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次为您整理了精美散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正月十二是我的16岁生日,人生花季的生日。我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以前看电视剧《十六岁花季》时,总觉得还很远、很远。小时候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十六年就这样快,这样仓促,甚至让我感到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她就来了。还记得小时候的生日,小小的生日蛋糕上六七根蜡烛,红红的蜡烛辉映出我的笑容和父母的笑脸。爸爸妈妈让我悄悄地闭上眼睛,然后把好吃的、好玩的藏在床下、门后、柜中和我的小鞋窝里……让我去找,我便找到了一份份爱,一份份快乐,一份份安徒生式的惊喜。童年的我,和父母一起在生日蛋糕的红烛前许愿,烛光燃起我的幸福和快乐。
爸爸妈妈的生日,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没有过,而我的生日却一次也没有落过。我上了小学,进了初中,考上了高中,年龄一岁岁增长,蜡烛也一只只增多,生日礼物也随着时间的变迁改变着。我收到一本本书、一套套文集,我收到了《席慕容散文选》、《刘墉大全》、《成长的感觉》……于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年,在烛光中一年年长大,父母在烛光里期望着我的成材。
16岁意味着已成为青年,青年又该是怎样的呢?我经常这样地问自己。在青春的疑惑中,我过了生日。红红的烛光面前,父母再没说什么勉励以至慷慨激昂、前途似锦的话。我知道,我长大了,16岁是该少说废话多干事的时候了。干自己想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了。
16岁是人生的花季,花季之后又将怎样呢?是凋谢了,还是果实累累呢?是啊,我要努力,为这花季和以后的人生而努力。这一条路一定很长,在这长长的路旁,一定会栽着许多的树,树上一定长满了许多的叶,那一片片树叶将是父母凝视我成长的眼睛。
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优秀范文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优秀范文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一同散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优秀范文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三月,我和春天恋爱。
一场春雨,如其而至,似乎是预示着我和春天的懈逅。银白的雨线斜落到人间,淅沥沥,嘀嗒嗒,灰白的马路湿了,干燥的泥土松了,女贞叶上的土黄色绿了,我的心甜了,第六感闪过——春天来了。
去年的颠倒是非天还恍若隔日,今年她便一路小跑而来,散着花的香气,鞋底沾着青草的泥泞,身穿五彩春装,边跑边说:“别急,来了,我来了。”我呢?来不及打扮,什么都没有准备,一看见春事先捎来的礼物,吓得欢喜。那是午后,阳光轻柔地弥漫,老师在耳边嗡嗡地讲,瞌睡虫像两只铅球吊在我的眼皮下面,我望一眼窗外,哦!那时什么?一抹绿色!是我眼花了吧。不,真的是绿色,枯黄一派萧索的柳树抽芽儿了,春天那生机勃勃的新绿在欢快地跳动,来了,她来了。
迎春花终究是把冬梅比了下去,它用它的热情征服了凄清的梅花,也是,此时一切的寒冷都很不应景啦。我最喜欢的是樱花,白色,圣洁的白,朱褐色的叶子衬出花的高贵。风扬,枫树随之飘动,洁白的花瓣便如雨般飘落纷飞,我再次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孩子全忘了老师家长们的管教,这有一朵花,那有一朵花,凑上去闻一闻,清幽的香扑鼻而来,那双小手就痒痒起来,忍不住要掐下一朵,我是明白的,对于纯真的孩童,凡是美好的都想拥有,独自享尽花的芳菲。
然而春天也会让我愁闷,眼前的花草树木一片欣荣,但也还有凋谢的那一天,想到这里,又难免苦涩起来。我太爱春了,甚至迷蒙中以为她要永恒了。
三月,有恋爱般的感觉,恨美好,愁离别,是春啊,是春……
有关永恒的经典散文佳作:有一种爱,叫永恒
幕春,依依不舍,亲吻着初夏的脸颊,粉黛眉锁,诉不尽离别的愁肠。五月的初夏身披着,幕春编织的绿裳款款走来,黄鹂鸣翠柳,嘻戏枝头,蝶舞弄姿,追抚着初夏柔绿的裙摆。雨后的露珠,挂在刚刚舒展身躯的嫩芽上,莹翠欲滴。雏燕剪尾,垂涎于初夏墨绿,青绿,翠绿,黄绿的彩妆里,色香在五月浓碧葱郁的裙裳下。
雨后的天空,宛如婴儿的眼眸一样清澈,纯净,白云悠悠,漂浮缠绕着蔚蓝,悄然!漫过五月肥绿瘦红的绿野,吻别了香消藏艳的幕春,等待着,盛夏热情似火的来临。
清晨!迎着朝阳,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尽管风云突变,乌云瞬间遮盖了阳光,但我的心却依然晴朗,因为今天是五月十一日。归心似箭,只为找个释放情感的理由,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母亲节。这只是我每年回家的其中一次,可心情却无比喜悦,期待着母亲的絮叨,期待着饭菜的味道。我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不是想给母亲惊喜,而是不愿让她在,挂满额头汗水的喜悦中,忙碌一桌饭菜后翘首期盼。
从咿呀学语的第一声,到步履蹒跚的第一步,无不倾注着,妈妈情爱的呵护,从你勇敢迈开步伐的第一天起,就注定着,妈妈的搀扶与祝托,将会永远伴随你,走过成长的每一步。当我们还是懵懂少年,当我们还在年少无知,也曾一次次敷衍着,背叛着,伤害着甚至是忽视了这份爱的存在。我们丢弃了成长中的温情,让内疚的心一直陪伴。
吝啬的岁月,让母亲青丝双鬓染霜,沧桑的痕迹,慢慢爬上了渐渐衰老的容颜,不再挺拔的身板,仍然支撑着家的温暖,微微颤抖的双手,从没放开过爱的呵护。每当在人生路上受到伤痛和挫折,家永远是避风港湾,但妈妈总会是第一个,站在这里等你疗伤的那个人。她不会因为你曾经的叛逆而抛弃,也不会受到你过的伤害,减弱爱你的热情。默默地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呵护着家的温暖,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家庭和亲人的兴蓑与成功里。用平凡的一生诠释了,有一种爱,叫永恒。有一种永恒,叫母爱。
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溜出了云层 ,从车窗外洒在脸上,看着路边郁郁葱葱的树木急驰而过,心也随之飞扬。虽然离家越来越近,可我的心早已飞跃了时间的距离。因为今天,我要陪着母亲过节,因为今年这个母亲节,我要亲手为母亲做一顿饭菜,这种欲望也随着离家越近就越强烈。
到家已过了饭点 ,当我推开房门,见在沙发坐着看电视的母亲,先是一脸惊愕地看着我,然后惊喜的接过包放下,嘘寒问暖。我没有告诉母亲,我是特意回来陪她过节的,只说放假回家看看。我拦住了母亲要去给我做饭后,自己到厨房随便吃了点东西,这时,母亲拿着一条新的洗澡毛巾进来,边递给我边说:“路上累了,快去洗个澡吧”,在接过毛巾的同时我眼一热,欲言又止。洗完澡,我在母亲身边坐下,询问着近来的身体状况,母亲告诉我:她现在吃得下,睡得好,每天接送侄女上下学,看看电视,闷了就到小区走走,和老太太们聊聊天,晚上还经常出去散散步,每天很充实,就是心里老惦记着我们。然后就絮絮叨叨的,数落着我的头发该剪了,在外面不要吃路边的东西,工作中要和同事搞好关系等等,我开心地应和着母亲,认真的听着谦恭地点头,随之一股暖流也涌入心里。
