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2篇中秋节散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一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离状态,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作为当代著名学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独显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主基调,带着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历史,在孤独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精神意绪游历于历史村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中,“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这种实际的切身体验与历史的哲理思辨紧密地融合,浑然一体,最终凸现出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二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赋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后的《山居笔记》等转向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观照,而《霜冷长河》则更倾向于对世俗人情、现实人生、伦理道德的省觉,但不管风格如何变,孤独意识始终都得到了崇仰。笔者认为其中的孤独意识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由宇宙、故乡意识生发的孤独
《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之中”。乡关何处一问可以说也是由此而来,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畴,上升到了宇宙意识、乡关意识的一种空旷久远的孤独,涉猎人们的归属,人从何处来,怎样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层面,这种孤独朦胧而又清晰、迷离而又深刻。
(二)与世俗相抗衡而产生的孤独
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为我们集中呈现了这样几位怪才画家的精神小天地,他们或以孤鸟丑石自比的朱耷,或用洒脱的墨色、无羁的线条表露出不妥协的孤高的徐渭,或以明老遗民的悲剧感悟沉郁苍茫、奇险奔放的风格与绘画主潮冲撞的原济,他们招引的郑板桥,齐白石们 “于门之外饿而不去”宁做 “青藤门下走狗”。唤起了后代孤独者心中强烈的人格呼应,他们的孤独绝非文人的恃才孤傲,更非无所依托的自作清高,而要与世俗的苛责与非难、与难以忍受的幽寂与孤苦相抗衡。没有追名逐利的争宠,又不争先恐后地去归隐四方,这岂是世俗层面所能比及的境界?故而这种孤独来得特别豪放不羁,特别痛快淋漓。
(三)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
《坡突围》是体现这种孤独的典型。余秋雨援引苏辙的话道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感叹。余秋雨把坡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的一些经历与苏不乏相似之处。余秋雨在一些外界批评的强大围攻下深感孤独,《坡突围》其实也就是余秋雨的突围。它很好地抒写了这种孤独。文章最后一小节余秋雨对成熟如此说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满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确实,成熟就会孤独,超凡就会孤独,崇高就会孤独。显然,这种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
余秋雨散文对历史予以生动地再现,对民族、对人生进行思辨,对沧桑炎凉、悲怆豪迈的大千世界给予诠释和审视,在孤独的洗礼中,抒写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痛彻感悟,揭示丰富博大的人生奥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独立人格的一种最高境界。
三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现实有关,还与学者自身的特点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关。
(一)社会现状使余秋雨产生孤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意识形态与经济活动巧妙联姻的时代, 90年代中期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就是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极为敏感的文化学者,余秋雨感同身受,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的大症候,而这种社会大症候显然会造成人的一种困惑、茫然和孤独,故而余秋雨才会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反思民族文化。
(二)学者的领会是孤寂而痛苦的
学者的书斋生涯虽然空间狭窄,但他们的视野总是通向历史,而一旦深入历史,就愈感到历史惊人地相似,惊奇于历史的伟大,也就愈孤独。余秋雨无法逃脱学者的习性,他喜静、好沉思。他说道:“今后的我,仍然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嚣,即使喧嚣中夹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尽管他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但那只不过是他稍稍转移孤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这自然就造成其散文创作中流露出的孤独意识。
