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范文【最新8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朱自清散文范文【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朱自清散文 篇1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失真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79-03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许多散文在二十年代就已经成为我国早期散文的代表,其中《背影》、《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还被收录于语文教材中,成为教学名篇。但在细读之下发现他的散文着意之处不太自然。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提到朱自清散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1]。叶兆言在《狷者朱自清》一文中提及“朱自清前期散文首先难免造作,譬如《匆匆》,譬如《荷塘月色》,都有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毛病”[2];钱理群在《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中也提到朱自清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3]。着意为文,重在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情实感造成“虚升”或者“夸张”,这与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朱自清的散文为了行文华丽和感情的丰韵,有时候放弃了这一原则,我们说,朱自清的散文有“失真”的现象。

一、华丽行文的修辞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贯穿着其“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原则,甚至于偏向华丽行文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一方面,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好用女性意象比拟,就是对此的有力证明。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评价朱自清散文“好用女性意象”[4]不无道理。在《女人》中,朱自清借用朋友白水之口表达了自己推崇“艺术的女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我圆满’的人”[5]39。正如朱自清自己所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5]37。对女性艺术美的执着使得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时将其不自觉地融入。

朱自清在文本中或直接塑造术女性的形象,或以女性意象设喻,或将所见之景物赋予女性色彩。这些女性意象的大量运用,集中出现在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如《温州的踪迹・绿》中,朱自清描写梅雨潭的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5]18。在这里,朱自清将梅雨潭的水女性化为的裙幅、初恋少女的心跳甚至是最嫩的皮肤,为了将所见之景诗化而过于关注行文的修辞美,把水的动态描写转变为女性体态具象化的修辞,却造成了意境塑造与梅雨潭涟漪荡漾的动态情景有所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虚升”了真情实感,使得情感“失真”。在《看花》中,朱自清写到,“栀子花不是什么商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5]150在这里,朱自清将栀子花的韵味与卖花姑娘联系起来,并对爱花还是爱卖花姑娘的疑问含糊其辞,“存而不论”,给读者这样的感觉:表面上是在赞美栀子花,实际上赞美的却是有着栀子花似的自然韵味的卖花姑娘,只是将这份喜爱借对栀子花的欢喜表达出来。这里就明显地透露出朱自清对女性美的描写,以及对女性意象的追求,将其与艺术化等同起来,使得对栀子花的描摹已然转变为对卖花姑娘的倾慕,这样过度的修辞,流于对女性的“意恋”,造成了与真情实感表达的偏离。

朱自清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女性意象,将女性美的描写直接等同于艺术的创造,过于执着地追求艺术美,追求华丽行文的修辞,偶然流于情感的失控,造成情感上的“失真”。

二、“水”意象的追求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水”意象的过度追求也是体现其散文情感“失真”的另一特征。在朱自清的抒情性散文中,不难发现,“水”是其大多数作品直接或间接反复触及的意象,如《春晖的一月》《绿》《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从小生活在“小桥流水”的南方,对水的钟情使得水成为他笔下的主要审美对象。在朱自清看来,蓝蓝的天“仿佛一汪水似的”[5]11;嫩绿的叶“掐得出水似的”[5]16……这些景物在朱自清看来都拥有“水”的特点,给朱自清以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这种对“水”意象的塑造从水的具体形态到具有水感觉的物象,使得朱自清在文本中对“水”意象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在《春晖的一月》中,朱自清写到,白马湖“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6],“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6],“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6]在这里,朱自清笔下的白马湖拥有阴柔美的特质,符合朱自清的审美情调。初到春晖中学的陌生使得朱自清有点难以适从,但由于白马湖那软软的绿,给了朱自清感官上的审美享受,使得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满足了朱自清内心由于陌生而引发的诉求。朱自清为了表达出白马湖在自己眼中的美,追求行文的华丽,使每一个特点都染上朱自清的主观想象和体验,透露出朱自清追求“水”意象的偏向,为了行文华丽和感情的风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