旅途的疲惫让我有了困意 ,和母亲招呼后进了房间,我马上就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很沉。醒来后已是下午四点半了。我出去买完菜回到家,马上准备着今天的晚饭,期间,母亲几次来帮忙都让我拒绝了。六点左右,全家人围坐在饭桌边,有说有笑地享用着我烹制饭菜。母亲平时喜欢吃鱼,所以我专门为她做了,我最拿手的糖醋鱼,看着母亲高兴地吃着,我频频夹在她碗里的菜肴时,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爱和愧疚,终于得到释放,此时此刻,幸福来得如此自然,幸福来得如此简单。
晚饭后,带上侄女,陪着母亲去她常去的地方散步,初夏的天已经黑得晚了。侄女兴奋的跑来跑去,这是一条穿过一个小村庄的水泥路,尽头是个水库,所以一路上有不少来散步的人,走在两旁植被碧绿的小道上,行过树木枝叶茂盛的“绿色走廊”来到了水库,站在一块平台上,晚风徐徐,看着下方纹波粼粼的水面,心境豁然。眺望水面的前方,田野好似被一道道玉带,被分割成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而在其中的一块绿毯上,还有稀稀疏疏在上面辛勤劳作的人们,远方,山峰时隐时现。水的青绿,田野的翠绿,山峰的谈绿互相辉应,完美融合。一起勾描着初夏美丽宜人的景色,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挂在天边的水彩画卷。
有关永恒的经典散文佳作:记忆是永恒的
记忆中的花香
花香在记忆中沉淀,而往事却在风中淡化,纪念那些逝去的岁月,缅怀那无法忘却地往事-----------------------------------------题记
久违的桂花终于在这个灿烂明媚的早晨盛开,一大早起床,扑鼻而来的全是她的花香,幽香而淡雅,使人感到温馨而和谐。十几年来,她的花香依旧不变,可在这繁尘杂世中,似乎与以前相比缺少某种应有而没有的东西……
舅舅家门前有株桂花树,那是他亲手种的!以前每每到十一月份左右,总有阵阵幽香袭来,不禁让人陶醉!那时候的我还小,还不知道那花叫什么,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她,只要每天快快乐乐的玩耍,便就知足!
曾今的花那么的香,家也是那么的温馨!祖祖辈辈三代人,和和睦睦,齐心协力,哪家有困难,大家赴全力帮助解决困难,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很爱这个大家,所以呢,每次来外婆家的时候,我都很开心,不仅表哥表姐多好玩,更主要的是这一家人关系很融洽,大家和睦相处!没有太多的争端,大人小孩其乐融融,真的可以说是黄发垂髫。在那些快乐的时间里,只有那株桂花仍在默默地释放她的幽香,没有人去管她花开花谢……
寒冷的冬天到来了,那时的桂花好像已经全部凋谢了,完全闻不到她固有的花香。还是期待着寒冬的降雪吧,终于降雪如期而至,一簇一簇地从万里高空自由下落。雪花是那么的纯净,洒在地上,洒在房屋上,洒在树上,洒在桂花树上。那时的雪,好大啊,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天地衔接成一体了,雪白的世界,没有一点瑕疵,非常地完美!这也许这就是大自然造就的神奇和独特吧。
粗略地看,桂花树,在这片洁白的天地之间,已经完全找不到踪迹了。寒冷的冬天,大人们喜欢烤火,对于还是孩子的我就不会觉得那么的冷。这场雪就是上天赐给我们这些天真无邪小家伙的礼物,可以让我们尽情嬉戏,手冻得发紫,还是顾不了了。此时最怕大人的严斥,在怒喝之下,只有乖乖服从。硬拉进屋子,大人要求围坐火盆烤火,手冻得发紫,可是心里却乐呀。一大家人,围坐这火盆,谈计划,谈生活,谈雪景……有说有笑。那桂花树,被积雪完全包裹了,就像是上天也能体会到桂花树的寒冷,特意给她加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瞬时之间,天地万物都显得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友爱。
美好总是那么的短暂!2003年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多么的灰暗,仍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伤痛还是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一场车祸夺去了舅舅的生命,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刻,他用双手挽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这无疑阐释出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孩子的爱啊。他的灵魂深处,就如那株桂花的花香,幽香而淡雅,芬芳长存。
在他永别的那段日子里,整个家,没有半点欢声笑语,全部被灰色笼罩。没有了昔日的喧闹与繁华,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沉寂,格外地沉寂。此时,才会不经意间注意到那株已在风雨中摇曳,历经沧桑的桂花树,她依然在释放她那幽香而淡雅的花香,只是在此时此刻,再也不是那么轻松愉悦,更是触景生悲情。
人生最悲哀的三件事之一,老年丧子。这对于已是两鬓斑白的外公外婆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外婆整天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外公虽然很少流泪,但我知道他心里是最难受的,他想大声嚎哭,可是他必须得坚强。活着的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已经走了的人,也不希望家人为他太过悲伤。相信时间会冲刷一切……
多年以后,又是一个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晴朗的一天,那颗桂花树还在那里,外婆带领着我,拿上筛子,将桂花小心翼翼一株一株地摘到筛子里。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将这些桂花摘下来,最后外婆长叹一声,忧郁了好久并告诉我,这桂花可以用来泡茶,不仅要闻到这桂花的香,也要喝出这桂花的神,让她和融入到血液中,与灵魂同在。说完后,我明明看到了外婆眼角已是湿润,我的鼻子也跟着酸酸的。我心里明白,她依然无法从过去的痛苦中完全走出来。
一年一季的桂花照常盛开,她花香依旧,可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能够找回曾今的感觉了。如今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却永远都夹杂着不可抹去地悲伤。
有关永恒的经典散文佳作:让爱在在思念中永恒
缱绻一生深情,独恋你俊朗的容颜。携巫山朝涌的云雾,遥寄南国红豆的情谊,浪漫轮回千年。一叶扁舟,一袭彩衣,相知相遇,许下今生不忘的誓言。在唐诗宋词的余韵里,为你涂一阙心海无边纯爱无言。谱一曲相思无价相忘无恨,守在你明媚的眼波里,幻化了一窗柔情的旖旎。
题记
云淡风轻,暗星残月,慰我一世心伤;历历文字,幽幽心语,解我一世流离。踏歌而行,浅笑盈盈,一星,一月,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世界,弹指一挥间,藏尽前尘所有的伤。浅笑欢颜下的无奈,谁能读得懂?一步一唱一笑,又灿烂了谁的忧伤?这一世无尽的牵挂,何时才能走出那深深的徜徉?
梦一场花疏月淡,尘深梦浅幽暗;斟一盏岁月无声,饮尽轮回无痕清愁;记一段花开花谢,繁华如烟来去;吟一袭尘缘旧事,逝水无依空茫。温一杯千顷月色,千点星光婉转;染一帧烟光淡渺,山水叠渡惆怅;吟一曲云裳风袖,浅黛薄颜暗殇。邂逅,是一道风景,思绪绵延路途,让惦念穿梭一生成永恒。
