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生意都有人赚钱,有人亏钱,就看谁在做,在哪做,怎么做和当地市场等,好事费心,用心做好每一天,喜乐伴你左右,你的美好时光在此时此刻,不在遥不可及的未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创业故事案例(最新8篇),欢迎参考阅读。
作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和温州民营经济的研究者,周德文经常被各个大学邀请去演讲,他认为现代的大学生毕竟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肯定比温州那些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有着更好的素质,大部分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比当年温州创业者们的条件好得多,温州商人在那么闭塞的`地方都能够创业,掌握着信息和技术的大学生应该更容易创业成功。
在周德文看来,温州人创业敢冒风险也是一大特色:”温州人认为没有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他们首先要想明白这件事情敢不敢去做,值不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风险最大,利益也就最大,温州人就敢去做。”周德文建议,为了能创造效益和财富,大学生创业者应该丢掉一些面子,”我的一位朋友让我给他的孩子在民营企业里找个工作,我就把他安排到一家最好的民营企业去,企业要求员工要从最基层做起,要先到车间去当工人,但是他干了不到3个月就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够帮他调到企业的行政部门去,我问他原因,他说因为跟同学说起来在车间工作很丢面子。”
大学生创业还应该不怕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这也是周德文的经验之谈。温州人为了追求财富和幸福生活,即使失败了也会义无反顾地再走出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周会长举例说:”北京的章光101,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赵章光在研究这个产品时失败了100次,直到第101次成功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哪经得起失败100次啊?不怕失败,这是大学生应该向温州人学习的。”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洛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梦想成为一名“船王”,但他是个穷光蛋,连买一条旧船的资金也没有,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办法。
他打算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货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载油比载货更有利可图。
银行的人看了看他那磨破的衬衫领子,问他有什么可做抵押。洛维洛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将把油轮租给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到的租金,正好可每月分期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因此,他建议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这样就等于他在分期还款。
这种做法听起来有些荒唐,银行好像是不应该接受的。但实际上,这对银行还是相当保险的。
洛维洛本身的信用也许不是万无一失,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按月付钱没问题,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祸发生。退一步说,假如洛维洛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那家石油公司继续存在,银行就不怕收不到钱。
结果,银行就这样把钱借给他了。
洛维洛用这笔钱买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改装成油轮租了出去,然后用这艘船作抵押,又借了一笔钱,再去买一艘船。
这种做法延续了几年。每当一笔债付清之后,洛维洛就成了某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由他放入自己的口袋。
他的资金状况,他的信用程度,他的衬衫领子,都迅速改变了。
他没掏一分钱,便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并成为世界著名船王。
来自高密的刘砚强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外贸专业。他在跳了四次槽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决定自己创业,在汶水路开了一家不到20平米的面馆,从刚开始的门可罗雀到后来的门庭若市,他经历了无数艰难。
刘砚强从山东财政学院外贸专业本科毕业后,面对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四次跳槽。那时他已经28岁,想想未来,他开始失眠。一次聚会时,他听朋友说有人在江西路开着一家小面馆,一个月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平时爱做饭的他就萌生了开面馆自己创业的念头。
“门店不能开得太偏,那样没人去吃,开在闹市区,又付不起高额的房租。”刘砚强说,房租一年一万五,地方虽有些偏,但周围有很多货代公司,上班族不少,还靠近学校,这样能保证顾客的数量。
