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小故事1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的小故事2
【以强凌弱】
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孔子的小故事3
【鸣鼓而攻】
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 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孔子的小故事4
孔子还有一个弟 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孔子的小故事5
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对乐官的称呼。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有一天,孔子在弹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来眺望着远方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这个人 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除了周文王还会是谁呢!”
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从这个“孔子学琴”的故事可以看出:1.孔子学琴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端正心态,精益求精。2.孔子弹琴时心意专一,人与曲合,从而豁然贯通,心有所得。3.孔子是通过学琴这种日常活动来砥砺意志,锻炼心性,是从事上练起。而这些恰恰就是儒家修身的特点。
孔子的小故事6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非常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关于孔子的四则教育小故事,不知道大宝贝们看完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与心得呢?希望咱们大家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呀,都能向孔子学习,心怀理想、满腹经纶的向祖国的花朵传授知识,教书育人!
孔子的小故事7
孔子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人们说: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点接触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把音乐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说:“真没想到音乐的感染力有这么强!”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十天。
师襄子让他换个曲子,孔子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可以弹别的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孔子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说。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方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子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学习音乐,他能从音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子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用到音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想:音乐调节好,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人际关系调节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乐的启示下,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政一定要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这就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内容。他的这一套儒家学说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孔子的小故事2020精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