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散文中的幸福观【精选7篇】

这里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论毕淑敏散文中的幸福观【精选7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百家讲坛毕淑敏 篇1

幸运的是,多年以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之前。在鲁迅文学院一位导师的引荐下,毕淑敏爽快答应为我的散文集《黑白梦幻》写序。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初次拜见毕淑敏时的情景。那天,当我徘徊半天,终于鼓足勇气敲开门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慈眉善目如菩萨的脸庞,要不是她微笑着说:“你好,我是毕淑敏”,我绝对以为找错人了。她的模样与我事先想象的庄严肃穆和高高在上的名人气势大相径庭。从开始到结束,她一直都微笑着,满脸的亲和力如磁场一样将我吸引。

她说话不紧不慢,语调和缓悠长,声音轻柔,带着一种娓娓诉说的味道,很快就消除了我的拘谨,不知不觉跟她谈了许多。与她交谈,感觉就像与一尊菩萨交流一样,很放松,心里没有任何障碍。同时感到她微笑地望着你仔细倾听你说话的样子,很像一位关心人体贴人的邻家大姐。于是,聊着聊着,我突然忍不住冒出一句:

“我还是别叫您毕老师,叫您毕大姐好么?”她会意而温馨地笑笑后爽快答应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叫她毕大姐,而她也毫不含糊的把大姐般的温暖带给我。

当时,毕淑敏为我的散文集《黑白梦幻》写序时,书稿送给她还不到一周,她就打电话说序文已写好让我去拿。我没想到她竟然写得那么快,因为我知道作为名人的她,很忙很忙,尤其像我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从甘肃偏远小县城到北京来奋斗的文学小青年,她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那参差不齐的10多万字的书稿,她竟然看得那么仔细,标点与错别字她都帮我改了不少,我在深深钦佩她做事的认真与严谨之时,一股热热的温暖即荡漾在心中。

我很喜欢毕淑敏写给我序文的标题叫《清醒的女孩》,在序文中,她给予了我许多的肯定、鼓励及希望,这无疑给我喜欢文学注入了坚定的信念,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份信念中,保持清醒的意识,真正做一个清醒的人,以不至于在浮躁的时代中盲目跋涉从而轻易将自己迷失。

在序文取回来后不久,我收到了毕淑敏寄来的邮件,打开是两份《北京青年报》。正感纳闷时,突然在报纸专栏版最醒目位置,看见了《清醒的女孩》一文。原来,她把给我写的序文发表在了《北京青年报》上。这真是我没想到的事,打电话过去向她致谢,她说不用客气,只希望我能好好读书,慢慢来,不要着急,坚持写东西,好好努力。她声音亲切、温婉、圆润,依然让人能够听到她的微笑。那微笑的声音,让人心里倍感温暖,而那温暖,又带着一种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十分珍贵的激励与鼓舞。

后来,更温暖的是,那篇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的序文,让一位正在北京探亲的扎伊尔国王的助理在无意间看到了。那位国王助理名叫钟璞,是甘肃兰州人。他读了文章后,通过《北京青年报》找到毕淑敏,说要在经济及环境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当时正好我回了甘肃老家,毕大姐很热心的到处打电话找我。后来终于联系上了,毕大姐给我留下了那个扎伊尔国王助理的电话与名字,再三叮嘱我尽快与国王助理取得联系。

此事让我非常感动,那感动让我珍藏多年至今。虽然最终因为我个人怕给别人添麻烦,甚至觉得那是一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事而没有和那个好心人联系,但那个人的电话与名字并没有因为我的电话本换了一个又一个而被遗失,我感到我一直保存到现在的那个名字与电话,已经完全超越了仅仅是名字与电话的意义。它们犹如包裹在我心盒里的一个轻易不肯打的贵重物件。每当我看到或想到它们,我的内心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那么想帮助我。而为这帮助牵线搭桥的人,就是毕淑敏,我亲切的毕大姐,于是心底又涌出一股宏厚的幸福与温暖。

2008年,我在爱好文学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跋涉十数年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确认,我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淑敏成为推荐我入会的三位介绍人之一。在填入会申请表时,我打电话给毕淑敏,希望她当我的推荐人,毕淑敏二话没说就欣然答应了,接着她查看了一下日程表后,定了时间让我把申请表送过去,挂电话前,她说:“不好意思,我太忙了,就辛苦你跑一趟吧!”

那天见到的毕淑敏,气色非常好,红润而有光泽的脸庞,带着那种我十分熟悉的和煦暖人的微笑。她上前用手轻抚一下我的脸颊问:“最近怎么样啊?小张晴。申请表呢?”她很快就为我填完了申请表,并说:“这是件好事,也该到时候了,只要坚持,慢慢地,就会一步一步走出来。”说着,她又伸出手,轻抚一下我的脸颊,微笑着说:“好样儿的,继续坚持,好好努力哦!”

“坚持”、“好好努力”,是毕淑敏对我说过的频率最高的话,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温暖。

王蒙曾说:毕淑敏太良善,看年过半百的毕淑敏谈笑风生,也许你会诧异,几十年的风雨经历似乎都没有在她的心里留下痕迹。即便是在她作品的一些悲剧情节里,你也可以读到温暖。

温暖,是心灵的维生素,当它在滋养你的时候,你会感到生命的健康与富足。

认识毕淑敏的人,都觉得她人缘很好,是那种总能给别人带去温暖的人。她身上有一种博大的悲悯与体恤情怀。她先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当了作家以后,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再然后又以关注人们灵魂的方式,成为一个具有普度众生的宏愿和苦口婆心之耐性的心理师。

《红处方》、《预约死亡》、《拯救》、《血玲珑》等作品,她关注人生,关注女人,关注死亡,她一直替弱势群体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并替他们作着一种呼唤,一种抚慰。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其实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从她做心理师开始,她关注人生的角度更深刻更有力了。

尼克松总统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预言,20年以后,人类将进入精神状态的内分泌失调时期,也就是人类将面临过度的焦虑、紧张、浮躁、抑郁、恐慌、自杀欲等情绪的严重困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都将需要心灵与精神方面的理疗,换句话说,就是人类需要“观音菩萨”式的人物来拯救和普度。

毕淑敏正是以她的善念与大包容大智慧的佛性,率先担当起了此项艰巨的重任。她不仅以行为方式,替许多深陷于精神障碍与心理危机的人们,开出一份份暖意熏人的心灵处方,以拯救他们脱离无边的苦海,同时又以勤奋写作的方式,先后推出了跟人类心理密切相连的《心灵七游戏》《女心理师》(上下两卷)等作品,以此探索当代人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2008年5月,毕淑敏本来是在游轮上进行人生的第一次长长的环球旅游,当她听说四川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后,她在海外公开为祖国募捐善款,然后带着善款,毅然走下游轮,回到了祖国,亲手把款项交给了中国红十字会,然后又于“六一”儿童节赶往灾区,为那里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救助。2009年下半年,她应“百家讲坛”邀请登台演讲,录制了20集关于幸福话题的讲座。最近她又推出了新书《破解幸福密码》,以启发人们如何拥有一颗和谐平衡的心灵,从而获得由内而外的幸福。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愿从此以微弱跳动之心,做真诚美善之文字,以应答沧桑无序的人间。”……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名人毕淑敏――有人缘、有佛缘,有一颗悲悯之心,亲切温暖如邻家大姐。