画一朵苍凉,捕一段时光,尘世里的遇见,寂如烟花。谁素心写诗,把前世的繁华,今生的落寂都吟成落叶上一楼清霜。红尘紫陌,缘来缘去,多少愁绪绾成轻怨,多少凄凉落成花冢,多少离别结成清泪,多少等待凝成相思。时光就这样在指间徘徊,纠缠成美丽的风景,在一切风景过后,寂寞如烟,散尽惆怅……
思念如卷,织尽魂牵梦绕的旧梦,只恨时光荏苒,旧梦难圆,岁月的泪痕处,空留几许惦念。将心为笔,梦为笺,于时光的深处,凋零繁华终成茧。风华蘸月影,轻摇如纱往事,一剪旧梦渐行渐远,青丝一缕,茫茫尘世间,痴情终难断,不如留与思念同眠,此生愿醉不愿醒。
夜阑人静,浓酒难消闲愁,轻纱帷缦罩影孤,香榻冷,锦被难暖心寒,寂寞如风,相思添愁,依窗远望,雾雨如烟,晓露春寒,风乍起,吹落满园桃花残,残花飞,雨葬香魂,空怜花,惜玉情,相思泪葬痴人,梦回千年,化蝶舞君前,几世修得红尘相遇缘?再续生情缘!
思念无边,真爱永恒。
猜你感兴趣:
1.有关时光的经典散文作品
2.有关莲花的经典散文佳作
3.有关乐观的经典散文作品
今天看来,《美学散步》绝对是学术建构中的比较另类的范本。宗老的学术实践告诉我们,做学问绝不该仅仅是把思想化为纸上的文字,更应该是精神深化和人格修为的过程,尤其是在学术建构中主体生命的关照是不可或缺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亲和力,来自于他对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的尊崇,是基于深厚的国学基础对中国艺术精神细致入微的体察,来自于跨文化的视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审美观照。
一
以“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作为美学思想建构的根基。应该说,老庄思想滋养了中华艺术的智慧之根,对庄学思想的深入领悟和体认便也成为步入东方艺术殿堂的“独门秘技”。无论是谈诗,还是论画,抑或是解析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都在践行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五四运动所弘扬的“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是对“澄怀观道”的一种内在的积极的呼应。因为它是一个学者学术生命的强力支撑,是作为人的主体生命建构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入阐发。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阅读宗白华先生的学术著作,古典文化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评析之中带着自己的体温,渗透着艺术的灵性。只有在心灵自由的前提之下,能沉潜于艺术大海的深处,遨游于精神王国的浩渺宇宙与星空。《美学散步》所收录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文章以“散步学派”的布局,并未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列,宗白华以生命的感怀和入思精神,找寻美,阐释美,关照美,沉醉于美的探询之中。
无论是作为艺术的创作主体还是欣赏主体,宗白华强调作为主体的心性和修养的重要性,精神的淡泊才能保证艺术的空灵,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我想,解析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神髓,须得此心境和襟怀,方可真正进入中国艺术所构筑的深邃的精神空间。徐复观先生以“气韵生动”来阐释中国艺术的精神,恐怕也同样要以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来触摸和体味这个独特空灵的中国山水艺术世界。无论是唐宋的诗词,还是宋元的绘画,承载着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最高的艺术成就,对诗词、绘画和书法的解析也便是触及到了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神韵。面对东方古老文明所缔造的独特的文化,如果以西学中纯粹的知性去探究中国的美学精神,只能导致搬弄词语的玄虚,深邃之处便显得遥不可及了。须知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不仅仅是形诸于形式符号的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以生命形式践行的人生体验,是不断完善的人格修为过程。
澄怀观道的艺术理念,表现为对于艺术创造者自由人格的一种叹赏和关注。超脱的艺术得益于超脱的人格,而超脱的人格来源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①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个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我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②言辞中充满了对魏晋精神的激情地肯定,无疑是宗老的生命意识与魏晋精神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充满激情的思想交辉。宗先生对于魏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由衷地叹赏,也表现了宗白华对于“自由之思想”美学建构状态的主体诉求。
二
深厚国学基础以及宽容的学术个性避免了在美学的探究上走向纯粹性的体认和追问。如果是澄怀观道完成了一个学者心性的塑造和人格修为的化,那么深厚的国学根基,使得宗白华先生的文艺论文更多了重对于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觉的现代建构。探究美并非意味着对于现实社会和历史的抛离。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探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他的美学理念中暗含着对于美的社会性以及美学的“功利性”的积极关注。使他在古今对话中秉承了继承与发展的学术态度。对待国学的态度,对待古典诗学批评方法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当代文艺学者的造诣。当我们今天朝向中国古典文化的时候,大多是有距离的赞赏,而透过《美学散步》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在中国独特的艺术星空下遨游的精灵。是敞开胸怀的拥抱,是充满灵性的启悟和睿智的阐释。
