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哲理文章

  中华上下5000年,到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多少富有哲理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历史哲理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历史哲理文章1: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关于历史哲理文章2: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关于历史哲理文章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关于历史哲理文章4:历史的判断

  前几天带儿子去看《寻梦环游记》动画片电影,儿子看笑了,而我却看哭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绝对是一部好电影。影片中描写小男孩米格,踏上一段震撼心灵,感人非凡的旅程。这个旅程恰恰是回归心灵的归宿,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我哭的不仅仅是受影片的感动,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失落感,这种电影更应该属于我们有厚重中国历史感的人来拍,让我们回归祭祖的文化,找到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非常遗憾国内很少有这种有意义的电影出现。

  在历史资料方面,中国是最幸运的,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整的国家之一;中国又是最悲哀的,因为是世界上最容易忘记历史的民族。历史上我们一次次亡国。幸好,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同化我们的统治者。让中国保留至今,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幸事之一,也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

  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历史就是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我们很多人,不了解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在社会上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判断不好自己的位置。 准确的讲,我们所学的历史是一个不全面的历史。

  举个例子,在我们所学的课本中,中国的近代史,其中有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这一观点并没有问题,但不全面,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软弱就要被挨打。人类的文明整体趋势是向好的地方发展,人类的发展并非完全是森林法则。英国历史上曾有光荣革命,改变了人类用血腥的革命手段来取代政权。英国在殖民统治其他国家方面也做出巨大的让步,这恰恰代表了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在与对中国关系方面,比如华工问题等,很多地方也向中国道歉过,但在***战争这一点上,英国从来没有承认他们的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所有国家的法律,对待***就像今天对待烟草是一样的看法,***当时是合法的贸易品,准确地讲英国人是在合法的与中国做生意。所以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过去的事就是不对的。把国家的落后,完全归纳成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这个观点恐怕就有找借口的嫌疑吧。

  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事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因果关系的。这种因果并非佛教所讲的宗教方面的因果,而是理性的逻辑性。历史无非是过去发生的人事,凡诸种.种,跟今天的事情一样,大抵都会找出其中的因果链条。写史的人,就是要找出这个链条,展示给人们。一个好的历史记述,一定是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事实上,我们往往曲解历史,为何历史会这样曲解,曲到了完全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打个比方一个坏人,他总有好的一面,但我们只知道他做好事的那一面。反之一个善良的人,也有他做的不对的地方,而我们只了解他做错事的地方。理性的去思考,正常人都会把那个坏人当好人,而把那个好人当坏人。所以,我们要知道完整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判断的正确性。

  从古自今,历史跟政治有着难解难分的纠葛。统治者总是希望借用历史的力量,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做注脚。拿清朝做比喻,统治者无疑是很成功的,但对中国老百姓来讲就是一种灾难。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一直有"文字狱"。在清朝,满人为了更好统治汉人,统治者用"文字狱"迫害了很多读书人,还把中国所有的书都改个遍,让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分不清什么是真假,难道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吗?

  历史是强人的历史,写史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状态。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专门写史的官员,也有执政者不得干预的体制。但翻开历史书,理性的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其结果,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记录是十分艰难的,很多史官因此而丢掉性命。

  事实上,没有历史常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无从谈创新与创业。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学点历史,不是点缀,也不是消遣,是跟我们个人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的大事。我们中国的人情世故就是最好的历史传承,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而儒家核心就是孝道,就是要告诉你对身边亲近的人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文化与历史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最简单的道理就像生物的进化,适者才能生存下来,能保留下来的文化与历史一定有它特有的内涵,一定有好东西,但不一定全都是好东西。人类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类经过的事情,但凡成功了,下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复制,如果失败了,就会自觉地避开。如果通过学习他人的经历,就可以成功避开前进道理的陷阱,不用自己亲蹈其间,那么,在前进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就会少太多,达到理想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换言之,就是一定要借用历史的力量,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三顾茅庐不一定是真事,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老板尊重人才的榜样已经树立出来了,所以不管是国家还是团队我们必须尊重人才。而诸葛亮忠心耿耿为刘家死而后已,也是一个做下属的标杆。这种中国文化跟历史真相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历史已经变成为当下时期所需的工具了,这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有历史感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更有条理,更讲究逻辑,至少眼界会更广宽些。 大家都记得鲁迅笔下的中国悲哀,孔乙己不去探讨人生哲理,国家大事,只去研究一个字有几种写法,能做的,无非是写几个字,这种学问又有何用?我们往深处去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是何等的悲惨。在想想今天的我们,有相对开放的政府,自由的思想,获取信息是如此的方便,甚至是泛滥。而恰恰是这种泛滥,我们有多幸运呀,只是我们在吸取合理的精神营养。

  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才有可能预测未来。历史学家雷海宗70年前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中国过去所遭遇的外敌,一种是像佛教那样有文明而没有实力,另一种是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有实力而没有文明,这些都好对付。然而***战争之后所出现的西方,既有实力,又有文明,都比中国要高级,于是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 事实证明,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取得巨大的成果,伟大的中国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国力大幅提升,这点更是中国之幸事。这恰恰证明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

  凡事不要走极端,真正的真理到最后一定是被推翻的,历史的各个成果一定是有时代的背景。就如伟大的人,他当时的伟大放在今天也许算不上什么,但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超越当时人类拥有的成果。历史固然是好东西,但终将也会被超越。中国人总是追求完美主义,对历史的判断应该基于人性的出发点,也就是人心。但如果人心被政治所压迫或收买,那么它就失去原本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中国这个民族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总是把英雄的正面形象抬得很高,很完美,而把对立者形容极其丑陋,人物的多面性不够丰满,脱离现实。还有就是用现代人的思维理解过去,与人物所处时代及社会文化脱节。换言之,我们在书写历史或者评判政府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态。阅读理解历史,就是用人生的阅历来完成,在同一段历史面前,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人类从动物之所以变成人,最大的功劳就是获取能量的技术得到改善,这种改变就是从历史中积累而来的。在历史的线索中,去挖取出更宝贵的人类财富,才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发展。

相关文章:

1.有关历史的生活感悟美文:历史的判断

2.蕴含哲理的历史故事

3.哲理历史励志小故事

4.关于人生哲理的文章5篇

5.人生哲理文章三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