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世界名人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世界名人故事1
1940年6月,已经占领了捷克、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德军,开始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的空袭,随时准备攻占英国本土。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声音在英伦三岛上空飘荡:“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温斯顿·丘吉尔,这位刚上台一个月的英国首相的名字,也随这坚定的声音一起迅速响遍世界。
丘吉尔1874年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他从小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他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与专业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获得了军官资格。1895年,他以少尉军衔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后来,他因渴望冒险的战斗生活,以志愿兵和随军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地战争和英国军队在印度、苏丹、南非的战争,并以作战英勇,敢于履险犯难闻名。在印度驻守的两年中,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弥补了自己在文化教育上的欠缺。同时,发表了报告文学《马拉坎德远征记》、《河上的战争》、《南非从军记》和小说《沙普罗拉》等,广受欢迎。
189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0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担任过军需大臣。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曾积极策划反苏。1924年,又以保守党身份出任财政大臣,直至1929年保守党在选举中惨败而离开政府,赋闲10年之久。这期间他出版了5卷本回忆录《世界危机》、传记著作《我的早年生活》、4卷本《马博罗传》。
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威震一方,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任张伯伦为内阁海军大臣。194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45年,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主张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了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序幕。其后,他用6年时间完成了6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51年,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专心撰写4卷本《英语民族史》。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
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1946年开始,他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
丘吉尔曾说:“在浩瀚的历史中,我们都是小虫子,不过是只萤火虫。”这反映了他豁达的性格。临近二次大战的时候,他由于动阑尾炎手术未能参加竞选,结果落选了。而他此时所说的话却流传起来:“我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席位,失去了职务,失去了阑尾。”他当选首相后,以其敏锐的战争洞察力和雄辩口才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他的“我们越强”的演讲至今被世人传颂。这个演讲是英国人民战斗到底的宣言和无穷的力量: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忠于职守,如果我们的工作不出差错,时时都像现在安排的如此周密,那么我充满信心。我们将又一次证明我们能够抵御战争的风暴,抗击强暴的威胁,保卫自己的岛国。如果必要,我们就进行持久战,如果必要,就孤军奋战。”
“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的。这就是英王政府以及政府中每个人的决心。这就是国会和全国国民的意愿。由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需要联系起来的英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将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土,将亲如同胞,尽一切力量彼此支援,即使是欧洲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文明古国已经或即将沦于盖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纳粹机构之手。”
“我们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英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我们的空军将越强,越有信心,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领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直到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已到,新大陆将挺身而出,以其全部力量支援旧世界,解放旧世界。”
这使希特勒感到了威胁,他说:“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现在我们才开始同英国作战。”
丘吉尔是雪茄烟的忠实捍卫者,他永远以一副叼着雪茄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偶尔手里没拿雪茄,除非是在做礼拜,否则一定会发现他在手足无措地呆坐着。只有手持雪茄时,丘吉尔才恢复了他的潇洒自如。他讨厌别人告诉他吸烟有害,而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抽着他钟爱的雪茄。套有他名字纸环的黑色长雪茄是他的最爱,为了纪念这位雪茄的忠实爱好者,哈瓦那雪茄中至今保留着“丘吉尔”这一品牌。
世界名人故事2
1628年,在英国议会下院,一位约莫30岁的新议员的到来,引起了议员们的注意。他身材不高,红脸膛,穿着一身裁剪得极不合身的粗毛衣服,说起话来不讲究辞令,带有浓重的土音。同那些穿着入时、谈吐文雅的议员站在一起,显得十分土气和寒酸。但是,他对查理一世反动统治的抨击,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虔诚的清教徒奥列弗·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了。
克伦威尔站在了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了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议会派内部发生了分裂,各派别间在很多问题上达不成共识。这一点被国王知道了,于是转而求和。但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了,企图东山再起。国王重新纠集了他的军队,在保王党势力的拥护下挑起了新的战争。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继续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共和国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叛乱。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政权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前,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不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民主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独裁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再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克伦威尔推行的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他于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这种报复的行径并不能掩盖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想同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抗衡。