透过《美学散步》,我们感知到了自己的灵魂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每一个民族,每一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心理。长期以来,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和既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相适应,构筑了人们生态和心态的平衡与和谐。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所期望的心理宣泄和满足,还有自我存在的安全感和自尊。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域生活的自我延续,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和自尊是无法想象的。它通过各种方式外化为具体的规范和艺术形态、规则和思维方式,对于历史发展起着前后承继的稳定作用,同时巩固和保护着业已取得的历史文化成果。”③如何使我们的文学理论从古典走向现代,虽然至今仍然是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但是说白了,就是处理好两对关系:古今关系。中西关系。能恰切地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一种积极的传承。宗白华先生的学术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寄情于理,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就是与他对待古代和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掌握的方法上的独特功力。有人说宗老的学术激活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灵魂,这也正是深植于生命中的文化之根,才使得他对古典文化的命脉切入准确而充满灵性的阐释。
宗白华阐释和体味东方美学的独特精神特质的过程中,没有说教和赤裸的赞许,但是却在与我们一起见证这种独特的艺术精神的过程中,让我们为自己的文化多了一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一种真正的国学精神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说实话,面对深广无边的文化传统,只有了解才有爱的权力,这种对于传统的爱似乎才显得更为真实和彻底和可信。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确实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断裂,那么这种裂痕,就需要宗白华一样的学者以及《美学散步》一样的著作来弥合。对传统的继承不再需要一种高呼的口号和一种与现代决绝的姿态,需要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术修为。需要把古老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激活。
三
跨文化的学术视野对建构了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审美观照。在经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现实条件下,跨文化研究是必要的。以他者的视界来反观自身,就会打开原有的知识盲点,获得对自己和他者的洞见。但是跨文化也是有前提的,学者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跨文化的可行性。只有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在场,才可能以平和之心去解析各自对于艺术之维的不同认知。任何一个立场的缺席都会导致“移中就西”或“以西释中”,势必人为地建构起中西的二元对立。“比较中的民族主义是很可怕的,比较不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多的是在为西方的文化溯东方之源。而理由无非是一点简单的事实影响材料。骨子里充斥的是文化扩张的梦想。我们一旦把文学不当作争夺文化威望的论战中的一个论据,不在作为外贸商品,也不当作民族心理的指示器,我们就将获得人类能够获得的唯一真正的客观性。”④宗白华正是凭借跨文化的视野建构了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独特的审美观照。
我们应该想见,扎实的东方学养和缜密的西方的学术功底是跨文化成为可能的一个绝对前提,而这也恰恰是很多学者所难以企及的高峰。古典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遭到肢解,西方文化的输入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无论是面对古典还是朝向西方,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误读。在误读的基础上,就难以进行真正的跨文化的对话。宗白华先生的研究是从哲学起步的,在德国的留学生涯,邂逅了德国哲学里真实的思想,造就了他西方哲学扎实的功底。从黑格尔到康德,悉数西方哲学的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奠定了宗老学术思想建构的隐性的存在,由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到形而下的美学体验和玩味。在《美学散步》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宗白华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解析,不但有中国学派的特色,同时也不乏西学映照下的大气和睿智。作者并未采取二元对立式的思路移中就西,也没有完全以西方的视角对中国的古代艺术理论重构和肢解。在《美学散步》中我们见到宗白华先生对待西学的态度却是一种异常的冷静,对西方美学理念同情的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成为自身美学建构的积极地参照,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照搬和挪用,也正是在中学与西学的共同辉映之下,才形成了宗白华先生真正中西融合的跨文化的视野。
旺财在一个多月大就开始流浪。它不知道为什么,这之前的记忆是一片空白。
那天晚上他摇摇晃晃去街角撒尿,在这里碰见同样摇摇晃晃来撒尿的路人甲,他喝高了。
那时旺财应该很可爱,像个毛绒球。
路人甲蹲下来,摸摸他的头,他说,小家伙,无家可归了吧,跟我走吧。
就这样,一个小毛绒球和一个醉鬼,在午夜空旷的大街上,摇晃着迤逦而去。
后来路人甲成了旺财的主人。再后来路人甲在一个遥远的山坡上开了一家客栈。
生活过的貌似很悠闲。
旺财每天就是在门口晒晒太阳,无聊时就向行色匆匆的路人挑衅一下,向同·性的流浪狗示。威和向异性的流浪狗打呼哨。然后就得意洋洋的去吃饭。
有主人的狗无疑是幸福的。比如它把过路的小孩、小姑娘吓的四处逃窜,追着过路的瘦弱小狗打架并将其咬成重伤。造成的后果都由路人甲负责,由他来赔偿人家的损失,因为他是它的主人。
当然旺财也是有责任的:保护路人甲的财产,也就是防贼。
但是这个家伙实在也没什么东西可保护。有一天半夜,旺财曾看见过一个小偷悄悄溜进门去,当时它睡意正浓,懒得理他。不一会就听见里面有撕打声。再一会就见那个被扒光衣服的小偷,垂头丧气骂骂咧咧的走了。第二天就见路人甲得潇洒的穿着小偷的衣物闲逛去了。
旺财明白了主人为什么到了晚上也不把那个“欢迎光临”的牌子收起来:白天欢迎客人,晚上欢迎小偷。
所以说旺财真是懒得管闲事。
这种生活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幸福吧。不过吃饭是个大问题,吃不饱啊。
路人甲基本是每天喝稀饭就咸菜,客栈生意冷清。这可苦了旺财了,它的祖上可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
有时不得不咂品舌头回忆肉的味道。
这一天,路人甲哼着小曲回来了,两手鬼鬼祟祟的藏在身后。一看就有古怪。
果然,这个家伙呵斥旺财站在门外,不准进屋。然后放桌上半根火腿肠,一个咸鸭蛋。旺财的眼睛顿时就红了,那是肉啊!