刘砚强去别人的面馆参观取经,又从朋友家借来光盘学习,慢慢摸索到了做面的窍门。他掏光了所有的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一些钱,凑够3万块钱后,面馆开张了。房租、冰箱、桌凳、锅碗瓢盆花光了剩余的资金。简简单单不到20平米的面馆,除去厨房,只能放下5张桌子,他找来朋友的摄影作品挂在墙上,还有朋友特意给他写了一幅“一碗汤面”的书法,面馆的角落里摆着鱼缸养着巴西龟,小小的面馆在他的布置下渐渐有了温馨的味道。
刚开始创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每天早晨7时,他都要去团岛早市采购新鲜的蔬菜和牛肉,创业资金并不富裕的他为了节约成本,会和菜贩子一分一分钱地砍价。
为了让自己的面好吃,他在面里加鸡蛋增加口感,用洋葱、西红柿炖汤增加营养,自己去市场挑选牛肉回来炖制,为了能做好卤蛋他用光了两箱鸡蛋做实验。
刚开始时就他一个人干活,他一天,哪怕是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的面馆。“面馆开着才能赚钱,关门就一分钱也赚不到”,每次想到这,他就打消了休息的念头。所有这些,还都不算大问题,最让他焦虑的是物价,佐料、牛肉、煤气……一切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实在拿不出钱来雇人,只有在中午忙不过来时,他会用一中午20元钱的工资请个大姐来端面。
随着物价上涨,他开始在牛肉面涨价与否的问题上纠结,然而,他扛住了一切,这3年中他只涨了一次价,回头客越来越多,除了平时的常客,周末常有一家三口开车专门来吃他的面。
3年前,开连锁店或者分店曾是刘砚强很遥远的梦想。“每月能赚个七八千块钱,我就很知足了,到时候能有钱付上房子首付,在青岛定居,再有钱了就买辆车。”这是他当时最现实的目标。现在,他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每个月都有5万左右的净收入,整体收益比较可观。刘砚强买房买车这些都已经实现了。也希望他将来的生意蒸蒸日上,越来越红火。
现在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家庭生活,成为家里的一份子。但把宠物当成自己的事业却总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林锦捷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小喜欢小动物,父母不愿提供创业基金,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
林锦捷对宠物十分痴迷。从小金鱼到最常见的猫狗再到蜥蜴、鹦鹉,几乎可以养的宠物他都养过。为了实现创业梦想,两年里,他身兼多职,做过货车司机、搬运工、快递员。
打了两年工,林锦捷终于有了开宠物店的资金,他找了一家月租一千的门店,由于资金有限,宠物店又小又旧,环境十分简陋。
对于刚刚创业的林锦捷来说,创业之路异常艰难。他每天一大早就去采购食物,缺少员工,他就一人做起了宠物的美容、育种、接生的工作。虽然小店环境不怎么样,但靠着老板的投入与认真,还是为小店带来了回头客。几个月后,宠物店每个月也可以有上千的盈利。
一年半后,小店经营稳定,但是由于环境和位置限制,林锦捷选择了关门。为了学习经验,林锦捷加入了表哥的创业项目,用三年的时间充实自己。三年后,他有积蓄了,继续完成开宠物店的梦想。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林锦捷没有仓促的重新开店,而是做了全面的规划。
在选址方面:林锦捷将店址选在了富人区,这边大多数人家都养宠物,而且不止一只。而且附近有一块极好的遛狗场地,主人们也都极具消费能力。
在店铺设计方面:有了相对充分的资金后,林锦捷可以很好的设计装修,各个区域用玻璃隔离开,在等候区摆上了沙发、茶几,让主人在等待自家小宝贝的时候能够更舒适。
在服务方面:不再盲目做所有工作,专做擅长的宠物美容,并将事情做到极致。
“每天下班之后骑着电动车去遛狗是我觉得最快乐的日子。”林锦捷说。虽然一开始创业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林锦捷仍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梦想的道路上奔跑着。
陕西80后修脚工白手起家创业,把郑远元修脚公司开遍全国。
成才不问出处。
从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岭,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大巴山麓、汉水之滨的紫阳县城;从这里沿着盘山公路溯流而上,辗转车行约30公里,记者来到了有着“地无三尺平”之称的高桥古镇;再在通向铁佛村的村道上颠簸20分钟,接着于无路处弃车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环抱间一座外皮已经龟裂的两层土坯房终于跃然眼前,这就是郑远元的家。
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层,以青石板为瓦的房顶漏出几道光亮,本用于仓储的黑漆漆的顶棚里,薄薄一层木板上横着张落满尘灰的板床,“那是我从小的卧床”,作为家中老幺的郑远元示意记者需跟着他踩着房梁处行走,“这个我最有经验。”
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远元家的故事与其他山区农户并无什么不同:父母务农,家境贫困,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1983年出生的郑远元初中即辍学,只身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一面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面在餐馆洗碗打杂。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临行前,在达州的好朋友要买房,我把几年攒下的上千元积蓄都借给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几百元做盘缠,想着很快就能领到工资。”