而在《绿》中,朱自清在文章结尾赞叹道,“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5]18梅雨潭的绿是可爱的、奇异的,朱自清在前文已经描写具体,但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拍它、抚摩它、吻它,读来更多的是失却了对梅雨潭绿色的量度,使得对“水”意象的追求成为主体,代之以夸张的想象和华丽的行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有滥发感叹之嫌。

三、行文感情上的“失真”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即在情感的浓厚。”[7]在他的早期散文中,朱自清常常注重情感的宣泄,将自己对社会黑暗的憎恨、对家庭情感的抱怨和感激、对山川风物的迷恋等倾诉而出,毫不掩饰自身的性格和情趣。而正因如此,使他在散文创作时更多的掺杂情感宣泄的成分,多发慨叹,有时候偏离了散文情感真实的本质,造成“失真”。

在《一封信》中,朱自清为表达对台州紫藤花的喜爱,感叹到“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数皲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5]75朱自清没有细写紫藤花的花瓣、颜色等的具体形态,而是抽象地运用了多个比喻来叙述紫藤花的美,把紫藤花直接喻为小姑娘、、胭脂,抒感丰盈满溢,偏于感情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偏离了紫藤花美的展现,有“失真”现象。在《绿》一文中也有这样的“失真”之处:“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5]18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醉人和奇异大发慨叹,还要拥抱绿,抒感丰盈满溢,有“失真”之嫌。

另一方面,在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前期散文中,常弥漫着伤感沉郁的气息。在《匆匆》中,朱自清感慨时间的流逝“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5]3时间无情的流逝使得朱自清沉郁迷茫,陷入徘徊、陷入“匆匆”。在《荷塘月色》中,荷塘的美景使人心缟疋,虫鸣风吹一片祥和,但朱自清却因心头事产生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71的失落。《刹那》中,朱自清觉得“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横竖是寻不着的;”[6]126于是决定以带颓废意味的刹那主义应对。正因这极大的沉郁,使朱自清创作时摆脱不掉情绪的牵扯,抒感丰盈满溢,在创作时注重情感的宣泄,造成感情“失真”。在《松堂游记》中,淡云掩映下的新月给朱自清以美的享受和难得的片刻安宁,但他终不能忘怀于世,心里的烦恼郁闷被月无端招惹出来,“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临睡前,我们在堂中点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木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6]361字里行间渗透着朱自清的忧郁心境,景色中弥漫着伤感沉郁的气息,表面写景,实际上是为了忧郁情感的宣泄,这伤感情绪的牵扯摆脱不掉、萦绕心间,自然而然使文章染上了灰蒙蒙的情感宣泄的成分,使得忧郁情感的书法丰盈满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情实感造成“虚升”,这对于散文的情感真实性本质来说是一种偏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而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时,为了行文修辞的华丽,多用女性意象比拟所写之景和所塑之象;为了寻求自我表达的途径,追求“水”意象,融合对“水”的主观想象和体验,追求行文修辞的精致华丽;为了行文感情的丰韵,在行文时常常注重情感的宣泄,在创作态度上不自我掩饰。这些都使得朱自清有时放弃了散文需要真情实感这一原则,造成情感“虚升”或“夸张”,存在“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佩弦先生[M]//叶圣陶散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52.

[2]叶兆言。狷者朱自清[J].中华活页文选,2014:26.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9.

[4]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2:24.

[5]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q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9.

[6]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q第四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21-122.

朱自清散文 篇2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卓着。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现着散文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散文结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学习。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自己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与“随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概括地讲,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可以说主要表现在他精妙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精妙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点,在艺术构思上,集中体现在“文眼”的安设和线索的贯穿上。正如高尔基说:“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一)“文眼”的设置

所谓“文眼”,就是指作者经过艺术性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比如:《春》这篇散文,就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生机和创造力,进行了充分的赞美。作品率先写了对春天的盼望,紧接着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分别细致地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图,最后,作者从春天的自然景物描绘转到春天人们的活动描写。作为作品的“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粉饰却是最具功力。

(二)线索的运用

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里,我们都会看到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关联起来并服务于主旨的线索,以此达到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二、严谨缜密的结构设计