当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主义时,顷刻间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明确地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从克伦威尔去世以来,他的品格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对象。许多评论家指责他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大多数人却认为,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但他对民主政体的献身精神是十分真诚的。据人们评述说,他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
如同美利坚的形成归功于哲学家洛克一样,克伦威尔是英国民主制的奠基人。克伦威尔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按当时的状况来看,即使没有洛克,与之近似的政治思想也会有人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
世界名人故事3
伊丽莎白是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位著名女王。她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巩固专制政权、发展工商业、建立英国海上霸权、增强国家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在个人生活上,她为维护英国的独立而终身未嫁,被人们称为“处女女王”。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在伊丽莎白出生的第二年,她就被父亲指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后来,母亲由于与人通奸被处死。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也宣布当时3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亨利八世死后,太子爱德华继位。6年后爱德华死去,玛丽公主继位。5年后,玛丽女王又死了。由于爱德华和玛丽都没留下后代,伊丽莎白理所当然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伊丽莎白执政后首先大力加强君主专制政体,并且巩固了英国的民族独立。她召开的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至尊法令》,宣布女王为英国所有宗教组织的最高领导,全体神职人员必须向她宣誓效忠,不得服从来自国外的权力。这样,英国国教的地位得到了确立,排除了国外天主教势力对英国事务的干涉。伊丽莎白还多次宣称国王是上帝在民间的代表,所有臣民必须绝对服从。罗马教皇不甘心英国国教取代天主教的地位,于1570年开除了伊丽莎白的教籍,并企图推翻她的统治。伊丽莎白针锋相对,镇压了多次相关的叛乱,还拒绝了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的求婚。她的这些举动,巩固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地位,得到了英国人民的热切欢迎。
伊丽莎白执政期间,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处在迅速成长的阶段。伊丽莎白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实行了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她大量出卖教会和王室的土地,把这些土地转移给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她废除了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运动在英国得以迅速展开。她庇护和奖励英国人的海上劫掠,并把海盗运动视为打击劲敌西班牙的重要手段。她大力倡导国内国际贸易,并鼓励向东方扩张。根据有些人的统计,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从海上劫掠的财物,总价值不少于1200万英镑。它们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英国的崛起,使其与老牌强国西班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和激化。对此,伊丽莎白积极扩军备战,发展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随时准备发起进攻。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号称“无敌舰队”的100多艘舰船大举进攻英国。伊丽莎白果断地启用霍金斯、德雷克等名将,并亲自为出征将士发表送行演说,鼓舞士气。不久,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全歼了西班牙海军主力。英国的这场胜利使它成了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这以后,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英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伊丽莎白也迎来了自己统治的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伦敦一下子成为了欧洲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大哲学家培根也生活在这一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队,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世界名人故事4
1697年,荷兰滨海城市萨尔丹。这个荷兰著名的造船业中心来了一个俄罗斯大使团。说来奇怪,这个使团从事的外交活动十分有限,却总是前往造船厂不厌其烦地打听造船的问题。使团中的一个20多岁的高个子青年,索性住进了一个铁匠的小屋,在造船厂的木工间当了一名普通木匠。这位青年身体强壮,臂力过人,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休息时总是向老师傅请教各种造船技术,并且不时作着记录。
造船厂的荷兰工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更加注意观察这位俄国青年。他自称米哈依洛夫,职业是水手,在使团里当一名下士随员。每当他写信回国时,总要盖上一个图章,上面刻的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更令人费解的是,俄国使团的官员经常来看望这个随员,态度毕恭毕敬,而这个随员同官员们讲话时,态度竟那样地随便。
荷兰工人不禁私下议论,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俄国沙皇,史称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他的童年带有浓厚的戏剧性色彩。1682年,经过一场复杂的宫廷政变,10岁的彼得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凡被同立为沙皇,但宫廷大权很快落入了彼得能干的异母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和母亲被迫隐居到莫斯科近郊,过起“体面的”流放生活,无权过问政事。
彼得自幼同使馆区的外国人来往密切,深受西欧文化的影响。同时,他又酷爱军事游戏,终日同伙伴们在一起,生活在军事操练之中。他同伙伴们为了便于操练,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一个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一个叫谢苗诺夫斯基兵团。随着彼得和同伴们年龄的增长,童子军团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武装。这就不能不引起索菲亚的恐惧和担忧。1689年,索菲亚策动装备最好的射击军叛乱,准备杀害彼得,正式夺取皇位。彼得闻讯后,率领童子军团迅速出击,镇压了叛乱,亲自执掌了政权。