事有不巧,到达汉中的第一天,郑远元登门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必需品后,随身带的几百元也只剩下了5块钱,一晚上饿着肚子没敢吃饭。”
第二天,揣着兜里仅有的5块钱,找不到工作又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汉中市汽车运输公司门口摆起了修脚摊,“无人问津不说,很快还被人赶走了。”挪到虎桥路口后,郑远元“否极泰来”,地摊从早上10点一口气摆到了晚上,“修脚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郑远元告诉记者,这是他时至今日仍最难忘怀的“第一桶金”。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郑远元咽得下苦,出摊一出就是两个年头,“为了省时间,中午不吃米饭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
创业不分贵贱。
郑远元人聪明,一对眼睛时时透着机灵。修脚手艺越做越熟练,摆修脚摊每月也有近万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却也难以弥补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过,郑远元做人踏实、待人真诚,总有些“贵人”为他“指点迷津”,补上了“社会大学”这一课。
2005年初,在地摊上为一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欣赏面前的小伙子:“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执照,2005年底,郑远元的第一家修脚店开起来了,只有一间门面,面积也只有30多平方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郑远元用了3年,那年他22岁。
店面开张,需要增加人手,郑远元想到了还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乡亲们。“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有饭吃,咱也不去搞修脚”,老家的朋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这种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高低贵贱之别?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员工。服务热情、价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渐门庭若市起来,老家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分店陆续开张……2006年底,仅仅过去一年,郑远元已经在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开了十几家专业修脚店。
“我很感谢当初买房借我钱的达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绝路’,可能我现在还在给人打工”,郑远元对记者说。
2013年刚好是我来深圳工作整整十年了,深圳这个富有创业梦想和激情的城市深深的吸引着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总感觉只有这样年轻的科技型城市才有我的用武之地。来到深圳,像很多人一样,上网投简历找工作,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忙着到处面试。不到一个月,就进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小蜜蜂财务软件公司上班,就这样开始了我在深圳IT行业的摸爬滚打。
我的从业经历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技术人员到后面的ERP顾问,不光是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际关系和资历在行业圈子内也得到了很多的积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ERP软件行业的萎缩,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是否要继续下去做ERP还是要改行了。随着家庭的组建和年龄的增大,倍感压力很大。也在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很多投资行业的热钱也不断砸下电子商务行业。国外的就不说了,国内的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非常的火爆,而且那时候自己也经常在网上购物,感觉很方便、快捷。虽说火爆,但还不是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还没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快车道。基于自己做了这么几年软件,感觉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都是相通的,应该可以乘着东风,转型做电子商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2008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大学系同学刚好在创业阶段,接了华南工业原料城电子商务项目,叫我一起过去做。那时候,位于深圳平湖华南城的交通很差,也没什么配套设施。260万平米的大型专业市场更显得人少、车少。当然了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好了很多。刚接这个电子商务项目是个苦力活,整个团队就七八个人,分了开发、设计和客服。