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通用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散文赏析】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
写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篇目众多,而且每篇课文在其所在的单元与年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布局与情感抒发等,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3、总结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写景散文的特殊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写景散文进行赏析,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81-82.
[2]张显英。小学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58:38.
【关键词】散文;语言;鉴赏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鉴赏应如怎样进行教学?在此,我就以中学散文为例,来谈几点意见。
一、语言优美生动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
鉴赏时,我们要通过默读、朗读、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的感彩等多种途径,反复咀嚼领会散文的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词美句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艺术的享受。
1.品味散文语言的自然美
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畅达、清新明丽等都是自然美的具体体现。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就像忠厚长者对孩子叙说往事一样,款款而谈,娓娓动听,很快就能引人入胜。接下去再写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树叶里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朴实无华,亲切感人。有自然的韵味。
2.体会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里总有一种耐人咀嚼的东西,让人百看不厌,常读常新。阅读这类散文就是要着意领会文中隽永的诗意,品评出语言的弦外之音。杨绛的散文《老王》中写道:“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眼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文中对老王直白的描述暗示了他悲惨的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深愧疚之情,“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每次读到这篇散文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老王的人,路边卖青菜的老人,换煤气罐的搬运工……平凡而安宁,最家常不过的百姓生活。
3.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感
曹靖华先生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和谐。”节奏美的散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悠扬悦耳。请看《长江三日》这段文字:……“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添了一层英雄的光彩……”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让“川”、“莲”“溪”“空”等平声字和“啸”“里”“彩”等仄声字在意义停顿的地方交替出现,给文章的语言带来了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拍节协调,铿锵悦耳,犹如滔滔江水,顺流而下,自然而优美,光用眼睛看是体会不到的,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品味。有的散文作者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和复核句,也可以使语言具有节奏美。
4.深刻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散文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注在意境之中。我们在欣赏散文意境时,就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进行审美的、综合的、感情的体验,让心灵发出和谐的美感的共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比如,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散文《静》时,那意境中所含的深刻感情,我们只有在深刻感情体验中才能领会。作者将感情注入意境中,一切便都象蒙上了一层馨和安谧:色彩,出现了灰灰的天,白白的水;形状,出现了柳叶似的小船,外文似的水波……感觉,再现了羽化而登仙似的飘飘然,梦幻般的迷丽丽……。作者正是在“静”中感受了自身,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事物中复现了,于是有了真正的情景交融,伴着自然之情的还有夫妻之情。作者只用了简单的几笔,一是把感情盛在了小船里,“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一是默默地相视,无声地笑,爱情在无声中悄悄的传递;一是爱情凝在了画面中,妻的画画出了“我”心中的诗,“我”的诗原来在妻的图画里,爱情在相知中达到了完美。如果我们离开了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不深入其境,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体会出来。
二、对照比较,鉴赏散文风格
散文是作者个人风格表现得最鲜明的一种文体。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现代散文的长廊,就不难发现:既有吹萧踏月的清幽,也有怒激跑马的奔放;既有山色空朦的轮廓,也有湖水微皱的旖旎……,实在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这些不同风格的散文,会对我们产生显然不同的审美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散文时,切不可将自己局限在某一流派,某一风格的作家作品上,而应该更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和鉴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散文佳作,通过反复多次的对照比较,开阔眼界,提高各种散文风格的能力。
对照比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从散文的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拓方面进行比较。鲁迅和瞿秋白的议论性散文,被人们称颂为“两个难以逾越的山峰”。两人的散文都富有战斗精神,都尖锐泼辣,都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但如果把两人的作品对照起来阅读,就可以看出,两人不仅在“怎样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上也有极大的差异。但鲁迅却较多地在磨制刺向敌人心窝的匕首,而瞿秋白总想擂响鼓舞群众前进的战鼓。在题材处理上,鲁迅开掘深广,分析细密,把热烈的感情包藏在冷峻之中,含而不露;瞿秋白则好作理论分析而少剖析具体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奔放的热情。如此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二者有深沉和明快之分,冷峻与热烈之分,从而加深对两个作家的风格的理解。
(2)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对照比较。每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艺术表现技巧,体现出作家各自的风格。只要我们把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名作拿出几篇来对照阅读,就可以看出他们各自在表现手法上的鲜明特色。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注重创造意境,托物寄情,言微志远,表现散文的诗意美。秦牧的散文联想丰富,合自然与曲折于一体,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引用恰切,比喻新颖,表现出散文的理趣美。刘白羽的散文则善用借景抒怀,用形象的特写镜头表达时代精神,以壮美的图画感染激励读者,表现出散文的华丽美。