朱自清散文严谨的结构,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构思上,我们通过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结构严密性同时还表现在它的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特点。

(一)服务性

作为形式美的因素,结构是为表现作品思想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旨思想服务的。比如《背影》,就是以“背影”为核心,对所有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剪裁、加工和布局,对它们进行取舍、整合,然后有机地组织安排,来表现父亲舐犊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再如《春》中,作品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春”是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的线索脉络,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继写“描春”再现春天的生机盎然的景象,最后的“颂春”照应开头,很好地服务了春意盎然的“春”。在《春》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情感表达的层层推进,采用了谨严有致结构,很好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整体性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不乏看上去互不关联的材料,却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作品。如:《南京》一文,是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大小景点,不论是赏玩、还是遐想,还是凭吊,都表达了对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感伤。《罗马》一文,则是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开来。如这类记游的散文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

(三)多元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还富有变化的美。他往往从主题表达的需要出发,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如:同样是怀念自己妻子的作品:《冬天》与《给亡妇》,它们的结构就不同。《冬天》这篇散文,作者用怀念亡妇时的温馨和甜蜜,掩饰着内心的楚痛,作者故采用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而《给亡妇》,怀念则是一腔悲痛,因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心的怀念和哀思为主线,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由上观之,朱自清先生严谨缜密的散文结构,不仅体现在精妙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为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结构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杜运通,赵福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蔡清富。现代文学纵横谈[M].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4] 吴周文等。朱自清散文艺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朱自清散文 篇3

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价值,不仅是它记载了一定时代的人生,而且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

一、也许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个诗人,他的散文也存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这是郁达夫对朱自清散文中诗意的赞赏。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在他的散文中也因为他本身是一位诗人而带有诗人型。在他散文天地里,有着诗人的疯狂,联想和想象犹如千姿百态的群鸟,在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的空间里翱翔。朱自清总是积极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不断涌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其主体生命色彩的诗意。追求诗意,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

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一。黑格乐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谈其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朱自清的散文同诗一样充满了想象,就充满了奇妙的魅力。他在散文中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一个全心渴求的意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写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紧跟其后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术家的手指,在我们面前轻轻一点,就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迷人世界。写清香,作者将其想象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写叶子并肩挨着,想象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薄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时,作者想到的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纱的梦。这样的想象,真叫人感慨万千,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想象力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成为审美反映的枢纽。“我意在表现自我”是朱自清提出的一条美学原则,从艺术哲学意义上看,这就包括抒情散文在内的一切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艺术规范,是美文区别于一般散文的一个规定。藉厚流畅的情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二。他的散文,语言极为凝练,很讲究单调的和谐和押韵。富有音乐感,并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了节奏感。如在《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节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荡,不能不叫人心灵为之震颤。散文语言在声调和节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谐而富有韵律的,虽然散文不讲究音韵和对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和《春》,其文句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和韵,使人时时感到一种自然的韵律所在,感情美,文字美,声调和节奏也是极其优美的。正好一位作家说过:“不但诗讲究节奏,散文也该讲究这些,讲音调的和谐。”

多样的艺术手法,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征之一。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最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几种手法融合在一起。总之,就是出于再现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用他所以为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作家大都以自然景物之感受,一般不脱离现实,不甚对自然景物作拟人化之描写。然而朱先生却在自己散文中超越现实充分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荷塘月色》《春》中就表现出来,表明他有别于中国的一般散文家。

二、作者的情意就在文中艺术境界中表达出来,这种境界能引发作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感染。如《背影》一文,为何打动了那么多读者的心?就在于作者描写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构造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点。

善于营造空间结构的意象。如在《背影》中,他将潜在心底真挚而深厚的父子之情,凝聚在一个普通又极其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从而得到了普天下相似境遇的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体会这样的空间意境:“在火车站,一个父亲在月台下到月台上,再走过去,爬上那边的月台”。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空间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真情――“父爱”。这就是包涵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和通过作品向人们揭示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这也是耸散文意境空间上的体现。

言外之意的余音,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的另一个特征。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对朱先生意境论者只看到意境中淡淡的情绪,虽在艺术性方面作出了相当贡献,但很少有人将其放在特定背景下剖析其内在的思想性,也就难体味到其散文作品言外之音。势必影响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如《背影》论者对其布局基调,色彩以及语言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剖析,题旨的概括也无异议,但如能在“五四”背景下联系考虑,所谓父子之爱的主题,不就能显示出对人性的人彩吗?