(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产生孤独
余秋雨出于一种学者的负责的虔诚态度和使命感,跋山涉水,对传统文化进行追寻和反思,对其蕴涵进行阐释, “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严峻的学术追问中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一个世纪大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是真正的学者、哲人”。
另外,余秋雨进入历史文化中又被其本身的伟大雄奇、博大精深所震住,“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照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叹息”。这种巨大的气压也把秋雨先生逼向孤独。
余秋雨在其散文中崇仰的孤独意识,散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脱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前,“我欲乘风归去”的高远。余秋雨正是通过孤独的精神苦旅,进行了一次大气的回归,一场静心的停泊,一个沉默的文化歇宿,并酝酿着又一次新的旅程,摩西塔克说:“孤独在人生的日记中写下了悲愤苍凉和风风雨雨之页,而在这些页码的字里行间,都昭示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成熟的风范和优美的品质,昭示着使人更加亲密,更加相爱的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的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中秋散文篇【1】亘古不变的月亮,月圆中秋。独在异乡的游子,心如梦般的飘泊;思念溢满的泪水,融化夜空;浩渺如诗的情缘,弹奏起激情的心弦。今夜,心潮澎拜,难以入睡。
寂寥的秋风,漫过指尖的惆怅,轻轻吟唱成一曲离殇,在夜空随风飘荡。风中缓缓飘落的树叶, 在静谧的秋天里散发出难言的分离之痛,心中泛起思念的涟漪。夜晚,皎洁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抬头仰望着满载柔情的月光,思绪在风中飞扬,满腔的情怀早已化为点点繁星。低头俯视着银灰色的世界,心中瞬间升腾一份淡淡的忧伤,出入的灵魂已经飞出自己的身躯,释放内心的思绪,在清清的月光下静静地思念远方的亲人。
月光,清幽柔和的流泻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像面镜子 ,照着故乡的亲人,也安抚着游子们那颗受伤,漂泊的心。圆圆的明月,深深地牵扯出多少对亲人故土思念的情丝,翻滚着多少不解的愁绪,诉说着多少爱恋的苦涩。如水的月光洒在我的脸上,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见了村边那条长长的小路上,有亲人翘首期盼的身影。懵懵中看到路的尽头,果然是母亲含泪踽踽的向我走来,我的泪滑过腮边,品尝着丝丝的甘甜。惬意而飘逸的月光流进我的心房,对故乡,对亲人点点滴滴的情感,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化作思念的泪水,心在明月下泪水成行。
中秋之夜,举杯团圆。花虽然已凋谢 ,但是相思却没有割舍。思乡的人儿依旧是梦绕魂牵,关爱绵绵;思乡的人儿依旧是把酒问孤月,今夕是何年?思乡的人儿依旧是几许温情绕杯盏,满腹话语无处诉。月光在月夜里四处飘散,挥洒着我浓烈的情感,传递着那思乡的愁绪,复杂的心情遮盖不了我此时的眼睛,泪水再次潮湿在月下,颗颗晶莹的泪珠儿,伴随着那落寞走过的痕迹。
''我歌夜徘徊,我舞影零乱''。夜阑,心碎伴着瑟瑟秋风,吹开了一朽的绵绵思绪。寂静的夜里,灯光下摇曳着我孤独的身影,稀薄的空气中透着点点淡淡忧郁。我紧闭双眸,任记忆中的伤感伴着夜色的清寂,轮回在这微弱的灯光里。任盈盈的泪滴和着心底的落寞,无声的哭泣 。心随飘摇的风,浮动着忧伤的残梦,酸楚和伤感便在这中秋之夜毫无节制的蔓延开来。
夜深,月已稀,我孤独的守着残月。丝丝冷风,凄寒切切。桂花的馨香拥着夜色,氤氲的空气里流动着秋的味道,缕缕幽香溢满空旷的夜色,润泽了与亲人相遇时刻的浪漫,牵引遥远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死落谁家''。
然而,月光总有阴晴圆缺,人亦有悲欢离合。月圆了又缺,天阴了又晴。年复一年,不老的依旧是那明月,可是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在时光辗转的轮回里,又隐藏了多少落寞和忧伤,又有多少无法排遣的孤独和寂寞,却也照出了红尘里那悲怆的沧桑岁月。因此,人们愿意对月倾诉内心的愁绪,对月寄予远方亲人满载的愁思。侧头仰望圆圆的明月,惆怅,离情,期盼,往往会使人的情感跌幅潮起,残缺的月儿更加缝补了对亲人的思念。呆呆的伫立在月下,用心静品着时光里那些错过的往事和擦肩的缘,看着残缺的月影,想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悲欢,岁月在手中反复摩挲,见证着生活的美好和艰辛。如同月亮一样,时时都有变化,每天都在更新着。而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也同样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今天的收获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今天的悲哀并不意味着明天的痛苦,今天的快乐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成长中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悲伤······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不再沉重,苍凉的心渐渐地甜润起来。
夜静默了 ,风悠悠,我的心也悠悠。远方,一缕清风微抚,抚响了尘封的琴弦,空灵静美的音乐划破寂静的夜,心中的烦闷慢慢从心痕扩散开来,心灵变的坦然,安逸起来,所有的忧伤消融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今夜,我满怀思念遥寄一弯明月,丝丝眷恋托付给点点繁星,缕缕情思嘱咐朵朵云彩,带去我的祝福,祝愿远方的亲人每年团圆在家中,中秋快乐!