路人甲看来是准备喝个小酒,就在他转身去拿酒瓶的一瞬间,旺财果断出击,用三分之一秒窜到桌上,用三分之一秒吞下火腿肠和咸鸭蛋,用三分之一秒窜回到门外。
整个过程只用了一眨眼的时间,也就是一秒钟。
等到路人甲呐喊着挥舞着菜刀冲出来时,旺财正躺在太阳下回味火腿肠和咸鸭蛋混合后的滋味,一种近似于烤鸭的味道。
路人甲不死心,掰开旺财的嘴看,除了獠牙,什么都没啦。
旺财顺便打了个哈欠,在路人甲的愤恨声中,在浓浓的烤鸭味里,在暖暖的阳光下,昏昏欲睡。
睡醒一觉睁开眼时,发现路人甲还在盯着它看。那眼神让它有点发毛了。
路人甲把旺财拎起来掂了掂,又捏了捏它那骨瘦如材的后腿,意味深长、不怀好意的笑了笑,就进屋去了。
旺财毛骨悚然。它知道,一个没人管着的男人,不让他吃肉和不让他泡妞是多么困难。他们为此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旺财溜进屋看他在干嘛。
路人甲翻箱倒柜找东西,最后拿出一本书来,《狗肉的烹饪方法》!
旺财连夜逃窜。
它知道山坡下面的小溪边住着一个小妞。
当夜月黑风高,旺财潜入她的院子里,挑了她家最大最肥的那只鸡,一口就咬死了。叼起来就跑,为了避免那个妞拿刀追赶,它还特意学了两声狼嚎。
果然,那个妞本来已经点着灯了,听到狼嚎,一下又吹灭了。
一遛小跑回到客栈(旺财不会背叛主人的),把鸡放在路人甲面前,他很满意,连夜就给炖了。
看着路人甲心满意足的啃着鸡脖子,旺财就想:如果不给他弄这只鸡来,他现在啃的会不会是我的脖子。
第二天天还没亮,那个住在小溪边的妞就来敲门了。
旺财和路人甲都想,这回坏事了。
那个妞进来后很激动,她说,咱这里有狼你知道吗?昨晚还跑我家去了呢,可吓死我了,我家那只芦花老母鸡都给偷走了,多好的一只鸡啊,每天下一个蛋,从没间断过。说着她就抹起眼泪来了。
旺财和路人甲面面相觑,难道这个妞是外星生物吗?或者她惯用脚丫思考问题,就比如现在,她只要看看这满地的芦花鸡毛和满桌子的鸡骨头,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怎么回事。可是她宁愿相信那个自己想好了的,确认了的,装在脑子里现成的狼偷鸡的结论。
既然这样,路人甲就笑眯眯的踩在芦花鸡毛上,坐在满是鸡骨头的桌子旁边,和那个丢了芦花鸡的妞讨论关于狼偷吃鸡的问题。
旺财于是也放心的啃着鸡骨头打瞌睡,它觉得这个妞傻的不忍直视。
但是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女人最不可理解,如果这个女人看起来还很傻,又长的比较漂亮,那她将天下无敌。
旺财睡醒一觉后发现了这一点。那个妞笑盈盈的听着路人甲讲狼的故事,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也许她认为房间里有个男人和一条凶巴巴的狗,就是世上最安全的地方。而那个男人在那个妞告辞的时候,竟然不能***送别了:他被自己讲的故事吓的腿都软了,脸色苍白,两股战战。
路人甲和这个妞后来发生了很多离奇的故事,离奇到旺财一听就打瞌睡。
再后来,妞的家人找到了她,她要嫁人了,就很少上来玩了。
山坡上的客栈,小溪边的木屋,像两个城堡。各人有各人的秘密,**着。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
这种局面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呢?好象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又好象从上一刻才开始。反正现在是这样。
这世上有世外桃源吗?路人甲觉得那个春天的午后,他站在山坡上看到一身火一样红装的妞身后跟着一个晃晃荡荡的大黑狗,徜徉在斑斓的花海里有点像。
妞第二天就嫁人了。那天没有一点点的风。
天上孤伶伶的几朵云彩,云彩的边缘是白色的,中间却是黑色的。它们停在天上,没了风,它们就没了方向。
旺财抬头看看云彩,低头看看山坡下远远的**一辆加长林肯。那是来接那个妞的花车。
它回头看主人。
路人甲坐在门前仰望高山。这样看山看的久了会觉得山正在慢慢朝头顶压过来。
路人甲见旺财在看他,就说,看什么看,我又没有林肯车。
旺财继续看他。路人甲说,我总不能把她背上来吧。
旺财还在看他。路人甲若有所思,要不用咱的独轮车把她推上来?