百家讲坛毕淑敏 篇2

我的家是宁静的,温暖的,甜蜜的,同是也是安定的。虽不怎么华丽,却被我和老公收拾的特别的雅致。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把家装扮得暖意融融。家里还有我可爱的小女孩,所以我的家每天都洋溢着爱和情。每天,女儿上学,老公总不忘给她一句贴心的唠叨,女儿会送我们一个飞吻。女儿上学,我和老公会出去散散步,再把中午的菜买回来。生活就在平淡中度过。

其实所有的幸福都是平淡的,只要你不要对生活要求什么,生活自不会苛刻你。我们夫妻都在戈壁滩上班,回家少,对父母和孩子都有亏欠,所以回家我们都是尽量的弥补他们,其实我知道,失去的就失去了,任何的弥补都不起作用,但我们只能这么做了,还好,家人对我们很理解,并不怪我们,妈妈说: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回来就行,可女儿却说:我好想让你们给我开加长会。这时的我,只有把眼泪吞进肚,给他们一个拥抱。并给他们做好吃的。女儿喜欢吃我做的饭,每次吃完都说,妈妈,我又胖了。看着她可爱的表情,我再累我也值得,

记的有一次,我们俩都在上班,女儿打电话来给我说,幼儿园想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来窜参加,问我们来不来,我拿着电话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让老公给女儿说,老公说了半天,女儿不生气了,电话挂完,可老公却哭了。

曾听毕淑敏在《百家讲坛》讲到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不等同于长寿,幸福不是多子多孙,幸福不等同于健康。有钱了就会很幸福吗?在我理解来,父母健康,兄弟姐妹生活幸福,我的小家天天都有欢笑,这就是我一个平凡女人的幸福观。。

百家讲坛毕淑敏 篇3

1965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她成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仅次于梅艳芳的流行歌后,与叶倩文、林忆莲、邝美云、刘美君等共同构成当年女歌手的星光璀璨。2010年开始打造国语歌并进入内地市场,将为亚运会献唱主题曲《亚细亚》。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歌手,自小听着广东歌、英文歌长大的陈慧娴,向来以清晰而充满感情的唱腔见称。从《逝去的诺言》、《傻女》、《千千阙歌》到《飘雪》、《红茶馆》等,弥漫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浓情与梦幻,首首堪称粤语经典,许多年过去了,它们在KTV的点唱率仍然居高不下。经历过宝丽金的辉煌,也曾与影响至深的监制结缘,陈慧娴说,上世纪80年代的歌手都是幸运的,他们生逢其时,早一点晚一点都不是最好的时间。

对话人

叶晓萍

南都娱乐周刊驻香港记者

天才少女一夜走红

“我简直就是属于宝丽金的”

今天已是“中女”的陈慧娴,外表依然是少女的型格,而她当年成名,走的也是天才少女路线。出生于书香人家,从小模样清纯标致又伶牙俐齿,她经常在各种校际歌唱及朗诵比赛中崭露头角。所以当1983年,当时颇有名气的制作人安格斯在筹备一张名为《少女杂志》的唱片时,18岁的陈慧娴就被举荐成为三位少女歌手之一。也许是天资过人,也许是天意造就,她比另外两位少女陈乐敏、黎芷珊(现为TVB娱乐新闻节目主持人)被多安排唱了《逝去的诺言》,这首略带古典忧郁色彩的流行歌在1984年一推出,居然在港台音乐榜停留了十多周,陈慧娴一举成名。两年后,她正式签约创造了香港流行音乐顶峰的宝丽金唱片。在拥有许冠杰、徐小凤、谭咏麟等重量级歌手的宝丽金,陈慧娴仍以少女偶像的独特形象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南都娱乐:咬字清晰的确是你很明显的风格,好像也跟从小的经历有关吧?

陈慧娴:我从小在香港就参加很多朗诵之类的比赛,到中五、中六的时候参加朗诵比赛,很老实地说,也不是在唱歌之后才成名和见报的。从小到大我在家里就听英文歌、广东歌,对自己发音要求很高,我自己唱歌就是字正腔圆的,其实很多人是听我的歌学粤语的,而且他们都不用看歌词,听我唱歌就知道我在讲什么。

南都娱乐:十八岁就出唱片,年少成名时众星捧月,是不是很有小公主的感觉?

陈慧娴:我又不觉得我是小公主,但旁边的人会觉得我是最被宠的一个,男朋友、监制宠我啊,我的唱片公司也很宠我,比如说我要睡得好、声音要变得很好才会去录音,就算是定好了日程,我都会取消,换了是别人即使喉咙发炎也要来啊。你知道啦,公司整个计划是有的,比如陈慧娴几月几日出碟,但就试过推迟了三个月。我紧张嘛,一首歌我要录得最好最满意,才肯出碟。可能公司也了解,这个人是需要这样的,她不是刻意去给别人出难题。

南都娱乐:成名两年后签了宝丽金,这对你来说是音乐生涯最重要的阶段吧,最初公司有没给你制定什么路线,那个时候好像快歌、慢歌、少女或者是都市风格都尝试过?

陈慧娴:很重要。其实我简直就是属于宝丽金嘛,那么久以来,就是一个唱片公司而已嘛,即使后来转到新艺宝,也是附属于宝丽金的。那时候唱片公司不会像现在这样太需要企划,只是监制怎样帮铺路。区丁玉就本着一些慢歌、适合我唱的歌来做唱片。那个时候随便有幅相片,也许就变成了封面了。我相信区丁玉嘛,他的taste(品味)很大众的,他很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些什么的。

南都娱乐:那时候的宝丽金内部氛围是怎样的?

陈慧娴:就是很free(自由),很家庭,很亲切。也不知道为什么,宝丽金的人无论歌手还是其他员工都是很念旧的。可以随便坐下来跟秘书来聊天,就连倒垃圾的阿婶、剪带的人都是看着我大的,我整天都在公司里录音、吃饭盒。宝丽金的办公室有几层,歌手可以到处随便走,去听听看看有什么新唱片,见到宣传人员聊一下天,到处都能打成一片,他们也就很了解你,帮你找歌、打歌和推销你。当时其他的唱片公司都未必像我们那样,但我觉得宝丽金是。那时歌手也不用搞那么多关系,不用今天送一个LV包包给你,明天又要吃一下饭,一会又要跟谁谁打下关系,才能写到首好歌词啊。

南都娱乐:所以那时你不太用跟词人沟通吗,像林振强他们?

陈慧娴:那个时候其实我私底下不认识林振强的,不同林敏聪、潘源良他们,他们不是属于宝丽金的,所以要回来兜售一下生意,所以我们反而熟一点。林振强已经有太多人找他,而且是兼职填词人,整天没有空。有时候我都会要求有些歌给林夕写,会打电话和他讲,尽了本分和他说了喔,但是未必出来那首歌就是这样的,因为或者他感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他有不同的理解,那也不可能硬要他改的。

情牵金牌监制

“我跟公司说一定要这个人做监制”

这个成功的女歌手背后,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男人,那就是区丁玉,一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颁奖礼上,屡屡被当时如日中天的陈慧娴、张学友念叨感谢的名字。在人才辈出的宝丽金,区丁玉最初只是个负责剪带和录音的工作人员,但20岁的陈慧娴却认定了他的才华,区丁玉也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为她选歌精准、定位明确,打造出她快慢兼具的曲风、或清纯或时尚的形象。1988年,区丁玉与经理人赵润勤帮助陈慧娴成功转型,塑造其帽子淑女形象,也使她开始逐渐拥有了多首经典名曲,而区丁玉后来更有了“百万天王制作人”之称。这对鸳侣互相欣赏合作无间,多年后分了手再见亦是朋友,算得上一段乐坛佳话。

南都娱乐:此前提到区丁玉,他对你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最初却是你要求他给你当监制的,他当时还没怎么当过监制,你不会觉得很冒险吗?