中秋散文篇【2】从书中抬起头来,透过朝东而开的窗户,只见窗外一片淡淡的白色,一轮皎洁的圆月已经升起在夜空中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忽然想起今夜正是中秋,离家又是一年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缓缓从心底涌起,直上眉头。一个人的生活,每天忙于工作,不但把日子给过忘了,就连这朗朗的月光,也已久违多时。因屋里亮着灯,所以月光不能朗照进来,只能从窗户中看到她飘渺的丰姿。于是推开门出去,去享受这无边的中秋月华。门外是一块平地,再出去便是气象局的观测站,观测站四周的地里种了几畦碧绿的蔬菜。这是一个地处县城西南的山巅。走到山边,阵阵山风从脚下的城里吹来,直凉进心底,心中的苦闷与忧愁,都被吹散了许多。小小的晴隆山城,像是半个环儿,拥着气象局所在的飞凤山,站在山边,便可鸟瞰全城了。月光像蛋清一样柔嫩,像山泉一样清幽,从空中轻轻地笼罩下来,给大地披上了一20xx年中秋节散文抒情朗诵稿件薄薄的轻纱,神秘而又和谐。脚下的山城显得更加秀气了。放眼望去,白天密密匝匝的房屋楼阁,这时全都处在朦胧这了,只见无数闪烁的灯光;而当它摇曳着到达你眼帘的时候,已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晕圈,显得柔和而恬静。在那盏盏的灯光下,此时一定是温馨而又甜蜜的,那欢聚在一起的家人,正共享着节日的喜庆。远处是一带远山,月光伸展上去,云与天起,把你的视线引向高处,引向茫茫的天际。我的心化作了一只轻快的小鸟,在月光下的夜空中月飞越远……儿时在家,这是正是全家最欢乐的时刻:吃过晚饭,一家人欢坐在院子里,一边看着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一边吃着月饼、花生、瓜子,一边听父母说一些关于丰收的话题;或是与村里的小伙伴们在村子前后的田野间玩乐,在明亮的月光下跳皮筋,打夜仗,钻20xx年中秋节散文抒情朗诵稿草垛,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可是这样的欢乐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我随着时间的列车浪迹天涯,一起玩乐的伙伴也为了生活四散而去,各有各的一片天地。这一份童年的温馨和喜悦,只有深藏心底,孤独是时候翻翻,也足以慰情聊胜无了。不时从远方驶来一辆辆远行的汽车,强烈的车灯划破夜空,划破了月光的宁静也和谐,随之又消失在月光的宁静中。它那沙哑的嘶鸣,经过月光的洗涤,袅娜着到达你耳里的时候,已不再是原来那单调机械的哀鸣,而成了喃喃的细语,混合著月光的温柔和夜的蜜语了。愿想在这苍茫的月下,自己就是这世间最孤独的人了,这时才知道,还有很多的人和自己一样,在这“月圆人更圆”的中秋之夜漂泊异乡,独自咀嚼着心中的苦闷和孤寂。我想那远行汽车中的旅人,这时也和我一样,在想念着家乡的亲人。一阵山风吹来,好象吹动了月光的轻纱,脚下的山城也好似随着月光轻荡起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吟唱千古的名作,虽说写的是九九重阳,但这时想来却倍觉亲切。在这中秋之夜的飞凤山山巅,一个人看尽万家灯火,山风为朋,孓影做伴,心中的孤寂向谁述说,有谁知晓,又有谁能理解呢?今夜的此时此刻,家中年迈的父母能否知道,在这万里之遥的20xx年中秋节散文抒情朗诵稿山城之巅,我正在想念着他们呢?