朱自清散文 篇4

民国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一个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朱自清的散文,可称之为“大家之作”,其言情则沁人心脾、其写景则豁人耳目,根源就在于朱自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与传神描绘,其见者真,其知者深。

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真切描绘上。语言,不像绘画,它是一种间接表述形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不能直接显示实体形象,必须通过语言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头脑中再现思维的形象。因此,语言描述性的强弱决定了语言形象性的高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虽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把语言准确描绘事物的形态、相貌作为写作的最高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进一步论述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刘勰认为,语言的描写确切,来源于作者观察的精细;具体描述应与客观事物的特征“密附”,达到“毫芥”毕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描述性极为鲜明,他善于以准确、凝炼的语言确切、精细地描绘事物的形状、色泽、音响、质地等,使人读了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绿》)

朱自清这段关于“梅雨潭”的描绘,充分体现出他语言的造型美的特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即见其形,由远及近,逐步展现出瀑布的各个侧面,形成一幅不断变化着的立体画面。“花花花花”,四个字重叠摹声,使人觉得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也给人一种长流不断的感觉。“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这句中用“镶”而不用“处在”、“卡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远观的静止状态。“两条湿湿的黑边儿”更是黑白分明,突出了远观的装饰美,视觉形象美好而鲜明。“一带”是写瀑布的平展形状,“白而发亮”写出瀑布远观的光泽。然后,由远及近,声音分外响,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瀑布从上面冲下”,一个“冲”字写出瀑布奔流的气势;以“绺”形容瀑布,可以看出此时可以分辨出千丝万线的水流,与上文远观的平整光滑的感受不同了。接下来更细致地描绘出瀑布撞击到岩上棱角时的情况:“飞花碎玉般乱溅”,写出水滴溅到人身上的情景,赋予水花以灵性。整段文字,以出神入化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摹形绘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立体的大自然景观,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描述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以文字作画涂色设彩,使画面气韵生动,具有传神的色彩造型美。他的散文善于根据抒情写意的需要,或浓墨重彩,或素妆淡彩,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梅雨潭”的绿,呈现为丰富多彩的色泽美,那绿是“滑滑的明亮”的,“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绿色令人感觉温润而舒畅,充满了灵气与生机,使人心醉而神迷。

朱自清写夜景也能挥洒色彩,渲染出不同情调的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这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是《荷塘月色》中的月夜,月亮的纯净、柔和遍布纸上,荷塘的绿色,染得雾也变成青色,的确给人以“笼着轻纱的梦”的奇妙感觉。

朱自清不仅以富于变化的带有色彩的语言描绘事物本身的色泽,而且令人叹服的是他能给原本无色的事物敷彩涂色,写出事物的神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春》)

雨本无色,但雨中的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春雨像烟雾笼罩着大地的一切,连明亮的灯光,也在烟草中染成了“黄晕”,借树叶、小草、灯光的色彩来渲染春天的细雨,于是春雨也变成色彩缤纷的雨了。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造型美还表现在对动词的准确选用上。古人“炼字”、“炼词”常常是在动词的选用上下足功夫。有人甚至说:“一个使用得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千个形容词相形见绌。”动词使用得精当,可以传达出所描绘事物的神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春》)这里用“钻”字,而不用“长”或“冒”字,因为“钻”字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一个“漏”字确切地描绘出路灯光线黯淡,树叶左遮右挡,几乎看不见路灯的情景,更衬托出荷塘环境的幽僻。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这一段文字,将静态的梅雨亭,化成动态的苍鹰,又以一个“浮”字,化静为动,既写出梅雨亭“上下空空儿的”,似凌空而飞的气势,又准确地写出梅雨亭静止不动的特征。这些动词,准确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十分耐人寻味。

