限。然而两人不慕荣利的性格还是一模一样,陶渊明辞官归隐,朱自清则多次请辞中文系主任之职。素来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虽然被证明是《别了,司徒雷登》的夸大影响所致,但他能在拒绝领取“美援”的宣言书上签字,认为此事是正义的就应该这么做,朱自清的学者人格仍是让人赞叹。

在创作影响上,朱自清多年的“陶渊明诗”课程的开设使他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陶渊明,陶诗的质朴自然影响到了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同时,朱自清在研究陶渊明的过程中还创作了拟古诗《陶潜归园田居》《饮酒》等,收在《敝扫集》当中。以陶渊明的《责子诗》与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为例对比来看:陶渊明的《责子》当中,看似是写对儿子的责备、批评,实际上体现的是陶渊明身上超脱世俗之外的常人之情,对于子女未来的挂虑。陶渊明的责备并非严厉的,而是带有诙谐的性质,以戏谑之笔,写出了对儿女的爱怜和慈爱之情。而朱自清《儿女》中的爱怜与无奈之情,可谓与陶渊明如出一辙。朱自清对于家里孩子用“成日的千军万马”来形容,孩子们的叫嚷更是常常使他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在给叶圣陶的信中也说道:“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但后来孩子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但我的孩子们在幼小时,确比别人的特别不安静,我至今还觉如此。我想这大约还是由于我们抚育不得法;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7]朱自清对孩子们的吵闹曾是一味地惩罚走向看到自己教育方法的缺失;曾忧心孩子们的发展,从怕他们不成器走向培养目前的胸襟和眼光的想法。随着自我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朱自清对儿女的爱也越发深沉。这两位超脱尘俗的文学家在对待亲情的态度上都有可亲可爱的一面。

朱自清曾说:“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9]陶渊明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的形成是诗人对长期的生活感受进行艺术提炼所获得的,作品有着极为丰厚的审美意蕴,能给人独特而深刻的美感。[8]两人的情感都是自然的真情流露,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写了作者归隐之途和田园景象,情感由胸中自然留出,无半点造作,诗歌非常流畅平易,但却给人欣喜之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如此,只是傍晚走过的荷塘,却引起了作者如此多的遐思,他满腔的真情随着对荷塘的细节描写缓缓从内心里流出,让我们在欣赏荷塘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心绪的变化。文风上的清丽脱俗是他们能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最显著特点。陶渊明借风光秀丽的自然景物来表达独有的情思,朱自清不仅爱读陶渊明的作品,而且也像这些古人一样,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特情怀融入山水之间。[10]朱自清更非简单地模仿陶渊明,在意境的构造和叠字的使用上他更是超越了陶渊明,为我们呈现了别开生面的动人风光。总之,朱自清与陶渊明在人格上的相似性和文学创作上的承继关系,都让两位在文学史上愈加大放异彩。

五、结语

朱自清在陶渊明研究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陶渊明生平的考证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同时他在诗歌多义性的研究中发现了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独特性,也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朴素自然。此外,朱自清经过详细的论证,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孔子学说的道家化”,这种创造性的见解也为我们了解陶渊明的思想来源提供了一种路向。虽然朱自清的陶渊明研究中的有些说法也受到了后人的质疑,但其在开拓性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意义。而在对陶渊明的研究过程中,他自身也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与陶渊明在创作风格和人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总而言之,朱自清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和现代文坛上的作家,他对陶渊明接受史的延伸拓展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其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也愈发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 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 田晋芳。散文大家朱自清的陶渊明研究[J].大家。2010(7).

[3]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赵静。朱自清诗学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学,2009.

[5] 商金林、朱自清。大家国学:朱自清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 王瑶编著。陶渊明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7] 张秀枫主编。朱自清散文精选[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8] 陈蕾。陶诗对朱自清创作的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陶渊明名句范文 篇4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7、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1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18、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9、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0、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1、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22、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3、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名言名句 篇5

1、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陶渊明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4、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有真意,欲辩 已 忘言。 ——陶渊明 《饮酒·其五》

5、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 今是而昨非 。 ——陶 渊明 《归去来辞》

6、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7、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杂诗》

8、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陶潜 《拟挽歌辞》

9、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陶渊明

10、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

11、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12、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1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14、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 或脱故而服新 ! 愿在发 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陶渊明 《闲情赋》

15、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渊明

16、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1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其五》

18、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 《神释》

19、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 《归去来辞》

20、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归来去兮》

21、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 《 读山海 经》

22、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 《归去来兮》

23、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 《形影神赠答诗》

24、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25、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 《咏荆轲》

2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27、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陶渊明

28、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 《读山海经》

29、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

3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31、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 《归田园记》

32、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 《 归去来兮辞 》

33、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 《挽歌》

34、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陶渊明

35、 勤靡余暇,心有常闲。 ——陶潜 《自祭文》

36、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陶潜

37、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 《归田园居》

38、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 《桃花源记》

39、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 《归园田居》

4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

41、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42、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陶潜

43、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 不重来,一 日 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杂诗·人生无根蒂》

44、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 《桃花源记》

45、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陶渊明

46、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47、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潜

48、 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

49、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陶渊明

50、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陶渊明 《咏荆轲》

51、我醉欲眠,卿且去 ——陶渊明

52、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53、 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陶渊明

54、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 , 息驾归闲 居。 ——陶渊明 《饮酒·其十》

55、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陶渊明

56、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陶渊明

57、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58、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

59、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

60、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