陈慧娴:我眼光好嘛,哈哈,我眼光真的很好的喔。我第一张碟和第二张碟,都是由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公司制作,再给宝丽金发行。那时我在那里录音,区丁玉做我的录音师,他以前给蒋丽萍、柳影红录过音,还不是监制,但我那时就觉得他在音乐上有触觉的。后来我也签了过去,当时张学友赢了歌唱比赛后也与宝丽金签约,公司指派区丁玉去做他的监制。我很八卦,经常在公司里流连的嘛,听说他做张学友的两首歌很行,我就和唱片公司说,我一定要这个人做监制。

南都娱乐:那时候已经喜欢他了?

陈慧娴:我是喜欢他了。很好笑,那时我20岁,和我的经理人什么都说,我经理人就问区丁玉,你拍拖了吗,然后他就说,没,不过很想。我听到了,那就有机会。他说以前他还不认识我这个人,听《少女杂志》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孩唱得真好,于是拿去给其他歌手听:“你看,要好似她这样的唱法!”他也欣赏我,我也欣赏他,很快就在一起了。(和监制谈恋爱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其实是好的,因为我们在拍拖的时候,比如他开车,我们会一路听歌选歌,互相说意见,这首歌好不好,这首歌适不适合……他比我大八年,他教会我很多东西。后来我不是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后来就少了一个导师?)是啊。少了一个引导我的人啊,可能是我被他带惯了。

南都娱乐:那为什么不找回他做监制嘛?

陈慧娴:都有啊,就是早两年我回来(乐坛)后都是他监制的。只不过后来他自己觉得,做监制做到很闷,希望做一下其他的事情。而且那份工作变得很饱和了,变得需要改变一下。他也结了婚又有了孩子,人现在在北京,也有去做张学友国语方面的歌。我现在发展国语歌曲市场,可能再合作也说不定。有时候我都会问他意见。

南都娱乐:后来你去美国读书毕业,他带上妻女去参加你的毕业礼,你会很感慨吧?

陈慧娴:其实读书期间他都有过来帮我录音的,毕业礼他来的时候,感慨就感慨在……他不是很客气,竟然扔下女儿给我照顾,他就和他老婆出去拍拖,哈哈。(作为女生,你不会觉得有点不开心?)我不是那种人啦,不过始终两个人曾经一起,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感觉了,看着他有了老婆,生了孩子……回想起来,就是时间过去了的感慨,都是一种成长的经历。

黄金八十年代

“当时随便一首歌今天都是主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年轻一辈女歌手中,梅艳芳一骑绝尘,紧跟其后的是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邝美云和刘美君。1989年,陈慧娴赴美留学前夕推出新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其中《千千阙歌》却正与梅艳芳同期推出的《夕阳之歌》翻唱自近藤真彦的同一首作品,形成对撼之势。最终,由林振强为她量身定做重新填词的《千千阙歌》传唱度更高,唱片卖出35万张,大败当时的乐坛一姐梅艳芳。

南都娱乐: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星光熠熠,歌星们又各有拥护自己的粉丝,彼此之间竞争都很激烈吧?

陈慧娴:那真的是黄金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是很好的,人们还在听收音机,电脑又没有那么发达,又没能上网下载,大家都是买唱片啊。那我们这些唱歌的肯定要争啊,而且那个时候就那么几个歌手,焦点都会放在你的身上,所以那时候竞争很大,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觉得,我们八十年代的歌手其实是幸运的,就是真的生逢其时。再晚一点的时候,或再早点的时候,都未必是很好的时间。八十年代很多好的流行歌,改编的又多,英文或者日本都很多好歌。刚好我的形象够健康,又年轻,又遇到一个厉害又有才华的好监制,我又那么幸运,可以进入内地人的心目中。

南都娱乐:你的《千千阙歌》至今在KTV点唱率依然很高,记得当时梅艳芳也有同曲的《夕阳之歌》,刚好派台时间也有一点时间差,那种竞争会不会很紧张?

陈慧娴:我当然紧张的啦,每次我出碟,那首歌出台,大家接不接受,电台反应怎么样啊,都打电话回公司问。那次阿梅又比我早一天派歌上电台,大家都会很紧张。(像打仗一样?)唱片公司就仿佛打仗一样咯。(你们私下见面会不会尴尬?)我其实和阿梅不熟,我和很多歌手都不熟,除了同公司同监制的张学友,私人生活会聚在一起,我和其他的歌手见了面,也都是打个招呼而已。除非阿伦(谭咏麟)、张国荣啊,他们会主动和我说话的,因为他们是前辈嘛,很友善的,我很开心,但自己当然不敢跟别人搭讪。(怎么会呢,你那时候都已经红了啊。)那他们是前辈嘛,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尊重前辈的,哇,甄妮姐姐啊,怎么敢和她说话呢?就算是阿伦他们,我们见到了都想要鞠躬的,哈哈。

南都娱乐:那同辈歌手呢,林忆莲听说和你是中五同学。

陈慧娴:是啊,就是,我们是同学校同班,但是大家各有各圈子。后来大家都入行,变成都是歌手的身份,我很不愿意变成一个商品,在商业上面有竞争,我始终更加珍惜作为同学,而不是公众人物的关系。

南都娱乐:有那么多经典,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陈慧娴:当然会有喜欢的啦,但我喜欢那些一般都不是拿出来主打的。我们那个年代的唱片,每一首都很红,潜力都很好,就以现在的质素来说,那时的歌随便拿一首出来都可以做主打歌。我们那个时候有那么多沧海遗珠,你重新拿出来,别人都喜欢听。那时候挑歌,真的每一首都很好听,不会说最重要一两首好听,其它首就随便啦,塞满它就行啦,不会这样。对我来说就有《冰点》啊,《凌晨旧戏》啊,《六月某天》啊,就最近的国语碟啊,就是《把悲伤看透时》啊,这些真是沧海遗珠啊,我喜欢它们。

从急流勇退到二度复出

“整个乐坛都变了,曾经很迷茫”

1989年,陈慧娴在香港红体育馆连开六场告别演唱会,此后的五年里,她一直在美国修读心理学。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绩直逼乐坛一姐地位,但却选择在最当红之际急流勇退,从众人簇拥的歌星到在异国苦读的留学生,过着“争厕所,争着刷牙啊,争着洗澡”的住宿生活。原打算毕业后不再重返乐坛的陈慧娴,却被宝丽金唱片特别派人赴美游说灌录唱片,1992年推出《归来吧》,《飘雪》、《红茶馆》一时脍炙人口。1995年重返乐坛反应不俗,但两年后转投新艺宝却走势低迷,她发现乐坛的潮流已经改变,一度陷入迷惘。2000年后经过低调休整并签约环球,但唱片销量仍未如理想,2007年后再度复出,以单曲和举行演唱会的形式重现乐坛。

南都娱乐:你临走时候的那场告别演唱会令人很感动,回头看,其实有没有后悔在那么红的时候出去读书?