“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有这样的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儿捧着肚子走出。”(《说扬州》)

这段描写人物的白描文字,以准确的动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态。一个“捧”字,把那些没有经验的茶客,为扬州茶馆的小吃所吸引,直吃到实在吃不下去,撑得“捧”着肚子走路的形神活画出来,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其名作《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人,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字字“立”,句句活,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烈的造型美,塑造出了一个个形、声、色、味毕现的立体画面,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散文造型美的特征,在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启迪我们如何才能把散文写得更好。要想使散文达到造型美的境界,一定要有细致观察和精细描摹的功夫,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潜入生活中,作一番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和品味,然后用充满灵性的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方能使文章“立”起来,紧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希望大家能通过朱自清先生散文的阅读,汲取更多的艺术手法和宝贵的写作经验。

朱自清散文 篇5

精确美。古人说:“辞达而已矣。”辞要达意,应当是一切文章的起码要求。所谓“达”,就是要准确、精当地描述事物的特定情状,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如《荷塘月色》描写在一个四周宁静而“我”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满月的夜晚,“我”想去荷塘欣赏“另一番样子”的景色,此时: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节口语化的语言准确地再现了此时此地的情景以及“我”的较为复杂的心绪;尤其是一个“带”字更为传神。它明晰、逼真、自然地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还表明“我”去的地方不远,离家的时间不长。这一节口语为“我”将要去欣赏静谧、朦胧、柔和、优美的荷塘月色从环境、情绪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隽永美。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意则期多,言惟求少。”意思是口语初读似乎一览无余,再读却如啜香茗饶有余味。且看《松堂游记》。一个夏天,“我”和S夫妇同游松堂,晚上准备赏月。三人赏月心切,文章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境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一个“老”字含意颇丰。“我”和S夫妇吃过晚饭就来等月亮上来,可是左等右等,还是不上来;不上来还要等,等了还是不上来。“我”和S夫妇赏月的期望、急迫、不耐烦、无可奈何甚至责怪、怨怼的心绪都尽含在“老”字中了。然而,越是这样,越是要等,于是就用“赌背诗词”来消遣了。一个“赌”字,可以想见当时情景:三人相互打赌背诗词,看谁背得多,背得好,三人在背中比输赢,以至胜者如何得意,负者如何受“罚”,真是难摹之状、难写之意如在目前了。

和谐美。这是根据表情达意和艺术构思的需要,使文章具有铿锵的音调、内在的节奏和连贯的文气,“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魁《论文偶记》)如《春》是这样开头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两节文字节奏短促而轻快,语势畅达而倾泻,将作者早已盼望春天到来而终于盼到的兴奋、喜悦――热烈而奔放的欢呼,震撼心灵的喊叫,表现得多么真切、急切而深切!尤其是句末的五个“了”字,常字见奇,落地有声。这里的“了”不再是表示动作完成的一般助词,它还能协调音韵,增强语句的节奏感,浓化感情,使作者热爱、赞美、向往春天的激情流注于语句之间,给人以奋发向前的美感力量。

情韵美。朱自清散文中的口语,还能创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在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透出诗一般的韵味,这就是所谓的情韵美。在《巴黎》的开头,朱自清是这样用口语来描绘这座世界闻名的艺术城的:

巴黎人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

“雅”乃是统管全文之“眼”。巴黎人成年累月都生活在艺术美的环境中,受着浓郁的艺术美的熏陶,“雅”已经沦肌浃髓了。文章一开始就被口语所描绘的“雅”的艺术气氛和情调所笼罩着,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巴黎这座艺术城的独具慧眼的赞美,使读者如同身入那优美的情境之中,听作者娓娓谈来了。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中主张创作要站在“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他在散文创作中的运用口语,正是他这一立场以及艺术素养和美学情趣的生动体现。这对于那些以诘屈聱牙、艰深古奥、花哨炫目的语言为美的人来说,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朱自清散文 篇6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的文风是十分独特的,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结构的艺术魅力、抒情的艺术魅力、语言的艺术魅力三个方面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结构的艺术魅力

