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名言(优秀6篇)

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页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关于书的名言(优秀6篇),欢迎参考。

关于书籍的名言 篇1

《概论》是陈先生早年授课之讲稿,1942年方编集成书出版,共6卷,它将“士人所常读,考史所常用”、“史学必需参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的六朝至清代35种佛教史籍,略按成书先后顺序,分类加以研究、辨析,依书的内容、性质,分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等几类,分别对每部书的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版本源流、撰人略历及内容体制、得失等方面加以介绍与考证。与此同时,每部书又视具体情况,在介绍的方面上各有侧重与增删。本书所有成果涉及到文献学、史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它问世以来的近60年中,征引者甚多,而论述者甚少。近年,周少川教授曾撰《史学研究的拓展——读<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一文(见《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阐述《概论》在目录学、历史学、佛教史方面的贡献,读后颇多启发。本文只就《概论》的史学价值作进一步论述,揭示它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

一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史料价值

作为名重一世的考据学家,陈垣先生在《概论》中首先关注的是史料的准确与可靠问题。正如他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中所言:“因《四库提要》于学术上有高名,而成书仓猝,纰缪百出,易播其误于众……其弊盖由于撰释家类提要时,非按目求书,而惟因书著目,故疏漏至此,今特为之补正。”这指明了本书的基本撰述目的及特征。而这一特征,则是本书史学价值的根本,也是其文献价值的最主要方面。

——考证史实。勾稽残简遗册,博征各家之说,加以参照考校,以求得事实之最终真相,是考证学的基本目的。《概论》在这方面所做贡献,极为突出。如上所言,本书撰述的缘起是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疏漏错误之处,而事实上,它所纠正、补充的史籍远远超出于此,而是把每部书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讹误的每个环节,均一一加以考辨,从而求得廓清事实之功效。此类考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考名目,包括书名、人名等。前者如卷一《出三藏记集》条中称:“自《历代三宝记》以来,即有引作‘集记’者,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引此书凡三十二回,皆误作‘出三藏集记’”;后者如《历代三宝记》条对“宗殆”之名在历代史籍、文集中致误的过程作了考察;同卷《开元释教录》条,专列“《晁氏读书志》正误”、“《四库提要》正误”两目,证其图书分类及相关史籍评价上的失当 之处,则更为精到、详备,卷三《弘明集》条关于《牟子理惑篇》之撰者的考证,亦属此类。以上,是为此书在目录学上的成就。二是考史实,即对所论史籍的流传及书中所载内容之误加以考辨。如在《历代三宝记》条对“补阙”一职的辨误,是从典制史的角度对《佛祖统纪》关于佛教人物记述失实的订正;卷二《续高僧传》条,指出《全南北朝文》在利用本书时由于对佛教历史的无知而导致的错误,是为从文献运用角度谈其不足与讹误;又如卷五针对《宝林传》所载昭明太子奉旨为达摩撰祭文一事,指出“大同二年,昭明卒已五年矣,何能为达摩撰祭文”等等,均为此类。

——拾遗补阙。《概论》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补充不为前人所注重的佛教史籍,主要指补《四库全书总目》之缺。全书研究的佛教典籍中,《四库存目》者为8部,无载者为14部,共占全书总数约三分之二。即使是《四库提要》所涉及的史书,亦在其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考证与史实。二是考人物履历,主要指从正史、笔记、杂传及其他佛教史籍中勾稽史料,以得到所论史籍著者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如卷三《法苑珠林》条所列“道世略历”一目,是在广泛征引《宋高僧传》、《越缦堂日记》、《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唐译本、《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等各种性质著作的基础上撰成的;其他如“赞宁略历”、“玄应略历”、“慧苑略历”等均类此。不仅如此,陈垣先生还在考实的同时,总结、概括某些作者的学术特点,如卷六《禅林僧宝传》在考察作者惠洪生平的同时,还指出他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伉爽有才气,聪明绝世,同时僧中无两也。其居平评诗之语最多”。三是对非宗教史学著作内容的补遗。如卷二《高僧传》条,指出“范蔚宗被杀,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释昙迁抽货衣物,为营葬送,《宋书》六九,《南史》三三《范传》皆不载,亦见于《高僧传》十三《迁传》”;卷四称“一部《景德传灯录》,不啻一部唐末五代高逸传,惜乎欧、宋二公皆不喜佛,故《新唐书》及《五代史》皆阙失此等绝好资料焉。”卷六《佛祖通载》指出“惟此书撰自元代,时有佚闻,如瀛国公之死,《宋》、《元史》皆阙载,此书于卷末至治三年条,载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与洪武初无愠撰《山菴杂录》同,此释典之有补世典者。”此乃在指出本书的史料价值的同时,还补充了正史所缺史料,对客观历史研究与史学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镜源流。考镜源流为史源学之显著特征,亦为考证学之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陈垣先生治学的显著特征。他在《概论》中亦十分强调探究史源的重要性,如卷三《广弘明集》“《四库提要》正误”目,指出“《提要》又引《神僧传》六,称道宣为僧祐后身。按《神僧传》乃明初撰集之书,其《道宣传》全采自《宋高僧传》十四,《宋高僧传》《四库》著录,《提要》何以不引宋传而引明传,可知其随手翻检,未尝一究史源,实为疏陋”。《概论》之考镜源流主要体现于每部书目之下“版本流传”、“学人利用”诸方面考察中,这对于了解这些史籍的版本优劣、内容特点及前人研究情况都大有裨益。如卷三对《法苑珠林》的流传与使用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与介绍;对《一切经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在流传过程中不同的版本即藏本与儒本作了不同的介绍,以便于人们在利用与研究时作参考。至于考察佛教历史发展的专目,如卷五在《释门正统》、《佛祖统纪》二书之下列“台禅二宗之争”、及“山家山外之争”二目,指出台禅二宗“之于七佛十十八祖,亦犹儒墨之于尧舜也”,而山家山外之争,则“犹儒家今古文之争也”。是为从两部阐述佛教统纪的史籍中以微见著,考证佛教发展的脉络与流派特征,亦可视为较为完整的学术发展史研究。它们不仅具有条分缕析、考镜源流的作用,而且每每涉及到学术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随处发论,多有真知灼见。