中秋散文篇【3】心如梦般的漂泊,情如过眼的云烟,当炎热还未曾完全退去的时候,金桂却已飘香,
明月悄悄丰腴。独在异乡的星空下,久远的深情如潮而至,点点,都是故乡的回忆,滴滴,都是思念亲人的泪水。
路远,双脚踏不上归乡的路途,一颗心却早已飞到父母双亲的身旁。爹呵,您那蹒跚的脚步,踩踏在儿的思念里步步成痛!娘呵,您那满头的白发,丝丝牵扯着儿每一个不能入眠的夜晚!多年的漂泊,儿与双亲月圆人不圆,总是隔着千重云,万座山,总是在这个中秋的日子,儿在明月下泪水成行。
堆积的思念在冰冷的城市一角寂寥的游离,丝丝缕缕放飞在落日的黄昏,那温暖的夕阳,是母亲柔和的脸庞。晚空中一轮中秋的佳月遥挂,夜风轻拂,像是一曲思念的音符,弹奏着牵挂,慰藉飘零在异乡的魂梦。朦胧的记起儿时的情景,那些个再也寻找不回的快乐中秋,没有精美的月饼,没有丰盛的晚宴,没有如此多愁的感悟,然而,却有乐趣却有幸福却有满足的笑容挂在母亲甜蜜的脸上。那些温馨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岁月却将当年那个青涩的孩童推上了中年的不惑舞台,将那曾经年富力强的父亲折弯了腰,将那满头青丝的娘亲染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回头再望来时路,故乡的记忆依然如此清晰,即便许多地方已改变了太多,但还能记得当初的景物,一座石桥,一条小河,一棵挂满了金黄色果子的银杏树,一轮干净明亮的中秋月。当时的天真烂漫,与兄弟姐妹围坐在中秋月下,听父亲打着蒲扇,喝着粗茶,吸着旱烟讲过关于月亮里住着寂寞嫦娥的故事,当时母亲在月下一脸幸福的样子,不时将针在发间擦抹缝补着衣裳,闭上眼睛,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而今,一切不复重来。天真烂漫的我离开家乡,拖着疲惫的身子漂泊在别人的城市,走过春夏走过秋冬,异地谋生的艰辛早已腐蚀了游子的身心,月光拉长了孤独,彷徨的的背影。情路几多坎坷,与那些曾经认为可以相伴一生的女子,或错过失之交背或无缘曲终人散或缘尽劳燕分飞,只剩下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不知如何缝补。思念却还在月下集结,可那些花儿早已枯萎,那些人茫茫不知消失于何处。一直甚小卑微的关闭着情感大门,不敢轻易地去碰撞,深怕自己再度落入红尘劫数,昏沉间不知春花秋月几许,待到中秋月儿再度圆时,才意识到自己形单影只,微风带着一丝寒意走过我身,像是一曲寂寞的悲歌。
已过古稀之年的父亲身子一度再度弯坨,他已不再给他的孙子讲月中嫦娥,更多的是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深的领悟古人不知今时月,今时明月照古人。或许父亲已知天命,早早为自己为母亲做好了棺木,余下的时间,静静地安享。
母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丈夫与孩子,每天都与锅盆碗筷打交道,五十年来未曾改变过。母亲再也不需缝补衣裳了,她的眼睛已渐渐模糊,每天守着小店,总是有意无意要走到门外眺望路口,看看她远在他乡的儿子是否已归来,是否带着她的儿媳出现在她模糊的视线。
电话里,母亲苍老的声音在说中秋又到了,月亮又圆了,儿啊,你是不是该回家了。顷刻间,我泪如雨下,娘啊,儿太不孝了!都说父母在不远游,儿却那么多年来,圆不了您的一个卑微的梦想,不但不能膝前尽孝,还让您无时无刻不在为儿担忧。您说月亮年年都圆,为何儿的终身却依然缺着,难不成您弥留之际还看不到儿花好月圆?儿无言以对,心却如刀割,娘啊,儿如何才能以寸草之心报得你三春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