陈慧娴:其实这样很假设性咯,真的不知道,可能命运是这么铺排,你去到那个位置需要这样。我回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假设你不这样(读书)你赚好多钱的,又或者假设你不这样,你更加红。哪能假设呢?等我读完书回来,就是在几年之间,整个乐坛已经变了,环境和价值观变了,乐迷的品位也都变了,潮流也不同了。台湾歌手来了,香港人开始听国语歌,少听英文歌了。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歌手不多,九十年代开始多了,对乐坛带来了冲击,来了一个王菲,还有关淑怡。还有,我们以前哪有人说懒音的?现在个个都说懒音的,这个价值观又不同了,搞到我都迷惘了。比如在电台做访问,那些DJ都说,不如你试一下(发音)不要那么正啊,你陈慧娴最出名就是大声、够中气,那不如试一下像蚊子一样去唱啦,哦,那就变得都不是自己,自己的特色如字正腔圆、巨肺都没了。就现在再从头看,原来音乐圈和观众和听众已经脱离了。那时我有很多歌都是这样,比如《正是爱》,但我觉得听众呢,其实是想重新听到“我”的。

南都娱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去了新艺宝,据说后来你离开宝丽金是因为失望,公司将很多资源放在了周慧敏身上,不是放在最赚钱的你身上?

陈慧娴:我去新艺宝,是我自己说要去的,但后来转过去新艺宝,接着做得不好,(就是那个唱片不是很理想?)都还ok的,不过我是觉得那个市场和他们承接不了我在宝丽金的势。(对我)打击很大。变成了不是我想的东西咯。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 篇4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一样

把人带向远方

每迎接一批新同学,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我都会带领孩子们深情朗诵狄金森的这首著名的诗。我总以这首诗为源头,开始书写一个班级阅读经典的历史。经典阅读制度一直是我的班级的核心制度,而我班也有着很多关于班级图书馆的动人故事

建设班级图书馆,是我把“优质生活”供在教育的“神坛”上的重要举措,是我在建班初期必须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

现在,每一位朋友走进我班的教室,都会对整整齐齐排列在三个巨大书架上的800多本精品图书啧啧称赞。这800多本图书来之不易,从最初的简陋的图书角到现在的洋洋大观种类齐全,班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这样和家长们谈心:有强盛的国才有富裕的家,有优秀的班级才可能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孩子。智慧的教育不会只盯着受教育者本身,而要想方设法地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通过建设班级图书馆来建设“书香班级”,乃是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步。于是,经过几届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班级图书馆终于初具规模。

班级图书馆的建设推动着班级经典阅读制度的深化。作为语文教师,结合学科优势,我们不断地创新着班级生活的内容,力求让每一个“班级日子”都青春洋溢。

我所任教的重庆外国语学校初2009级12班“班级高山流水”文化社的冉雪立同学在“班级百家论坛”讲授《论语》后写下的《讲有心得》日记中有这样的一段:

先是整理资料,要删减,要旁征博引,于是开始调动满脑子的积累,总算在《庄子》与坡那儿得到一点儿启示。资料里对字词的注解不够详细,便翻起了《通译》、《详解》,不同解释进行比较与筛选后才满心忐忑地下笔写讲稿。这次讲子路,就抓住他莽撞的性格进行了延伸。曹雪芹著书有个笔法叫“草蛇灰线”,在我看来,讲稿亦如此。要有线索,又不能太明显。朦胧中前呼后应才是最高境界……告诉自己,成败无所谓,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正所谓“六经注我”,《论语》从圣坛渐渐化为身体中流动的血液,成为自己日日吸取的营养。

冉雪立同学只是一个典型。我班“班级百家讲坛”先后有20多位同学成为主讲小老师,这仅仅只是我班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创新班级生活的一个小举措。 “让班级的每一个日子都青春洋溢”的追求就这样融化在班级经典阅读制度中。

班级图书馆是班级生活的一座丰碑,它昭示着班级生活的高度和纯度。在我班,与经典阅读制度相配套的还有很多制度。比如:每天坚持15分钟“优美的汉语”的积累;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小组经典阅读知识抢答赛或辩论赛;每半学期开展一次经典阅读课本剧表演;中午坚持收视“百家讲坛”,进行经典音乐欣赏;每月一部经典电影;“高山流水文化社”等各种班级社团定期开展活动……

在班级图书馆的熏陶下,在经典阅读制度的保证下,孩子们的阅读品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在孩子们《规划我的2009》的日记中,我读到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文字。比如:

我对于小说的品味在提升,不再对那些言情、侦探的小说感兴趣,而对文化文学倾注了更多的爱。我有了更多喜欢的作家,比如毕淑敏,艾青,还有鲁迅。

――学生王悦

2009年读完小说20本,有价值而不仅是满足猎奇的至少15本。

――学生梁明媚

2009年看书要多看古典文化和西方哲学,阅读量尽量达到7本以上。每本书要写读书笔记3篇。

――学生余秋帆

为了培养孩子们坚持读书的习惯和激发孩子们坚持读书的热情,我曾经写过教育手记《这个期末班级图书馆不闭馆》一文,号召全班同学让经典阅读正常化,不要受考试的牵制和影响,动员孩子们“绝不妥协”地和其他学科“抢”时间来阅读。

又到期末。硝烟弥漫,同学们都磨刀霍霍。

我早早地就宣布了:这个期末,班级图书馆不闭馆。

以前一到重要考试,班级图书馆是要闭馆的。这个期末,昭君老师的想法改变了。

孩子们,这种改变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好书的力量,相信哪怕是在残酷的应试竞争面前,阅读好书的效果依旧经受得起检验。

孩子们,昭君老师从来不敢淡化考试,作为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学老师,我必须在很多方面非常现实非常功利地和你们的家长站在一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我要为你们的前程负责,要尽可能地为你们争取更多的硬件面对未来的挑战。但是,不知道你们感觉到没有,我又尽可能地在努力淡化一些什么――我希望你们比其他班的孩子要幸福要健康要活泼,希望你们正视考试但是不会变成考试的奴隶。希望你们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初中岁月的时候,记忆中会有更多的五彩斑斓的东西,而不是只有考试和排名。

因为这样的一种期待,所以我做了很多在其他老师的眼中看来很另类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为此,我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甚至是风险。但是,我愿意承担这些。教育的艺术乃是创造幸福生活的艺术。这是我坚信的教育原则,也是我固守的教育良心。在若干次的选择面前,我只以这样的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言行。

孩儿们,希望你体会老师的苦。珍惜老师给你的这份信任并把这份信任用到极致。

百家讲坛毕淑敏 篇5

计何止几十万人,逢飞估算,九年来一耽学堂光比较积极的“义工”就超过5000人。

但逄飞拒绝承认一耽学堂是在推广“读经”,虽然他承认一耽学堂推广晨读“首推读四书”。逄飞还表示,他的理想是“学堂书院遍天下”。

2000年,27岁的逄飞从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决心创办一所普及国学的民间学堂。2001年1月1日,在北大的一间教室里,逢飞和30多位来自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就学堂的宗旨、目标、操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耽学堂”就此成立。

2001年春天始,清华附小、成府小学、北师大实验小学、魏公村小学、化工小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厂洼幼儿园等被一耽学堂感动,进而接纳圣贤经典。

到现在,一耽学堂创办已过九年,许许多多的青年和社会各界志士参与过学堂组织的各种文化公益实践活动,涌现了一批优秀义工。全国共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180所高等大专院校积极响应一耽学堂晨读倡议;同时,多所高校义工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广场和公园,带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事实上,台湾新儒家学者王财贵1993年就发起“少儿读经运动”,并在台湾推行了十多年。十多年后这一运动在大陆数百万儿童中扩展开来。由孔子第77代嫡传后裔孔德懋之女柯兰女士创办的天津明德国学馆,也是由台湾红字会天津办事处的楼壮志女士集合多方资助的,近年来也在北方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广读经。