以上这三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此书在史学研究尤其是佛教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必备书籍。正如佛教史专家吕澂先生所言:“陈垣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讲述得较详,可以参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二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理论色彩

《概论》是一部考证性质的宗教史籍研究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史学著作,盖无疑义。然从陈垣先生之学术渊源与学术特点来看,绝不仅限于考证史实,他所著宗教类著作,从《元也里可里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到《明季滇黔佛教考》,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历史、史学与现实的思想认识,《概论》亦不例外。除了上述文献学上的价值,它还具有多方面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本文试从以下几点作简要论述:

——学术定位。所谓学术定位,是指《概论》在考镜源流,辨证史实的同时,还明确了所考察的每部佛教史籍在学术发展中的地位。这里说的学术发展,既包括佛教史、客观历史,也包括史学史。而这种定位工作,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的:一是通过对史书本身的特点进行总结,直接提出结论。如卷三《法苑珠林》说它在文献学上的价值是“凡近代耳闻目击之事,无记载可述者,亦必注明某人所说。……表示其说有征,不为虚构,甚合史法,故清代汉学家特重其书”;卷四《慧琳音义》在这方面价值则体现为:“吾人近考《四库提要》惠敏《高僧传》之伪,利用此书卷八十九”;卷五在介绍《宝林传》时指出它在佛教史研究中的地位:“此书为禅宗史惟一史料,《景德录》及《传正宗沪》均取材于此。惟其言不雅驯,荐绅难言,故《正宗记》用之而复贬之。正如吾人今日欲考中国天主教史,不能不用传教士所著之书也”。二是通过对佛教史籍与时代学术风气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考察,凸现出它本身所具备的学术史价值。如卷三对《法苑珠林》的流行与汉学的关系的分析,首先引刘毓崧《通义堂论文集》十二所言“陈隋以上旧籍,唐初存者较多,其无传书者,可以为蒐讨之用;其无足本者,可以为校补之资,于艺苑学林,自有裨益,不得因异端当斥,而遂不节取之”,而后得出结论云:“书之显晦固有时,然苟不与汉学家气味相投,亦焉能登之儒藏也”。同卷对《一切经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内容的考证,认为它们之所以得到清代小学家、校勘家、辑佚家的青睐,也是由于“其所引书,自释典外,百数十种,今多亡佚,即未亡佚,亦每有异文,足备讐校。”“此亦时代风气使然”。同样,《辅行记》的流行,其内在原因也在于它与清代学术风气的偶合。这就不仅是对史籍本身价值的考证,而且把它的流传与时代的关系辩证地揭示出来了。

——探讨规律。《概论》谈学术发展,往往超出佛教史学的范围,对某一时代学术风气进行概括与总结,从而使这种研究具有了某些普遍性特征。如上述对时代风气与佛教史籍流传影响的认识,就带有这一特征,使今人对清代学人的学术观点、价值取向及其与佛教发展的密切联系有所认识;同样,卷三《广弘明集》在谈到本书的利用价值时,指出《四库提要》从中得阮孝绪《七录序》,故而对其大为重视,而事实上“明人早已见及,特明人纂述,不尽注出典,即注出典,亦不注卷数,方法不如后人之密,故每为清人所轻,而严可均《全汉魏南北朝文》遂称独步矣,此时代风气之赐也。”这一段议论之作用,不仅在谈佛教史籍,而是涉及到对明代学术整体特点的认识及其与史籍流传关系等问题,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明清治学风气的迥异。又如卷四在谈及《新译华严经音义》流传时指出:“辽时文化本陋,惟燕云十六州为中华旧壤,士夫多寄迹方外,故其地佛教独昌,观缪、王二家所辑遗文,属佛教者殆十之六七。”这一方面揭示了辽代佛教发达、尤其在汉族旧地为甚的事实,一方面也是对辽代文化发展特点的概括。从上述几例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任何学术流派相互之间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史学与佛学如此,前代与后代学术亦如此。第二,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前者决定后者的基本面貌,而后者在反映前者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前者。《概论》中所包含的这些理论因素,不独是由于陈先生对史事的精于考辨,更是因为他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大势有驾驭之力所致。