全市场有五大行业约七八千家商户,挨家挨户去上门采集商户信息。这里最累的莫过于拍照,最怕的莫过于遭白眼,吃闭门羹。但是,整个团队的士气可佳,都很拼命。大约用了整整四个月,就在2009年华南城春茗会上,迎来了华南城电子商务平台的上线发布仪式。垂直细分行业的B2B平台终于开始运营了。顺便说一句最新消息,腾讯战略入股华南城将对华南城电商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一个基于实体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要运营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分了几步战略。首先继续做好各个商家的网上注册、繁琐的现场拍照工作。把每家商户的网铺都制作的非常精美。正如当时阿里巴巴总经理卫哲讲的:“开网店和开实体的门面一样,也要每天把门面整理的非常漂亮和干净,也要每天有人打理,接待上网咨询的顾客。”通俗易懂的比方也是用在我们后面的商家培训里面。第二步,就是集中式的进行商家培训。这里面很有讲究,从易到难,从电商意识好的到电商意识差的,从支持我们的到开始反对我们,进而接受我们的入手。慢慢的普及化的培训使整个园区电子商务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千场次的培训、过十万的注册会员,超五十万个的产品数量让本地电子商务走向了高速发展之路。
2010年一次青年能力创业大赛,燃起了我创业的梦想。那时参加了龙岗区团委举办的《“创业龙岗,未来之新”青年创业能力大赛》,通过“团队拓展”、“创业实战大比拼”等淘汰赛入围前6强。2010年5月的总决赛中,最终力克群雄获得冠军。以“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的创业课题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现场大幅创业巨子的海报让我心潮澎湃,记得那上面有:百度李彦宏、阿里巴巴马云、创新工场李开复等。《赢在中国》里我最熟悉的歌词在心中不断唱响:“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亿云通咨询机构在传统专业市场、企业与未来智能商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带入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数字化运营”。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写我电商创业经历时,我很敬佩乔布斯,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恒心。乔布斯言道:“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希望我们也能像乔布斯一样。积极进取,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要知道,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电脑公司。从一个仓库中的两个穷光蛋变成一个价值超过二十亿的、世界顶级的电脑公司。总而言之,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恒心、大胆的勇气、不怕困难的心。
再一次唱响《在路上》这首心潮澎湃的歌曲,与正在创业路上的同仁们共勉,一起加油!
都说温州人聪明,都说温州人精明,他们天生就是会做生意的人,其实并不是如此,只是他们中做生意的人多了,成功的人多了,所以就能带动更多的温州人做生意,就有了更多的温州成功的商人。
“历史给东北一个很好的机遇,也给了大连一个很好的机遇。我认为在大连有很好的第二次创业机会。”作为2004大连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物,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云前在作客大连天健网与中外网友聊创业话题时,信心十足地表达了对大连的钟爱。
由于此次聊天正值2004大连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的关键时期,中外网友非常关注,短短的2个小时,页面点击量达到21万人次,共有5200多中外网友在线参与,提出的问题近百条,这也是天健网成立3年来嘉宾聊天活动点击量和在线人数创的双新高。众多网友对吴云前董事长的创业经历和东北振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网友“小节”在留言中说:“在网上与城市创业精英交流,分享他们的创业体验,即快捷又轻松。”
目前在大连的温州商人有2万余人,其中有1000多人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们有的'从事工业电器、阀门、服饰、五金工具、印刷、路灯、钢铁贸易、货运等行业,成为大连市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有的从事房地产、服装、食品、商贸、眼镜、灯具、家具等行业,为方便群众,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据测算,温商在大连购置房产或租赁经营场所的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尽管如此,雄心勃勃的温州人心中仍然酝酿着一个又一个大计划。
吴云前,1971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市人,现为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8月,年仅17岁的吴云前只身来到大连,如今,他领导下的百年城集团已成为业界瞩目的商业地产新秀。
吴云前是一个讲憧憬和梦想的人!“我最早来大连做服装生意时,那时我就看青泥洼桥的学校是不合理的,我就说:‘以后我一定要在这里盖大商场’,闯荡一年后,吴云前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可迎接他的却是“痴人说梦”的嘲笑。但吴云前认为人应该有目标和憧憬,心和梦想格局是一样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