据国际儒联2007年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1000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1000万人背后,至少还有2000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

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通过阅读孔孟经典,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

此外,一些收费性的以“私塾”或“学堂”方式推广读经教育的培训机构也广泛开展,广州孟母堂家塾以“诵读圣贤经典,学做君子淑人”为口号,在广州、上海等地扩张。此外,如深圳育心经典读经班、广州蒙正学堂、杭州诸修书院…济南少儿国学班、北京四海童子园等,全国涌现出上百个启蒙读经学堂。

这些被称为“草根”的民间自发儒学普及活动,在新一波的国学热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而在官办教育机构中,素被认为以意识形态优先的中国人民大学,在2002年和2005年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群起效仿。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0多所高校树起了孔子雕像。

与此同时,祭孔热、《论语》热、国学热、祭祖热、古礼热、传统节日热、文化遗产热、中华文化标志城等高潮迭起。其中,2004年因儿童读经热、甲申文化宣言(许嘉璐副委员长牵头)、阳明精合会讲(蒋庆)、《原道》十周年(陈明)等文化事件而被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年”。

“读经”、民间书院,以及经济精英对于孔子价值的追求等儒学普及活动,使得“本世纪的前十年是孔子热深人民间、影响官方、走向世界,开始实现全面复兴的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儒教网站长王达三表示。

儒者的“道场”

洪秀平是“平和英语”的创始人,在“平和英语”连锁扩张的势头已经形成后,洪秀平的兴趣转移了。他开始把平和英语学校赚的钱投资到平和书院中,免费为学员讲解四书五经。

“我现在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背诵中国文化经典。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少很多,实在感到羞愧。”洪秀平表示。

1998年洪秀平到珠海创办平和英语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被新浪、搜狐等四大门户网站联名推荐为“中国十大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在生存的危机远去之后,洪秀平开始四处游历,遍访名师,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

2005年,受儒学大师蒋庆“阳明精舍”的启发,洪秀平在珠海板樟山下把两套房子打通,办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平和书院,

“旨在提供一个场地让有志者来学习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来学道,论道和弘道”。每周六晚上,平和书院都会请一些儒学大师或国学教授,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之后学员们开始讨论。

“国家没有一个开放的能够让儒家讲学的地方,蒋庆先生的‘阳明精台’不搞会讲,一般人不接待,我们这里就做一个面向大众会讲的场所。”洪秀平说。

2008年,洪秀平的母亲年纪大了,想回老家养老,他就和母亲一起搬回了杭卅『。回到杭州老家发现,江浙的家族文化比较兴盛,家族的意识比较强,他就想像孔氏家族的孔卫东那样,把自己的家族也联系起来。

“儒家和家族是紧密相连的”,他表示,目前他把生意交给别人打理,主要精力就放在这些方面了。他还希望在杭州郊外搞一块地,做一个院子式的大道场(民间书院)。

像洪秀平这样为研修和传播孔子精神建立民间“道场”的努力很多。杨汝清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他在国际青年研修大学教授海外喜欢儒学的学生之余,还在北京市中心北海边上一个叫做“楠书房”的高档商务会馆建立了儒家文化研究院――苇杭书院。

这个商务会馆里的家具都是珍稀的楠木所制,其中不乏堪称文物级的古楠木。会馆的摆设也相当古香古色,门厅还摆放着线装宋版的《礼记》和《孝经》,供来到这里的儒商取阅。

杨汝清把苇杭书院定位为以民间公益模式,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之纯净道场。“不涉经营,不立门户”,

“尊重诸家,孝行天下。以历代儒家经典为指归,修身立德,化民成俗。为儒门同道创设一开放空间,切磋砥砺,互通声气。”

1月9日,苇杭书院进行了一场关于“孝道”的会讲,根据会讲规约,初次进人楠书房要在夫子(孔子)像前行礼,那是一幅由已故名家张岱年题词的“孔子行教”像。

杨汝清介绍,2010年,苇杭书院还将围绕“礼”进行多次会讲。

深圳孔圣堂是洪秀平的朋友周北辰主持的一个道场。2009年10月11日,深圳建市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祭孔活动在东湖公园举行。当天,孔子青铜圣像在深圳东湖公园揭幕,深圳孔圣堂文化中心同时开业。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廖军文在剪彩揭幕仪式上表示,“返本”方能“开新”,儒家文化所奉行的“仁义礼智”、

“忠孝诚信”是我们惩治腐败、振兴国民道德的有效力量。

揭幕仪式后,举行了传统祭祀礼仪。参祭人员或身着传统祭服,或佩戴儒巾,并宣读祭文,整个祭祀活动神圣而庄严。然后,孔圣堂堂主周北辰身着周制玄端,按“孔圣堂儒家传统婚仪”为四对新人主

持了婚礼。

周北辰师从蒋庆先生。之前,孔圣堂每周在东湖公园举办儒学讲座,很多深圳市民甚至来自广州香港的市民前来听讲。周北辰相信,儒家文化复兴的深圳孔圣堂模式必将复制推广到全国。

杨汝清教过的一个弟子比他本人名气大得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外籍教授贝淡宁(Daniel A,Bell),他在牛津大学的对话体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奠定了他在西方的学术地位。自从这位加拿大学者和夫人宋冰组成了跨国家庭以后,他就变得越来越“中国”了。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后,他最终选择了收入和学术环境都相对不太好的清华大学。

贝淡宁以“自成一体的儒学教育家”身份自居,但强调“儒者不一定就老迈、保守和严肃”。“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有全盘西化的看法,崇拜西方,想要完全离开自己国家的文化,按照别国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即使自己本身就是西方人,他仍然表示,“这太过分了”!

在贝淡宁看来,过去几年里,党的“儒家化”不断加剧,

“经中央政治局审查通过的奥运会开幕式似乎是为党的儒家化盖上官方认可证,马克思和走了,孔子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新面孔”。

“富而好礼”者

在儒学“道场”的建设中,企业家的赞助往往占有相当比例。显然,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

“富而好礼”比“为富不仁”更为常态。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人物之一陈明表示,对于自己十多年来复兴儒学的坚持,

“富而好礼”者提供了相当的无私支持。

中国的“富而好礼”者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北京大学最新一期的“中国国学百家讲坛董事长高级研修班”1月22日在广州开班,并将在西安、成都、上海、深圳、郑州等全国14个城市巡回培训,这个收费不菲(约3.6万左右)的培训班对于企业家具有相当吸引力。知情人士透露,北大国学班经营收入超过北大哲学系总收入的一半。

而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大讲堂企业家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则更邪乎,课程费用高达4.28万元,据说也挺受企业家的追捧;而其“世界政商领袖国学硕士课程高级研修班”,更是以仅3天的学习时间,收费高达2.8万元。

此外,清华大学国学与管理智慧总裁(CEO)班、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中山大学人文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复旦大学国学总裁班等,均在国学教育培训市场上斩获颇丰。深圳甚至爆出“天价”民营国学培训,仅上18次课,学费高达16.8万元,只招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

近年来,企业界精英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以来有增无减,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正在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

1月27日,有“中国创业营销教父”之称的翟鸿在厦门海悦山庄为厦门企业家和广大国学爱好者,从“见贤思齐、立德修身、忠孝天下、处世之道、沟通智慧、人脉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打造”八个方面阐释“国学应用智慧”。