——史学批评。在《概论》中,这方面探讨多是通过对佛教史籍与正史比较进行的。如卷四在讲到《五灯会元》的体例时指出:“《十七史商榷》五十三谓:‘《新唐书》过誉《南北史》,平心观之,延寿只是落想佳。因南北八史,合有鸠聚钞撮之功,延寿适承其乏,人情乐简,故得传世。’吾今于《五灯会元》亦云然,自《南北史》行,而八史多残阙;自《五灯会元》出,而五灯遂少流通,同一例也。”这事实上是把佛教史籍纳入史学史的广阔范围加以考察,认为它们遵循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此为出发点,《概论》还在史书体例的不同方面,对佛教史籍作出评价。如卷六指出《佛祖通载》在体例上不能吸收正史编撰的长处,在纪年时“只以甲子二字标题,而不尽著年号及年数,每条起始,多以‘某月’或‘是岁’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辄翻数叶或十数叶而未得其确数,此本书之大病也。”卷五在探讨《释门正统》、《佛祖统纪》二书体例时,指出前者有本纪、世家、志、传、载记,乃“仿《晋书》十六国例,以天台以外诸宗入载记。”而后者则“稍变其例”,增加表以“仿《魏书》例也”。此外,还“有《山家教典志》,犹诸史之艺文,专载天台宗著述目录;有《名文光教志》,犹地方志之艺文,专载有关天台宗之文;有《诸宗立教志》,载天台以外诸宗;有《法运通塞志》,其体为编年;有《历代会要志》,其体为类事,则不独天台一宗之事,凡考求佛、道二教交涉,及摩尼、火祆诸教历史者,均可取资也。”指出这种类于典志的史书体裁在佛教史籍中的运用及其在史料搜集方面的优长之处。在运用史学批评标准评价佛教史籍的同时,《概论》还对自《史通》以来颇受史家关注的“史法”之说提出自己的认识,即不受“名教”、“伦理”之限,以事实为依据开展史学工作。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四库提要》指责《宋高僧传》以武则天时人入周代,是“殊乖史法”,而实际上“不知此最合史法也。武后于载初二年九月,既改国号曰周,直至中宗神龙元年二月,始复国号曰唐,此十五年中,事实上为周,史家岂得称之为唐。”接下来还对《四库提要》所言本书“未明断限”问题加以辨析,则既是对《提要》的补正,也是对史书体例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人物评价。此亦为《概论》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纵观全书,它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论古必恕”。如在卷二《续高僧传》条一方面指出严氏《全南北朝文》在利用本书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一方面又设身处地认为“卷轴既繁,虽号称缜密,亦不能无误,要在后学为之纠正耳。”二是“知人论世”。如卷五《法藏碎金录》条,针对《四库》认为《郡斋读书志》列此书于别集类,是“既不敢削其祖宗之书不录,又不肯列之释氏贻论者口实,故姑以附载回护之”,辨析曰“此非知人论世之言也。晁、陈二氏,见解不同,陈氏颇不喜佛,晁氏则以佛为其家学,……则公武又何尝有为其祖回护,恐贻论者口实之事。……则所谓不肯列之释氏者,岂非《提要》以己之心度古人之心乎,此论古者之大病也。”三是客观公正。这个方面最为突出的例证莫过于对《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的评价。陈先生一方面对其“语类俳优,然适会上意”、趋炎附势的做法加以批评;一方面又对其在史学批评上的贡献加以客观评价:“赞宁博学,颇讲史法,吴处厚《青箱杂记》六,称其:‘曾撰《非史通》六篇,为王禹偁所激赏’。固未可以‘乖史法’讥之也。”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标准,都包含着辩证的色彩,一方面体现出陈垣先生对我国史学传统的继承,一方面也是他在吸收了西方史学理论之后的结果。

除上述所言,《概论》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理论价值,如关于文史关系的论述:“所谓一体者,即鎔众说以成文,此文家之法也;所谓聚众碣文为传者,此史家之法也。”(卷六《释林僧宝传》)关于校勘学原则的论述:“‘读诵’《四库提要》作‘诵读’,此虽小节,然以今语改古语,为校勘学中一大忌”等等。这些涉及史学研究方方面面的理论观点,虽不系统,却与本书的文献学价值一起,成为陈垣先生留给今天史学研究者的富贵财富。