(3)从散文的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语言最能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阅读时,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节奏、气势、韵味、色调到句式、修辞手法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进而研究出各种风格的语言差异。还是以杨朔、秦牧、刘白羽的作品为例。杨朔散文的语言,讲究“选词造句的精炼”,状物可极尽自然的风采,写人则必须形神兼备,清新、俊逸、蕴藉、婉丽,语言里充满读音的美感。刘白羽的散文的语言却像钢铁一般严峻,像烈火一样燃烧,韧力含于内,鼓动形诸外,用词鲜亮、峭拔、色彩华丽,语言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而秦牧的散文则凡字出新,平凡见奇,生动流畅,妙趣横生,含蓄有力,余味无穷,语言里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经过比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赏析不同风格的语言特色。上述三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作家的个性因素,作品的时代因素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幼儿散文是五四运动后才产生的新的文学体裁,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儿童文学中起步最晚、最年轻的一个门类,其艺术性的语言以及不拘一格、自由灵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既然幼儿散文有如此的优点和独特的风貌,那么对于即将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幼师学生来说,掌握鉴赏和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对幼儿散文的鉴赏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幼儿散文和一般散文的区别,准确把握其实质。幼儿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在散文的总体特征上,它与成人散文是一致的,但幼儿散文篇幅短小精悍,形象和情感幼儿化,意境优美而富于幻想,充满了幼儿的情趣。它是介于幼儿故事和幼儿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既注重故事性,又有意境。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幼儿散文的特点和种类,为鉴赏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幼儿散文有以下特点: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容易接受和理解;形象具体,富有想象力,富有童心和童趣;语言活泼,简洁明丽,意境优美。幼儿散文的种类包括:叙事、抒情、写景和知识这四大类,它们各有其特点和方向。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明确,只有把握好这些知识点,才能为自己懂得鉴赏打好基础,才能为进一步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准确欣赏那些美文做准备,才能更好地帮孩子陶冶性情,提高语言的表达力。
再次,帮助学生归纳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要求其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提升自己的鉴赏力。对幼儿散文的鉴赏的角度一般有语言、画面、音乐、意境和情感这些方面。教学时可以用举例法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如《春雨的色彩》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之美可以体现在词语的丰富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项链》、《大皮靴》让学生体会到用叠词能营造色彩和动态的画面之美,用拟声词可营造音乐之美;《花蘑菇》、《我的洗脸盆》、《走进大森林》让学生感受幼儿幼稚但真诚的情感之美,《月亮渴了》让学生懂得可以把一些孩子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有趣的、深入浅出的方式融入到美丽的文字中。
二、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道具准备法
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直观,对实物的看、摸、闻等的接触往往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因此道具的使用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备《风筝和竹叶船》这篇散文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几只不同形状的风筝,用竹叶编织一些小船,还可以根据散文的内容画一幅背景画,老师利用这些道具给幼儿营造一个喜闻乐见的情景氛围,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天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课前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准备一些上课用的道具,比如教《小星星》,老师可以预先提早一两天让孩子在家里准备一些关于星星形状的各种物品,可以是画、糖果、饼干、玩具、文具等,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玩着自己和小伙伴们的小星星中愉快地学习。
2.视、听、讲结合法
现在电化教学已十分普遍,老师可以制作图像生动有趣的PPT和flash的课件、拍摄相关的视频、下载或录制优美的乐曲和朗诵材料等,利用这些影音资料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活孩子的求知欲。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丰富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声情并茂的口语来讲述,加强深入欣赏的效果。同时设计巧妙的问题,让孩子开动脑筋思考,在围绕学习内容的说和朗读中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3.游戏和表演法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以把一些教学的内容编成游戏或小戏剧,把教材生活化、活动化,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或表演中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同时培养做、说、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如《放学路上》这篇散文,老师可以设计宝宝在放学路上採蘑菇和花朵的颜色顺序,让孩子认识颜色的名称;《小灯笼》、《碰碰车》这些有角色、有对话的散文可以设计表演游戏,让孩子在表演中领悟美好的情感。
4.唱歌、做手工和绘画法
有些简单的散文,老师可以把它们编成简易上口的歌来唱,比如散文《小燕姐姐》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老师给它谱曲;《金色的小船》、《几张飘落的红叶》这些画面性较强的,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画和做,让绘画、手工这些辅助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欣赏作品。
5.迁移和创编法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幼儿朗诵与仿编创作,能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老师可以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参照散文作品的词语、句子或者框架结构,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或抽出其中的一些词语让孩子学造句,模仿句子的结构改换内容,或模仿段落延伸,或模仿情感的抒发等。
一。了然鉴赏经验于胸
一般而言,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文本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感慨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
其次,在整体浏览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体,积累经验,对号入座分类: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荷塘月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二。学以致用愉悦鉴赏
经验本是智慧,善用者以此为工具,去主动地敲开鉴赏评价的大门,游刃有余而陶醉其间。此种意识本是从学以致用开始的,久而久之,便有了显其能的愉悦鉴赏。但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仅凭鉴赏经验还不够,鉴赏者在自主鉴赏时还须从其他渠道获取鉴赏信息。
1.从题干中找到可利用信息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本中,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鉴赏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文学作品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鉴赏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2.从文本中抓出重点词、句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一般而言,重点词、句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有异。处于文章或段落开头,则“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处于文章或段落中间,则“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处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则“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如记叙在散文中其作用一般是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则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而处于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例如,衬托往往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反复则突出思想,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等。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