此时的俄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全俄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但是,与西欧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俄国至少落后了半个多世纪,社会生活中仍充满着中世纪的愚昧。同时,由于俄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因而无法扩大海外市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大陆封闭状况,打通出海的门户,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一切都要求俄国能够尽快地弃旧图新。年轻的彼得一世顺应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效法西方,实行改革。于是就有了前面发生的一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国,为了使俄国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他在整个在位期间都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他的统治下,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有了增长,扩大了影响。
彼得在统治期间创建了第一支规模可观的俄国海军,并且按西方的形式对军队进行改编,配备军服和现代火器,实行西方式的军事训练法。彼得也使俄国的民政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包括一项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务员要根据其工作表现,而不是其世袭地位。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顺应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彼得认为俄国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欧洲通行的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后来,又发生了同瑞典的战争,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打败瑞典军队后,俄国跃居到了欧洲强国之列。彼得在战后也被枢密院尊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不久,彼得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1721年他把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从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
世界名人故事5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岸的波托马克河畔。其实,在1800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是多么崇高。
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克弗尔德庄园。他是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之子,20岁时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产。1753年到1758年期间华盛顿在军中服役,积极参加了法国人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从而获得了军事经验和威望。1758年解甲回到弗吉尼亚,不久便与一位带有4个孩子的富孀———玛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结了婚,共同抚养4个孩子。
华盛顿在随后的15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华盛顿被选为弗吉尼亚的一位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华盛顿不是一位主张独立的先驱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却一致推选他来统率大陆部队。他军事经验丰富,家产万贯,闻名遐迩;他外貌英俊,体魄健壮,指挥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成为统帅的理所当然的人选。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忠诚效劳,分文不取,廉洁奉公,堪称楷模。
华盛顿于1775年6月开始统率大陆军队,到1797年3月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他的最有意义的贡献就是在这期间取得的。1799年12月在弗吉尼亚的温恩山,他在家中病逝。
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在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7月3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在战争初期,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的困难,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一连五六天吃不到面包,只好吃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士兵不得不赤脚行军。相反,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1777年9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竟率兵向英军投降。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他努力将各州团结、联系起来,共同作战。1777年10月,美军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军,从而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局面。与此同时,为了孤立英国,美国又多方展开了外交活动,争取法国等国的援助。1778年6月,法国军舰开进美国,英军被迫从费城撤退,把主攻方向转向南方。1780年,英军把主力转移到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法国和美军两路并进,直逼约克镇。法军用海军封锁海港,切断英军海上补给线,断绝了英国军队退路,华盛顿则率部从正面猛攻。
1781年9月,英军统帅康华理率部上千余人向华盛顿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争结束了,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
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华盛顿作为制宪会议必不可少的人参加会议,并成为会议的主席。托马斯·杰斐逊称这次制宪会议是一群“神人”的聚会。在会议上,华盛顿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为代表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创造气氛,起到了平衡和协调的作用。最终所有代表都同意将行政权力赋予一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制宪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联邦宪法的通过,揭开了华盛顿人生中新的一页。当时人们都认为美国第一位总统非他莫属。选举团的选举说明了一切。同一天,代表们在各州的州府投票,不可能进行联络,但人们都投了他的票。于是,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第一位全票当选的总统,第一位没有任何党派身份的总统。获悉自己当选总统后,华盛顿表示:“我将下定决心,别无他顾,竭尽全力为民效力,以期能在适当的时机尽早解除这一职务,使我再次隐退,以便在惊涛骇浪之后,度过平静的晚年,以享天伦之乐。”
华盛顿渴望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安享自己的晚年。1797年3月3日,他等待已久的一天到来了,这是他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他举行了一次庄重而热烈的告别宴会,最终结束了他的公仆生活。在人们的惋惜、痛苦和眼泪中,华盛顿平静地离开了政坛,回到他向往已久的家园———弗家山庄。他的退隐为美国总统的任期立下了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相比,乔治·华盛顿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运动都不会达到目的。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世界名人故事最新汇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