三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时代意义

《概论》成书之际,正值日寇横行中华,国破民亡之时,陈垣先生在这一时期著书,无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通鉴胡注表微》即是先生史学著作中最为显著的例证。而从《概论》本身来看,作者也多借对佛教历史的阐发,行议论时政之实。在本书《后记》中,陈先生明言“稿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时北京沦陷,故其中论断,多有为而发”,指出它强烈的时代感与政治感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他为实践“有意义之史学”所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贯穿于全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思想认识:

关于书的名言 篇2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4、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5、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6、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7、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8、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9、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关于书籍的名言 篇3

摘 要:《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书目(集部)》自出版以来,为读者及古籍工作者检索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提供了很大帮助,是极为便利的一部工具书。但它在对古籍版本的著录、题名卷数的著录上也多有舛误,文章简要分析了书目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一些错误作出了订正。

中图分类号:G25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138-03

作者简介:甘沛(1962-),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1 引言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书目(集部)》始编于上世纪80年代,集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工作者之心血,历数年之功,终成完篇。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96年正式出版《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书目(集部)》(简称《集部》)。编纂古籍书目是一项即繁琐复杂,又耗时耗力的工作,没有恒心与毅力,没有对古籍无比的热爱是难以编制出古籍书目的。《集部》出版至今,给读者利用馆藏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给古籍工作者查考古籍版本源流,提供了实用的资料。但《集部》亦存在一些问题及错漏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略订正《集部》之误,以请图书馆同仁指正。

2 古籍版本著录之误

2.1 同书名同版本的书,著录有误

《集部》中《楚辞集注》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共有两个款目,一为光绪元年刻本,一为光绪三年刻本。查看原书,光绪元年刻本内封镌“光绪纪元夏月,湖北崇文书局开雕”, 光绪三年刻本内封镌“光绪三年三月,湖北崇文书局开雕”。这两个牌记,使编目者误判为崇文书局在光绪元年和光绪三年分别刊刻了《楚辞集注》。用原书进行比对,除内封牌记略有差异外,版式、字体及版片的裂纹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可以判定《楚辞集注》是在光绪元年刊刻后,光绪三年重印时更换了内封。“光绪三年刻本”,当著录为“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三年印本”。

《离骚集传》情况也是如此,它有三个款目,版本依次为光绪元年刻本,光绪三年刻本,民国元年鄂官书处刻本。查验原书,依然是除内封牌记不尽相同外,余者皆同。故“民国版本”应著录成“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民国元年鄂官书处印本”。

尚有《李太白文集》等书,亦是重蹈覆辙。由此可见,编目人员在判别古籍版本时,不应当仅凭古籍牌记来著录版本,要把同名的书放在一起进行比对,才能更准确地判定版本。

2.2 未能准确著录版本时代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集部》著录为清乾隆十一年刻本,编目依据大概是乾隆十一年序文。但细读“刘文成公集后序”,其中有“康熙丁亥,有瓯郡江心寺僧名月川者,公之嫡裔也,慨然搜刻是集,幸获郡伯林公原本,依其卷次而厘订之,此集乃复见于世。逾年工未竣,而月川又已溘逝,所遗之板遂浸没于瓯。至雍正庚戌,前邑令万公访之耆宿,知瓯江有钞本,借录而补锓之,遂成全璧”之语。清雍正八年万里的《补刻明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序》中有“然尚有恨者,自十一卷至十八卷俱阙,遂出一岁俸,仍以授瓯江贤裔,俾付梓人督成之,凡阅五月,计八卷,页二百有余,锓既竣,遂书数语于前”之语。书中卷一至十、十九至二十,卷端题有“裔孙孤屿元奇重梓”,卷十一至十八,卷端题有“芝田令新阳后学万里续梓”,与序文所述相符合。经过通读序跋,可知是书康熙时由刘氏后裔先期刊刻,雍正时由县令万里捐资续刻而成。而乾隆时再次刷印该书,增加了“刘文成公集后序”于书中。这部书的版本应著录成“清康熙四十六年刘孤屿刻雍正八年万里补刻乾隆十一年印本”。

《昌黎先生全集》,清乾隆六年昆山永怀堂刻本。此书版心镌有 “永怀堂”,正文前有葛正笏乾隆六年的序。编目员依据序及版心注记确定版本。但序文中有“昌黎先生集,先曾伯祖靖调先生校刊本也,后版归东海舅氏,年久漫漶,不无残缺。今案旧本重加修补,以成全璧”之句,记述了此书刊刻及雕版存世状况。考订“永怀堂”,是明朝人葛的室名,在明末曾刻印《昌黎先生全集》。根据序文所述,版心注记,结合考订情况,此书版本著录为“明末东吴葛永怀堂刻清乾隆六年葛正笏重修本”。