(一)优美的构思

1.“文眼”的设置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文眼”是一篇散文的重中之重,是作者对素材的艺术性概括,它是作品中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思想的统一体。散文围绕“文眼”把素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散文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例如:《春》这篇短小而又精致的散文,文章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谚语开头,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这篇散文通篇都是美景美图,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用“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做文章的“文眼”,是思想核心之所在。这个文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毫不粉饰,却不乏美感。

2.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都有一条线索很好的为主题服务,这条线索将生活片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篇结构严谨的优美散文。如果没有这条线索,文章中的材料将像一盘散沙,互不相连,更不可能有何艺术魅力,观赏效果不佳。总的说来,朱自清散文的线索分为“纵贯式”和“横贯式”。其中《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 《给亡妇》、《冬天》等采用的是“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将看似不相关的生活片段并列组织在一起。

(二)缜密的结构

1. 服务性。结构是服务于文章内容的,运用的好将会领文章更加优美,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好的散文结构是具有服务性。总的来说,结构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服务才能创造出好的散文。《背影》一文中“背影”是“文眼”,是文章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文章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写作素材进行深加工,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一文的结构具有服务于主题的作用。

2. 整体性。细细品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结构的整体性,作者善于将各种写作素材认真裁剪好,按写作思路排好先后顺序,之后进行巧妙的缝合,使得整个文章看上去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即不同维度的写作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

3.多元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中,既有整理的美,又富有变化的美,而且千变万化,色彩艳丽。他从主题的需求出发,他的作品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作品的结构中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因不同的题材和不用的主题也会有所差异,继而出现了结构的多元性。

二、抒情的艺术魅力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都是叙事抒情的代表作品,朱自清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方法,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在偏重写“身边琐事”的文章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更“情意化”,抒发了真情实感,更有一番“声色”。他的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在朱自清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是借景抒情的文章。在这作品当中,他喜欢描绘各种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特别钟爱用重彩工笔,大多“以形传神”,尤其重视形似,主张“以形为本”,若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了,孜孜不倦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朱自清有一部分散文是融情于理的,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既有理论的美,在理论当中又带有抒情的美。例如《航船中的文明》一文中,作者对男女分座一事的陋习进行了讽刺,在文章中朱自清把叙事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抨击了旧社会的恶劣制度,表达了人们对旧社会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三、语言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他的语言艺术中带有含蓄,平淡朴实,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辞藻,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相反都是平常之词,既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正是这些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动词的运用可以使所写之景瞬间活跃起来,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朱自清散文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同时在积累了中国古典诗文词汇的基础上,在吸取西方语言文化精华的前提下,作者善于掌握平易近人的群人语言,写出别具风格――新鲜活泼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

朱自清散文 篇7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美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有着一种独特的构思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他以精湛的文学艺术技巧誉满文坛。本文浅略地领悟一下他的散文之美。

一。“点”与“线”形成的构思美

散文的艺术魅力,重在艺术构思的设计。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十分的独特,除了缜密严谨外,更是精致和巧妙,“点”与“线”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的构思美。

如《荷塘月色》一文开篇便点名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接着说:“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又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这以上两点“静”来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紧接着“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又用两点“闹”反衬出此时此地的“荷塘月色”的“静”,从而以“点”穿成“线”,画龙点睛的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即“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二。“情”“景”“事”交融的自然美

朱自清的散文,有记人记事的一类,有状物写景的一类,但无论是哪一类,都表现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一种独特的自然美。

1.寓情于事,追求“实在美”。

在散文中,朱自清注重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表现自己真挚的情感,以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自然美。

《儿女》是朱自清记叙自己儿女琐事的一篇文章。作品开头说:“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但并不提及自己的儿女,却说“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也因此而自责甚至哭了起来,“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继而又矛盾起来,“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这样实实在在的几件事的记叙,正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让读者真切的感觉到了作者身上的重担和心里的矛盾。文章最后,作者通过记叙几个朋友的话语,含蓄的表达出自己的决心。