在大连的15年,吴云前成就了一个温州青年神奇的财富成长故事。
“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吴云前说。这些年来一直在大连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也走过不少弯路。但他说,温州人做生意有一个理念:不怕赔,就怕停!因为赔了可以赚回来,而停了就意味着赚钱的机会没了。
“温州人从来不认为什么生意小,纽扣小吧,打火机小吧,但是温州人就把这些小生意给做大了”,吴云前说。他曾开过服装店,做过纺织品贸易、经营过服装、餐饮,现在从事商业地产开发。这些年他跨越了很多行业,他总是在熟悉一个领域后,突然又去尝试进入新的领域。保持创业的激情,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可能就是他所说的“一直坚持的一件事情”。
帮人带孩子换来副近视眼镜
在西南大学见到张建贵。24岁的他就读于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今年大四,戴着一副深黑色的框架眼镜,骑着一辆电动助力车。
眼镜玻璃有点厚,900度。说起这副眼镜,张建贵眼中闪过一丝泪花,张建贵的家在贵州遵义团溪镇一座深山里,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小学时,每天他要跟二哥往返6个小时,走上好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
小学二年级时,张建贵突然开始近视,想配眼镜,但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自己还因交不起学费多次被赶出教室,就这样因看不到黑板上的字,成绩开始下滑。初二前的暑假,张建贵帮舅舅带了一个星期的表妹。结束时,舅舅问他希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眼镜”,几乎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舅舅答应了他,张建贵兴奋得几晚上都没睡着。
刚入大学卖棉被赚1270元
这时起,张建贵立志要走出大山,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习上。有了眼镜,加上努力,成绩直线上升,每期学费都是老师帮忙垫付。4年前,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
2009年8月底,带着暑假在老家遵义培训学校兼职赚的4000元学费,张建贵提前几天只身来到重庆。繁华的都市,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来说无比新鲜和好奇,从进入西南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张建贵便暗暗发誓要在这里留下来。
但对一个连生活费都没有的穷小子来说,谈何容易?谈及自己的创业,他说,二哥张贵发当时建议他卖点生活用品赚钱,就在来重庆的第三天,张建贵去了北碚城区批发市场,他拿出大半学费买了15套棉被。随后用纸裁成名片大小,写上电话和销售产品。正式开学了,学生陆续报到,只要是新生,张建贵就将自己制作的“名片”送上。3天时间,棉被就只剩下两套。除了一套自用外,剩下的一套他给批发商退了回去,就这样赚了1270元,生活费有着落了。
加入创业协会崭露头角
大学生活有很多时间可供自己支配,张建贵加入学校创业协会锻炼自己,继而,他又招募遵义在西南大学就读的老乡,并被推举为老乡会会长。
在创业协会,只有钱一宸是他的好友,两人都是穷苦家庭出身,因在老乡会中建立的自信,张建贵不再畏手畏脚,他邀请钱一宸联手送外卖,月底两人盘账,竟赚了3000多元,后还发展为6人团队。
在大一结束时,创业协会换届,张建贵成功竞聘实践部部长。在新学期部长规划中,实践部想为协会做第一本《新生手册》,可这需要一大笔钱,协会没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外出拉赞助。前4天一无所获,还遭致不少冷眼。就在第5天下午,天空下着小雨,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家眼镜店,搭档们陆续离去,但张建贵觉得还有希望。终于,室外一个下午的等待,全身湿透,为他换来了2500元的赞助。在当实践部部长的那一年里,张建贵共为创业协会拉了2万元赞助费,后来,又成功当选西南大学第9届创业协会会长。
办水吧超市年入300万元
大二,张建贵萌发了做实体店的想法。他和同学邹阳商议并找到了一个创业项目,在学校南区美食城做一家广告工作室,各出一半资金。当时,他找同学东拼西凑借来6000元,“创艺广告”开门营业了,不过没赚到钱。第一次实体创业,尽管失败,但终究踏出了第一步。
因曾有过在培训学校兼职的经历,大二下期,张建贵找到创业协会同学李明慧,共同创办了培训学校,并组建了80余人的师资团队,很快,张建贵分得了7万元回报。
利用这笔本钱,张建贵不断地拓展领域。现在,不仅西南大学南园美食城有1个水吧,杏园美食街有1个快餐超市,还在四川资阳投资了一个培训学校,累计投入已超百万元。昨天,张建贵的水吧和快餐超市的财务告诉记者,他们的月平均进账分别为10万元和15万元且有进账记录佐证,两两相加,年收入超过300万元。在员工们眼中,张建贵没有架子,买菜、送饭、清洁打扫,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
事业成功的同时,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去年12月张建贵担任了我市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今年3月,还获评共青团重庆市委“创业先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张建贵都会写进回忆录,现在,已有4万余字,他取名为《山里娃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