《隰西草堂诗集》,清道光四年铅印本。中国最早的铅印本出现于咸丰时期,故此书版本著录错误。查验原书,一观即知其乃民国铅印本。

2.3 版本著录不明晰

《集部》在对版本的文字描述上,还有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净德集》《柯山集》《学易集》《简斋集》《金渊集》等书,版本著录有“清乾隆四十一年武英殿聚珍版本”,有“清武英殿聚珍版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是乾隆年间由武英殿用木活字刷印的一套丛书。《集部》对上述古籍的版本描述,让人分不清它们是《武英殿聚珍版书》中的某种活字本,还是据《武英殿聚珍版书》翻刻的刻本,即俗称的“外聚珍”。对这些书一一甄别,发现既有文字与版框同向开裂的,也有文字的笔画相互交叉的,排除了它们是活字印本的可能。因缺乏明确的版本依据,可将版本著录成“清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太史升庵全集》的版本著录是“清道光二十四年据明版重刊本影印”。这样的版本描述,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

《范文忠公初集》的版本著录是“光绪年间补刻本”。版本项只揭示了补刻时间,该书在何时所刻,款目里没有明确的著录。

《欧阳南野先生文集》的版本著录是“民国六年据道光十五年蜀江书室刻本重印”。版本描述不当,著录为“清道光十五年蜀江书室刻民国六年重印”,才能让人一目了然。

《钤山堂集》、《高子文集》等书,版本著录是“旧刊本”。时代范围太宽泛,也是不可取的。

3 款目立目之误

3.1 重复立目

《望溪先生文集》有两条题名、版本及附注项完全相同的款目,区别在稽核项,标注“12册2函2部”与“16册1函4部”。因册数的不同而重复设立款目,是不恰当的。此款目应合并,在一条款目下将稽核项中古籍的册数、函数及复本数标注清楚。

《栾城集》有三条同版本款目,只是题名卷数有异,分别是“栾城集四十入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栾城集四十八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从中能看出其中一部是完整的书,另两部则是残书。其实,只保留一个款目,将复本情况著录于附注项即可,无需设三个款目。

版本的误判也是《集部》重复立目的一个原因。《李太白文集》有两条相邻的款目,刻书者均为宝笏楼,但年代著录一为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为清乾隆二十五年。经将二书比对,版本同。编目员误判为两个版本,故重复立目。

《庐陵宋丞相信国公文忠烈先生全集》的两个款目,分别是“清雍正三年五桂堂刻本”和“清乾隆二年五桂堂刻本”。查验原书,实为同版。两书内封均题“雍正三年新镌”,书内又都有乾隆二年的序。为何两者的版本著录会有差异?笔者推测,一个是以内封作版本依据,一个是以序跋作版本依据,而没有对这部书进行版本分析。因此二书要合并款目,版本改为“清雍正三年五桂堂刻乾隆增刻本”。

《杜诗会粹》有“清康熙二十四年文蔚堂刻本”、“清刻本”两个款目。因一部书略有残损,书前内封及序文均缺,编目员难以判定刻书时间,只能著录成清刻本。但只要将这两部《杜诗会粹》放置于一起加以对比,即可知它们是同一版本。《杜诗会粹》应只立一个款目,于附注项标注复本即可。

3.2 不宜用古籍合刻或附刻单独设立款目

以《杜诗详注》为例,如完整无缺,应包括正文二十五卷,卷首一卷,附编二卷。《集部》中除有《杜诗详注》款目,又有《诸家咏杜附录》款目。《诸家咏杜附录》是附刻于《杜诗详注》之后的非独立著作,不宜单独立目。正确的做法是,两部书先比对版本,如是同版,要集中于一个款目,并在稽核项注明“部二存附编二卷”。如二者非同版,设两条款目,题名统一著录为《杜诗详注二十五卷首一卷附编二卷》,残缺书不能仅著录合刻、附刻题名,并在稽核项标注“存附编二卷”。

《集部》里有《问羲轩诗钞》《问羲轩剩草》两款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问羲轩诗钞二卷、剩草一卷,国朝庄纶渭撰。其子世骏校刊。剩草乃所著杂文及案牍,又别录成帙,附于诗集之后焉。”故《问羲轩剩草》作为附刻,不能单独立目。查验原书,它们原本就是一套书,被拆分放置。而二者合为一条款目,是理所当然。

诸如《苏诗续补遗二卷》《东坡和陶诗一卷》《亭林余集一卷》等都是用合刻、附刻题名作款目,应予以纠正。

4 题名卷数著录之误

4.1 题名著录不准确

《集部》的“编例”有言:“书名概以卷端原题书名著录。”但编目人员在选择题名时,在个别款目中并未严格遵循。

《五百家注释韩昌黎全集》一书,卷端题名《重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内封题名《五百家注音辩韩昌黎先生文集》,编目员却依据封面题签所题《五百家注释韩昌黎全集》作为正题名,实不可解。其下又有《五百家注音辩释韩昌黎先生全集》款目,是依据内封著录。笔者以为以上两书均应以卷端《重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作正题名为妥。