旺财就闭上眼睛打瞌睡了。
这个睡不醒的家伙。路人甲骂道,转头望向山坡下的木屋。
远远的,那个妞穿着洁白的婚纱踏进车门,不知道她是否回头看了这里一下。但是路人甲能清楚的看自己的眼睛里有两颗小星星,闪了一下。
还是没有一点点的风。白云,大山,丛林,都在静静的看着这一切。
大家似乎都在等待有什么事情发生,又都茫然不知道在等什么,因为它们都不知道谁是主角。
旺财知道谁是主角。但谁让他是路人甲呢,一闪而过的镜头里,还能期望他怎么样呢。
旺财和路人甲并肩坐在山坡上,看那个妞出嫁。
那个妞不错,旺财是有点喜欢她的。
但是对路人甲的事旺财还是选择不去管。因为他清楚自己要失去什么。
对遥不可系的梦想,最好不要去想它。比如说吃肉,虽然旺财很想吃肉,但是如果没有钱,就不要去想它,因为想也没用,不会改变吃不上肉的事实。
但是他们有无边无际的**。
这**来源于不去试图抓住什么,就不会被什么带走。
谁能说清这样对不对呢?反正旺财觉得这种感觉很不错。所以它第一个原谅了路人甲的无动于衷。
林肯绝尘而去。
离开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往那个遥远的滚滚红尘。
连背影都没了,还看什么?
这时路人甲说了一句让旺财很费解的话:我也许这辈子也做不出那么漂亮的车。
路人甲显得有点伤心。不知道是为那个漂亮的林肯还是那个丑陋的独轮车。
晚上路人甲在山坡上燃起一堆雄雄的篝火。他不能用烟花来祝福那个遥远城市里的妞,不知是不是为了显得浪漫一点,但是旺财觉得路人甲是因为买不起那些烧钱的玩意。
那个妞的命不错,一天都没有风,预示她一生都没有风波,**幸福。
路人甲在火光里喝着一瓶二锅头。
看着他这样难过,旺财真想冲进火里,烤熟了给他下酒。但是旺财没这样做。
路人甲一无所有了,还不能让他养只狗吗?
所有的他都可以放弃。
但那根本就不是放弃,是他从来就没拥有过。
路人甲也许是个没有梦想的人,甚至连梦都不想做的人。
但旺财觉得他很善良。
路人甲终于喝醉了,偎在火边沉沉睡去,像个婴儿一样。
他终于可以安静的睡着了,也许还做了个离奇的梦,在梦里挖空心思打造一辆漂亮的独轮车。
但愿他的独轮车完工的时候,那个妞没有被林肯接走。
这时候山上传来了狼的嚎叫声,真的有狼来了。
透过山林甚至能看到点点绿光,旺财觉得那真漂亮。
旺财趴在在路人甲的身边,在此起彼伏的狼嚎中睡着了。
梦境里旺财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狼,一只来自荒漠的狼,咬着冷冷的牙,奔向那个美丽的草原。
一、走进教材
高一语文散文单元的课文都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或人生的感悟。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发现它们竟是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就是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细微之处,触动了作者心灵,让其情感律动,于是就流于笔端,形于文字,并情不自禁地、悄然无声地印下了他们的个性与才情。于是,读他们的文章,就像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跟他们一起体会其喜怒哀乐,分享其生命中的收获。
学习本单元的散文,不仅是一次的情感的旅途,更是一次人生的体验。因此,我们在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文章时,应该从把握作品细节,品味语言魅力引导学生。
二、用心教学
(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细节
观察自细节始,知识自细节来,文学自细节出,哲学自细节入,人生自细节明,文明自细节进,意义自细节显。散文也源于细节,表于细节。因此,学习散文,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细节,学会品味细节,观察和深入细节。
在《荷塘月色》中,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正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呈现。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作者描绘得无微不至。此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品味这个细节,去领悟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去感受作者那一道无比喜悦的心灵律动。
朝霞和晚霞都是绚烂、多彩的。在《霞》里,冰心却把晚霞赋予了更细更深的一层意蕴,那就是深沉和凝重。就是这个细微的描绘,才能让作者准确细致地寄托了一个历经世事沧桑、岁月淘洗的耄耋老者的人生睿智与生命彻悟,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其笔墨之细致,细致之动人。作为教师,没有理由不把它告诉自己的学生,领他们去体会,去把握,去感悟。
散文虽“散”,但“散”得细致动人。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看似平淡的生活点滴中品味出滋味来。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魅力
动人的经历,感人的景致,真挚的情感,都需要丰富细腻的语言。散文单元的课文篇篇美文,句句精句,字字珠玑,意蕴深厚。面对这言辞优美、精妙动人的语句,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认认真真的揣摩。我们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去仔细品读,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细心领会,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面的意思,读出深藏的真意。
文学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特别是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它们往往必须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过的语言,是纯粹的语言。本单元的散文语言,具有凝炼、准确、生动、形象、优美、自然、活泼、丰富等散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其语言之细腻、流畅、传神、富于感染力,富有绘画美、音乐美,富于表现力。
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美,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语言中的表情达意。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淡淡”的月光,“亭亭的”的荷叶,“袅娜、羞涩”的荷花,“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语言之精妙,语句之优美,情感之真挚。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精妙言辞,领着学生一起去感悟作者面对“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
朱熹说,读书要耐心涵泳,要反复“咀嚼”语言,体会文中的旨趣。冰心的两篇散文,无论是《霞》还是《我的家在哪里》的语言都是言简意赅,大巧若拙。作者在简短、平凡的字里行间中,有着一股让人难以释怀的伤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慢慢“咀嚼”和品味其语言的韵味。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金湖县人民政府
大赛组委会
主任委员: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副主任委员:王 朔(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肖进方(金湖县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龚晓琴(金湖县人民政府县长)