作品的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说父亲是如何如何爱自己孩子的,但通篇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而真挚的父爱,也让人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父亲沉重而伟大的责任。这正是朱自清散文追求的那种真挚的、实实在在的、自然的美。

2.寓情于景,追求“意境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句写出了荷叶茂密的整体形象,又用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挺秀和清高的姿态,又说:“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恰当的拟人修辞手法更写出了荷花“袅娜”、“羞涩”的体态神情。接下来作者笔头一转,把描写的重点由荷塘上的景物巧妙地转移到荷塘上的月色上,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渺与静溢。接着又写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至此,作者精心描绘的一幅图画已经栩栩如生,一片真真切切的荷塘月色瞬间便在读者眼前蔓延开来。

三。“质朴”的语言美

语言的艺术是多样化的。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他的散文就象蚕儿老老实实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光泽,简朴中见出莹洁。”

我们来读一下他《说扬州》里的一段文字:

另有许多人想,扬州是吃得好的地方。这个保你没错。北平寻常提到江苏菜,总想着是甜甜的腻腻的。现在有了淮扬菜,才知道江苏菜也有不甜的;但还以为油重,和山东菜的清淡不同。其实真正油重的是镇江菜,上桌子常教你腻得无可奈何。扬州菜若是让盐商家的厨子做起来,虽不到山东菜的清淡,却也滋润,利落,决不腻嘴腻舌。

这段文字中的词语,大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如“没错儿”、“油重”等,让人读起来就象是平时唠家常一样自然。也正是这老实、质朴的文字,将作者对扬州的喜爱和内心的欢喜充分、自然的表现出来,让人倍感亲切,决无半点的娇柔做作。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自清的散文总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应该怀着真诚的态度,把“点”与“线”形成的构思美,“情”、“景”、“事”交融的自然美,“质朴”与“典雅”同在的“语言美”等其他真实的东西结合起来欣赏,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蕴涵在作品里真实的、全部的、深度的美。

朱自清散文 篇8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修辞

朱自清先生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26册,约190万字,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他总共写作了130余篇散文,很多散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这些经典作品更是长时间的出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或课外读本中,足以见得大家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喜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借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修辞,虚实相生,于幻化之中见情韵。活用叠词,回环反复,于音韵之中见其绮丽。采用“工笔描绘”的手法,融情入景,贮满诗意。朱自清散文中常见的修辞主要有:

一、多样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比喻可以把未知的事物变成已知的,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湿,可以把抽象的事说得很具体,把平淡的事物说得很生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比喻繁多,而且别出心裁,独具风致。《荷塘月色》中就有众多的比喻: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些比喻中,绝大多数是明喻,用“像”“如”“仿佛”之类的词表明“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也有暗喻如⑥用睡眼来描写灯光,还有譬喻如②将荷花用多种事物做比,④则是寓美于丑,更显独特。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通俗易懂。

另外,喜欢用女性意象做比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比喻的一大特色。如前文中的①。表现得更为突出的是《绿》这篇散文。作者把梅雨潭的绿称为“女儿绿”,因此文中有大段的以女性意象为主的比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2、比拟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常见的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即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得比较多。《春》中就俯拾即是: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拟人手法的应用使每一种事物都和人一样具有了不同的特性,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更易理解。

3、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辞格。

《绿》中,作者将梅雨潭的“女儿绿”与其他地方做对比时这样写到:“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除了上述修辞手法外,朱自清散文中还用到了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例如: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叠字、叠词的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语言的音乐美,常在文中使用叠字、叠词,使得词句流畅、和谐、琅琅上口。叠字的艺术效果在于“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同时,还可以使语言的行进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稳、舒缓。例如《荷塘月色》中的“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粒粒”、“脉脉”、“密密”、“静静”、“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朱自清先生用委婉细腻的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多种多样的修辞,为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意美,也使他的许多散文成为公认的美文。了解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他的文章,也为我们的学习和写作提供了借鉴的模板。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