《白香山诗集》款目,也是根据内封题名著录的,如果依据卷端客观著录,题名则是“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它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揭示古籍的内容。

《庾子山全集》,卷端题名“庾子山集”,内封题名“庾开府全集”,而款目中题名“庾子山全集”,实是莫名其妙。

前文中曾提到《杜诗详注》的附刻“诸家咏杜附录二卷”,题名极不准确。《杜诗详注》总目把附刻部分标注为“附编二卷”,附编上卷含“少陵逸诗、诸家咏杜”,附编下卷含“杜诗补注、诸家论杜”。“诸家咏杜”只是附录的一部分内容,实不能作题名。

4.2 题名著录前后不一致

《集部》中有《李义山诗文集笺注玉溪生诗笺注三卷樊南文集笺注八卷》,随后又有《玉溪生诗笺注三卷樊南文集笺注八卷》,而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书中“总目”题名是“李义山诗文集笺注”,卷端题名是“玉溪生诗笺注”和“樊南文集笺注”。古籍的题名著录,正文卷端是首要依据,一般来说要按照卷端所题,客观著录题名。但此书的总目题名,包含了“玉溪生诗笺注”和“樊南文集笺注”的内容,用它作为正题名也有一定道理。原则上说,不论用总目题名还是用卷端题名,必须形成统一。即要么将两条款目著录成《玉溪生诗笺注三卷首一卷樊南文集笺注八卷首一卷》,要么著录成《李义山诗文集笺注十三卷》。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既符合古籍著录原则,也全面揭示了古籍内容。《集部》中《李义山诗文集笺注玉溪生诗笺注三卷樊南文集笺注八卷》,实际上是题名重复著录,绝不可行。另外“玉溪生诗笺注”和“樊南文集笺注”都有卷首一卷,《集部》里也未著录出来,有所遗漏。

4.3 未著录原刻卷数

《剑南诗钞》有多个款目都没有著录卷数,此书卷端没有明确分卷,所以编目员就只著录题名,不再著录卷数,这是不正确的。原书共有六个卷端,有相同的题名,它用小题“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七言律”、 “五言绝”、 “七言绝”,取代了“卷一”、“卷二”这样的分卷方式。《剑南诗钞》实为六卷。

《半舫斋遗草》一书也未著录卷数。此书卷端有题名,正文共17页,页码连贯。按著录规则,应著录一卷。

《张忠敏公遗集》未标卷数,附注项注有“存卷4~6”,这说明它本身是分有卷数的。残书不能因书籍残缺而不在题名项著录原刻卷数,亦不能将实存卷数当做原刻卷数加以著录。《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与上述类同,仅在附注项注“存卷5~10”,在题名项未著录原刻卷数“十卷”。

4.4 卷数著录错误

《紫竹山房诗集十二卷文集十六卷》与《紫竹山房诗集十二卷文集二十卷》,单从题名卷数看,应当是两部不同版本的同名书。但比对两书后,发现却是同版本。“文集十六卷”一书,目录亦显示文集分十六卷,令人疑惑。仔细查看,发现目录被割补,才意识到它实是残书。这种情况在古籍中较常见,书贾对残缺书中的目录进行做伪,来“以残充全”,欺骗购书者。所以,两书文集卷数均是“二十卷”。

5 其他错误

5.1 丛书零种分散著录时,未揭示属何种丛书

按古籍著录的规则,丛书之零种,要在版本项著录其所属丛书名称。《楚辞集注》,其版本著录为清光绪遵义黎氏据元刊本影印。观其书,内封题有“古逸丛书之九”。查阅《中国丛书综录》,它对《楚辞集注》的版本描述与《集部》的著录是有差异的。对这部书的版本项,正确的著录是“清光绪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影元刻古逸丛书本”。

《吕新吾先生去伪斋文集》,《集部》著录清刻本,但从序跋及版刻风格,推断此书是明刻本,书中多见补版,说明清代重新刷印时,对雕版进行了修补。此书是丛书《吕新吾全集》中的一种,其版本项,即要反映版本时代和类型,又要揭示所属丛书,著录为“明万历刻清同治光绪间递修吕新吾全集本”。

象《楚辞辩证》《离骚集传》等,都是丛书《崇文书局汇刻书》之零种,要在版本项将“崇文书局汇刻书”著录出来。

《集部》中未标注是丛书零种的款目尚有不少。如:《安雅堂文集》《安雅堂未刻稿》,它们属《安雅堂全集》;《西堂杂俎》《哀集》《述祖诗》等,都是《西堂全集》的零种。

5.2 稽核项的错误

《放翁先生诗钞》的款目中,稽核项统计为4册1函。实际上,《放翁先生诗钞》只有2册,函套内另有1册《山谷先生诗钞》,1册《石湖先生诗钞》。这三种书无论从版式行款,还是从开本、书衣等外部特征看,完全一样,大致可确定它们是一套丛书。查《中国丛书综录》,知是《宋四名家诗》中的三种,那么,《放翁先生诗钞》这个款目要更名为《宋四名家诗》。