组委会秘书长:王海洋(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建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组委会副秘书长:卢金富(金湖县纪委副书记)
浦荣曹(金湖县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
朱兴家(金湖县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大赛评委会
主任委员:范小青(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评委委员:叶兆言(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评委委员:鲁 敏(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评委委员:骆冬青(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评委委员:育 邦(作家,青春杂志执行总编辑)
评委委员:傅 野(作家,国内著名媒体人)
征文要求: 1、以“荷”为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健康;2、文体为散文(随笔),1000字左右为宜,最多不得超过1500字。3、作品须为原创,且未在报刊、网络发表,如涉抄袭、侵权、情节失实等行为,由参赛者担负一切责任;4、稿件后需标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联系方式。5、获奖优秀作品将在《青春》等报刊杂志刊登。
征文时间:2014年6月1日―7月20日
奖项、奖金设置:一等奖2名,奖金各4000元;二等奖4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各1000元。
投稿方式:电子稿件发E-mail至: 所有稿件注明为征文,必须为“doc”格式。
联系人:鞠洁 电话:0517-86805601 手机13401828567
关键词:青苗;抗战;创作;年谱
青苗是抗战期间较为活跃的作家,16岁步入文坛,加入山西左翼作家联盟,积极筹办进步刊物,进行小说、散文等创作,与姚雪垠、姚奔并称为文坛“三姚”。建国后于山西大学执教直至2004年逝世。
目前出版市场仅有一部关于青苗的著作,为2001年山西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出版《青苗五十年文论》,对其抗战期间创作的搜集与整理仍为空缺。
本年谱参考作品发表时间进行搜集整理。鉴于初次整理,部分史料暂未涉猎,存在遗漏,后续将补充完善。(注:如无特殊标注,署名青苗)
《往那儿去》连载1935年《自新》第3卷第2、3期,署名姚玉祥。
《新中国建设中的文学问题》连载1935年《自新》第3卷第4、5期,署名姚玉祥。
《涛》载1937年《文丛》8月号,署名王轲。
《开顶》载1937年《中流》第2卷第8期。
《从延安到吉县》载1940年《国讯旬刊》225期。
《黄河的激流》载1940年《东方杂志》第37卷第15期及1940年《黄河》创刊号。
《马泊头》载1939年12月《七月》第22期及1940年《改进》第2卷第10期。
《猎》载1939年11月10日《西线文艺》第1卷第4期及1943年《现代妇女》第1卷第2期。
《某城风景》载1939年7月《七月》第4集第1期。
《心谏》载1940年12月《七月》第6集第1、2期。
《古城的喇叭》载1941年《国讯旬刊》第257、258期。
《七星嫂》载1941年《妇女生活(上海1935)》第9卷第6期。
《柳河上》载1941年3月25日《现代文艺(永安)》第2卷第6期。
《特鲁木旗的夜》载1940年《西线文艺》第1卷第6期及1944年7月10日《青年文艺(桂林)》第1卷第6期。
《流星(一至六)》,连载1941年3月20日至4月1日第275-280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幽灵・小说――献给中条山的同行者林间夫妇》,载1941年8月30日第334期、9月2日第335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当我死时》载1941年7月23日第451期《新蜀报》副刊《蜀道》。
《山峡中》载1942年1月28日第389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太峪口――中条山散记之一》载1942年2月7日第392期、2月10日第393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招魂(上)(中)(下)》载1942年6月11日第426期、6月13日第427期、6月27日第428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马桂花(下)》载1942年7月25日第436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茅屋与花》载1942年10月22日第466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鸟的啼声》载1942年10月29日第468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古城素描(上)(下)》载1942年11月21日第476期、11月24日第477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候鸟》载1942年11月28日第479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播种者》载1942年12月11日第483期、484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招魂》载1942年6月11日第426期《国民公报》副刊《文群》。
《血的微笑》载1940年11月15日《文学月报》第2卷第4期。
《小林多喜二之死》载1940年《国讯旬刊》第235期。
《永恒的仇恨》载1940年《妇女生活》第9卷第1期。
《塞外的英雄》载1940年《战地》第5卷第6、7期及《黄河》创刊号。
《鬼域――罗夫先生的手记》载1941年4月25日《现代文艺(永安)》第3卷第1期。
《绿林》载1941年4月《七月》第6集第3期。
《母亲》载1941年7月25日《现代文艺(永安)》第3卷第4期。
《十日谈:语箭篇》载1941年《国讯旬刊》257、258期。
《山上》载1941年《国讯旬刊》第278期。
《中条山下――悼陆军第十X师杨XX团附》载1941年《国讯旬刊》第282、283期。
《风砂的葬礼》载1942年《创作月刊》第1卷第2期。
《收获时节》载1942年《创作月刊》第1卷第6期。
《琉璃堡》载1942年《创作月刊》第2卷第1期。
《吹鼓手》载1942年7月1日《战时文艺》第1卷第6期。
《胆怯的医生》载1942年9月25日《现代文艺(永安)》第5卷第6期。
《中条山的杜鹃花》载1943年7月1日《文学杂志》创刊号,现收于《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分卷》。
《通讯员》载1942年10月10日《青年文艺(桂林)》创刊号。
《猫儿盖》载1942年10月15日《文艺生活》第3卷第1期。
《汾河之忧郁》载1942年11月1日《宇宙风》第128期。
《呼唤》载1942年第219期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
《悲歌》载1942年第221期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
《沙漠上的海鸥》载1943年第231期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
《两队长(上)(下)》载1943年第276期、277期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
《地之子(上)(下)》载1943年第295期、296期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
《世纪的黑影》载1944年周刊第23号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
《黎眉小姐》载1944年10月15日《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2期。
《文艺:梅小鹤》载1943年《改进》第7卷第4期。
《发的故事》载1945年5月1日《高原》第3期。