这是厦门总商会组织的“国学大讲堂”活动,去年11月的第三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翟鸿粲以一场“企业家如何内圣外王”的演讲,赢得了现场企业家的热烈欢迎,纷纷要求总商会请翟鸿再来厦门讲学。

浙江方太集团在经济危机严重的2008年建立了――“方太孔子堂”。方太是中国厨电行业的领航者,总裁茅忠群把儒家管理模式作为方太的“镇山之宝”。他希望让企业的员工和中层领导到“方太孔子堂”,通过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来讨论企业的变革及自我变革之道。

“方太孔子堂”主要用于方太集团儒学的相关教育,包括内部的儒学宣讲与学习交流、外聘国学导师现场授课等。茅忠群表示,“要推行一种文化和思想,需要一个场地,这是建立孔子堂的初衷”。

从2008年推行儒学管理至今,茅忠群已经亲自为员工专场讲述儒学理论近十次。方太还为每位员工购置了《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传统文化启蒙读物。茅忠群对方太的普通员工的讲话,往往超半在灌输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孔孟之道。

而方太的老掌门、茅忠群的父亲茅理翔,仍然潜心于自己所创办的“家业长青接班人学校”,欲把它办成“真正的中国民营企业接班人的黄埔军校”。而茅理翔所秉持的观念,也是“富而好礼”的孔子价值。

“失败”孔子的伟业

在电影中,孔子是似乎是一个失败者,一度颠沛流离,并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胡玫希望,电影能够以这种深深的挫败感产生共鸣。

但即使从世俗的标准来看,孔子也很难被称为失败者。

孔子54岁时“摄行相事”,成为鲁国的首相。然后,孔子在鲁国推行“新政”,试图削弱豪强大夫家族影响,形成统一的政治秩序,即“堕三都”和“抑三桓”。结果遭到鲁国显赫的三大家族季氏、孟氏、季叔氏等利益集团反对,

“新政”未能成功。第二年,出于对终日迷恋声色犬马的鲁国统治者失望,孔子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此后14年左右,孔子带着他的“影子内阁”在春秋诸国颠沛流离,各国虽然对这样一支文事武备齐全的班底表面上礼敬有加,但背后却戒备异常,没有诸侯国敢真正地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他来试验“新政”。毕竟,孔子的团队是一个具有政治宗旨(克己复礼,令天下归仁),共同的价值观念(仁、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且有组织系统,人数众多的雏型政党。

即使在“流亡”时期,孔子也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曾在一次未遂侵略中得到体现。当时强大的晋国密谋吞并弱小的卫国,而晋国的幕僚们纷纷反对,因为孔子和他的一群弟子都住在卫国,这些弟子藏龙卧虎,而且与各国诸侯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攻击卫,必会遭到失败。

同时,各国在遇到内忧外患急需“维稳”之时,也常常请求孔子的帮助,其中仅子路就数次被孔子派出“帮忙”,多次帮助卫国、鲁国等赢得抵抗“侵略”的战争。

正是这个党团的形成,使孔子具有了“素王”的地位,并且对当时的时代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在所到诸国得到尊敬,但同时也受到怀疑,戒备和监视。

正因如此,孔子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现实的世界让孔子无法弘道救世。

鲁哀公十一年,68岁的孔子被鲁国从卫国迎接回来,并尊为“国老”。但此时的孔子已经对救鲁国之世不想付诸太大精力,他想把自己的余生用于更重要的事业,为后世立法。于是,孔子开始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以待后世有道者出现。

孔子先后对《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全面整理。这六部经典被看作是历代中华先王累积遗传下来的文教经典,曾在西周时期经过周公完善。孔子整理编撰以后,“六

经”(后《乐》失传,变为“五经”)成为华夏文明的基础,因而孔子被称为中华文化承前启后的至圣。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的钱穆曾这样评价孔子,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值得注意的是,钱穆这一番话讲于1974年4月,当时大陆正在大兴“批孔”运动。

“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按照著名学者李泽厚的看法,虽然儒学在历史上所依托的传统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家族制度等在二十世纪虽然已经全面解体,但儒学“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

“事实上,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等治国理念,即使不能说直接来自孔子和儒家文化,至少可以说深受孔子和儒家文化影响。”王达三表示,“八十年代的孔子,只是个好坏参半的凡人,九十年代的孔子,则是个影响巨大的学者;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孔子,已经再次成为中国的圣人!”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

1月20日,儒学爱好者常光顾的“原道――儒学联合论坛”又开放了,这个论坛网站的宗旨是“儒家情怀,儒学理念,儒教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打造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

在2009年下半年的“网络扫黄”运动中,

“儒学联合论坛”莫名其妙地被殃及池鱼。网站恢复以后,这一网络论坛的组织者一首都师范大学陈明副教授(诚明)颁布了新的版规:

“勿得违反国家律令,勿得谈论敏感话题,勿得传播异端宗教,勿得狎侮往圣先贤,勿得互相诋訾攻击。”

但是,也许是“敏感话题”难以界定,也许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公共性太强而喜欢讨论敏感话题。

陈明附上一句,

“敏感信息实在要发就先发到我信箱吧,拜托!”

目前,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已有几十个,互联网博客的出现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嘉年华展场,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性的文化力量。在激烈的保守主义者蒋庆看来,儒学网站无疑是传统书院的一种现代表达方式。

陈明和蒋庆、盛洪、康晓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四位旗帜人物。为了宏扬儒学,陈明曾被他当时工作的单位――中国社科院的同事告状,导致他的研究员职称得而复失。到现在,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头衔依然是个副教授――从社科院的副研究员转到大学里的同级职称。

同时,他以16年的时间惨淡经营的一份同人刊物《原道》――被著名学者李泽厚称为“唐吉诃德精神”。其中前十年换了七家出版社,他认为这是“一种耻辱”。“我一个月才二千块钱的工资,而且都是我一个人搞,我能搞得过来吗?”

尽管如此,陈明仍被一些人看作是“伪儒”,这或许是因为他认为“儒学应当毫无疑问地接纳民主理念”,或许是因为他相当“随性”的处世态度。一说到这里陈明就笑,“难道儒学非得把自己搞得像个老学究才算真儒吗”?

在陈明看来,建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国现代国家形态,儒家注定不能成为旁观者。这使他常常关注“敏感”话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国家统一问题、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制度的进步、意识形态等各种“敏感”话题他都“从儒家公民的立场”进行关注。这也使得陈明不好意思在自己管理的论坛上过分限制“敏感话题”。

“我为这事(回归孔子价值)前后忙乎了十几年,其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陈明说,现在国学热终于真正的热到根子上了,孔子和他编修的“五经”显然是国学的根本。因此,对于电影《孔子》,陈明持一种“乐观其成”的态度。

“儒家文明的前途与民族生命的未来兴衰与俱、荣辱与共。没有民族生命的重振,儒学的复兴没有意义;没有儒学的复兴,民族生命的重振没有可能。”陈明说。

虽然有时候被海外舆论称为“御用学者”,但陈明对官方儒学并不感冒,在他看来那些主事者似乎满足于追潮流、出政绩、谋私利,

“一个孔子学院网站居然耗资数以千万计!”“我看真正的希望在民间,它们是过去儒学生生不息的基础和动力,也将是今天贞下起元一阳来复的基础与动力。”

为此,陈明提出了儒教的公民宗教说,陈明希望国家能给儒教发一个“合法经营牌照”。

“一方面是强调儒教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是要争取儒教在公共领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