《吴征君莲洋诗钞》也与上述情况相似,该书实有4册,稽核项统计为6册1函,其余2册是《傅征君霜红龛诗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著作,故需要增加《傅征君霜红龛诗钞》款目。

5.3 款目中有错字、漏字现象

《曹月川先生集》康熙正宣堂刻本,其中“宣”字错。书中内封及版心注记都是“正谊堂”。《苍全集》,卷端题名是“苍谷全集”,“”字错。同例还有《白山人诗钞》,“”应改为“谷”。《安雅堂文集四卷杂据》一卷,“据”字应改为“剧”。《重锈香雪文钞》,“锈”字应改为“镌”。《培远堂偶存稿》的著者陈宏谋,“宏”字应改成“弘”。

《乐善堂全集》《御制诗》《御制文》《御制全韵诗》等,著者是清高宗弘历,“”字均错,应改为“”。同样,如“上海涵芬楼据明万历刻本影印”、“ 宣统元年问影楼据万历本铅印”等,凡万历之“”字,均为错写。

6 结语

综上所述,《集部》或是在古籍版本的判定,或是在题名的规范上,部分款目存在错误。《集部》的编纂者也清醒意识到书目中会有错误存在,故在“后记”中坦言:“限于我们学力浅薄,见闻疏漏,类例之不当,部居之错列,书名、著者、版本之失考,桀讹孔多。”《集部》作为一部正式出版的古籍书目,其中虽有舛误,但却是瑕不掩瑜。它依然是读者用来检索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关于书籍的名言 篇4

[关键词]标点符号 规范使用

中图分类号:G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23-02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是利用空白、约定符号以及某些印刷版式,形成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标识停顿、语气、语言单位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英文书籍中的标点符号与中文书籍中的标点符号在形式上和用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在中英文书籍的编辑过程中不仅经常能遇到这些差异,而且在不少出版物中还经常能看到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使用英文标点符号的错误,如英文标点符号中常见的连字符(-),很多出版物中便错误地用同样是英文标点符号的破折号(―)来代替。为此,本文试图从中英文书籍标点符号之间的使用差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差异谈起,力求对中英文书籍编辑过程中规范地使用英文标点符号做一些提示。

一、中英文书籍中的常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应考虑其种类、形式、位置和使用习惯,其用法极为繁杂。中英文书籍中的标点符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和共性,其常见的标点符号可以归结为如表1:

二、 中英文书籍中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差异

虽然说中英文书籍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很大的共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中文书籍中有但英文书籍中没有的标点符号及其规范用法

比较中英文书籍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可知,有些标点符号只存在于中文中,在英文中却不存在,如顿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规范使用及区别如下:

(1)顿号:在汉语句子内部使用时,表示对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使用时占一个字的空间位置,不出现在行首,而英文中却不存有顿号,在表示词语间的并列关系时使用逗号。如:

冰箱里有许多水果,如菠萝、葡萄、樱桃和梨。

a. There are many fruits in the refrigerator, such as pineapple、grape、cherry and pear. (误)

b. There are many fruits in the refrigerator, such as pineapple, grape, cherry and pear.(正)

(2)书名号:中文中的书名号用于标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其符号为“《 》”,使用中其前后一半各占一个字的位置,前一半不出现在行末,后一半不出现在行首。但在英文中,却是用斜体字或引号来表示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绘画作品等的名称,而不用书名号。如:

《飘》很值得一读。

a.《Gone With the Wind》is worth reading.(误)

b. Gone With the Wind is worth reading. (正)

c. “Gone With the Wind” is worth reading.(正)

(3)着重号:中文中位于字下,标明行文中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英文中却没有。如: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4)间隔号:间隔号的使用始于对音译的外国人的姓和名的区分,如John Smith,译为约翰・史密斯。

2. 英文书籍中有但中文书籍中没有的标点符号

出现在英文书籍中的一些特有的标点符号却是中文书籍中所没有的,如撇号Apostrophe(’)。撇号是英文有的标点符号,表示所有格,如Mary’s room(玛丽的房间)。连字符Hyphen(-)是英文书籍中又一特有的标点符号,多用于词和词之间的连接,形成复合词等,如well-known。同样,斜线号Virgule or Slash(/)也是英文书籍中的一个特有的标点符号,主要起分割作用,如:Take an umbrella and / or a raincoat.

3. 中英文书籍中书写形式不同的标点符号

从书写习惯方面考虑,英文书籍中有些标点符号和中文书籍中的书写形式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句号、省略号、破折号等的使用上。

句号用于陈述句或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占一字空,不出现在行首。在书写上,中文书籍中的句号是空心圈(。),而英文书籍中的句号是实心点(.),如:

春天就要来了。

Spring is coming.