《风暴下》载 1943年2月1日《战时文艺》第2卷第2期。
《琉璃坝》载1944年《枫林文艺丛刊》第6辑。
《地之子》载1943年6月22、24日《大公报・文艺》276、277期。
《苍头》载1943年11月5日《文学杂志》第1卷第2期;现收《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学卷・小说分卷》。
《社戏》载1943年11月15《时与潮文艺》第2卷第3期。
《饮马河边》载1943年《现代妇女》第1卷第3期。
《忧郁的怀念》载1941年桂林《大公报》副刊《文艺》第69期;及1943年《枫林文艺丛刊》第1辑。
《散叶集小序》载1943年《前锋副刊》第64期。
《阳春曲》载1944年1月1日《新文学》第1卷第2期。
《生活风景线》原载1944年3月1日《文艺杂志》第3卷第3期;现收《中国新文艺大1937-1949・散文杂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版。
《老魔鬼》载1944年3月15日《时与潮文艺》第3卷第1期。
《世纪的黑影》载于1944年4月9日《文艺周刊》第23期。
《野性的黄河》载1946年《骆驼文丛》第2期及1947年5月15日《文艺春秋》第4卷第5期。
《黎莎》载1946年7月1日《文艺复兴》创刊号第1卷第6期及1946年《新文艺》创刊号和1946年《书报精华》第15期。
《老人》载1946年1月1日《高原》革新第1卷第1期。
《丰村的气质》载1946年9月1日《文艺复兴》第2卷第2期9月号。
《中条山下》载1946年《骆驼文丛》第3期。
《默卢书评――女性的秘密》载1946年《书报精华》第22期。
《狗的悲哀》载1946年12月1日《文艺复兴》第2卷第5期12月号。
《鬼市》原载1947年5月27日上海《大公报・文艺》,现收《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天堂和地狱》载1949年《春秋(上海1943)》第6卷第2期。
《破庙中》载1947年《骆驼文丛》新1卷第1期及1947年9月《青年园地》新1卷第1期。
《穷巷》载1947年《骆驼文丛》新1卷第2期。
《星花》载1947年《骆驼文丛》新1卷第4期。
《魔鬼,这黄河――纪念我的祖父》载1947年《北方文艺》新1卷第1期。
《妖》载1947年《雍华图文杂志》第4、5期。
《记景梅九先生》载1947年《一四七画报》第15卷第3期。
《庆云庵》载1947年《新文艺(山西)》第1卷第1期、第5期。
《三个囚徒》载1948年第2卷第2期《前路文艺》。
《三个女性的道路》载1948年第2期《海内外》。
《期待》载1948年《文艺》第5期,另载1948年《自由批判》第1卷第6、7期。
《曹禺的彷徨》载1948年《剧影春秋》第1卷第1期。
《陶然亭访墓记》载1948年6月5日《新艺苑》第3期。
《敬悼朱自清先生――知识分子的楷模》载1948年8月15日《新艺苑》第6期《海内外》第3期。
《墟》载1948年6月6日《前路文艺》第2卷第1期。
《沙漠上的死者》载1948年6月15日《文艺春秋》。
《乡村的晚会》载1948年7月10日《人世间》第2卷第5、6期。
《石评梅女士的悲剧》载1948年《人物杂志》第3卷第8、9期。
《在更房里》载1948年《雍华图文杂志》第8期。
关键词:文眼 构思 映照 突出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道:“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艺术构思的焦点,就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抓住这个文眼,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而快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阅读古今篇章,不难发现,凡大家为文,均十分讲究文眼的设置,使其具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有非常典型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开头揭全文之指,文眼设置在开头,用一“颇”字, 使不宁静的心境得以强化。什么原因使作者颇不宁静呢?是家事所忧,还是国情所使?是个人的矛盾所起,还是社会的黑暗酿成?是为前途所思,还是经沧桑而有感?总而言之,既然心里不宁静总是事出有因,决不会无缘无故!开头明其心扉,为全文的感情发展定下了基调。它低沉而感伤,它唤起人们迅速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追溯其因: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然而作者却跌宕开去,不讲其中的原因,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寄托于荷塘景致之上,深藏于朦胧月色之中。作者本是写心中的不宁静,在表现手法上却大肆渲染荷塘月色之怡静,使景与情在对立中相反相成,和谐统一。这就是艺术的反形法,从而使文眼中所隐藏的题旨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通过自然界宁静的反衬渐露端a,继而和盘托出,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
如果《荷塘月色》中的文眼“在篇首则后必顾之”,那么朱自清是如何顾之的呢?
首先,写曲折小路之静,突出此时内心超群绝世,悠然自得的心情,反形于文眼中所说的不宁静。在作者笔下,路是幽僻的,夜是寂寞的,月色是淡的。此刻作者一人夜游荷塘顿时感到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人景相偕,互为契合,于是觉得超过了平常的自己。作者独步小路,感到独处的妙处,这是作者内心的剖白,说得颇为委婉,表面上看是我爱幽僻的小径,而心里却似乎隐隐透露了生活中的不如意,细细体味,暗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其次,写荷塘之安静、月光之朦胧,烘托此时内心静恬澹泊、独处寂寞的心境,反形于文眼中所说的不宁静。曲曲折折的荷塘景致,朦胧苍茫的淡淡月色正与我的淡淡哀愁相吻合。作者凭其细密的观察,含情的笔触,表现了各种景物尽态极妍之妙;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诚然,月夜的荷塘、荷塘的月色给作者带来一些快慰,但这点快慰喜悦突兀而来,转瞬即逝。作者触目兴叹:“酣眠固不可少,但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然而清华园的荷塘并不是世外桃源,那峭楞楞如鬼一般落下参差斑驳黑影的灌木,应是黑暗现实的形象写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也是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再次,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反衬此时内心悲凉的心绪,回应文眼的不宁静。蝉、蛙尚有热闹,我却一点没有被它们的热闹所感染,“我什么也没有”。黑暗的现实驱使我到古代采莲生活中寻求慰籍。古代诗赋中那风流的采莲情景,是何等热闹,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场面又是何等有趣,而“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句,由对旧事的追恋,又回到了对现实的感叹。现实是多么的冷酷。虽不著一字, 却尽得风流。
最后,“这令我到底惦起江南了”一句,文章水到渠成地将藏于句首的悬念,一语道破,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文眼后顾有三,至此才豁然开亮。首尾呼应,前后掩照。全文写景抒情,珠联壁合,浑然一体,其味无穷。
需要注意的是,文眼要跟线索与文脉区别开来。
有的人往往把文眼混同为线索,其实两者完全不同。文章的线索,一般用技涞耐埔啤⒖占涞淖换、客观事件的进程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来构成。如《荷塘月色》的线索就是作者漫游的所见所想。作者出门散步,一路上看到清华园荷塘周围的环境,看到月色下的荷塘,看到荷塘上的月色,由此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这条线索把整篇文章给串联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