在陈明看来,儒学在重建的过程中需要吸纳新的元素,例如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自由民主理论,新左派的公正理论等等。

论毕淑敏散文中的幸福观 篇6

内容摘要:幸福是什么?心理医生兼作家的毕淑敏,对幸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解读她在散文中表达的幸福观。

关键词:毕淑敏 散文 幸福观

幸福是人人都向往的,幸福究竟是什么?人们怎样找到幸福呢?毕淑敏17岁到当兵,28岁回北京当外科医生,35岁开始写作;50岁当心理医生,集军人、医生、作家和心理医生于一体。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她表现出一种关怀人的生存状态的情感。她面对现代人对幸福的迷惑,登上百家讲坛,从心理学的角度,破解幸福密码;她将自己的幸福观点融入写作中。在散文中,表达出对幸福的独特的理解。笔者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解读她在散文中表达的幸福观。

一、幸福是什么

幸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名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二是形容词,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1、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对现状的接受与肯定及由此带来的快乐。肖永春在《幸福心理学》中说,幸福就是幸福感。他认为幸福感可以从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三个方面来衡量。

毕淑敏在百家讲坛讲述了她对幸福的理解,“幸福不是金钱,不是高科技,不是长寿,不是多子多福。”“幸福是一种情绪。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陂译幸福密码》)她用散文《提醒幸福》告诉读者:“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在《再婚的女人》中说,“幸福不幸福,通常只是当事人内在的感觉,没有统一标准,也无需别人的肯定。”她认为,幸福是主体的心理感觉,没有统一标准,也无需别人的肯定,这种感觉就是满足和快乐。

2、幸福是意义与快乐的结合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最高的幸福感来自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实现。肖永春认为幸福感中的价值感就是人的潜能实现。西方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毕淑敏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毕淑敏在《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中说,“一个人就像是一粒种子,天生就有发芽的欲望。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中,存在着一个内在需要的金字塔,分成五个台阶。在金字塔的最高点,屹立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追求”。她认为:幸福就是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得到的独一无二的体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我实现中得到乐趣。她在《破译幸福密码》中破译了幸福密码:“幸福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是意义与快乐的结合体。”告诉读者幸福不仅是身体的生理满足,情绪上的快乐满足,还有心灵深处自我实现的满足。

综上所述,毕淑敏认为:幸福是一种心灵感觉,幸福不幸福,通常只是当事人内在的感觉,没有统一标准,也无需别人的肯定。幸福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愉快心情。幸福是既能快乐地活在当下,也能在未来快乐地生活。真正的幸福是在自我实现中得到乐趣。笔者认为,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二、实现幸福

幸福是一种情绪。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幸福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一个人如果处于正向积极的情绪之中,他就会感到幸福。幸福可以通过情绪来评判。故此,人可以通过把握情绪和控制情绪来实现幸福。

1、把握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分为4种,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观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情绪健康与否。情绪健康,有两个表征,一是“情绪反应适当”,就是说情绪发生应来自某种适当的原因;二是“情绪稳定”,它表明个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正确对待情绪,才能找到幸福。生活中我们不能压抑自己的正常情绪,而是要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学会体察情绪,适当表达情绪,适当控制情绪,积极舒解情绪――时刻注意情绪健康。

毕淑敏最为关注心理健康,注意调适人的情绪。她要求人们接受消极负性情绪。在《盛开忧郁的洋葱》中说,“不要嘲笑忧郁,忧郁是一种面对失落的正常。不要否认我们的忧郁,忧郁会是我们成长。”在《何时才能外柔内刚》中说:“我们要接纳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笼统地把它们隐藏起来。”她要求人们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她在《破译幸福密码》中阐述,自卑和悲伤是幸福的两大杀手,认识和了解它们,战胜它们,就能拥有幸福。她提醒人们感受积极情绪,在《提醒幸福》中,她说,“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到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她要求人们学会舒解情绪,她说,“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拒绝分裂》)她告诉读者,情绪的调适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若要保持身心健康,对生活拥有一种幸福感,我们需对自身情绪有所认识与了解,学会科学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消极负性情绪,保持情绪健康。

2、提高情商

情商也叫情绪智力,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揣摩和驾驭他人的情绪,在外界压力下不断激励自己、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情商包括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提高情商可以增加幸福。

毕淑敏“自我”意识很强。她关注自我情绪,她提出“我很重要”。她更关注自我发展,她在散文中写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前进道路没有一帆风顺,面对逆境,能够经受苦难奋勇向前,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她也在意他人的情绪,关注人际关系的协调。她在《幸福的镜片》中说:“我倒以为幸福的家庭,不妨成为回收情绪垃圾的炼炉。”她认为,人的情绪最好不要在外面随便发泄,这会影响人际交往,但是人的坏情绪也需要宣泄,最好是在家里通过亲人的有效沟通来融化。她同时强调:要想拥有幸福,人不仅要快乐地活在当下,还要在生活中,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意义,在自我实现中找到快乐。她的《拍卖你的生涯》,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知道自己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在追求中实现自我,找到长久的快乐。她在《破译幸福密码》中讲道:幸福的密码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快乐。

毕淑敏认为,幸福的人生就是多姿多彩的人生。人类有七情六欲,人类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的幸福,不仅要自己幸福,还要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她认为,人既要快乐地活在当下,也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意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长久的快乐,实现满足感、快乐感、价值感。通过阅读她的散文,笔者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正是在于人能够通过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调控,来面对和超越自己的不幸,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获得幸福。

三、拥有幸福

前两个部分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阐述了幸福,这一部分主要从行为这一方面来阐述如何得到幸福。

1、收获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就个体来说,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收获幸福,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二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三是实现自我价值。

一个人的幸福首先来源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拥有健康的情绪,才能拥有幸福。在生活中,要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时刻注意稳定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人际交往。斯迪芬・达克说:“幸福取决于你与周围人的关系。”要想收获幸福,一定要协调好你与周围人的关系。

一个人的幸福还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沙哈尔说:“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毕淑敏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体味生活。她说:“生活本无意义,我们要为生活找寻一个意义。”“要相信,在生命中,一定有一种潜在的能力,等待我们去发掘。我们要学会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快乐增长点”。“要获得幸福,在生活中,我们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幸福。

2、感悟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只要你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慢慢地体味、细细地品尝、用心地感悟,你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围绕着你,无处不在,开心和快乐随时可得。

毕淑敏说,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我们要学会享受感官的知觉,“享受快乐,就是享受人生。”(《忍受快乐》)幸福很普通,需要提醒。“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提醒幸福》)幸福需要分享,学会倾听,倾听是幸福的一种表达,因为你从此不再孤单。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也要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让我们倾听》)

幸福需要感悟。“幸福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幸福的体验来源于积极的、导向内在的愉悦感、满足感等美好情感体验的心理状态。哈佛幸福心理学课教师本・沙哈尔说,幸福与心态有关,拥有积极的心态,才会更快乐、更幸福。毕淑敏在《幸与不幸》中说:“流浪汉与千万富翁对于幸福的感知频率与强度,几乎是一致的。”她认为,幸福不在情况本身,而在个人对待情况的心态。幸福就是在生活中要学会保有积极的心态,去感知生活的点点滴滴。

毕淑敏认为,快乐需要享受,幸福需要寻找,需要感知,需要感悟。幸福是自己心灵的感觉,它无需别人的肯定,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幸福,只要认真寻找,幸福比比皆是。