省略号表示引文、列举的省略或说话的断断续续。中文书籍中的省略号为六个点,占两个字空,居于行文的中间位置(……);而英文书籍中的省略号是三个点,位置在行文底(...)。如:

你说得很对,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

a. You are right. But in another sense……(误)

b. You are right. But in another sense...(正)

中文书籍中的破折号长度为两个汉字符(――),居一行的上下中间位置,而英文书籍中的破折号长度为一个汉字符,居一行的上下中间位置(―)。如:

她善良、热心――她是贤妻良母。

a. She is kind, warm-hearted――she is a good wife and mother. (误)

b. She is kind, warm-hearted―she is a good wife and mother. (正)

4. 中英文书籍中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差异

有的标点符号在中英文书籍中都存在,但在使用习惯上却存在着差异,比如冒号。冒号在中文书籍中(:)经常用在称呼或总说性的词语之后,表示引出下文。此种情况下,中文书籍中多用逗号。英文书籍中的冒号(:)用于主要子句之后,其后的陈述进一步说明主干句子或用于一长列项目前。

鲍小姐借势脱身,道:“我觉得冷,先下去了。明天见。”(钱钟书《围城》)

Miss Pao took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and slipped away, saying, “I fell cold. I think I will go on down. See you tomorrow.”

三、 英文书籍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即使同在英文书籍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标点符号的用法也不尽相同。

1. 引号的使用

在英式英语中,引语的逗号、句号位于引号外;而在美式英语中引语的逗号、句号通常位于引号内。如:

a. She said, “Miss Sharp, I wish you a good morning”。 (英式英语)

b. She said, “Miss Sharp, I wish you a good morning.” (美式英语)

当引语内再套用引语时,英式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单引号在外、双引号在内;而美式英语中,通常双引号在外、单引号在内。如:

a. ‘When the judge said, “Not guilty”, I could have hugged him.’ (英式英语)

b.“When the judge said, ‘Not guilty’, I could have hugged him.”(美式英语)

2.冒号的使用

在表达小时与分钟之间,英式英语多用句号,如16. 40;美式英语多用冒号,如16:40;在信件或演说词的称呼语之后,英式英语多用逗号,如“Dear Mr. Smith,”;美式英语多用冒号,如“Dear Mr. Smith:”。

3.省略号的使用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省略号都是三个圆点(…),但如果省略号处于句子结尾的位置,美式英语中就用四个点,而英式英语中仍用三个点。如:

a.All the servants were ready to meet us, and ... (英式英语)

b.All the servants were ready to meet us, and .... (美式英语)

关于书的名言 篇5

1、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2、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3、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4、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

5、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约·奥赖利

6、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奥普拉

7、我梦想有一天,当我不能再梦想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墓碑上能够刻下这样的文字:“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热心为他人成功与美好提供帮助的人,他曾给亿以上的人带来帮助。”——邹金宏

8、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自己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么能期望他还有梦?——古龙

9、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

10、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

11、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歌德

12、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13、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14、第一,有梦想。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第二,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非常少。阿里巴巴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坚持下来。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我们还在,是因为我们坚持,并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有时候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得多。——马云

15、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16、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

17、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18、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

19、梦境总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20、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21、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22、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

23、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

24、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詹·哈尼克

25、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26、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梦想,但缺少了思想。

关于书的名言 篇6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9、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0、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

21、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弥尔顿

2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23、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2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6、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27、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28、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29、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30、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3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2、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33、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35、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7、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38、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3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5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6、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5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58、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9、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60、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6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62、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6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6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65、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66、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67、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68、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69、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7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71、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7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3、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74、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75、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76、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欧阳修

77、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78、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

79、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80、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81、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萨迪

82、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8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培根

8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85、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蔡尚思

8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87、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伤害。——英国谚语

88、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89、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90、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91、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92、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93、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9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9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96、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对联集锦》

97、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罗斯金

98、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9、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00、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清)胡达源

101、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10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03、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歌德

104、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105、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106、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07、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朱熹

108、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09、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10、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11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112、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1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4、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115、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英国)谚语

116、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117、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

118、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119、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120、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21、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122、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123、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12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125、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气好,是读书人入了迷两耳如塞。吃饭读书,筷子常会把烟灰缸的烟头送进口里,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贾平凹

126、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127、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28、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刘白羽

129、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就象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再一次读这本好书,就象和朋友重逢。——(法国)谚语

130、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131、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132、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133、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134、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萨迪

135、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贝尔纳

13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37、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13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3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14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141、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14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143、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144、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145、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146、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清)左宗棠

147、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的谈话。——笛卡儿

148、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卡耐基

14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50、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51、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别林斯基

152、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153、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154、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有时候我们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要比从他们的优点中学到的东西更多。——朗费罗

155、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莎士比亚

156、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史美尔斯

157、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158、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15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60、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161、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162、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纪伯伦

163、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叔本华

164、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65、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166、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167、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68、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69、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70、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171、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17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17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74、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普希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