毕淑敏当兵、做外科医生的经历,使她感受到幸福不仅与身体健康相关,还与人的精神满足有关。她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破解了幸福秘密。她告诉我们,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我实现中得到乐趣。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是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快乐。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 篇7

今年正是“香港小姐”第三十届竞选活动,为庆典这一历史时刻,TVB除制作了一连串的节目庆祝外,更破天荒将进入最后十二强的佳丽(关伊彤、杨康宁、保采芬、余诗韵、叶凯茵、林敏俐、钟子淇、蔡洁文、胡家惠、李佩瑜、左慧琪、嘉碧仪)全部获得聘用,成为旗下职艺员。而今届“港姐”得主的奖金和奖品也是历届之冠,令人垂涎了。今届三甲得主分别是:冠军林敏俐、亚军左慧琪及季军胡家惠。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典范篇:

1.赵雅芝――第一届“港姐”第四名获得者,投身电视圈后以《上海滩》《楚留香》《倚天屠龙记》而红遍东南亚,崇拜者无数,今虽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风采依旧,风华依然,真是得天独后,而她与黄锦桑的完美婚姻更是令后辈们羡慕不已,事业、婚姻、家庭三者都完美拥有的她可算是最幸福的“港姐”。

2.张曼玉――1983年“港姐”亚军得主,几届港台电影“金马奖”及“金像奖”影后获得者,还以主演《阮玲玉》一片而荣获柏林“银熊”国际影展影后桂冠,成为第一位在国际四大影展上封后的华人女性。

3.杨宝玲――1987年“港姐”冠军得主,高贵典雅的她同年在国际性选美活动“环球小姐”竞选中进入最后五强,以及又在“世界小姐”竞选中被评为“亚洲皇后”奖,为香港争得不少名誉,这是历届“港姐”在世界选美台上夺得的最佳成绩,也是由她打破了“港姐”在世界选美活动中不能入围的神话,至今都无人能超越。如今她更是几家店铺的老板娘,名利双收,真不愧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性,羡焦傍人也!更是后辈“港姐”们学习的楷模。

4.李嘉欣――1988年“港姐”及“华裔小姐”双料冠军,中葡混血儿的她其美貌令人心醉,并有“港姐中的港姐”及“最美丽港姐”之美称,投身星河后戏约不断外,还接拍了近百个广告,亦又有“广告天后”之美称,如今的她仍活跃在娱乐圈,艳光仍旧四射。

5.杨思琦――2001年七奖集于一身者,亦“最上镜小姐”、“最受欢迎小姐”、“纤体美态小姐”、“甜美笑容小姐”、“修长小姐”、“网上夺目小姐”及冠军获得者,真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一时被传为佳话,相信这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话了!尔后的她还没有卸下“港姐”皇冠就被拉进了演艺圈,相信不久的将来则又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最篇:

1.孙泳恩――第一位诞生的“港姐”冠军,她的芳名内地人虽然不是太熟悉,但毕竟是“港姐”之老大,不能不讲,她亦是“港姐”出嫁率最多的冠军,出嫁过三次。

2.高丽虹――第一位拥有混血儿面孔的“港姐”,她是1984年的冠军,当时有一句笑语――中西合璧,散发香港魅力。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功夫女星,拍过不少的功夫片,亦因此与洪金宝结下不解之缘,当时虽有传她是第三者介入,拍拖时压力甚大,但结婚后十多年来他们感情颇深。

3.谢宁――1985年冠军,第一位由内地赴港而获冠的“港姐”,她内外兼备东方古典女性之韵味,曾一度是TVB当家花旦,九十年代初与影坛奇才岑建勋结为夫妇,婚后并诞下一子一女,现已移民加拿大生活,算是嫁得幸福的“港姐”了。

4.陈法蓉――第一位拥有大学学历的“港姐”冠军,她当选的那一年是1989年,她的当选令“港姐”的层次提高了一个水准,之前一直效力TVB电视台的她虽未有大红大紫,但她却乐在拍戏之中。

5.郭蔼明――第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港姐”冠军,亦是1991年,她的容貌虽然没有多少人赞美,但却莫明成为TVB的当家青衣花旦,拍剧无数,而且她觅得如意郎君刘青云,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收获了!

6.莫可欣――1993年“港姐”冠军,但她被视为最不被大家认可的“港姐”,其美貌至今都是令人难以认同的,从艺数载的她连主角的机会都未有过,而演出的角色也多是些不讨好的坏女人,演艺事业不如意的她却并不是个没有智慧的女人,近年她改行从事形象顾问,现已做出了些名气。

7.翁嘉穗、李明慧――被誉为形象最不讨好的“港姐”,她俩是香港回归亦1997年的冠、亚军得主,选美台上她俩为了名次展开激烈的竞争,选美台下又为了同一个男人而展开斗争,一时被传为笑料,卸任“港姐”后,她俩双双退出。

8.林敏俐――新鲜出炉的现任“港姐”,她虽未能打破上任“港姐”杨思琦七奖集一身的神话,但同时也获得“国际亲善大使”、“新世代美态小姐”等奖项,成绩算是不差,毕竟是新鲜“港姐”要红三天呢!尔后将由她担负起未来一年“港姐”的责任和义务,而投身娱乐圈也将是她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落败篇:

1.钟楚红――1979年“港姐”竞选中落败的佳丽,但被刘松仁独具慧眼而发掘进入入娱乐圈的,横驰影坛十数载的她,还被封为“性感女神”之美称,拥趸者无数,她虽然婚后退出娱乐圈并移民加拿大生活,但观众仍想她能有重返娱乐圈的那一天。

2.翁美玲――1982年由英国返港参选的佳丽,虽顺利进入半决赛,却因身材娇小而未能进入总决赛,但因表现不俗而被TVB罗致旗下,初出茅卢的她便被挑中担任大制作《射雕英雄传》的女主角黄蓉,一炮而红,自此成为TVB的当家花旦,更成为影迷们追崇的新偶像。虽然至今她已离开我们有十七年之久,但她塑造的俏黄蓉却是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永远无法割舍,相信也无人能替代。

3.麦洁文――著名歌星兼且是知红男艺人江华的妻子的麦洁文,大家有可能会忽略她的出身,其实她亦是1977年落败的“港姐”,如今的她专心相夫教子外,肩负起了培养新歌手的重任,很多新人都喜欢拜她为师学习歌技,江华亦不例外呢!

4.周海媚――1984年,十八岁的周海媚也被家人怂恿下站在了选美台上,但未得到任何名次,不过幸运之神降临让她仍得到TVB赏识获聘用,从而展开绚丽多彩的演艺人生。

5.邱淑贞、关秀媚――1987年落败的佳丽,前者因为整容风波而退出选美台;后者因对手太劲而败下阵来,不过她俩在王晶的提携下,凭借着魔鬼般的身材在影坛杀出一片天下来,并被誉为新一代的“性感女神”。

6.陈妙瑛、麦家琪、张慧仪――1993年在“港姐”选美台上,这三佳丽都败给了三甲得主获得者莫可欣、林丽薇、佘少宝,但未隔几年,这三位落败佳丽都纷纷在TVB出人头地,成为当家花旦,而三甲得主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尽让人想到当届评委们眼光有失水准呢!

7.黄矢潼、陈泳娴、陈霁平――1999年三甲得主都令人心服口服,而这三位佳丽的质素相当不俗,因此纷纷被TVB罗致旗下,如今她们各有发展,剧集、电影、广告忙个不停,其势头似乎并不逊色于三甲得主们。

“香港小姐”三十年完美盛事之慧妍雅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